不作为交警代 理 词_第1页
不作为交警代 理 词_第2页
不作为交警代 理 词_第3页
不作为交警代 理 词_第4页
不作为交警代 理 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Good is good, but better carries it.精益求精,善益求善。不作为交警代 理 词不作为交警代 理 词交警代 理 词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我受原告杨湘忠的委托,作为他的委托代理人,出庭就原告与湘潭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以下简称交警支队)、湘潭市雨湖区建设局(以下简称建设局)、湘潭市公用事业局等三被告之间的道路安全事故所致的行政赔偿纠纷一案提出告诉。出庭前,我们全面查阅了该起纠纷的相关材料,现发表代理词如下:本案作为一个行政赔偿诉讼案件,已经过了三个判决、两个裁定,案件事实和法律关系已经比较清楚。本代理人认为,本案纠纷的解决主要涉及三个核心问题:一是,三被告是否具有

2、“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法定职责;二是,三被告是否存在怠于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即“疏于管理的行政不作为”;三是,原告杨湘中的损失与被告的行政不作为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全部的因果关系。对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回答,如果是肯定的话,那么,被告就应当赔偿原告的损失。下面,本代理人就上述三个核心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法官充分参考与采纳:一、 三被告具有“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法定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三条规定:“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当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这一条作为道交法一个原则性条款,对行政职能部门的道路交通工作提出了一个总

3、体目标要求,也就是说,对道路交通行政提出了一个“工作考核标准”;道交法第五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这一条表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交警部门、交通、建设管理部门有分工合作,共同维护道路交通安全的法定职责。那么,具体而言,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法定职责又是怎样的呢?(一)被告交警支队对作为城市道路的事故发生地段具有设置与维护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的法定职责。 1、道交法第29条规定:“道路、停车场和道路配套设施的规划、设

4、计、建设,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并根据交通需求及时调整。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现已经投入使用的道路存在交通事故频发路段,或者停车场、道路配套设施存在交通安全严重隐患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范交通事故、消除隐患的建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决定”。这条规定了交警部门在发现已经投入使用的道路存在交通事故频发路段,或者停车场、道路配套设施存在交通安全严重隐患的时候,交警部门有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与建议的义务。而“报告与建议”的内容是什么呢?很显然是报告与建议人民政府,对交通事故频发路段的路况,或存在交通安全严重隐患的道路配套设施需要进行整改,而以便政府安排财政预算

5、和进行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协调。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相信,本条是要求人民政府亲自去行使道路整改或设置与维护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等的具体职能。因此,就不能说明,交警部门报告和建议之后就万事大吉了,至少本条没有法定哪个行政部门、或是禁止交警部门行使对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进行设置与维护的职能。换句话说,本条对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安全警示标志进行设置与维护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尚需其他法律条文或是下位法规范的补充。2、道交法第30规定:“道路出现坍塌、坑漕、水毁、隆起等损毁或者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等交通设施损毁、灭失的,道路、交通设施的养护部门或者管理部门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并及时修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

6、门发现前款情形,危及交通安全,尚未设置警示标志的,应当及时采取安全措施,疏导交通,并通知道路、交通设施的养护部门或者管理部门”。这条规定表明了三点:第一,交警部门在发现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损毁、灭失,危及交通安全的时候,有“应当及时采取安全措施,疏导交通”的法定职责;第二,交警部门有“应当通知道路、交通设施的养护部门或者管理部门”的法定职责;第三,本条规定没有明确道路、交通设施的养护部门或者管理部门到底是哪个行政机关,同时也没有禁止交警部门成为维护与设置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的职能部门。3、2004年5月1日以前,国务院批准、交通部发布的机动车管理办法,以及国务院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

7、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国务院道交条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同时为国务院颁布的,于2004年5月1日开始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道交法实施条例)所废止。然而,道交法实施条例和道交法一样,也没有明确规定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安全警示标志具体由哪个行政机关负责设置与维护,这就为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留下了“生存”空间。而作为省级政府规章的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不合理、不齐全或者被破坏需要改变、补建或者需要在受损路段,事故多发路段增设交通安全设施,属公路上的,由交通管理部门负责,属城市道路的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负责”。这就明确了被告交警支队对

8、本案事发地段的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与维护具有法定的职责。鉴于被告多次声称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于2004年5月1日随着国务院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这个“母法”的废止已经失效,从而进一步否认交警支队有对城市道路交通警示标志进行设置与维护的法定职责。本代理人认为:(1)这种对湖南省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湖南省道交办法)失效的理解是不恰当的。理由有三:第一,湖南省道交办法第1条规定:“为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并没有表明国务院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是制定湖南省道交办法的唯一根据。而且,即使如此,也不能认

9、定湖南省道交办法就必然失效;第二,地方政府的基本行政职能来源于宪法及相关政府组织法等宪法性法律的授予。也就是说,当上位法规范对某些行政事务没有明确规定的时候,地方政府有权力,也有职责对这些地方性行政事务因地制宜地进行“行政”。湖南省道交办法正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而制定的;第三,省级政府制定规章的基本权力来源于宪法、立法法的授予,省级政府在遵循“法律保留”和“法律效力位阶”原则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主规章制定权。因此,湖南省道交办法只要不违背上位法规范,就是有效的。而且,即使某些条款违背了上位法规范,也不必然导致整部规章的失效。换句话说,那些不违背上位法规范“强行性规定”的条款都是

10、有效的,除非发布机关明令废止或该规章规定的失效日期界至。(2)这种对湖南省道交办法的失效理解与交警支队在2004年5月1日之后继续行使着对城市道路交通警示标志进行设置与维护职权的事实也不相符合。所以,基于上述理由,本代理人认为,声称湖南省道交办法失效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即使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于2006年9月1日生效后的今天,该规章的某些条款也仍然是有效的。(二)被告雨湖区建设局对成为道路交通障碍物的“水泥墩”有清障和通知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法定职责。1、建设局多次声称自己对事发路段只有道路维护、清扫保洁及占破管理等职责。那么“道路维护”的目的是什么呢

11、?本代理人认为,“道路维护”的目的就在于保障道路的“安全和畅通”。本案中,被严重毁损的、作为固定“挂有交通警示标志的标杆”之用的圆锥形水泥底座发生严重移位之后,真的还是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就像我们的原告杨湘中是一名警察,但此时此刻,穿着便装,坐在法庭的原告席上,难道还能说我身边坐着一名警察吗?!很显然,现在我们的原告只是一名普通的公民!因此,失去本来功用、面目全非的“水泥墩”在事发前夕,实质上已经变成了一个具有重大安全隐患的“路障”!这时候,建设局就有责任采取将其“复位”的办法予以清障,是“道路维护”职责的应有之意!而且,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个“水泥墩”已位移至道路中央,建设局是否还可以声称“

12、仍属交通警示标志”而不管呢?当然,建设局在以前的民事再审中一再辩称“虽然水泥墩位移,但仍然在双黄线内,所以就不是障碍物”,我认为这种观点也是值得商榷的。属于建设局“道路维护”的“清障”职责是不是不包括双黄线内的障碍物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我们至少有理由相信双黄线内出现“垃圾”的时候,应当是由建设局负责清扫;双黄线内出现其它诸如巨石等路障的时候,也应当是由建设局负责清除!而请问在本案中,失去本来功用、面目全非的“水泥墩”与“其它诸如巨石的路障”又有何异呢?2、根据“合理行政”这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要求,建设局在发现位移的“水泥墩”为残存的交通标志底座时,应当在进行“复位”之后及时通知交警等相关

13、职能部门,以便其及时修复或重新设置。否则,又如何体现诸职能部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配合的义务呢?又如何实现保障道路 “安全与畅通”的“道路维护”目的呢?这些都蕴含于道交法的精神之中,也是现代“法治政府、服务政府”的一个基本理念。三被告同为国家行政机关,行使其职能的时候,如果机械地理解“法治”,相互推诿,那不就是变成“被动地、消极地行政”了吗?因此,综上理由,本代理人认为,被告建设局对已成为道路交通障碍物的“水泥墩”有清障和通知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法定职责。(三)被告公用事业局在对事发路段的管理期间,对“水泥墩”负有相应的法定职责。据“潭府阅200369号会议纪要”,事发路段从2004年3月19日起

14、由湘潭市交通局移交给湘潭市城市管理局(也就是现在的公用事业局,以下均称公用事业局),直至2005年7月1日公用事业局再次转移交给雨湖区人民政府为止,这期间该道路的维护管理部门均是公用事业局。那么,对于发生在稍后的7月6日的行政侵权事故,公用事业局是否就侥幸地逃脱了责任呢?本代理人认为,并不尽然。1、被严重毁损的、作为固定“挂有交通警示标志的标杆”之用的圆锥形水泥底座发生严重位移的事实,我想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在交通事故发生的前6天是处于正常状态的,诸多事实表明,该路段的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不是一天两天突然毁损和灭失的,在2005年7月1日之前,“水泥墩”就已是如此。因此,根据行政诉讼的“优势证据标

15、准”,可以推定6日前,在公用事业局职责期间,“移位的水泥墩”之路障已经形成。那么这就说明,公用事业局在自己的履职期间没有尽到如后来雨湖区建设局“道路维护”职责一样的法定职责。2、所谓“没有尽到如后来雨湖区建设局道路维护职责一样的法定职责”,从行政法理论上讲,是一种“疏于管理的行政不作为”,而“疏于管理的行政不作为”在性质上属于行政事实行为。对于这类“疏于管理的行政事实行为”,往往表现为一个“持续存在的违法状态”。在本案中,公用事业局在7月1日对其道路管理权进行移交给雨湖区人民政府时(雨湖区人民政府随即移交给雨湖区建设局),很显然,没有将这种“持续存在的违法状态”随同告知。所以,公用事业局没有履

16、行随同移交的告知义务,致使这种“持续存在的违法状态”延伸到建设局管理职责承担初期而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时候,公用事业局就应当承担一定的过错与违法责任。另外,如果公用事业局在7月1日前能够尽其所职,将“水泥墩”复位,消除这种“持续存在的违法状态”,同样可以减小这次道路安全事故对原告杨湘中的损害。因为事实表明,该“水泥墩”加重了对原告杨湘中车辆及人身的损害,这种“持续存在的违法状态”与加重原告的损害之间有直接的因果链条关系。所以,公用事业局怎能侥幸地认为自己没有责任呢?综上,本代理人认为,公用事业局对此次道路安全事故,负有一定的过错与违法责任,这也是原告将公用事业局作为共同被告告上法庭的重要原

17、因!二、三被告是均存在怠于履行法定职责、疏于管理的行政不作为。1、交警支队主要表现在没有及时对毁损的交通安全警示标志进行修复或重设,没有及时复位“水泥墩”导致形成路障。2、建设局对已发生位移、严重毁损而失去本来功用的“水泥墩”形成路障时,没有采取将其“复位”的办法予以清障,并及时通知交警支队等相关职能部门;3、公用事业局在履职期间,没有及时消除“水泥墩”的“持续存在的违法状态”,并及时通知受移交部门。三、原告杨湘中的损失与三被告的“疏于管理的行政不作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全部的因果关系。1、交警支队没有及时对毁损的道路交通安全警示标志进行修复或重设,使之保持醒目清晰的状态,以提醒过往司机在危险路

18、段注意安全,是导致本次严重的道路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的、最直接的原因。2、建设局对已发生位移、严重毁损而失去本来功用的“水泥墩”形成路障时,没有采取使其“复位”的办法予以清障,并及时通知交警支队等相关职能部门。从而导致,增加了此次道路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直接加重了原告的损害。3、公用事业局在履职期间,没有及时消除“水泥墩”的“持续存在的违法状态”,并及时告知受移交部门,也与加重原告的损害有直接的因果关系。4、原告杨湘中在本次道路安全事故中没有过错。其具体理由和事实如下:第一,原告因特殊原因车辆一时未上牌照,的确不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与本次道路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损害没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19、退一步说,即使要追究原告未上牌照的法律责任,也只能由交警另行追究,而不能在本案中要求作为受害人的原告代其承担被告行政不作为的过错与违法责任,因为这本身就是清楚明了的两个法律关系。第二,被告指责受害人驾驶不够谨慎,对此,完全是推脱责任的表现。因为,原告所行路段,无论是一级公路,还是城市道路,都应该是“畅通、安全”的,而前述事实并非如此。2004年4月,市交警因该路段路况危险、事故频发而向市政府提出过建议的事实,以及“警示标志的被撞毁损,仅剩下被撞移位的失去本来功用、面目全非的“水泥墩”的事实等,正好证明了此处交通事故频发的事实与非畅通、安全的路况之间因果关系,而非驾驶者的不谨慎所造成。因为,在没

20、有危险警示标志的情况下,道路上又没有行人和其他明显的障碍,驾驶者有理由按照正常速度行驶,而被告没有理由要求原告驾车慢如蜗牛的行驶。这种情况之下,由于被告的行政不作为导致原告的损害,这在行政法治的理论上说,原告存在着一种较为隐避的信赖利益,而根据“信赖保护”的行政法基本原则,被告也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再者,被告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原告是超速或不谨慎驾驶而成为本次道路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这就显然有信口开河之嫌!第三,被告曾声称原告开车压到了“双黄线”,可是被告怎么不去探究原告车压“双黄线”的真正原因呢?原告车压“双黄线”,压的是突然张开、呈梯形状“双黄线”的最宽的张开部分,其原因就在于此危险路段的道路安全警示标志已经毁损、灭失,交警支队没有及时重设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来提醒过往司机在危险路段注意安全。因此,事发的当晚,在对面车辆迎面而来时,原告受对面车灯的影响,没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的提醒,根本就无法看见地面上突然张开部分的“双黄线”,而致使其车轮压之,原告又何其有责呢?!第四,至于事故发生后,雨湖区交警大队对事故的勘验结论为“单方事故”,这并不能作为被告逃避责任的“护身符”。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