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_第1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_第2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_第3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_第4页
现代自然地理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现代自然地理学开课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课程编号01010092中文名称.现代自然地理学课程学分2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所属领域B、自然、科学与技术教师姓名王建职称教授课程简介:现代自然地理学以全新的体系和结构阐述地球表层系统,环绕地球的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各自的组成、结构、运动、特征,以及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在讲解理论的同时,本课程还涉及到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知识,可谓理论与实践结合。主要内容包括:现在自然地理学概述,二十一世纪的地理学,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其相互之间的作

2、用,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等。参考书:1、 赵松乔,现代自然地理, 1988年07月第1版2、 冯绳武,中国自然地理,1989年07月第1版3、 陈传康,综合自然地理学,1993年05月第1版4、 王建红,走进从化:北回归线上的神奇绿洲,2008.125、 韩渊丰,中国自然地理习题集,1995年8月第1版6、 潘树荣,自然地理学第二版, 1985年11月第2版相关讲座:1、 圈层相互作用与自然地理学,王建,南京师范大学2、 珠宝玉石概论,何雪梅,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3、 地学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式,胡红拴,广东省地质学会任课教师简历:王建,现为南京师范

3、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专业领域:自然地理学,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代表性成果:现代自然地理学、现代自然地理学实习教程等。课程大纲第一篇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第一章 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主要知识点: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什么是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特征与性质,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能力培养要求:对自然地理学新定义的理解,对自然地理学性质的把握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一、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二、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三、 自然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自然地理学的性质一、 综合性二、 区域性三、 环境性四、 系统性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一、 自然地

4、理学的定义二、 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的关系第二章 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主要知识点:地球的质量、形状及其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对地表环境形成的意义,地球运动在地表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能力培养要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地内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一、 日地距离及其环境意义二、 地球的质量及其环境效应三、 地球的形状及其地理意义四、 地球的运动及其环境效应第二节 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一、 能量的来源二、 引力的影响三、 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四、 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第三节 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一、 能量的来源二、 物质的交换三、

5、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第三章 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主要知识点:地表环境与地表系统的关系,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地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能力培养要求:地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一、 四大圈层二、 三大界三、 固、液、气三态物质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一、 垂直分层二、 水平分异三、 立体交叉四、 多级镶嵌第三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一、 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二、 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第四节 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一、 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二、 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三、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篇 各圈层的组成、结构、运动与特征

6、第四章 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主要知识点:地壳的克拉克值,认识组成岩石圈的几种最常见矿物,弄清三大类岩石的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在地面和地壳的比重,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应力椭球体,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岩石圈运动的判别标志,威尔逊旋回能力培养要求:地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利用应力椭球体解释区域断裂体系方向与性质,大陆漂移与海洋扩张的原因。第一节 岩石圈的组成一、 元素组成二、 矿物组成三、 岩石组成第二节 岩石圈的结构一、 地壳的垂直分层二、 地壳的水平变异第三节 岩石圈的运动一、 岩石圈运动的方向二、 岩石圈运动的表现三、 板块构造学说与岩石

7、圈运动的机制四、 岩石圈运动的特点第四节 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一、 海陆分布二、 地表起伏第五节 构造地貌一、 大地构造地貌二、 区域构造地貌三、 局地构造地貌第六节 岩石圈与人类一、 岩石与人类二、 矿物与人类三、 地壳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四、 岩石圈的运动与人类第五章 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主要知识点:大气圈的垂直分层与水平变异,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各纬度带的水分盈亏与水汽的输移方向,大气能量的传输途径与规律,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气侯的分异规律能力培养要求:行星风带的成因机制,季风、海陆风、焚风的成因机理 第一节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一、 大气圈的组成二、 大气圈的结构第二节 大气运动

8、一、 水平气压梯度力二、 大气环流第三节 物质传输一、 水汽的输移二、 二氧化碳的输移三、 气溶胶的输移第四节 能量流动一、 高低纬间的传输二、 海陆间的传输三、 高低空之间的传输第五节 气候分异规律一、 气温分异二、 湿度与降水分异三、 气候分异第六节 大气与人类一、 大气成分与人类二、 人类活动与大气三、 天气、气候与人类第六章 水圈与水平衡 主要知识点:水圈的水平与垂直结构特征,水圈的演化过程与阶段,水份循环过程、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水的相态转换与海平面升降之间的关系 能力培养要求:水份循环的过程、

9、机理、类型及其意义,洋流的运动与分布规律及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全球、区域和流域水量平衡 第一节 水圈的组成一、 海洋水二、 陆地水第二节 水圈的结构一、 水圈的空间结构二、 水的时间分配三、 解决水不均匀性的措施第三节 水圈的演化一、 从无到有二、 从少到多、从酸性到碱性三、 从汽到水、冰第四节 水的运动一、 水循环二、 河水的运动三、 冰川的运动四、 海水的运动五、 海面升降与水的三相转化第五节 水分平衡一、 水分平衡的概念二、 水分平衡的方程第六节 水圈与人类一、 水人体的重要组成二、 生命来源于水三、 生命运动离不开水四、 水灾五、 水荒第七章 生物圈与生态系统主要知识点:生物圈的元素、

10、物质、生物、系统组成,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 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 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恢复力以及生态平衡 能力培养要求:生物圈的结构特征与特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途径及其作用, 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机理 第一节 生物圈的组成一、 物质组成二、 元素组成三、 系统组成四、 生物组成第二节 生物圈的结构一、 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二、 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三、 多级镶嵌结构四、 结构特性五、 生物的地域分异与区系性第三节 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一、 生命的起源二、 生物圈的演化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二、 生态系统的结构三、 生态系统的功能四、 生态系统

11、的稳定性一生态平衡第五节 人与生物圈一、 人类生物圈的组成部分二、 人类的食物来源于生物圈三、 植物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氧气四、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第三篇 圈层间的相互作用第八章 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主要知识点: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岩石 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气候与地貌的相互作用能力培养要求:高原隆升对气候的影响、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第一节 岩石风化与气候一、 岩石的风化与风化壳二、 气候对岩石风化的影响三、 岩石风化对气候的反作用第二节 岩石圈变动与气候一、 海陆分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二、 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三、 岩石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第三节 地貌

12、与气候一、 地貌对气候的影响二、 气候对地貌的影响与控制三、 干旱气候区地形演化与地貌发育四、 湿热气候区地形演化与地貌发育第四节 沙尘暴与黄土沉积一、 大气与岩石相互作用与沙尘暴二、 沙尘暴与人类三、 沙尘暴与黄土沉积第九章 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主要知识点: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侵蚀循 环理论的内容和局限性、剥蚀系统模式、河流作用与地貌、海岸地貌、河口地貌能力培养要求:水均衡引起岩石圈的变形、剥蚀系统模式、河床动力形态反 馈机制、海岸均衡剖面的塑造 第一节 岩石与水一、 岩石的形成离不开水二、 岩石的风化、剥蚀与水有关三、 岩石的性质决定水的下渗、流动与循环四、

13、 水对岩石的侵蚀改变岩石圈表面形态第二节 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及流域性质一、 岩石圈结构与水系发育二、 岩石圈结构对流域性质的影响第三节 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一、 岩石圈的变动与水的分布的变化二、 水均衡与岩石圈的变形三、 岩石圈与水圈的正反馈作用第四节 构造-侵蚀-地貌循环一、 剥蚀循环理论二、 剥蚀系统模式第五节 水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海啸、泥石流、崩岸与滑坡一、 滑坡二、 崩岸三、 泥石流四、 海啸第六节 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一、 坡面流水作用与地貌二、 沟谷流水作用与地貌三、 河流作用与地貌第七节 海岸线与海岸带一、 海岸线的轮廓与平衡岸弧的发育二、 海岸均衡剖面三、 海

14、岸线的进退四、 海岸地貌第八节 河口与地貌一、 河口的特点二、 河口分段与河口地貌三、 三角洲第十章 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主要知识点:水与气候、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海气相互作用能力培养要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 水汽与天气 一、水汽分布与天气 二、水汽相变与天气第二节 水与气候一、 海洋水与环流、气候二、 陆地水与环流、气候三、 环流、气候与水的分布第三节 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一、 大气环流与全球水分循环二、 大气环流与水体运动第四节 海气相互作用一、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二、 风暴潮三、 平面升降与气候变化第十一章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主要知识点: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

15、分布地球自 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黄土地貌;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 能力培养要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之间的关系,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 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 第一节 气候海面冰川均衡第二节 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一、气候变化与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二、地球表面水的分布与地球自转速度三、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与构造运动或形变四、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 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一、黄土的性状与成因二、黄土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机制 三、黄土地貌发育与水、气、岩相互作用

16、第五节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一、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作用二、 冰川地貌三、 冰缘地貌第十二章 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主要知识点:岩石土壤生物的联系,生命活动与大气组分,大气圈的演化 与生命的起源、进化的关系,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生物与水的相互作用;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能力培养要求: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植被与水循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机制(湖泊效应等几种效应) 第一节 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作用一、生物风化与岩石的分解二、岩石土壤生物三、岩石性质对生

17、物的影响四、岩石圈运动与生物五、生物岩石、生物矿床与生物地貌第二节 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作用一、生命活动与大气组份二、风与生物三、大气圈的演化与生命的起源及进化四、生物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正负反馈作用五、大气污染与植物第三节 生物圈与水圈的相互作用一、生命与水二、生物的分布与水三、水质与生物四、植被与水循环第四节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一、湖泊效应二、沙漠化效应三、绿洲效应四、洋面封冻效应五、厄尔尼诺形成过程中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第十三章 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主要知识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传输;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跨越圈层的水循环;地球表层自然

18、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喀斯特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基本条件能力培养要求: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 第一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平衡 一、能量的来源及其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作用 二、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量的传输与转化 三、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平衡第二节 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迁移与循环一、 跨越圈层的水循环二、碳循环三、氧循环四、氮循环五、矿质循环第三节 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 纬度地带性二、干湿度分带性三、垂直带性四、其他地域分异规律第四节 土壤与土壤系统一、 土壤的组成二、 土壤剖面与发生层次)三、 土壤性状四、 土壤分类五、 土壤分布六、 水圈

19、、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共同作用与土壤的发育第五节 喀斯特作用与喀斯特地貌一、 喀斯特作用二、 喀斯特地貌第四篇 自然地理学的应用 方法、原理与实例第十四章 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主要知识点:气候类型划分标准与气候环境评估指标;生物环境评估指标、主要陆地生态群落与分布;地质环境评估的指标及我国地质环境特征;水资源评价的原则和方法;土地的分级、分类、分等与土地评估;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方法,中国三大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征及其成因。 能力培养要求:水资源的评价原则与方法;土地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第一节 气候类型划分与气候环境评估 一、气候分类的概念 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三

20、、气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第二节 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 一、生物与地表环境 二、生物环境评估指标 三、世界生物环境分区与评估 四、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及其分布第三节 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与区划 一、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 二、中国的地形、地貌与地质环境特征第四节 水资源评估与水资源分布 一、水资源的特性二、水资源的分布 三、水资源评价 四、中国地表径流资源分区第五节 土地分类、分级和评估 一、土地与土地系统 二、土地分级与分级系统 三、土地分类系统与土地类型 四、土地分等与土地评估 五、土地结构与土地利用 六、中国的土地资源区划第六节 综合自然区划 一、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 二、综合自然区划

21、的方法 三、综合自然区划单位的等级系统 四、世界自然区划 五、中国自然区划第十五章 地表环境预测 主要知识点: 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岩石圈变化的趋势;大气圈组成与结构变化的趋势,气候变化的趋势,人类活动对大气圈的影响;海平面上升的原因、趋势及其人类的影响;生物圈结构的变化,地表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变化趋势 能力培养要求:海陆分布与地面起伏的变化趋势;大气圈组成与结构的变化趋势;水圈的变化趋势;生物圈结构的变化;地表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变化趋势。 第一节 地表环境预测的原则第二节 岩石圈的变化趋势第三节 大气圈的变化趋势 一、大气圈组成成分的变化趋势 二、大气圈结构的变化及其趋势 三、气候变化的趋势第四节 水圈的变化趋势一、 海面的变化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