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_第1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_第2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_第3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_第4页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文献综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Reviewon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姓名华涂兵学号130310432指导教师舒王O一六年四月二十日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Reviewonthecultivationof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ability)华涂兵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木工程系土木工程专业摘要: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任务,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有关创新能

2、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虽然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广泛研究,却是在90年代以后。近十年来,已有上千篇关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论发表,研究角度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方面,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文将主要从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和方式

3、方法这三个角度,对目前国内外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一、选文的范围及依据根据在CNKI上的搜索,结果是比较庞大的,以/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词搜索出来的文献就又有十多万,期刊,博硕论文等都是相当多的。这说明大学生创新能的培养是受广泛关注的,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阅读,作者主要是提出了问题和改善方法。选择几十篇专业的研究文章,以及专家和学者的书籍、看法等为研究对象,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现状做一总结。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抉择。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高层次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创新人才队伍中的主力军。因此,加强大学创新教育

4、对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创新是大学生重要的能力,不论是在什么时代都不会减少对人才的需求,然而人才又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在进入社和会之前,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是重要的。当然,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很多,从当今大学生创新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对策方面分析探讨。二、研究现状1 .创新能力的思想渊源及内涵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

5、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1998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2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

6、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3,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4。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5。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6。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7、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8。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2

7、.国内创新能力培养未来研究方向综观近几年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可谓范围广泛、新意不断、成果颇丰。无论从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来看,都较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新的观点,开辟了新的视角,深化了原有的认识。但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未来还需着力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广泛,但基本集中在定性研究上,而对每个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比较少见,还未形成体系,这将是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2)加强对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之间的整合性研究。国内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方法

8、的研究比较多,但大部分都是从不同层面简单罗列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没有阐明各种方式与方法之间的联系,缺少整合,缺乏系统性,未能发挥最大优势。(3)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虽有一定程度的结合,但总体上仍脱节。对一些理论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和水平,但对实践上的可操作性、通用性等还缺乏审慎考虑。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提出一个覆盖范围广、可操作性强、服务效果优、高效率、低成本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脱节,阻碍了国内对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向纵深发展。(4)加强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及其借鉴意义的研究。对西方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力度不够,同时,对中西方创新能力培养思想比较的研究也

9、较少见。中西方教育思想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和优势,通过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的研究,可以全面总结和汲取西方的教学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今后教育思想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5)在实际的研究中未能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内涵加以区分,在方式与方法上也没有太多的差异性。例如,把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简单应用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未能根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际,规划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与方法,未能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殊性,难免有片面之嫌。这是未来研究需要改善的方面。三、存在的主要问题科学而完整地阐述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各种因素,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

10、的基本问题。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比较多,既有社会文化、外部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关键和直接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 .理念观念的束缚(1)教育理念僵化。刘树仁早在2001年就提出高校要尽快转变传统僵化落后的教育理念,摆脱传统培养模式的桎梏,以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导航,实现由“承传型”、“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应试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转变;由偏重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观念向重视学生情感与更改协调发展的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

11、"的观念转变;由重视培养学生竞争的观念向重视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观念转变9。(2)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彭旭、胡弼成等曾提出传统的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极其巨大,不可忽视。他们认为传统儒家文化在人生态度、求知精神、怀疑精神、思维方式等四个方面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精神、师生关系、功利价值、学习风气、管理模式等五方面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等提出高校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主要来自已有的文化传统,突出表现在文化上注重人与社会的协调与偏重“中庸”的思维方式。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成效,必须有适合创新意识生存的文化传统11。2 .教

12、学手段单一教学手段单一是制约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成效的重要因素。例如,岳晓东、辛雅丽等都曾经指出我国高校目前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应该向应用式的双向教学方式转变,综合运用问题式、启发式、研讨班、讨论小组、案例教学、活动教学、游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12,变单一课堂讲授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克服“传授一接受”式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弊端13,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启发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学技术落后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潘建广、何彗星、蔡卡宁等都曾提出:教育信息化可以优化配置并

13、重新整合学科课程,从而以全新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最大化。计算机校园网络使教学互动更快捷、简便,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校际之间都可以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大大节约了资源搜集和获取的成本1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大力使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模式,使学生在接触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跨越式发展15。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1 .对传统培养措施的改进与优化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上,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胡弼成提出的新型高等教育质量观,他认为高等教育质量是

14、学校中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主体之间共同努力、相互促进的成果。大学应当为增进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创造条件。在大学里,每一个人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使自身兴趣获得优先培养,个性得到充分张扬,人性得以彻底解放。大学应当充满着人和人的友爱、平等、团结和协作,大学生应当富有高尚的道德思想品质、崇高的人类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能够相互帮助和学习、共同提高和进步16。此外,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等提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良好的氛围17。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等提出要培育和提高师资力量,打破教师终身制,实行岗位聘任制,引进市场机制来约束、激励教师队伍18。王辉、程

15、建军等则提出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大学生在创新能力上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评估方法等措施19。2 .不断探索新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的组织形式以及评价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机制20。通过大量考察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根据培养平台的不同,可以将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划分为四种模式:教学实践结合型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型培养模式22、依托科研项目型培养模式23、“分层递进式"培养模式24。每一种培养模式,者B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必

16、须吸取的教训,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或者组合几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改变,收到“四两拨千金”的成效。3 .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目前,不少在校大学生十分缺乏创新欲望。为了克服大学生已经形成的思维惯性,必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欲望2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4 .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首先在教育评价上,教师要改变以往把考

17、试成绩,通常是一次考试的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唯一的标准,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实践能力都纳入评价体系中,进行综合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其次在激励机制上,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以及导师专业辅导26。参考文献1张民生.陶行知的教育

18、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59-60.2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3张宝臣.高等师范教育改革与中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0.4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75.5张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6安江英,田慧云.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6,(1):29-32.7BurtonR.Clark.TheResearchFoundations

19、ofGraduateEducationM.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3.8黄春林.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9彭旭,胡弼成.略论传统儒家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3):65-66.10秦祖泽,黄俊伟,唐受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抗因素及对策J.湘潭大学学报,2003,(2):140-143.11刘树仁.论实施创新教育应注意的几个倾向J.教学与管理,2001,(6):7-9.1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85-86.13辛雅丽.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20、J.心理科学,2003,(5):926-927.14潘建广,何彗星.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225-227.15蔡卡宁.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5,(4):56-57.16胡弼成.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J.教育研究,2006,(11):24-28.17薛振田,刘崇凤,吕楠,王媛.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4,(3):45-47.18林满华,刘新光,李春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8-29.19王辉.浅谈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1-53.20徐兆仁.新世纪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6,(17):22-24.21尹家明,杨国祥.对创新性实用型人才内涵及其培养理念与模式的探析J.镇江高专学报,2004,(10):3-8.22汤伟钢,赵黎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MMTT莫式J.价值工程,2006,(3):39-42.23董社英.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建多层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1-94.24杨胜刚,乔海曙,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