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共同侵权_第1页
第五章共同侵权_第2页
第五章共同侵权_第3页
第五章共同侵权_第4页
第五章共同侵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共同侵权 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加害行为教唆、帮助行为教唆、帮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l一、共同侵权与分别侵权一、共同侵权与分别侵权l(一)共同侵权(一)共同侵权l共同侵权,指二人以上基于主观关联共同(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致人损害,依法应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形态。l共同侵权包括三种:l1、共同加害行为为(共同故意与共同过失);l2、教唆、帮助的共同侵权(共同故意);l3、共同危险行为(主观共同过失且加害人不明)。l(二)分别侵权(二)分别侵权l分别侵权,指二人以上分别实施加害行为,主观上无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但造成同一损害,应作为一个案件处理的侵权形态。l分别侵权在侵权法上众多,但侵权

2、责任法只对其中的两种情形作了规定:l1、累积因果关系无意思联络侵权侵权责任法第11条;l2、共同因果关系无意思联络侵权)侵权责任法第12条)。l二、共同加害行为二、共同加害行为l(一)立法上的变化(一)立法上的变化l1、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l该解释第3条规定了三种共同加害行为:l(1)二人以上共同故意侵权;l(2)二人以上共同过失侵权;l(3)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无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但其行为直接结合导致同一损害后果。l2、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l侵权责任法第8条舍弃了第三种共同加害行为。l侵权责任法第8条规定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该

3、条的“共同”仅包括共同故意与共同故意与共同过失。共同过失。l(二)(二)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上的共同加害行为上的共同加害行为l1、共同故意侵权。、共同故意侵权。l共同故意侵权,指数个加害人基于共同故意实施侵权行为。l共同故意,又称“共谋”,指加害人不仅对自己的加害行为持故意的态度,而且与其他加害人具有意思联络,事前或者事中进行过“沟通”。l共同故意,重在强调与他人的共谋。l例1:l甲、乙共谋飞车抢夺,甲驾驶摩托驶过丙身旁,乘坐在后座的乙抢走丙的坤包,顺手拽下丙的耳环,致丙耳垂撕裂。l甲对此虽未预见,但此行为及其损害后果并未逸出共谋甲对此虽未预见,但此行为及其损害后果并未逸出共谋抢夺的目的范围之

4、外,故甲、乙均应对丙之身体伤害负抢夺的目的范围之外,故甲、乙均应对丙之身体伤害负连带损害赔偿责任。连带损害赔偿责任。l2、共同过失侵权、共同过失侵权l指二人以上基于共同的行为,产生防范损害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因共同违反该共同注意义务导致同一损害。l例:甲、乙共抬重物登高,甲担心重物坠落伤人,而向乙流露担心;乙自信不致坠落,而与甲交流自信;甲乙均因交流增强自信,抬行不辍,结果捆绑重物的绳索因磨损断裂,导致重物坠落伤人。l双方都预见到了可能发生损害,但又因交流获得自信,双方都预见到了可能发生损害,但又因交流获得自信,均认为不致发生损害,此种心理状态,不仅就各行为人均认为不致发生损害,此种心理状态,

5、不仅就各行为人个别而言主观上存在过失,而且就双方交流而言也存在个别而言主观上存在过失,而且就双方交流而言也存在共同认识上的过失。共同认识上的过失。l例2:l甲乙相约在城市公路上飚车,甲乙均知该行为违法,且均知其可能危害交通安全,但仍各逞意气,违章飚车,致甲车与丙车相撞,造成丙车损坏及人员受伤。l因相约飚车,双方对该危险行为应有共同的认识,虽对因相约飚车,双方对该危险行为应有共同的认识,虽对损坏结果的可能性未及交流,但由行为的性质可以认定损坏结果的可能性未及交流,但由行为的性质可以认定其存在共同过失。故对甲乙相约飚车致人损害的行为应其存在共同过失。故对甲乙相约飚车致人损害的行为应认定为共同侵权,

6、各负连带损害赔偿责任认定为共同侵权,各负连带损害赔偿责任。l3、共同加害行为的法律责任、共同加害行为的法律责任l侵权责任法第8条规定共同加害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加害共同加害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正当性基础:的正当性基础: 第一,共同过错是使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法理共同过错是使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法理基础。基础。 在共同故意的情形,损害的发生是共同行为人意志的体现。即使是在共同过失的场合,参与共同行为的人都应该能够预见到共同行为所可能产生的损害后果。 意志或者认识的统一性与损害后果的统一性,决定了各加害人对受害人责任承担范围的统一性。l第二,共同过错是使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

7、伦共同过错是使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伦理基础。理基础。l数人有意思联络地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其社会危害性更大,行为的协同比起单独个人的力量也会形成累积的放大,所造成的损失也可能更大。加重的责任承担,有利于抑制共同侵权行为的发生,也符合正义原则。 l三、教唆、帮助行为三、教唆、帮助行为l(一)立法上的变化(一)立法上的变化l(一)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定分类(一)共同侵权行为的法定分类l 1.狭义共同侵权行为,是指共同加害行为。狭义共同侵权行为,是指共同加害行为。l对于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具体又可以分为四对于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具体又可以分为四种种:l(1)共同故意行为;)共同故意行为;l(2)共同过失行

8、为;)共同过失行为;l(3)故意与过失混合行为;)故意与过失混合行为;l(4)教峻、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教峻、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l 2.广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广义的共同侵权行为。l民法理论上的广义共同侵权行为,包括民法理论上的广义共同侵权行为,包括:l(1)狭义共同侵权行为(主观共同侵)狭义共同侵权行为(主观共同侵权);权);l(2)准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准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l(3)原因力竞合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原因力竞合的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行为(客观共同侵权)。行为(客观共同侵权)。l(二)共同加害行为(二)共同加害行为l共同故意侵权、共同过失侵权共同故意侵权、共

9、同过失侵权 l 1共同故意侵权共同故意侵权l共同故意侵权,指数个加害人基于共同的故意共同故意侵权,指数个加害人基于共同的故意而实施侵权行为。而实施侵权行为。l共同故意,又称共同故意,又称“共谋共谋”,指加害人不仅对自,指加害人不仅对自己的加害行为持故意的态度,而且与其他加害己的加害行为持故意的态度,而且与其他加害人具有意思联络,事前或者事中进行过人具有意思联络,事前或者事中进行过“沟沟通通”。l共同故意,重在强调与他人的共谋。共同故意,重在强调与他人的共谋。l共同故意侵权与共同过失侵权具有不同的特点:共同故意侵权与共同过失侵权具有不同的特点:l 共同故意,即意思联络,指二个以上的加害共同故意,

10、即意思联络,指二个以上的加害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共同追求损害的结果、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共同追求损害的结果、相互意识到对方行为的存在,且协力促成损害相互意识到对方行为的存在,且协力促成损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l 共同故意使加害人的行为结合为一个整体,共同故意使加害人的行为结合为一个整体,各加害人均应就各加害人均应就“可能的因果关系可能的因果关系”承担责任承担责任 ;l l在共同故意侵权中,即使各个加害人的在共同故意侵权中,即使各个加害人的分担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不同,共同加害分担行为造成的损害后果不同,共同加害人须对所有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人须对所有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 l共同加害人之一的行

11、为逾越共同计划的,共同加害人之一的行为逾越共同计划的,对于超出的损害部分,其他共同加害人不对于超出的损害部分,其他共同加害人不承担连带责任。承担连带责任。l 共谋人反悔未到现场,或者声明不愿共谋人反悔未到现场,或者声明不愿参加实施加害行为,仍应认定为共同侵权参加实施加害行为,仍应认定为共同侵权人,对损害结果负连带责任。人,对损害结果负连带责任。l例:例:l甲、乙、丙共谋抢劫丁银楼,甲虽未到现甲、乙、丙共谋抢劫丁银楼,甲虽未到现场,或者甲对乙、丙表示退出,若其先前场,或者甲对乙、丙表示退出,若其先前的共谋对乙、丙的抢劫行为仍具作用,则的共谋对乙、丙的抢劫行为仍具作用,则甲的作用与教唆、帮助具有同

12、等价值,仍甲的作用与教唆、帮助具有同等价值,仍应对乙、丙的抢劫行为负连带责任。应对乙、丙的抢劫行为负连带责任。l 2共同过失侵权共同过失侵权l 共同过失,指各行为人对其行为所造成共同过失,指各行为人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后果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内容的过失。的损害后果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内容的过失。l即在共同实施行为的过程中,行为人对共即在共同实施行为的过程中,行为人对共同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具有共同的可同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具有共同的可预见性,但预见性,但因疏忽或者懈怠而违反了共同因疏忽或者懈怠而违反了共同的注意义务的注意义务,未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损害,未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损害的发生,并由此造成同一

13、损害后果。的发生,并由此造成同一损害后果。l例:例:l甲、乙共抬重物登高,预见重物有坠落伤甲、乙共抬重物登高,预见重物有坠落伤人之虞,但彼此询明,均有不至坠落之自人之虞,但彼此询明,均有不至坠落之自信。结果继续抬行不久,重物坠落伤及随信。结果继续抬行不久,重物坠落伤及随后的游人丙。后的游人丙。l此例中:甲、乙对丙的伤害具有共同过失,此例中:甲、乙对丙的伤害具有共同过失,构成共同侵权。构成共同侵权。 l例:例:l患者甲在乙医院住院治疗,乙医院邀请丙患者甲在乙医院住院治疗,乙医院邀请丙医院的专家丁与本院的专家戊一同对甲会医院的专家丁与本院的专家戊一同对甲会诊。专家丁因疏忽大意,误诊为甲的右肾诊。专

14、家丁因疏忽大意,误诊为甲的右肾坏死,专家戊也因疏忽大意没有发现诊断坏死,专家戊也因疏忽大意没有发现诊断错误,二人决定对甲实施手术,切除甲的错误,二人决定对甲实施手术,切除甲的右肾。手术后发现甲的右肾没有病变。则右肾。手术后发现甲的右肾没有病变。则“甲医院甲医院”和和“乙医院乙医院”具有共同过失,具有共同过失,其行为构成共同侵权。其行为构成共同侵权。l3、共同加害行为的特征、共同加害行为的特征:l(1)主体的复合性。共同加害行为的主)主体的复合性。共同加害行为的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其既可以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其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l(2)主观的

15、共同过错性。共同加害行为)主观的共同过错性。共同加害行为的主体应有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过失。的主体应有共同的故意或共同的过失。l(3)行为的共同性。共同加害行为相互)行为的共同性。共同加害行为相互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致人损害的原因。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致人损害的原因。l(4)结果的单一性。共同加害行为所生)结果的单一性。共同加害行为所生的损害结果为一个统一而不可分的整体。的损害结果为一个统一而不可分的整体。l(5)责任的连带性。共同加害人对受害)责任的连带性。共同加害人对受害人应负连带责任。人应负连带责任。l4、共同加害行为与数人分别侵权、共同加害行为与数人分别侵权l 数人分别侵权虽然亦可能与共

16、同加害行数人分别侵权虽然亦可能与共同加害行为一样只导致同一损害结果的发生,但数为一样只导致同一损害结果的发生,但数人分别侵权与共同加害行为本质的区别在人分别侵权与共同加害行为本质的区别在于于:l(l)共同加害行为具有主观上的共同过错性,共同加害行为具有主观上的共同过错性,而数人分别侵权则不具有这一特性,即数而数人分别侵权则不具有这一特性,即数人之间绝无意思联络。人之间绝无意思联络。l(2)共同加害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共同加害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l 数人分别侵权的,如果造成的损害后果数人分别侵权的,如果造成的损害后果不同,行为人各自承担责任;如果造成的不同,行为人各自承担责任;如果造成的是同

17、一损害后果,依我国是同一损害后果,依我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11条和第条和第12条的规定,分为以下两种条的规定,分为以下两种情形情形:l其一,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其一,每个人的侵权行为都足以造成全部损害的,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当然这损害的,行为人应承担连带责任,当然这里的连带责任是一种不真正的连带责任。里的连带责任是一种不真正的连带责任。l其二,每个人的侵权行为不足以造成全部其二,每个人的侵权行为不足以造成全部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应的责任;难以确定责任大小的,平均承担赔偿责任。担赔偿责任。l

18、5、共同加害行为的构成要件、共同加害行为的构成要件l (1)主体方面的要件主体方面的要件l 共同加害行为的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共同加害行为的主体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行为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的行为人,行为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以是法人。l对于自然人而言,必须在实施该行为时具对于自然人而言,必须在实施该行为时具有民事责任能力,否则不能作为共同加害有民事责任能力,否则不能作为共同加害行为的主体。其中有无责任能力之人参加行为的主体。其中有无责任能力之人参加者,只是在有责任能力者之间,成立共同者,只是在有责任能力者之间,成立共同侵权行为。侵权行为。l (2)客观方面的要件客观方面的要件

19、l 各个共同加害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加害各个共同加害行为人必须具有共同加害的行为。的行为。l首先,共同加害人都共同参与实施了某种首先,共同加害人都共同参与实施了某种加害活动,各个共同加害人的行为都必须加害活动,各个共同加害人的行为都必须是加害行为,他们的加害行为彼此联系、是加害行为,他们的加害行为彼此联系、互相配合、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在客观互相配合、互为条件、相互作用,在客观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致人损害的原因。致人损害的原因。l共同加害行为既可能是共同的作为,也可共同加害行为既可能是共同的作为,也可能是共同的不作为,还可以有人作为,有能是共同

20、的不作为,还可以有人作为,有人不作为。人不作为。l在数个行为中,可能事先具有明确的分工,在数个行为中,可能事先具有明确的分工,也可能事先并没有分工,但数个行为人的也可能事先并没有分工,但数个行为人的行为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致人损害的行为都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致人损害的行为行为;l其次,每个共同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其次,每个共同加害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l尽管每个共同加害人的行为对损害结果所尽管每个共同加害人的行为对损害结果所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但它仍是不可缺起的作用可能是不同的,但它仍是不可缺少的,这些行为的总和正是损害结果发生少的,这些行为的总和正是

21、损害结果发生的统一原因,从而每个共同加害人的加害的统一原因,从而每个共同加害人的加害行为与发生的损害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行为与发生的损害结果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系。l(3)主观方面的要件主观方面的要件l 我国我国民法通则民法通则和和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对对共同加害行为的主观要件未作规定,理论共同加害行为的主观要件未作规定,理论上则见仁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说上则见仁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说(又可分为共同故意说和共同过错说又可分为共同故意说和共同过错说)、客、客观说观说(又可分为一般客观说与真正客观说又可分为一般客观说与真正客观说)和折中说和折中说l共同侵权人具有共同致人损害的故意或过共同侵

22、权人具有共同致人损害的故意或过失。失。 l正是因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共同过错,才正是因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共同过错,才使数个行为人的行为联结成为一个整体。使数个行为人的行为联结成为一个整体。我国我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正是从主观共同出发,正是从主观共同出发,区分了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和无意思联络区分了狭义的共同侵权行为和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从而构建了数人侵权的体的数人侵权,从而构建了数人侵权的体系系 。l(二)教唆、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二)教唆、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l 教唆,指利用言语对他人进行开导、说服,或教唆,指利用言语对他人进行开导、说服,或通过刺激、利诱、怂恿等办法使被教唆者接受通过刺激、利

23、诱、怂恿等办法使被教唆者接受教唆意图,进而实施侵权行为。教唆意图,进而实施侵权行为。l教唆应为故意。教唆应为故意。l l帮助,指通过提供工具、指示目标或以言语激帮助,指通过提供工具、指示目标或以言语激励等方式,从物质上或精神上帮助加害人实施励等方式,从物质上或精神上帮助加害人实施加害行为。加害行为。l帮助亦应为故意。帮助亦应为故意。l 教唆行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教唆行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l 1.教唆行为的形式必须是积极的作为,教唆行为的形式必须是积极的作为,消极的不作为是不能成立教唆行为的。消极的不作为是不能成立教唆行为的。l教唆行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诱导、授意、教唆行为的方法多种多样,如诱导、

24、授意、劝说、挑拨、收买、命令、请求、刺激、劝说、挑拨、收买、命令、请求、刺激、威胁等。威胁等。l教唆行为可以用口头、书面表达,也可以教唆行为可以用口头、书面表达,也可以用打手势、使眼色等人体动作表达;用打手势、使眼色等人体动作表达;l可以采取公开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秘密的可以采取公开的形式,也可以采取秘密的方式;方式;l可以当面直接教唆,也可以托人传达间接可以当面直接教唆,也可以托人传达间接教唆;教唆;l可以一人实行教唆,也可以几个人共同教可以一人实行教唆,也可以几个人共同教唆。唆。l 2.教唆行为的内容必须是教唆他人实施侵教唆行为的内容必须是教唆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权行为。l教唆行为必须是具体的

25、、明确的,即必须教唆行为必须是具体的、明确的,即必须是教唆特定的人去实施特定的侵权行为。是教唆特定的人去实施特定的侵权行为。l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一说,而无具体内容,如果只是笼统地说一说,而无具体内容,就不能轻易认定为教唆行为。就不能轻易认定为教唆行为。l 3.教唆行为大多是基于教唆者的故意所引教唆行为大多是基于教唆者的故意所引发。发。l即教唆者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教唆行为会使即教唆者不仅认识到自己的教唆行为会使被教唆者产生侵权的意图,并实施侵权行被教唆者产生侵权的意图,并实施侵权行为,而且认识到被教唆者的行为所导致的为,而且认识到被教唆者的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并希望或放任此种结果的发生。后果,并希望或

26、放任此种结果的发生。l当然,在特别情况下,因不注意而向他人当然,在特别情况下,因不注意而向他人作出不正当的指示,致使他人加害于第三作出不正当的指示,致使他人加害于第三人的,亦构成过失的教唆。人的,亦构成过失的教唆。l教唆者与被教唆者构成共同侵权应当具备教唆者与被教唆者构成共同侵权应当具备下列要件下列要件:l1.教唆者实施了教唆行为,被教唆者实施教唆者实施了教唆行为,被教唆者实施了侵权行为,且教唆行为与被教唆者实施了侵权行为,且教唆行为与被教唆者实施的侵权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侵权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l如果被教唆者实施的侵权行为并不是教唆如果被教唆者实施的侵权行为并不是教唆者教唆的行为,教唆

27、者对该行为的后果不者教唆的行为,教唆者对该行为的后果不构成共同侵权。构成共同侵权。l2、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如果有共同的故意,、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如果有共同的故意,他们的行为就构成了一个共同的、不可分他们的行为就构成了一个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可构成共同侵权。割的整体,当然可构成共同侵权。l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如果没有共同的故意,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如果没有共同的故意,或者说一方出于故意另一方出于过失,或或者说一方出于故意另一方出于过失,或双方都出于过失,能否构成共同侵权呢双方都出于过失,能否构成共同侵权呢?对此学者们认识不一。对此学者们认识不一。l我们认为,民法上的教唆行为与刑法上的教唆我们认为,民

28、法上的教唆行为与刑法上的教唆犯罪行为不完全相同。犯罪行为不完全相同。l由于刑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制裁犯罪分子,由于刑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制裁犯罪分子,因而只有故意唆使他人实行犯罪才能构成教唆因而只有故意唆使他人实行犯罪才能构成教唆犯,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具有共同故意才能构成犯,教唆者与被教唆者具有共同故意才能构成共同犯罪。而民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补偿受共同犯罪。而民事责任的主要目的在于补偿受害人的损失,鉴于教唆行为是被教唆者实施侵害人的损失,鉴于教唆行为是被教唆者实施侵权行为的原因,因而教唆者与被教唆者构成共权行为的原因,因而教唆者与被教唆者构成共同侵权并不以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故意为限,同侵权并不

29、以他们之间具有共同的故意为限,只要他们对此均有过错,即可构成共同侵权。只要他们对此均有过错,即可构成共同侵权。l如明知窗外有人经过,而引诱他人往窗外如明知窗外有人经过,而引诱他人往窗外扔杂物,扔物者并不知窗外有人而扔出杂扔杂物,扔物者并不知窗外有人而扔出杂物,以致将他人砸伤时,虽教唆者是出于物,以致将他人砸伤时,虽教唆者是出于故意,被教唆者是出于过失而实施侵权行故意,被教唆者是出于过失而实施侵权行为,但仍可构成共同侵权。为,但仍可构成共同侵权。l 3.教唆者与被教唆者都应当具有民事责任教唆者与被教唆者都应当具有民事责任能力,即对其实施行为具有判断和理解能能力,即对其实施行为具有判断和理解能力。

30、否则,双方或一方很难说具有过错,力。否则,双方或一方很难说具有过错,因而不能构成共同侵权。因而不能构成共同侵权。l帮助行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帮助行为主要具有以下特征:l 1.帮助行为的形式通常为积极的作为。帮助行为的形式通常为积极的作为。对于消极的不作为,只有在不作为者具有对于消极的不作为,只有在不作为者具有作为的义务并与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具作为的义务并与直接实施侵权行为的人具有共同故意的情况下,才属于帮助行为,有共同故意的情况下,才属于帮助行为,才可构成共同侵权才可构成共同侵权l帮助行为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是提供工帮助行为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是提供工具、指示目标,又可是事先应允帮助销售、具、

31、指示目标,又可是事先应允帮助销售、保管、搬运、收受无权处分的财产等;保管、搬运、收受无权处分的财产等;l既可是从物质上进行帮助,也可是从精神既可是从物质上进行帮助,也可是从精神上进行帮助。上进行帮助。l喊号助威的行为一般也应属于帮助行为,喊号助威的行为一般也应属于帮助行为,但如果喊号助威者的目的是唆使他人实施但如果喊号助威者的目的是唆使他人实施某种具体侵权行为,此时喊号助威的行为某种具体侵权行为,此时喊号助威的行为应属于教唆行为。应属于教唆行为。l帮助行为可以采取公开方式,也可采取秘帮助行为可以采取公开方式,也可采取秘密方式密方式;可以是一人实行帮助,也可以是可以是一人实行帮助,也可以是几人共

32、同帮助。几人共同帮助。l2.帮助行为的内容主要是从物质上或精神帮助行为的内容主要是从物质上或精神上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上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l 3.帮助行为大多是由于帮助者的故意而引帮助行为大多是由于帮助者的故意而引发。在特殊情况下,过失行为也可能构成发。在特殊情况下,过失行为也可能构成帮助行为。帮助行为。l 帮助行为不同于教唆行为。帮助行为不同于教唆行为。l教唆行为只能是作为,而帮助行为有时也可以教唆行为只能是作为,而帮助行为有时也可以是不作为是不作为;l教唆行为的内容就是唆使他人实施某种具体侵教唆行为的内容就是唆使他人实施某种具体侵权行为,教唆者属于造意人、指挥人,往往起权行为,教唆者

33、属于造意人、指挥人,往往起主要作用。而帮助行为的内容是指从物质上或主要作用。而帮助行为的内容是指从物质上或精神上为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提供帮助,帮助者精神上为他人实施侵权行为提供帮助,帮助者只是在行为实施过程中起辅助作用,而不是起只是在行为实施过程中起辅助作用,而不是起主要作用。若无教唆行为,则损害行为不会发主要作用。若无教唆行为,则损害行为不会发生生;但若无帮助行为但若无帮助行为;损害行为未必不会发生。损害行为未必不会发生。l 帮助者与被帮助者构成共同侵权必须具帮助者与被帮助者构成共同侵权必须具备以下要件备以下要件:l 1.帮助者实施了帮助行为,被帮助者实帮助者实施了帮助行为,被帮助者实施了侵权

34、行为,且该帮助行为是为帮助被施了侵权行为,且该帮助行为是为帮助被帮助者实施侵权行为而实施的。帮助者实施侵权行为而实施的。l2.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如果是基于共同故意,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如果是基于共同故意,当然可构成共同侵权当然可构成共同侵权;l如果帮助者是由于过失,即不知他人的行如果帮助者是由于过失,即不知他人的行为为侵权行为而提供帮助,若客观上对加为为侵权行为而提供帮助,若客观上对加害行为起到了辅助作用,亦可构成共同侵害行为起到了辅助作用,亦可构成共同侵权权;l如果帮助人出于故意对加害人提供帮助,如果帮助人出于故意对加害人提供帮助,加害人不知帮助人提供的帮助,双方没有加害人不知帮助人提供的帮助,双

35、方没有相互沟通,亦不妨碍共同侵权的构成。相互沟通,亦不妨碍共同侵权的构成。l至于帮助销售、保管、搬运、收受无权处至于帮助销售、保管、搬运、收受无权处分的财产,如果是帮助者事先应允的,或分的财产,如果是帮助者事先应允的,或者说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具有共同故意,可者说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具有共同故意,可构成共同侵权构成共同侵权;否则,应以单独的侵权行否则,应以单独的侵权行为对待为对待l3,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应为完全民事行为,帮助者与被帮助者应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任何一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任何一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不能构成共同方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则不能构成共同侵权。侵权

36、。l 根据根据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9条的规定,教唆、条的规定,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依照下列归责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依照下列归责分担责任:担责任:l 1. 根据根据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9条第条第1款的款的规定规定l教唆、帮助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教唆、帮助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实施侵权行为的,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教唆者、帮行为的,构成共同侵权行为,教唆者、帮助者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助者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l 2. 根据根据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9条第条第2款的规款的规定定l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

37、为的: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l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已经尽到监护责任,没有过错人的监护人已经尽到监护责任,没有过错的,不构成共同侵权,由教唆者、帮助者的,不构成共同侵权,由教唆者、帮助者单独承担责任。单独承担责任。 l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构成共同侵权,但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责任的,构成共同侵权,但不适用连带责任,而是构成不适用连带责任,而是构成“单向连带责任单向连带责任”。la)赔偿权利人有权要求教唆人、帮助人承担连)赔偿权利人有权要求教唆人、帮助人承担连带责

38、任,教唆人、帮助人承担连带责任后,可带责任,教唆人、帮助人承担连带责任后,可以向有过错的监护人追偿;以向有过错的监护人追偿;l(b)赔偿权利人不能要求监护人承担连带责任,)赔偿权利人不能要求监护人承担连带责任,但有权请求监护人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但有权请求监护人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责任。l需要说明的是:需要说明的是:l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9条第条第2款并没有使用款并没有使用“单向连带责任单向连带责任”这一概念,而仅强调,这一概念,而仅强调,未尽到监护责任的监护人不承担连带责任。未尽到监护责任的监护人不承担连带责任。l四、共同危险行为四、共同危险行为l 共同危险行为,指数人共同实施有侵害共

39、同危险行为,指数人共同实施有侵害他人权益之危险性的行为,以致造成对他他人权益之危险性的行为,以致造成对他人的损害,但是不能确定数人中究竟谁是人的损害,但是不能确定数人中究竟谁是真正的加害人,而令该数人承担连带赔偿真正的加害人,而令该数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情形。责任的情形。l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10条规定了共同危险行条规定了共同危险行为。为。 l(1)共同危险行为连带责任的归责基础)共同危险行为连带责任的归责基础l在共同危险行为中,有些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在共同危险行为中,有些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并没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按照责任后果之间并没有事实上的因果关系,按照责任自负的原则本不应承担

40、责任,但是法律为了保自负的原则本不应承担责任,但是法律为了保护受害人,增加受害人获赔的几率,同时考虑护受害人,增加受害人获赔的几率,同时考虑到了全体侵害行为人的过失,责令共同危险行到了全体侵害行为人的过失,责令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为人承担连带责任。l故而共同危险行为也被称为故而共同危险行为也被称为“准共同侵权行准共同侵权行为为”。l【例例】甲、乙相约一同外出打猎,各持同甲、乙相约一同外出打猎,各持同一型号土猎枪。甲、乙同时发现前方一型号土猎枪。甲、乙同时发现前方300米处有一野兔跳跃,甲、乙同时开枪,上米处有一野兔跳跃,甲、乙同时开枪,上前一看,一位割草老人倒在地上,身中一前一看,一位

41、割草老人倒在地上,身中一弹。弹。l(2)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l A、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了危及他人人身、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了危及他人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的行为。安全或者财产安全的行为。l 在理解上应注意的是:在理解上应注意的是:l数人的行为具有共同危险性,即每个人数人的行为具有共同危险性,即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危及他人财产或者侵害他人的行为都具有危及他人财产或者侵害他人人身的人身的现实可能性现实可能性;l数人的行为具有数人的行为具有时空上的同一性时空上的同一性;l共同危险行为共同危险行为导致同一损害后果导致同一损害后果。lB、共同危险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共同的故、共同危险行为人主

42、观上没有共同的故意。意。l 如果共同危险行为人具有共同故意,不如果共同危险行为人具有共同故意,不能认定为共同危险行为,而应认定为能认定为共同危险行为,而应认定为“共共同故意侵权同故意侵权”,依照,依照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8条的规定处理。条的规定处理。l【例例】l甲、乙两少年于春节期间在街头上同一地甲、乙两少年于春节期间在街头上同一地方同时燃放爆竹,爆竹的种类相同。不幸方同时燃放爆竹,爆竹的种类相同。不幸的是,其中一个爆竹飞到行人丙的脸上,的是,其中一个爆竹飞到行人丙的脸上,炸伤了丙。炸伤了丙。l【例例】l甲请好友乙、丙帮忙教训教训丁,乙、丙甲请好友乙、丙帮忙教训教训丁,乙、丙欣然应允。甲、

43、乙、丙来到丁家,见丁在欣然应允。甲、乙、丙来到丁家,见丁在自家中院内玩耍,各向丁投掷石头数块,自家中院内玩耍,各向丁投掷石头数块,其中一块石头击中丁的头部,致丁重伤。其中一块石头击中丁的头部,致丁重伤。l此例中:此例中:l由于甲、乙、丙具有共同故意,尽管只由于甲、乙、丙具有共同故意,尽管只有一人为实际加害人,但甲、乙、丙构成有一人为实际加害人,但甲、乙、丙构成共同加害行为而不是共同危险行为,应对共同加害行为而不是共同危险行为,应对丁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丁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l即使甲、乙证明击中丁的石头系丙所扔,即使甲、乙证明击中丁的石头系丙所扔,仍然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仍然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

44、l这就是共同故意的威力。这就是共同故意的威力。lC、加害人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但、加害人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但不能判明。不能判明。l 其含义是:其含义是:l真正的加害人仅为实施危险行为的一人真正的加害人仅为实施危险行为的一人或者一部分人,而非每个共同危险行为人或者一部分人,而非每个共同危险行为人的行为都导致了实际的损害后果;的行为都导致了实际的损害后果;l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加害人;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加害人;l加害人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加害人在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内。l甲、乙、丙三人在河边用石子玩打水漂游甲、乙、丙三人在河边用石子玩打水漂游戏,比谁打得更远。正好有一个小孩丁在戏,比谁打

45、得更远。正好有一个小孩丁在河对岸玩耍,被打过来的一块石子击伤眼河对岸玩耍,被打过来的一块石子击伤眼睛。睛。l此例中:丁的损害事实上是由甲、乙、丙此例中:丁的损害事实上是由甲、乙、丙中某一个人扔出的石子造成的,如果不能中某一个人扔出的石子造成的,如果不能确定究竟是由谁造成的,则甲、乙、丙的确定究竟是由谁造成的,则甲、乙、丙的行为构成共同危险行为。行为构成共同危险行为。lD、整个共同危险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整个共同危险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具有关联性。有关联性。l(3)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承担)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承担lA、在外部,共同危险行为人对受害人承、在外部,共同危险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46、。担连带赔偿责任。l B、在内部,共同危险行为人中的一人或、在内部,共同危险行为人中的一人或部分人承担了全部赔偿责任以后,有权向部分人承担了全部赔偿责任以后,有权向其他应负责任而未负责任的行为人追偿。其他应负责任而未负责任的行为人追偿。l至于追偿比例,原则上采至于追偿比例,原则上采“平均负担说平均负担说”。l(4)免责事由)免责事由l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注意的是 :l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第4条规定,某一条规定,某一行为人如果能够行为人如果能够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不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不具有因果关系具有因果关系,则可以免除自己的责任。,则可以免除自己的责任。l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1

47、0条要求行为人条要求行为人举证证举证证明了实际加害人明了实际加害人后,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后,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l为了防止每个行为人都通过证明自己的行为了防止每个行为人都通过证明自己的行为与损害不具有因果关系(这是完全可能为与损害不具有因果关系(这是完全可能的,因为民诉法采用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的,因为民诉法采用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使受害人的损害无人承担。准),使受害人的损害无人承担。l(5)不明高空抛物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不明高空抛物行为与共同危险行为区别区别lA、没有证据证明该建筑物全体使用人具、没有证据证明该建筑物全体使用人具有共同实施危险行为的意思联络,且都实有共同实施危险行为的意

48、思联络,且都实施了共同危险行为,即抛物行为。施了共同危险行为,即抛物行为。lB、免责事由也不同、免责事由也不同:l不明高空抛物行为的免责事由是证明自不明高空抛物行为的免责事由是证明自己不是具体侵权人,比如能够证明自己当己不是具体侵权人,比如能够证明自己当时不在建筑物中或未实施抛物行为,或者时不在建筑物中或未实施抛物行为,或者指明指明l具体侵权人;具体侵权人;l而共同危险行为的免责事由是证明损害而共同危险行为的免责事由是证明损害后果与自己的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后果与自己的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者指明其他共同危险人所致。或者指明其他共同危险人所致。lC、责任不同、责任不同:l前者是补偿责任

49、,后者是侵权损害赔偿责前者是补偿责任,后者是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任。l五、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五、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l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是指二人以上没有共同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是指二人以上没有共同的意思联络,但其行为相互结合造成他人人身的意思联络,但其行为相互结合造成他人人身或财产损害,损害结果同一不可分的侵权行为。或财产损害,损害结果同一不可分的侵权行为。l两人以上既无共同故意,亦无共同过失,分别两人以上既无共同故意,亦无共同过失,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的,依照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的,依照侵权责侵权责任法任法的规定就不构成共同加害行为,不构成的规定就不构成共同加害行为,不构成共同侵权

50、,而是属于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共同侵权,而是属于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 l在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问题上,在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问题上,人身损害赔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偿解释与与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有重大差别。有重大差别。l人身损害赔偿解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是就数人的分别侵权行是就数人的分别侵权行为导致同一损害后果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而进为导致同一损害后果之间的结合方式不同而进行分类行分类:l(1)若为直接结合,则成立共同侵权,形成连)若为直接结合,则成立共同侵权,形成连带责任;带责任;l(2)若为间接结合,则成立)若为间接结合,则成立“多因一果多因一果”侵权侵权行为,形成按份责任。行为,形成按份责任。l侵权责

51、任法侵权责任法则从数人分别侵权行为与则从数人分别侵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区分。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角度进行区分。l(1)累积因果关系(原因力竞合)的无)累积因果关系(原因力竞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l(2)部分因果关系(原因力结合)的无)部分因果关系(原因力结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l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第第11一一12条分别规定的原因力条分别规定的原因力竞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与原因力结合的竞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与原因力结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分别对应于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分别对应于人身损人身损害赔偿害赔偿l解

52、释解释第第3条第条第1一一2款分别规定的直接结合的无款分别规定的直接结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和间接结合的无意思联络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和间接结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的概念。的数人侵权的概念。l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法之所以法之所以放弃后两个概念放弃后两个概念,是,是因为其难以精确表达出上述情形的意思,且不因为其难以精确表达出上述情形的意思,且不容易做出区分。容易做出区分。l累积因果关系(原因力竞合)的无意思联累积因果关系(原因力竞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络的数人侵权l任何一个加害人的单独行为都足以独立造任何一个加害人的单独行为都足以独立造成该损害后果的,则成立共同侵权,形成成该损害后果的,则

53、成立共同侵权,形成连带责任。连带责任。l此类行为又被称为行为关联的侵权,或客此类行为又被称为行为关联的侵权,或客观共同侵权。观共同侵权。l其行为特征可以概括为其行为特征可以概括为:l 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l 损害发生前各行为主体不存在发生损损害发生前各行为主体不存在发生损害后果的意思联络,分别实施侵权行为害后果的意思联络,分别实施侵权行为;l 给受害人造成了同一损害给受害人造成了同一损害;l 每一个侵权行为都足以单独造成全部每一个侵权行为都足以单独造成全部的损害。的损害。l【例例】l甲、乙互不认识,但都对丙有仇。某晚,甲、乙互不认识,但都对丙有仇。某晚,甲、乙在互不知情的情况

54、下,潜入丙家,甲、乙在互不知情的情况下,潜入丙家,分别举枪对丙射击,甲、乙的子弹同时击分别举枪对丙射击,甲、乙的子弹同时击中丙的心脏,致丙死亡。中丙的心脏,致丙死亡。l此例中:此例中:l甲、乙无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分别实甲、乙无共同故意或共同过失,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后果,且各人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后果,且各人的行为均足以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符合的行为均足以导致损害后果的发生,符合侵权责任法侵权责任法规定的构成要件。规定的构成要件。l甲、乙虽不构成共同侵权,但应对丙的甲、乙虽不构成共同侵权,但应对丙的死亡承担连带责任。死亡承担连带责任。l部分因果关系(原因力结合)的无意思联部分因

55、果关系(原因力结合)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络的数人侵权l原因力结合是指任何一个加害人的行为都原因力结合是指任何一个加害人的行为都不足以单独导致该损害后果,而必须结合不足以单独导致该损害后果,而必须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导致该后果,或者各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导致该后果,或者各个加害行为分别导致不同的后果。个加害行为分别导致不同的后果。l部分因果关系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其部分因果关系的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其特征可概括如下特征可概括如下:l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有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l各行为主体分别实施不同的过失行为;各行为主体分别实施不同的过失行为;l损害发生前各行为主体不存在发生损害损害发生前各行为主体不存在发生损害后果的意思联络;后果的意思联络;l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单独不能致损害后果各行为主体的行为单独不能致损害后果发生;发生;l各行为主体的行为作为损害后果的原因,各行为主体的行为作为损害后果的原因,数个行为结合在一起共同造成了损害后果,数个行为结合在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