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一例_第1页
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一例_第2页
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一例_第3页
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一例_第4页
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一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发热、皮疹、肝功能异常一例颜华东 李建芳宁波市肝病医院一、病历摘要一、病历摘要 患者,女性,59岁,因“发热伴皮疹1个月”于2007年9月17日收入院。 患者于2007年8月20日开始出现咽痛、发热,体温波动于37.738.2,自服复方磺胺甲基异噁唑(SMZco),未见好转。 8月22日至当地医院就诊,接受林可霉素治疗后,当天晚上出现颈部、四肢及躯干全身散在针尖样皮疹,伴瘙痒感,于25日再次至当地医院就诊,接受喹诺酮类药物(具体不详)和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后,患者即出现颜面部浮肿,不伴腹胀、下肢浮肿等不适。 8月29日至当地中医院就诊,接受中药治疗后,患者皮疹以及颜面水肿较前好转,但仍发热,最高达

2、39。9月3日,患者入当地医院,查血常规血常规:白细胞(WBC)10.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N):80%。肝功能肝功能:碱性磷酸酶(ALP)及r-谷氨酰转移酶( r-GT)轻并增高。接受磷霉素以及甲泼尼龙治疗(具体用量不详)后,皮疹基本消退,体温仍波动在3840,加用左氧氟沙星,并于9月14日改用琥珀氢化可的松150mg每日两次治疗,患者入本院前3天仍有反复发热,体温最高达40以上。 入院体格检查入院体格检查 : 体温40,皮肤、黏膜无明显黄染,无肝掌、蜘蛛痣,背部可见散在粟粒样皮疹,未高出皮面,口咽部稍红,扁桃体I度肿大,无脓性分泌物,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

3、性,双下肢不肿,病理征未引出。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10.8106/L 、 N46% 、 L43.7%,血沉(ESR) 42mm/h , PT13.4s ,肝功能结果见表1,胆碱酯酶(ChE)4955U/L,C反应蛋白(CRP)68.5mg/L。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均阴性。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及其他风湿指标均阴性。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和EB病毒的免疫球蛋白M(IgM )均为阴性。血培养阴性。 B超检查及腹部CT示胆囊炎。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二、诊疗经过二、诊疗经过 患者入院后,予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TAD)、多烯磷脂胆碱胶囊、腺苷蛋氨酸等保肝

4、、补充白蛋白、予柴胡针退热,并予营养支持治疗。 患者入院后体温波动于36.840之间,肝功能检查出现波动,10月3日肝功能结果见表1。凝血酶原时间正常。 TB CB A G ALT AST ALP -CT TB CB A G ALT AST ALP -CT (mol/L) (mol/L) (g/L) (g/L) (u/L) (u/L) (u/L) (u/L)入院时入院时 26.6 20.4 25 29 2443 2830 247 67410月月3日日 844. 72.3 30 17 766 939 387 30411月月1日日 18.4 8.9 33 27 159 51 252 394 注:注

5、:TB:总胆红素;:总胆红素;CB: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A:白蛋白;:白蛋白;G:球蛋白;:球蛋白;ALT:丙氨酸氨基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移酶;AST:天冬氨酸基转移酶:天冬氨酸基转移酶表表 住院期间肝功能检查结果住院期间肝功能检查结果 初步诊治初步诊治 10月5日,行B超引导下肝组织穿刺。病理结果显示,送检肝组织镜下可见4个肝小叶范围,其间3个汇管区均水肿,较多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小叶内肝细胞较多点灶性坏死及胆汁淤积,肝窦内亦可见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枯否细胞增生,未见肿瘤性病变及肝淀粉样变(见图1、图2).因此,考虑诊断药物性肝炎。 图1、图2为患者肝脏病理表现(图2

6、中黄箭头所指为嗜酸性粒细胞) 进一步诊治进一步诊治 10月6日开始予静脉注射甲泼尼龙40mg,每天两次,10月16日改为早晨40mg、下午20mg,静脉注射。10月18日改为甲泼尼龙片口服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肝功能明显好转。11月1提肝功能结果见表,患者于11月4日出院。三、病例点评三、病例点评 迄今为止,至少有800多种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包括抗菌药物、抗结核药、抗肿瘤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和中药等。其表现与人类各种肝病的表现相同,可表现为肝细胞坏死、胆汁淤积、细胞内微脂滴沉积或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药物性肝病初发症状可表现为发热、皮疹、瘙痒等肝外表现,作为临床医师要给予足够重视,

7、此时用药要更谨慎,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尤其是某些抗生素或中草药很可能引起药肝,须由医生决定是否使用或者如何使用。 发病初期,药物性肝病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白细胞增多。 药肝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象、肝功能、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做出综合诊断。 诊断前应了解:用药史:任何1例肝病患者均须询问发病前3个月服用的药物,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原来有无肝病,有无病毒性肝炎和其他肝病的证据;原发病是否累及肝脏;以往有无药物过敏或过敏性疾病,发现任何有关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嗜酸性细胞增多对诊断十分重要。 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炎、全身性细菌感染、术后肝内胆汁淤积、胆管炎症/损害、淤血性肝病、慢性肝病肝功能恶化。 对于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受损,在没有经皮肝穿刺活检禁忌证如凝血机制障碍、大量腹水、胆管扩张等的情况下,可行肝穿刺肝组织活检。在怀疑此患者药物性肝病时,可结合肝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和判断肝损害程度。 药物性肝病病理改变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微泡型脂肪变性,在肝细胞内可见小的脂肪滴,细胞核不移位;急性肝炎,肝小叶杂乱,肝细胞肿胀,炎性细胞浸润;肝内胆汁淤积,胆色素沉着,细胞肿胀,炎症较轻;汇管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治疗药物性肝病最关键的是,立即停用有关或可疑的药物。同治疗其他肝病类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