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甲)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吾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
2、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故凡不学而务求其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注释】没人:能潜水的人。(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陈康叔公善射善:擅长B.日与水居也日:每天C.但微颔之颔:摇头D.徐以杓酌油沥之徐:慢慢地(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A.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B.公亦以此自矜以我酌油知之C.康肃笑而遣之面钱不湿D.见舟而畏之见往事耳(3)翻译下列句子。尔安敢轻吾射!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4)甲乙两文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答案】(1)CB(3)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十五
3、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4)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解析】【分析】(1)C.但微颔之”中的颔”,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摇头”。(2)此题较为简单,弄明白句意的基础上回答即可。B.均为介词,凭借。A.射箭/射箭的本领。C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D.看见/了解。故选Bo(3)本题要注意安”轻“日居”而”得“道”的意思。其中轻”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日是名词作状语,需要注意。(4)此题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依据【甲】【乙】两文的意思,可以概括出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的道理,也就是熟能生巧。故答案为:C;B;你
4、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每天(天天)与水在一起生活(为伴),那么十五岁就能掌握它的规律;要想学会一项技能,就得多操练。【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
5、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翻译】(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斜着眼看他,很久也不离开。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能够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
6、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接着老翁说:我也没有什么其它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尴尬的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乙)南方有很多会潜水的人,是因为他们每天与水为伴,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于水面,十五岁就能潜水了。他们潜水的技术,怎么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呢?他们必定是掌握了游水的道理。每天在水边居住,于是到了十五岁就能了解潜水的方法。有些人生来就不识水性,即使长得强壮,看见来船依然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向会潜水的人请教,追求他们之所以能够潜水的本领,根据会潜水的人的话,到河里去试,没有不被淹死的。所以说凡是不通过学
7、习而追求大道的人,都和那些学习潜水的北方人一样。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乙)孔子谓伯鱼日: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
8、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汀池,水潦注焉,荏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注)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汗(wd)池:水池。水潦:雨水。(1)解释下列句子中横线词语。孔子谓伯鱼日孤岂欲卿迨丝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见其惟学焉(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3)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4)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孔子劝伯鱼学习的方法有什么不同?【答案】(1)对说或告诉;研究;了解;只是,只有(2)和读书人(君子)分开几日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
9、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3)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4)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意对即可)孔子: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意思对即可)【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治”:研究。见”:了解。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惟”在现代汉语中也有只有”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土”:读书人。即“:就。更":重新。见”:认清。或”:有人。孰":谁。(3)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译为: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
10、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意思之间划开。注意标志性的虚词者”。(4)比较阅读。考查两文劝说方法的不同之处。文言文要点信息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一问,可分析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一句,这是说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二问,通过孔子对伯鱼一系列的劝说,可见孔子采用的是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的方法,其中也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方法。故答案为:对说或告诉;研究;了解;只是,只有和读书人(君子)分开几日后,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
11、源头呢?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4)孙权:以身作则,现身说法(意对即可)孔子:循序渐进,一步步地诱导(意思对即可)【点评】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
12、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参考译文】(一)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
13、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二)译文:孔子对伯鱼说:鲤呀,我听说有可以整天使人不知厌倦的,恐怕只有学习吧!一个人的容貌形体是不值得向人炫耀的,勇猛的力气是不能让人感到害怕的,祖先是不值得向外人称道的,宗族姓氏不值得称耀的。最后有好的名声,扬名四方、流芳后世的,难道不是学习的功效吗?所以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没有好的容貌举止,没有好的容貌举止别人就不会亲近,失去了彼此的亲近就会失去忠信,没有忠信就失去了礼,失去了礼就失去了立身的基础。让人远远看起来有光彩的,是
14、修饰容貌的结果;让人靠近感到聪明睿智的,是学习的作用。就好像一个污水池,有雨水流到里面,苇草丛生,虽然有人来观看,可有谁知道它的源头呢?”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马价十倍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日: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战国策燕策)【注】比:副词,接连地。一旦:一天。(1)下列对文中词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莫知之”一句中莫”的意思是没有,不”。B.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愿意”。C.旦而马价十倍”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这匹马的价钱一天就涨了十倍”。D.伯乐乃还而
15、视之”一句中而”是表示顺承的连词。(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看马时的仔细。B.卖骏马者是一个机智聪明、善于解决问题的人。C这则寓言说明,有的人确有真才实学,但不一定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因而需要有像伯乐这样的人来发现和举荐。D.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盲目迷信专家”,不加分析地崇拜。【答案】(1)BA【解析】【分析】(1)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故B错误,选Bo(2)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隐含的意思是伯乐对马的不舍,反复的看,从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看出伯乐的动作神态
16、目的是为了表现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故A错误,选Ao故答案为:B;A【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B项,愿子还而视之”一句中愿”的意思是希望”不是愿意”。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从这一动作神态看出伯乐目的是为了表现
17、对马的喜爱重视,以此来抬高马的身价。【附参考译文】有个要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待在集市上,没有人理睬。这人就去见相马的专家伯乐,说:我有匹好马要卖掉它,我接连三天呆在集市上,没有人来过问,希望你帮帮忙,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临走时再回过头去看它一眼,我愿意奉送给你一天的花费。”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去绕着马儿转几圈,看了一看,临走时又回过头去再看了一眼,这匹马的价钱立刻涨了十倍。4 .课内文言文阅读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
18、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本文作者(人名),除醉翁”之外,他晚年又自号“:(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以此也释担而立但微颔之笑而道之(3)请结合作者对卖油翁的描写,分析康肃由向“到忿然”的原因。(4)请写出两点卖油老人的过人之处。【答案】(1)欧阳修;六一居士(2)自夸;放;点头;打发(3)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先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公然”。(4)见多识
19、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解析】【分析】(1)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欧阳修: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工”)。(2)本题中的颔”名词用如动词,熏头“;遣”是打发”的意思。(3)陈康肃公尝射于家圃”,而卖油翁看后表现出睨之“微颔”的神情,便使得陈康肃产生疑问;当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箭技艺用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进行回应后,使康肃变得忿然”。作答时结合语境将陈康肃从问”到忿然”的过程概述出来即可
20、。(4)结合文本内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作答。文章叙写卖油翁酌油时,用取“置”覆”酌”沥"等词语,突出了他有娴熟的技能;而用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见多识广;从卖油翁用行动来印证自己的话语并让陈康肃笑而遣之”,可见其思维敏捷、富有智慧。据此可概括作答。故答案为:欧阳修;六一居士自夸;放;点头;打发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先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4)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点评】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本
21、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
22、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5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23、,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乙)河中石兽纪日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抻数小舟,曳铁铝,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日: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
24、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其发去,之八九发矢:射箭B.康肃忿然日忿然:激动的样子C.一寺临河干临:靠近D.阅十余岁阅:经历(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一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B.公亦以此自矜一他也因此自豪。C凡河中失石
25、,当求之于上流一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可能到河的上游去找。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一但是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乙两文都是以故事来揭示某种道理,甲文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不要骄傲自满;乙文通过记叙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告诉了人们天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很多,不可以按照常理主观臆断,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B.甲乙两文都是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陈尧咨地位显赫,卖油翁身份卑微;甲文陈尧咨当世无双”菜油翁默默无闻;陈尧咨十中八九”菜油
26、翁沥油而钱孔不湿。乙文教书先生嘲笑侍僧,他认为石兽并非木柿,不会被大水冲走,而是为水中的沙一点点的湮没,沉于深处;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两种做法嘲笑,他的经验是,只要水中遗失了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C.甲乙两文都是先讲故事,最后在文末点明主旨。甲文卖油翁把他的沥油技术高超归结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在最后通过议论的形式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D.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卖油翁睨之“微颔”陈尧咨忿然“笑”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他们的自负和对别人的嘲笑。【答案】(1)BA(3)B【解析】【分析】(1)B.康肃忿然曰:康肃
27、气愤地说。忿然: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故B错误,选Bo(2) B.公亦以此自矜一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以,凭借。矜,夸耀。故B错误。C.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一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当,应当。故C错误。D.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一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一,其中一点。其二,其中另一点。故D错误。故选Ao(3) B.老河兵闻之,又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老河兵嘲笑的是教书先生一人,不包括寺僧。故B错误,选Bo故答案为:B;A;Bo【点评】本题
28、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做出选择。【参考译文】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
29、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译文:河中石兽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
30、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铝,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
31、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6.阅读下文,完成问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32、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意思。可爱者甚足不蔓不枝香远益清(2)翻译下列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B.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
33、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答案】(1)蕃:多;蔓:横生枝蔓;远:远播(2)我只喜欢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3)C【解析】【分析】(1)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蔓:横生枝蔓。(2)本题重点词语:宜:当。众:众多。(3)C项理解分析错误,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文体,大多是借事物或一种现象来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长短不定,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本
34、文以议论性文字为主。故答案为:蕃:多;蔓:横生枝蔓;远:远播我只喜欢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C【点评】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参考
35、译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土;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6、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可爱者甚蕾不蔓不枝香远益清(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牡丹之爱,宜乎众矣。(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课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势态的厌恶。8 .爱莲说和陋室铭两篇短文在写
37、作上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一者借陋室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一者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美德。C.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但在本文中,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D.本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答案】(1)多;横生枝蔓;远播(2)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3)C【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词语,注意蔓“迷”属于词类活用。(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独:只,仅仅。之
38、: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出:长出。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宜:当。众:众多。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3 3)ABD分析正确。C错在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均有所见”的表述,这篇文章没有运用记叙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故答案为:多;横生枝蔓;远播我只喜欢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对于牡丹的喜爱,那应当是有很多人了。C【点评】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39、另外还要掌握一些常用实词含义推断的方法,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章写作手法、表达方式及语言特点,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
40、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_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堂铭)【乙】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_,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清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往来无白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凡铭多自警(2)用现代汉话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3)【乙】文评论甲文自得自夸请简要分析【甲】文的自得自夸”表现在哪些地方。【答案】(1)平民(或没
41、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2)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3)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白
42、丁:属于古今异义词,劳”属于词类活用。(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调:弹奏;金经:佛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精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若:如果;著迹:痕迹太过明显。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3)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因此这篇
43、文章处处都是自得自考,从前往后分析即可。故答案为:平民(或没有功名的人”);世俗的乐曲;使劳累;戒备(或告诫、警戒、警醒、醒悟”)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或清雅的”)古琴,可以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如果全部引用就痕迹太过明显,从这里特别能够看出文章的精巧之处。高调地拿山“中之仙”和水”中之龙”来比喻陋室中的自己;以惟吾德馨”总贯全篇,强调自己是个品德高尚之人;写陋室中的景物、来往的宾客和所做的事情,处处突出自己不同凡俗的意趣;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炫耀自己没有世俗的繁苦;把陋室与著名的诸葛庐”和子云亭”作同类相比;借孔子何陋之有”的话间接表明自己是个真正的君子”。【点评】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
44、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的相通之处在于都要读懂文章,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在读懂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理解。做此类题,一要通晓文意,二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9 .文言文阅读【甲】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
45、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友而别。(司马光孙权劝学)【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选自明史列传)【注释】饶鲁:南宋著名理学家。字伯舆,一字仲元,
46、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伉直:正直、刚直。黜,降职或罢免,这里指落第。(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2)解释下列句中加词语的意思。后从父之浮梁()志益里()(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但当涉猎,见往事耳。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答案】(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2)去,到去;专一,坚定(3)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4)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
47、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做动词用,去,到去。(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故此句可
48、以翻译为: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乃:于是,就。句读:断句。专勤:刻苦专心的程度。异:不同。凡儿:一般的儿童。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4)【甲】文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吕蒙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乙】文根据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可知汪克宽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由此可知读书的方法很多种,我们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故答案为: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去,到去;专一,坚定只
49、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4)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怛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谦词:下官、窃、寡人等;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疑问词:何、孰、安、胡等;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语气词:者、也、矣、
50、哉、耳、乎等;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日、云、语等。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所获启示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
51、相应的答案。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10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日:老吏不如也。”有囚
52、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归,将弃官去,日: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选自宋史周敦颐传)【注】主簿:官名。狱:案件。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时期的家。(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可爱者甚乱陶后H有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将弃官去(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
53、洒落,如光风霁月”。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北宋;哲学家(2)多;少;想要;离开(3)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4)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看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5)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
54、权贵。【解析】【分析】(1)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如题中的鲜(少)”去(离开)”都是古今异义词,要跟现在的意义区分开。(3)句关键词是独(唯独)”染(沾染)”妖(娇艳)";句关键词是莫(不)”,同时这是一个判断句,要按照判断句式译。(4)考查莲”的象征义的理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象征的定义,联系语境,找莲和君子的相似点,还原出君子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莲长在污泥和清水中,却不被污泥沾染,也不
55、会显得妖艳,就象征了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说莲中间贯通,外表挺直,不长藤蔓,不生枝节,则象征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香远益清”象征美名远播的品性;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5)解答此题,要结合周敦颐的有关事迹:快速准确久拖不决的案件,说明他断案如神,能力过人;为了不草菅人命,和酷悍的王逵据理力争,说明他刚直不阿,尊重生命。故答案为:北宋;哲学家;多;少;想要;离开;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看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产品铺货销售合同
- 工程单位劳务分包合同
- 油气管道安全管理与维护预案
- 垫资装修工程合同文本
- 大型货物运输业务合同
- 游戏行业跨平台开发技术探讨
- 游戏出版行业跨平台游戏发布与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 富锦市电梯安全管理人员职称评定题目库及答案
- 学校炊事员聘用合同书
- 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风险防控试题及答案
- 机械基础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4年农艺师考试实务考核试题及答案
- 餐饮合伙协议合同范本
- 人教鄂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昼夜与四季单元教学教案
-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五四制)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英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福建泉州交发集团招聘考试真题
- 深度学习入门试题及答案概述
-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习作《形形色色的人》精美课件
- 骨科关节镜手术器械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2024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智能飞行器应用技术》赛项样题第2套
- 2025年北森人才测评试题及答案2023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