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_第1页
2011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_第2页
2011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_第3页
2011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_第4页
2011湖南省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纲要第一章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广义)是研究教育实践中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狭义)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内容包括: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学习心理研究、德育心理研究、教师心理和教学心理研究。2、高等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职能。高等教育在教育任务、教育对象、社会职能、培养方式等方面与基础教育不同。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包括: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

2、支学科;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高与专)的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和适应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4、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包括:提高师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助教育教学改革。5、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1903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1913年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分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部。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廖世承1924年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6、高等教育心理研究的原则有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原则。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

3、实验法(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调查法(问卷与访谈)、个案法、测量法。第二章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1、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人的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过程含认知、情感、意志过程。个性含心理动力、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气质性格能力)3心理可通过行为表现,也支配和调节行为,但心理与行为不一定对应。第三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心理概述1、

4、学习广义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因获得经验而引起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理解、把握:学习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现象;是以有机体的行为变化表现出来的;经验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或基础,不学而会的行为不属于学习,如成熟,醉酒,疾病,长期服毒,药物成瘾等;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人类的学习不同于动物的学习。狭义即学生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能力,培养个性与思想品德的过程。两特点: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进行。2、学习的分类,依据有学习的复杂程度、目标、结果。根据学习复杂程度分类体现为学习的不同

5、层次,主要有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加涅依据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智力技能(概念规则辨别)、认知策略(注意学习记忆思维)、言语信息学习、动作技能学习、态度学习。我国学者冯忠良依据学习内容将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3、不同的学习理论,经典学习理论包括联结型学习、认知型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上世纪70年代后出现社会学习、信息加工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新进展。1)联结型学习理论的认为:学习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或联结。通过尝试与淘汰错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受三规律

6、制约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代表人物有桑代克与斯金纳。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学习规律;斯金纳认为:学习即形成反应与情境的联系,获得用反应应付情境行为经验。强化是指使有机体反应的概率提高与增加的一切安排。分正负强化,方式多样,有即时强化与延时强化、连续强化与间隔强化,即时强化优于延时强化,间隔强化优于连续强化。2)认知型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与改组,而不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与取消,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认知结构在学习中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有abc a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学习的结果是形成新的完形(知觉重组),学习的过程是对情境的顿悟。b布鲁纳的认知发现

7、学习理论:学习中存在着认知结构与学科的知识结构两种结构,学习的实质形成认知结构并把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过程,认知结构是学习者头脑中学习经验以及连接方式。学科结构的获得须通过探索发现。c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新旧知识间建立起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2、同化是学习的心理机制,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联系,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以获得意义,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材料的逻辑意义;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者的经验中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代表性学习:学会一些单个符号的意义或者学习它们代表什

8、么,其心理机制是使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或观念间建立起等值的关系。概念学习:掌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包括概念的发现和概念的同化两种形式。命题学习:学习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根据新旧命题之间的关系具体有三种类型学习:下位学习:新学习的知识是已有知识的下位知识。上位学习:新知识包含更广概括更高。并列结合学习:新旧知识是并列关系。 先行组织者,是指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者的内在潜能;尊重学习者的个别差异

9、;重视兴趣、情感有学习中的价值。 代表罗杰斯 马斯洛4、学习理论新进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1)主要不是直接强化的操作学习,而是观察学习 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学习 2)三种强化 外部、替代、自我强化社会学习而是替代强化的观察学习。儿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观察学习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四个部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1)知识观 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并非说明世界的客观真理。知识有其发展性、时空性,并非一成不变。2)学习观 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活动是独特的、建构自己关于知识的意义。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选择,主张以师徒传授的方式

10、。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5、学习过程:动机,领会,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6、大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较高层次的职业定向;有更突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和学习内容具有较大的选择性;途径多样性;学习有研究探究的性质over第四章高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学习1、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知识是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既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先验意识。安德森根据知识的性质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加涅将程序性知识又分为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2、陈述性知识 即描述

11、性知识(言语信息类)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来表征。程序性知识(分智慧技能和策略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策略性知识即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活动的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a 复述策略(如画线)b精加工策略(如提问、记笔记)c组织策略(如画关系图)元认知策略_计划 监视 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_时间、环境、努力、他人支持管理 3、加工方式不同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简单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组织策略、质疑策略、深造自得策略、熟读精细策

12、略等(其中主要了解前四种)。1复述策略是指为保存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包括: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2简单加工策略是将新材料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并赋予一定的意义;记忆术是典型的简单加工技术。3精细加工是一种将新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做笔记、提问、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等。4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包括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等。5质疑策略包

13、括质疑、释疑、存疑三方面。6深造自得策略指一个人在学习上依循正确的方法得到高深的造诣,就要求他积极主动地有所得;积极主动有所得,就能巩固所掌握的知识。7熟读精细策略就是要按照记忆和思维的辩证关系进行学习,即要求在学习中记忆与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能顾此失彼,要善于思考。4、技能指个体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定的、合乎法则的动作活动方式。技能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两类。操作技能又称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操作技能的形成分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四个阶段。 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技能形成的进程可由练习曲线来描述。练习曲线共同特点为:(1)大多数情况

14、下,进步先快后慢;(2)中间出现高原期;(3)后期进步慢;(4)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退步。 运动技能的培养就注意:A准确地示范与讲解;B必要而适当的练习;C充分而有效的反馈;D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第五章 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1、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他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按(内容)分一般迁移特殊迁移(发生的水平)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影响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结果)正、负迁移(整合方式)同化性、顺应性与重组性迁移。2、迁移的划分:a(按迁移效果方向)分正迁移与负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15、。表现为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使另一学习所需时间和练习次数减少;使另一学习深度增加,效率提高。老师讲例题促进“举一反三”.学习加法对学习乘法。负迁移:两种学习之间相互干扰、阻碍。表现为产生僵化的思维定势,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使学习效率、准确性下降,时间和次数增加。如:学习语文语法与学习英语语法之间的混淆。b(方向和顺序)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时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时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C(层次和水平):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垂直指低向高水平技能迁移,三角形面积推梯形。水平指知识在相同水平迁移,d(作用和范围)特殊迁移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

16、具体知识与技能,学语法写作文。一般迁移: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学哲学对实践的指导。3、迁移的意义:课堂学习无法使学生在真实生活环境的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得到充分准备;促进学生的迁移;即学生能具有一种能力:根据所学知识,适应新情境、解决新问题。4、迁移的理论:a形式训练说:心是由各种成分组成的整体,一种成分的改进会加强其他的各种官能,迁移就是新的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一旦新的官能在某些学科中得到训练就可以迁移到其它类似性质问题的解决中。学习内容是可以忘掉的,其作用是暂时的,只有通过形式的训练而达到官能的发展才是永久的,才能迁移到其它的知识学习上去,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形式的训练。b相同要素说当学习

17、情境与迁移情境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相同要素包括经验上的基本事实(长度、数量和颜色等)、工作方法、一般原理或态度等。共同要素或共同成分是指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联结。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内容。c经验类化说 贾德通过水下打靶(概括化理论):先期学习中所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是因为在先前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前后两种学习活动中d关系转换说:迁移不是由两个学习情境具有共同成分、原理而自动产生的某种东西,而是学习者突然发现两个学习经验之间存在的共同关系的结果。即学习者顿悟两个情境的内部关系;也表明迁移不是自动的。 5、影响

18、迁移的因素:学习对象的共同要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相似性、学习目标的相似性);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包括分析问题的能力、元认知策略);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一定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6、学习迁移能力的促进:合理确立教学目标,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科学精选教学材料,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会学生学习与迁移。第六章高校学生的问题解决与创造力1概念、在心理学中,问题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的情境。问题包括给定问题的初始状态、目标问题的最终结果、障碍三个要素间接的通过思维活动找答案。2、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的某种过程3、问题的分类:(1)精确问题与模

19、糊问题(2)呈现型问题、发现型问题和创造形问题。呈现型问题是给定的问题,答案是现成的,发现型问题是自己提出的或发现的,而不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创造形问题人们从未提出(3)对抗性问题与非对抗性问题。对抗性有对手。非对抗性没有对手参与。(4)语义丰富的问题和语义贫乏的问题。是否有相关知识4、问题解决的一般认知过程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策略2.启发策略 手段-目的分析策略(正向) 目标递归策略(逆向) 类比策略5、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知识经验;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酝酿效应;原型启发;情绪和动机状态。6、促进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促

20、进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的质量几种体现在知识的合理性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思维策略;养成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习惯。7、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具有双重知识结构。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实时性的知识。8、创造力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各种信息,生产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真创造: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创造的过程:准备阶段、孕育阶段、明朗极端、证实阶段。创造力的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创造力的开发训练: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激发问题意

21、识与开发创造力;运用创造思维规律开发创造力;教学活动具有创造性;帮助学生掌握创造技法创造力的种类:(1)前创造力、潜创造力和真创造力。前:是指创造力的准备阶段或是创造力的萌芽阶段。它不能生产创造性的结果。潜:对个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但是已经被人类发现或发明过的成果。真:指提供具有独特的、新颖的和有社会价值 的创造结果,改结果是前所未有的。(2)初级创造力、中级和高级。初级:主要是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中级: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建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和能力。高级:经过长期的研究、反复的探索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9、问

22、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1)区别:首先,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定义不同。其次,问题解决时,即可以使用现成的方法,也可以不使用现成的方法。使用现成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叫做常规问题解决。不使用现成的程序来解决问题,而是独立地提出新的程序来解决问题叫做创作形的问题解决。(2)联系:他们彼此联系,互相制约。首先,创造力的水平高低必须通过问题解决来实现。问题越是复杂,解决起来越困难,越是能体现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的高低。其次,创造力的大小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影响,一个人创造力水平越高,解决问日的速度越快。再次,问题解决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10、教学活动富有创造性方法:(1)要使教学活动具有新颖性:a.教学活动的立意要

23、新。b内容新、方法新、组织实施的措施新。C.课要常讲常新,每讲比新。(2)要使教学活动富于变化。(3)要尽可能超越“给定”信息。11、创造性思维是多思维类型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潜意识与显意识等发散思维是核心;发散思维的品质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第七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引起的,推动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2、动机对于个体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功能:激活功能、引导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一致;学习材料难度不同、个性不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同;学习动机

24、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相互的。4、学习动机的理论 a强化动机理论代表人物是斯金纳 人类行为的动力源于强化。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 应重复的可能性。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表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b成就动机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C归因理论 归因环境 奖励运气 难易 ,归因个人情绪 态度 能力 努力。意义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根据学习者的归因倾向可预测其以后的学习动机;归因训练有助于提高自我认识。

25、习得性无助:即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不可能获得成功由此而放弃努力。影响:动机降低、认知障碍、情绪失调。d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因素:个体成败的经验(直接、间接)个体的归因方式。5、动机冲突的常见形式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辟冲突。6、学习动机的激发的要点包括:设置合理目标、反馈与评价、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运用奖罚;竞争与合作、增强自我效能感、进行归因训练。第八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1、自我意识是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三种成分。个体的自我意识发展遵循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

26、的发展顺序,具有两次快速发展阶段(3岁和青春期)。2、自我意识是一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从形式上看,自我认识是认知成分,指个体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的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我是谁)等层次。自我体验是情感成分,反映个体对自己所持态度。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自信、自卑、内疚、自豪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自我调控是意志成分,包括自立、自主、自律、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等层次。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是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社会自我是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

27、面的意识);心理自我是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行为表现等的意识)。从自我观念来看,现实自我即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现实的我的看法,也即对实在的我认识。投射自我指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个体想要达到的完善的形象。个体自我意识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和成熟,大约需要20多年的时间。可分自我中心期(3岁前)、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年约10年时间)三个阶段。4、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稳定性大学

28、生自我体验发展特点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3)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大学生自我调控的特点1)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2)独立意识和反叛倾向强烈3)自控能力较弱5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的过程。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分化表现为:理想自我“主体我”、现实自我“客体我”。 “客体我”占优势表现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主体我”占优势表现为自卑感较强。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呈现为各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自我意识矛盾的统一1.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积极调整) 2.消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采

29、用自我安慰来解脱)。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青年中期(大三)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矛盾突出期,也是统一与转化的关键期大学生实现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途径有:坚持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步接近理想有我;修正理想自我中某些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的潜能相符,并努力提高现实自我;放弃理想自我,迁就现实自我。6、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价值:有利于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增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促进个性完善;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大学生努力完善自己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即根据社会需要、个人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的发展目标即抱负水平2)将理想自我细化

30、为具体子目标3)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4)锻炼与培养意志品质 5)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 第九章高校学生群体心理与人际关系1、群体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群体特征 1.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有一定的规范2.有一定的结构3.成员间心理相容度比较高2、群体可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群体成员的角色地位有规范明确规定、有明确的隶属关系。 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成员之间关系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多由共同兴趣而组成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1)社会助长 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

31、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原因:群体的背景唤起了人们的竞争和被评价意识,从而增加了其内驱力。2)社会惰化 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也称社会逍遥。原因:个人的评价焦虑减弱,行为责任意识下降、动力降低3)群体极化 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原因:信息的影响;当某观点得到最好解释时,会使群体成员被说服,转向有说服力的观点;群体讨论所造成的规范性影响,使人们在社会比较过程中去支持与自己接近又较极端的人。4)从众 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

32、为的心理状态。从众具有个人适应社会的重要意义。影响从众的因素1.群体的一致性2.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3.个性特征 4、集体是群体的最高层次,是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而结合到一起的人们的联合体。大学班集体的类型分简单聚合型、一般型、成熟型。班集体特征:健全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有共同活动目标和行为规范;平等友爱人际关系和公正有效的行为调节机制;集体意志可促使成员为共同任务而努力,并对每个成员有思想、道德观念、行为方式产生重大影响。5、集体舆论集体舆论是集体成员对某一事件公开表达一致的意见和看法。集体舆论对集体的成员起着一种评价、监督和行为引导的作用。集体凝聚力的培养集体凝聚力是集体对成员的一种吸引力。班

33、集体凝聚力的培养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6、班集体内的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心理相容;凝聚力强;会产生非正式领导。非正式群体对班集体的影响是双向的,其积极作用包括:能够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心理需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信息的沟通。消极作用有:阻碍班集体工作的开展;传播小道消息。7、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平等性;感情色彩浓厚;富于理想化。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发展的意义: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水平;有助于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有助于大学生走向社会;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8、高校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平等原则、尊重原则、真诚原则、理解原则、社会交换原则。 9

34、、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应注意: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2.主动交往3.共情4.合理对待批评。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护1.避免争论2.维护他人自尊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4.学会批评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学习1、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区别:道德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品德依赖于个体的存在而存在。道德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品德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道德的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品德的形成还要服从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道德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对象。2、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品德的核心)2.道德情感(引

35、起道德动机)3.道德意志(调节道德行为)4.道德行为(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它们是相互联系、配合、影响的一个有机整体。3、品德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德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分4个发展阶段:自我中心主义(25 岁);权威阶段(68 岁);可逆阶段(810 岁);公正阶段(1112 岁)。 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基本观点:品德发展是道德判断力发展,但受成熟、社会影响。道德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成熟过程就是道德认知发展的过程。道德认知是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集中在道德判断上。道德判断是一个人根据道德原则对什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行为进行判断,即

36、道德评价。儿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其道德判断上的成熟,然后是与道德判断相一致的道德行为上成熟。3)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发展的水平与阶段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的定向;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习俗水平: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4)班图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也叫社会学习。1.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2.观察学习中的强化外部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人格发展过程包含生物成熟、自我成长、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贯穿于生命全程,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

37、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导致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人格发展的八阶段信任对怀疑(21.5)自主对羞怯(1.5-3)主动对内疚(3-6)勤奋对自卑(6-12)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12-18)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繁殖对停止(30-60)完美无憾对绝望(60以后)4、品德形成过程顺从 有从众与服从;遵从的态度与行为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特点;同化 思想、情感、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影响,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特点,且认同愿望越强烈行为越主

38、动;内化把其结合到自己的体系中,形成知道自己行为的价值复合体,即达到信奉程度。5高校学生良好品行的塑造一. 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培养 掌握道德概念(克服意义障碍)、提高评价能力、确立道德信念二. 道德情感的形成与培养 直觉式道德感、形象式道德感、理智式道德感 三.道德意志的形成与锻炼 决心、信心、恒心(情绪障碍)四.道德行为的训练与培养行为方式的掌握、行为习惯的养成6品行的矫治了解不良动机、纠正认知障碍、克服不良习惯、克服自卑心理、抵制外界诱第十一章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无心理疾病,能积极调节自己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成效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确的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

39、和谐的人际关系3.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4.能较好的适应环境5.合理行为6.人格完整统一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心理,培养健全的人格;有利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保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开发智力,促进能力发展;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利培养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1.总目标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健康、主动的发展。2.中间目标 发展性目标(引领,达到最佳水平) 预防性目标(防范于未然)矫治性目标(少数有问题者)3.具体目标目标的具体化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掌握情绪调节方

40、法;提高心理适应与承受能力;了解人际交往技能;正确认识自己与社会)生涯辅导: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自我状况的了解及个人价值观的澄清;作出合理的选择;自身潜能的开发大学生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是成长和发展中的矛盾,具体体现在: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和现实我出现矛盾;情绪控制能力较低;缺乏人际沟通能力;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社会适应能力差;择业、恋爱、意志力等问题。5、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二.环境因素(社会、学校、家庭)三.生活事件因素四.自身因素1.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2.情绪控制力低3.缺乏人际沟通能力4.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5.社会适应能力差

41、 6.缺少心理卫生知识6、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与方法:一.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保密原则信赖性原则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时间限定原则。二.高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一般方法:会谈法、观察法、测验法 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1、精神分析疗法;2、行为治疗;3、认知疗法;4、人本主义疗法。 第十二章高校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1、教师的职业心理 1.教师的认知心理特征 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创造力2.教师的情感心理特征 感染力、调控力与期待3.教师的意志特征 4.主要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教学监控、教学效能。 2、教师的职业角色1.知识传播者(中心角色)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师生关系3.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影响,隐性) 4.学生灵魂的塑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