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之食器(图)_第1页
中国古代之食器(图)_第2页
中国古代之食器(图)_第3页
中国古代之食器(图)_第4页
中国古代之食器(图)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之食器(图)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讲究饮食的国度,在华夏传统文化领域里,饮食文化占据着显著的地位。在古代社会,人们对“吃”亦十分讲究。有人对周礼中官员所执掌的事务做过统计,帝王生活区域的服务人员,有6 0 %是负责管理、提供饮食的。崇尚饮食,必然讲究饮食用具,古时常用的食器就有鼎、簋、鬲、盂、敦、盆、豆、铺等十余种,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位置。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 (gui) : 形似大碗, 人们从甗 (yan) 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箧(音鬼),自商代开始由现,延续到战国时期。周礼地官舍人2 ”凡祭祀,共IT。古籍中多写作箧,而铜器自铭则常为。 青铜簋器物造型形式多样,

2、变化复杂, 有圆体、 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早期的青铜簋跟陶簋一样无耳,后来才出现双耳、三耳或四耳箧。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而知, 簋常以偶数出现, 如四簋与五鼎相配, 六簋与七鼎相配。簋,流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放置煮熟的饭食。 簋的形制很多, 变化较大。 商代簋形体厚重, 多为圆形,侈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兽面状。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饰一二道弦纹。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簋

3、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和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史书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 诸侯用七鼎六簋, 卿大夫用五鼎四簋, 士用三鼎二簋。簠 (fu) :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簠簋对举 " 的说法。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铺:铜器名。豆属。其上为一平的直壁浅盘。铺与豆的, 在盘下连铸一较宽的高圈足Puvessel 铺,亦古器名 ,有公刘铺 ,有天尹养铺,形亦如簠 ,但簠方而 铺圆耳。一一明杨慎丹铅总录 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敦: 在考古学中念做dui4 铺铺青铜器名, 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

4、展而成。就饪食器总体的发展变化而言,与鼎中盛肉食相配套的盛饭食的器物,西周是箧,春秋是敦,战国以后则是盒。礼名 堂位载:“有虞氏之两敦。”说明其很早就已经从盛储器演变成为礼器。 产生于春秋中期, 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代以后渐趋消失。鬲(l 1):古肉食器。钟鼎文有“臣十家鬲百人”,鬲义同庶, 为家中烧锅煮饭的奴仆。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一一宋沈括梦溪笔谈铜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状一般为侈口 (口沿外倾) , 有三个中空的足, 便于炊煮加热。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

5、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门前还表现出刖刑奴隶守门的形象。盆盂: 均为盛物之器。 案, 又称食案, 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 有四足或三足, 足很矮, 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 "俎上肉 " 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 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q

6、uot;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 "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 "快" ,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 "筷 " ,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作为盛食器,鼎用来置放肉类,簋用来置放谷类,豆虽然没有鼎、簋那么显赫,却也是席面上必不可少的盛食器,而且使用更加普遍。豆通常成偶数组合,专用于盛置各种辅助性菜

7、肴或腌菜、肉酱之类。由于这类食品名目甚杂,故贵族们宴饮时用豆数量非常多。周礼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豆二十有四。”礼记礼 器所言数量略少些:“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 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诗经中有大量描写 贵族宴饮场面的诗篇,大都提到豆的使用。如小雅宾之初 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透豆有楚。”透为竹器,专用于 盛放干果;秩、楚,形容众多食器陈列有序。小雅楚茨言“为豆孔庶”,大雅既醉言“透豆静嘉”,韩奕言“透豆 有且",生民言“卯盛于豆”,都称豆器众多,菜肴丰美, 可见豆在席面上是何等重要。(唐三彩豆)豆是先秦燕赵使用数量最多的盛食器,

8、按理说在生土的 青铜礼器中应占很大比重,但事实上生土和传世的青铜豆却 为数甚少,远不能和鼎、箧等食器相比。学者们解释说,这 可能是因为豆大部分是陶质或漆木制品,易碎易朽不能长期 保存的缘故。除此之外,恐怕也与当时人们对礼器系列主次 关系的认识有关。豆虽然用量大,但其盛陈的毕竟是配样的 佐菜,仅起调剂口味的作用,不能与鼎、箧等放置主食的器 物同位,故在随葬的礼器组合系列中,常常被省略,这可能 也是青铜豆生土较少的一个原因。不过,豆器多为陶制,商、周青铜豆是对陶豆的仿制, 只是由于豆的使用量太大,难以都用青铜制作。新石器时代 陶豆即已存在,对原始社会的人们来说,陶豆只是一种盛食 器而已,放置什么食

9、物都可以,没有那么多讲究,故豆盘大 都深腹,呈盆钵状。后来贵族阶层专用豆陈放佐餐的杂肴, 重在品类之多,而不在容量之大,故豆盘变小变浅,生现中 柄并且不断加高,有的器上加盖。汉字中的“豆”即为一足、 柄、盘、盖俱全的象形字。例如由土于兰州市小坪子村的马 家窑文化彩陶豆,高16. 4厘米,口径2 4厘米,底径1 5厘米。广口,折唇,豆盘深腹下收,圜底,无柄,喇叭形 圈足。足根周边为花卉状弧齿,腹部两侧有扁条式小圆耳。 通体绘黑彩,腹外口沿处饰宽条弦纹,腹中部饰水波纹,腹 下部与圈足各饰两周宽条弦纹。腹内沿下一周粗弦纹,内壁 绘由粗弧旋带组成,中心为正圆的卷浪纹。马家窑文化彩陶 是我国彩陶艺术的颠峰,不仅以构图纷繁、彩绘亮丽而名炫 于世,更因善用内彩而冠绝一时。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中最 受称道的是其水波纹、漩涡纹和卷浪纹。先民们把对河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