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对流部分_第1页
传热学对流部分_第2页
传热学对流部分_第3页
传热学对流部分_第4页
传热学对流部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公司公司徽标徽标传热学传热学 对流换热部分对流换热部分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本章内容要求本章内容要求 重点内容: 对流换热及其影响因素; 牛顿冷却公式; 用分析方法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边界层概念及其应用; 相似原理。 掌握内容:对流换热及其影响因素和用分析方法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实质 讲述基本的内容:对流换热概述;对流换热的数学描写;对流换热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边界层积分方程组的求解及比拟理论;相似理论基础。 对流换热 Convection Heat Transfer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在绪论中介绍了对流换热计算方法(应用牛顿冷却公式) ,公式在形式上是

2、很简单的,其中关键问题就是如何确定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有4种基本方法:分析法、类比法、数值法和实验法,重点学习分析法和实验法的基本内容,关于类比法和数值法(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传热的数值计算)不要求。 分析法是根据对流换热过程的物理模型和边界层理论,建立过程的数学描述(微分方程组和积分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流体温度场,利用界面上傅里叶定律 上式也称为换热微分方程式。5-1 对流换热概述对流换热概述 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指流体流经固体时流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热传递现象。0)(ywcyttthq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对流换热过程:对流换热是发生在流体和与之接触的固体壁面之间的热量传

3、递过程,是宏观的热对流与微观的热传导的综合传热过程。右图为一个简单的对流 换热过程,表示流体以来流速 度u和来流温度t流过一个温度 为tw的固体壁面,并选取流体 沿壁面流动的方向为x坐标、垂直壁面方向为y坐标。 直接接触是对流和导热与辐射换热的区别。对流换热与热对流不同,它既有热对流,也有导热,不是基本传热方式。生活中对流换热实例有暖气管道、电子器件冷却、电风扇等。 对流换热的特点对流换热的特点l 导热与热对流同时存在的复杂热传递过程;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l 必须有直接接触(流体与壁面)和宏观运动,也必须有温差;l 由于流体的粘性和受壁面摩擦阻力的影响,紧贴壁面处会形成速度梯

4、度很大的边界层。 表面传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 (对流换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 ):当流体与壁面温度相差1度时、每单位壁面面积上、单位时间内所传递的热量。 单位:W/(K.m2) 如何确定h及增强换热的措施是对流换热的核心问题。 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 对流换热是流体的导热和热对流两种基本传热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流动起因、流动状态、流体有无相变、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流体的热物理性质。后面将详细学习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机理(机制)。)( ttAhw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对流换热的分类对流换热的分类l 流动起因。自然对流(流体因各部分温度不同

5、而引起的密度差异所产生的流动)和强制对流(由外力如泵、风机或水压头作用所产生的流动),且h强制h自然;l 流动状态。层流(整个流场呈一簇互相平行的流线Laminar flow)和湍流(流体质点做复杂无规则的运动Turbulent flow,紊流);同时有h紊流h层流;l 流体有无相变。单相换热Single phase heat transfer和相变换热Phase change heat transfer(凝结Condensation 、沸腾Boiling 、升华、凝固、融化等), h相变h单相;l 换热表面的几何因素 内部流动对流换热(管内或槽内)和外部流动对流换热(外掠平板、第五章第五章

6、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圆管、管束)。l 流体的热物理性质 热导率W/m.K、密度kg/m3、比热容cJ/kg.K、动力粘度 N.s/m2、运动粘度=/m2/s和体胀系 1/K。 h,流体内部和流体与壁面间的导热热阻小; 、c h ,单位体积流体能携带更多的能量; h ,有碍流体流动,不利于热对流; 自然对流换热增强。 综上所述,表面传热系数是众多因素的函数 h=f(v,tw,tf, ,cp, , , ,l,) 对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当粘性流体在壁面上流动时,由于粘性的作用,流体的流速在靠ppTTvv11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近壁面处随离壁面的距离的

7、缩短而逐渐降低;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移状态,即y=0, u=0。 在这极薄的贴壁流 体层中,热量只能 以导热方式传递。 根据傅里叶定律 其中为流体的热 导率,(t/y)w,x为在坐标(x,0)处的温度梯度。 牛顿冷却公式 hx表示壁面x处局部表面换热系数W/(K.m2)。2,mW xwxwytq2,mW )(-tthqwxxw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由傅里叶定律与牛顿冷却公式得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hx取决于流体热导系数、温度差和贴壁流体的温度梯度。 温度梯度或温度场取决于流体热物性、流动状况(层流或紊流)、流速的大小及其分布、表面粗糙度等 温度场取决于流场。研究对流换热

8、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求得上述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的具体函数关系,理解对流换热过程的换热机理,建立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速度场和温度场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确定,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包括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 综上所述,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很多,有必要对流换热的分析和计算进行分类(对流换热典型换热类型见下页)xwwxyttth,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5.2 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 为便于分析,只限于分析二维对流换热(流体沿一个方向流动),且物性均为常数,并作如下假设:l 流体为连续性介

9、质;l 流体为不可压缩的牛顿型流体(服从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l 所有物性参数(、cp、)为常量。 方程中包括4个未知量::速度 u、v;温度 t;压力 p 需要4个方程:连续性方程1个、动量方程2个、能量方程1个,通常将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总称为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或称控制方程Governing equation) 质量守恒方程质量守恒方程( (连续性方程连续性方程) ) 从流场中(x,y)处取出边长为dx、dy、dz=1的微元体,M 为质量流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量kg/s。 单位时间内、沿X轴方向、经x表面流入微元体的质量 单位时间内、

10、沿X轴方向、经x+dx表面流出微元体的质量 单位时间内、沿X轴方向流入微元体的净质量 单位时间内、沿Y轴方向流入微元体的净质量 单位时间内微元体内流体质量的变化 质量守恒 udyMxdxxMMMxxdxxdxdyxudxxMMMxdxxx)(dxdyyvdyyMMMydyyy)(dxdydxdy)(dxdydxdyyvdxdyxu)()(xu)(0)(yvxu)(0)(yv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对于二维、稳态流动、密度为常数时 u/x+v/y=0 动量守恒方程动量守恒方程 动量微分方程式描述流体速度场 牛顿第二运动定律:作用在微元 体上各外力的总和等于控制体中 流体动量的变化

11、率; 作用力=质量 加速度 F=ma; 作用力有体积力和表面力。 体积力包括重力、离心力和电磁力; 法向应力 中包括了压力p和法向粘性应力ii; 压力p和法向粘性应力ii的区别: 无论流体流动与否,p都存在,而ii只存在于流动时;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同一点处各方向的p都相同;而ii与表面方向有关。 这里不推导,可以参考流体力学。 动量微分方程 Navier-Stokes方程(N-S方程) (1)惯性项(ma);(2)体积力;(3)压强梯度;(4)粘滞力 对于稳态流动 只有重力场时 能量守恒方程能量守恒方程(4) (3) (2) (1) )()()22222222yvxvyp

12、FyvvxvuvyuxuxpFyuvxuuuyx(0 0vu;yyxxgFgF ;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首先作如下假设l 流体的热物性均为常量,流体不做功,W=0;l 流体不可压缩l 一般工程问题流速低,UK=0、=0;l 无化学反应等内热源,Q内热源=0。 结合热力学第一定律 Q = E + W 其中 Q=Q导热+Q对流+Q内热源 E= U热力学能+ UK(动能) W为体积力(重力)作功和表面力作的功。 最后简化为 Q导热+Q对流= U热力学能dxdytdxdyxtQ2222y导热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单位时间内、 沿X方向热对流传递到微元体的净热量 单位

13、时间内、 沿Y方向热对流传递到微元体的净热量 在d时间内微元体热力学增量 应用连续性方程简化能量方程 结合热扩散率定义,将温度场看成t=t(x,y,)函数,上式简写成 a2t=Dt/d 等号后面包含对流换热和热力学能增量。dxdyxutcdxxQdxxQQQQQpxxxxdxxx)(dydxyvtcdyyQdyyQQQQQpyyyydyyy)(ptUc dxdydtytvxtutxtcp2222y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小结小结: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常物性、无内热源、二维、不可压缩牛顿流体) 连续性方程 动量方程 能量方程 换热过程微分方程 上述方程包含了表面换热系数h、速度u

14、和v、压力p和温度t共5个未知量,理论上可以求解(主要途径有分析解和数值计算解),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原因是动量方程组高度的非线性。xu0yv)()()22222222yvxvypFyvvxvuvyuxuxpFyuvxuuuyx(2222ytxtytvxtutcpxwwxyttth,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5.3 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 1904年德国科学家普朗特(L.Prandtl)提出了边界层理论。 边界层的概念边界层的概念 粘性流体流过物体表面时,会形成速度梯度很大的流动边界层;同样在壁面与流体间有温差时,也会产生温度梯度很大的温度边界层(或称热边界层)。

15、 流动边界层流动边界层 Velocity boundary layer 由于粘性作用, 流体流速在靠近 壁面处随离壁面 的距离的缩短而逐渐降低,在贴壁处被滞止,处于无滑移状态。态。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特点:从y =0、u=0开始,u随着y 方向离壁面距离的增加而迅速增大,经过厚度为 的薄层,u接近主流速度u。 定义u/u=0.99处离壁的距离为边界层厚度 。 当y = 时,u u。 边界层内平均速度梯度很大,y =0处的速度梯度最大。由牛顿粘性定律 可知,速度梯度大,粘滞应力大。 边界层外u =u 在y方向不变化,u/y=0,即主流区粘滞应力为零 因此,流场可以划分为边界层

16、区与主流区两个区。 边界层区:流体的粘性作用起主导作用,流体的运动可用粘性流体运动微分方程组描述(N-S方程); 主流区:速度梯度为0,=0可视为无粘性理想流体,欧拉方程。 这正是边界层概念的基本思想。yu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流体外掠平板时的流动边界层流体外掠平板时的流动边界层 流体以速度u从平板 前缘进入,此时边界 层厚度为0,层流区 边界层逐渐加厚,速 度梯度减小,黏滞力 减小,其对边界层影 响减小,而惯性力影 响相对增强,促使层 流边界层向紊流过渡,在紊流区,由于紊流传递动量的能力比层流强,将边界层区向外扩展,使边界层明显增厚。 临界距离临界距离Rec指层流边界层开始

17、向紊流边界层过渡的距离。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Rec=uxc/ =惯性力/黏性力,对于平板Rec=31053106,通常取临界雷诺数Rec=5105 。在相同物性条件下,u越高,xc越短。 层层流底层流底层(粘性底层):在紊流区,紧靠壁面处黏滞力会占绝对优势,使粘附于壁的一极薄层仍然会保持层流特征,具有最大的速度梯度。 流动边界层的几个重要特性流动边界层的几个重要特性l 边界层厚度 与壁的定型尺寸l相比极小,即 ;“”相当于。 u沿边界层厚度由0到u,u u 0(1) ,由连续性方程 得 v y0() 1 2 ) 1 (0luxuyv(b) )()2222yuxuxpyuvx

18、uu((c) )()2222yvxvypyvvxvu()()(221 11 1 11 1 1)()(222 1 1 1 1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p/x0(1)和p/y0(),说明边界层内的压力梯度仅沿x 方向变化很大,而法向的压力梯度极小。这里可以认为边界层内任一截面压力与y 无关而等于主流压力,即p/x=dp/dx,边界层动量方程简化为 对于主流区,u= u,v=0,u/y =0, 2u/y2=0,则上式 -dp/dx=u du /dx,边界层内 (称为边界层内又一特性) 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22)yuxpyuvxuu()(0yp0yvx

19、u221yudxdpyuvxuu22ytaytvxtu特点:3个方程、3个未知量(u、v、t),方程封闭,如果配上相应的定解条件,可以求解。00dxdpdxdu,则若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举例举例对于主流场均速u 、均温t ,并给定恒定壁温的情况下的流体纵掠平板换热,即边界条件为( u =const,-dp/dx=0) y =0,u=0,v =0,t =tw y =,u=u ,t = t 求解层流边界层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可得局部表面传热系数hx的表达式 Nux=hxx/=0.332Re1/2Pr1/3 上式就是特征数方程或准则方程,一定要注意准则方程的适用条一定要注意准则方

20、程的适用条件件,上式适用于外掠等温平板、无内热源、层流。 下面介绍几个准则数 努谢尔数(Nusselt) Nux=hxx/ 雷诺数(Reynolds) Rex=u x/ 普朗特数(Prandtl) Pr =/a 表示流动边界层和温度边界层的厚度。3121332. 0axuxhx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5-4 边界层积分方程组边界层积分方程组 1921年冯卡门提出了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1936年克鲁齐林求解了边界层能量积分方程。求解边界层积分方程组只能得到近似解,简单容易。 用边界层积分方程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基本思想用边界层积分方程求解对流换热问题的基本思想l 针对包括固体边界及边

21、界层外边界在内的有限大小的控制容积建立边界层积分方程;l 对边界层内的速度和温度分布作出假设,采用多项式表示;l 利用边界条件确定速度和温度分布中的常数,然后将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带入积分方程,解出和t的计算式;l 根据求得的速度分布和温度分布计算固体边界上的u/y和t/y,最后计算cf 和Nu。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边界层积分方程的推导边界层积分方程的推导 同样以二维、稳态、常物性、无内热源的对流换热为例建立边界层积分方程,有两种方法(控制容积法和积分方法),采用控制体积法,控制体积见右图所示, x方向dx,y方向l ,z方向 为单位长度,从边界层数量 级分析中可得出 , 因

22、此,只考虑固体壁面在y方 向的导热。 单位时间内穿过ab面进入控制 容积的热量 单位时间内穿过cd面带出控制容积的热量dutdxlyxutabcd2222ytxtdxdytuxcdxxlpabababcd0dytuclpab0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单位时间内穿过bd面进入控制容积的热量,假设Pr 1。 由 和 得 单位时间内穿过ac面因贴壁流体层导热进入控制容积的热量 控制容积能量方程 整理后 或 同样可以得出动量积分方程0yfacytdxdxvtctpbdlludydxddyxuvyvxut000dxudydxdtclpbd00000yflplpytdxdxdyudxdtc

23、dxdytudxdc00)(ylytadyuttdxd00)(yytadyuttdxdt00)(yyudyuuudxd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边界层积分方程只有两个,4个未知量(u, t, , t),要使方程组封闭,还必须补充两个有关的方程,也就是关于u和t 的分布方程。 边界层积分方程组求解边界层积分方程组求解 在常物性情况下,动量积分方程可以独立求解,即先求出,然后求解能量积分方程,获得t 和h。首先补充u和t 的分布方程 根据边界条件 y =0,u=0;y =,u=u和u/y =0 假设速度u为三次多项式 u=a+by +cy2+dy3 由边界条件可得 (du/dy)y=

24、0=3u/2 代入动量积分方程 x处的局部壁面切应力为32, 0,23, 0udcuba32123yyuuxxoruxRe64. 464. 4xywuxuudyduRe323. 064. 412320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在工程中场使用局部切应力与流体动压头之比这个无量纲量,并称之为范宁摩擦系数,简称摩擦系数 平均摩擦系数 cfm=1.292Rex-1/2 上面求解动量积分方程获得的是近似解,而求解动量微分方程可以获得/x和cf 的精确解,分别为 精确解 /x =5.0Rex-1/2 cf =0.664Rex-1/2 近似解 /x =4.64Rex-1/2 cf =0.646

25、Rex-1/2 两者非常接近。 同样的方法可得无量纲过余温度分布 代入能量积分方程得热边界层厚度 强调强调:以上结果都是在Pr 1 的前提下得到的。对于空气Pr 0.7,21Re646. 021xwfuc32123ttwwyyttttxt213131RePr52. 4026. 1Pr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上式可近似适用;但对于液态金属, Pr 1,上式就不适用;而油类的Pr都较大,当Pr =100时,t /=0.2。 Pr的物理意义的物理意义:由于反映流体分子传递动量的能力,而a则反映流体分子扩散热量的能力,Pr值的大小反映了流体的动量传递能力与热量传递能力之比的大小。 局部

26、对流换热系数局部对流换热系数 努塞尔数努塞尔数 这里定义一个新的准则数:斯坦登 (Stanton斯坦顿)数St,它是Nu、Pr和Re三者的综合 St =Nu/(RePr)=h/cpu 则外掠平板强制对流层流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StPr2/3=0.664Re-1/231210PrRe332. 023xtywxxyttth111133220.332Re Pr0.664Re Prxxxh xhlNuNu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层流区2105实验值与理论解吻合的很好;而在紊流区差别较大。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5.5 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动量传递和热量

27、传递的类比 类比原理类比原理是由雷诺(1874)、普朗特(1910)、卡门(1939)和马蒂内里(1947)等人先后提出来的,是利用流动阻力的实验(或理论)数据解决对流换热问题的一种方法,可适用于层流和紊流。 由于紊流时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都比层流大大增强,其流动和换热机理就更为复杂。类比原理就是讨论动量、热量、质量三种传递现象的类比。 这里以流体外掠等温平板的紊流换热为例。紊流边界层动量和能量方程为 m紊流动量扩散率 t 紊流热扩散率 22()muuuuvxyy22()ttttuvaxyy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引入下列无量纲量 则有 雷诺(雷诺类比雷诺类比)认为:由于紊流切应

28、力t 和紊流热流密度qt 均由脉动所致,因此可以假定m/t =Prt (紊流普朗特准则)=1,则u*和应该有完全相同的解,即 而 类似地wwttttlxx *lyy*uuu* uvv*2*2*)()(1yuluyvvxuum2*2*)()(1yaluyvxut*00yyuyy2Re000*fwyyycululyuulyuyulxlxywyNulhlyttty00*)(*xfxcNuRe2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实验测定平板上湍流边界层阻力系数为 cf =0.0592Rex-1/5 (Rex 107) 雷诺类比 Nux= 0.0592Rex4/5 这就是有名的雷诺比拟,它成立的前

29、提是Pr=1。当Pr 1时,需要对该比拟进行修正,于是有契尔顿-柯尔本比拟(修正雷诺比拟) cf /2=StPr2/3=j (0.6Pr 60) j称为j因子,在制冷、低温工业的换热器设计中应用较广。 当平板长度l大于临界长度xc时,平板上的边界层由层流段和紊流段组成,其Nu分别为 xxc时,紊流 Nux=0.0296Rex4/5Pr1/3 平均对流换热系数dxxudxxulhlxxmcc3154021210296. 0332. 031545421Pr)Re(Re037. 0Re664. 0ccmNu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5.6 相似理论基础相似理论基础 通过实验求取对流换热的

30、实用关联式,仍然是传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可靠的手段(实验法)。然而对于存在着许多影响因素的复杂物理现象,要找出众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如h=f (u,l,cp) ,实验次数是十分庞大的。为了大大减少实验次数,而且又可得出具有一定通用性的结果,必须在相似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实验。 学习相似原理时,应充分理解下面3个问题 实验时应该测量那些量? 实验后如何整理实验数据? 所得结果可以推广应用的条件是什么? 相似原理相似原理就是用实验方法求解对流换热问题,其基本思路l 物理量相似的性质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彼此相似的现象,其同名准则数必定相等; 彼此相似的现象,其有关的物理量场分别相似。

31、 由此可见,实验中只需测量各特征数所包含的物理量,避免了测量的盲目性,这就解决了实验中测量哪些物理量的问题(Q1)。l 相似准则之间的关系 各特征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函数关系,如常物性流体外略平板对流换热特征数,Nu=f (Re,Pr); 整理实验数据时,即按准则方程式的内容进行。 这就解决了实验数据如何整理的问题(Q2)。l 判别现象相似的条件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单值性条件相似: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几何条件和物理条件; 同名的已定特征数相等; 两种现象相似是实验关联式可以推广应用的条件(Q3)。l 获得相似准则数的方法有相似分析法和量纲分析法 相似分析法相似分析法指在已知物理

32、现象数学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两现象之间的一些列比例系数,尺寸相似倍数,并导出这些相似系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无量纲量。 以右图的对流换热为例,其数学描述 现象1 现象2 与现象有关的各物理力量场应分别相似00 yytth00 yytth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即 相似倍数间的关系 获得无量纲量及其关系 上式证明了同名特征数对应相等的物理现象相似的特性。同样地通过动量微分方程可得 Re1=Re2。通过能量方程可得 Pe1=Pe2,其中 Pe(贝克利准则)=RePr=(ul/)(/a)=ul/a。对自然对流的微分方程进行相应的分析,可得到格拉晓夫准则数(浮升力项与黏滞力项相似倍数之比

33、) Gr=gtl3/2。 量纲分析法量纲分析法是在已知相关物理量的前提下,采用量纲分析的方法获得无量纲量。hChh C tCtt yCyy 00 yyhytthCCC1CCCyh211NuNuyhyhCCCyh 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基本依据:一个表示n个物理量间关系的量纲一致的方程式,一定可以转换为包含n-r个独立的无量纲物理量群间的关系,其中r指基本量纲的数目,这就是有名的 定理。 该方法的优点:方法简单;在不知道微分方程的情况下,仍然可以获得无量纲量。 举例:以圆管内单相强制对流换热为例 确定相关的物理量 h=f (u,d,cp) n=7 确定基本量纲r 国际单位制中的

34、7个基本量:长度m,质量kg,时间s,电流A,温度K,物质的量mol,发光强度cdKsmKkgJcsPaKduKhp22333:mkg:smkg:smkgKmW:m:sm:skg: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可见上面涉及了4个基本量纲:时间T,长度L,质量M,温度,即r =4。 依据 定理,nr =3,即应该有三个无量纲量,我们必须选定4个基本物理量,以与其它量组成三个无量纲量。我们选u,d,为基本物理量,组成三个无量纲量 求解待定指数,以1为例333322221111321dcbapdcbadcbaducdudhu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33131311

35、dcbacdcadcdddccccbaadcbaLTMTLMTLMLTLTMdhu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可得 于是有 Nu=f (Re,Pr) 或Nux=f (x,Re,Pr) 单相强制对流换热的特征方程(关联式)。 同理可以得出其他情况 自然对流换热 Nu=f (Gr,Pr) 混合对流换热 Nu=f (Re,Gr,Pr) 其中Nu为待定准则数(含待求参数h),Re、Gr和Pr已定特征数。 按上述关联式整理实验数据,得到实用关联式解决了实验中实验01100010330111111111111111dcbadcbacdcadcNuhddhudhudcba011011111Re2

36、ududPr3acp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数据如何整理的问题。 如何进行模化试验如何进行模化试验 应用相似原理进行试验应遵循的原则是(2点):l 模化试验 模型与原型中的对流换热过程必须相似,要满足上述判别相似的条件; 实验时改变条件,测量与现象有关的、相似特征数中所包含的全部物理量,因而可以得到几组有关的相似特征数; 利用这几组有关的相似特征数,经过综合得到特征数间的函数关联式。l 确定定性温度、特征长度和特征速度 定性温度定性温度是确定物性的温度,如, , ,cp和Pr等参数与温度有关,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也可以说定性温度指确定相似特征数中所包含物性参

37、数的温度。 流体沿平板流动换热时流体温度 tf =t 流体在管内流动换热时流体温度 tf =(tf+tf”)/2 热边界层的平均温度 tm=(tf + tw)/2 壁面温度 tw 在对流换热的特征数关联式中,常用特征数的下标给出了定性温度,比如Nuf, Ref, Prf 或Num, Rem, Prm,使用特征数关联式时,必须与其定性温度一致。 特征长度特征长度是指包含在相似特征数中的几何长度。应取对于流动和换热有显著影响的几何尺度,如管内流动换热取直径d;流体在流通截面形状不规则的槽道中流动:取当量直径(过流断面面积的四倍与湿周之比)作为特征尺度,de=4Ae/Pl。下面看看几个实例第五章第五

38、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de:圆管 (满管流) 2r,(半管流)2r,正方形 a,长方形2ab/(a+b) 特征速度特征速度是Re数中的流体速度。流体外掠平板或绕流圆柱取来流速度u,管内流动取截面上的平均速度um,流体绕流管束取最小流通截面的最大速度umax。l 实验数据如何整理。 特征关联式的具体函数形式、定性温度、特征长度等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经验性,为了完满表达实验数据的规律性、便于应用,特征数关联式通常整理成已定准则的幂函数形式 Nu=c Ren Nu=c RenPrm Nu=c (GrPr)n 式中c、n、m等需由实验数据确定,通常由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确定。将上式整理为lgNu=l

39、gc+nlgRe,在lgNu-lgRe图中最小二乘法确定n=tg=l2/l1,c=Nu/Ren。第五章第五章 对流换热分析对流换热分析 常见无量纲常见无量纲( (准则数准则数) )数的物理意义及表达式数的物理意义及表达式End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本章内容要求 重点内容 无相变(单相流体)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及换热量的计算。 掌握内容 单相流体管内、管外对流换热计算; 自然对流换热计算。 讲述基本的内容:管内受迫对流换热、外掠圆管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 上一章主要学习了对流换热过程的特点及分析方法,并重点讨论关于外掠平板换热问题的分析解形式和实验结果形式,基本掌握4种

40、确定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方法之中的三种方法(分析法、类比法和实验法),本章在此基础上讨论管内受迫对流换热问题、横向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外掠单管或管束对流换热问题、大空间和有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问题的特点和相关准则关联式。6.1 管内受迫对流换热管内受迫对流换热 从前面对对流换热过程的进行分析,影响对流换热系数h的因素是很多的,表示为h=f(v,tw,tf, ,cp, , , ,l,) 。特点特点分述如下l 当流体在管内流动时,可根据流体流动的驱动力形式分为受迫对流和自然对流。流体在管内流动,流动存在着流动进口(或发展)区段和流动充分发展区段两个明显的流动区段,有层流和

41、湍流之分。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试验研究表明,流动充分发展段流态采用定性准则数Re=umd /,层流 Re2300,过渡区 2300Retf ) 冷却流体 Nuf =0.023Ref0.8Prf0.3 (tw 10;Ref 104;Prf =0.7160;定性温度取全管长流体平均温度,定性尺寸为管内径d。 对于温差超过以上推荐幅度的情形可采用下列任何一式计算l 采用迪贝斯-贝尔特修正公式 Nuf =0.023Ref0.8PrfnCt;对气体被加热时 Ct=(tf /tw)0.5;当气体被冷却时 Ct=1;对液体 Cf =(f /w)m,液体受热时 m=0.11;液体被

42、冷却时 m=0.25。l 采用齐德-泰特公式 Nuf =0.023Ref0.8Prf1/3(f /w)0.14,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tf (按壁温tw确定),管内径为特征长度;实验验证范围为 l/d 60;Ref 104;Prf = 0.716700。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l 采用米海耶夫公式 Nuf =0.021Ref0.8Prf0.43 (Prf /Prw)0.25,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tf,管内径为特征长度;实验验证范围为 l/d 50;Ref 1041.75106;Prf = 0.6700。l 采用格尼林斯基公式 ,其中液体 ct =(Prf /Prw)0.

43、11 (Prf /Prw=0.0520);气体 ct =(Tf /Tw)0.45 (Prf /Prw=0.51.5);l为管长;f 为管内紊流流动达尔西阻力系数;f =(1.82lgRe-1.64)-2,适用范围Ref =2300106;Prf =0.6105。上式用于气体或液体时,表达式可进一步简化 对气体 适用范围 0.6 Prf 1.5,2300 Ref 104,0.5Tf /Tw1.5。 对液体 适用范围 1.5 Prf 500,2300 Ref 104,0.05Prf /Prw100; 特征长度为内径,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 层流情况层流情况:管内流动时入口段流态常为层流,如一些小

44、型或微型动力设备、电器、仪表等的气流加热或冷却,可采用下列西得-塔特公式 Nuf =1.86Ref1/3Prf1/3(d/l)1/3(f /w)0.14 或 Nuf =1.86(Pef d/l)1/3(f /w)0.14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定性温度为流体平均温度tf(w按壁温tw定),管内径为特征长度,管子处于均匀壁温。实验验证范围为 Prf =0.4816700,(f /w)= 0.00449.75,(Pe d/l)1/3(f /w)0.142。 管内层流换热关联式管内层流换热关联式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续续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

45、相流体对流换热6.2 外掠圆管对流换热外掠圆管对流换热 横掠单管:流体沿着垂直于管子轴线的方向流过管子表面,流动具有边界层特征,还会发生绕流脱体,边界层内流体的压强、流速以及流向都将沿弯曲面发生很大变化,管的前半部压强递降,而后又趋回升,管的后半部分流体只能靠消耗本身的动能来克服压强的增长向前流动,由于黏性的存在使得边界层内流体动能减小,流体在壁 面上的速度梯 度在某一位置 等于0,该点就 是绕流脱体的 起点(分离点)。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边界层的成长和脱体决定了外掠圆管换热的特征。从图中可见,当Re1.5105,边界层保持层流,脱 体点发生在8085o;当Re1.

46、5105, 边界层保持紊流,脱体点140o。 虽然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变化比较复杂, 但从平均表面换热系数看,渐变规律 性很明显,可采用以下分段幂次关联 式:Nuf =CRefnPrf0.37(Prf /Prw)0.25 式中常数查pp164表6-1。 外部流动外部流动:换热壁面上的流动边界层与热边界层能自由发展,不会受到邻近壁面存在的限制,但外掠管束情况就不一样,有顺排和叉排两类,叉排时流体在管间交替收缩和扩张的弯曲通道中流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动,而顺排流道则比较平直,因此叉排流体扰动好,叉排换热比顺排强。外掠管束换热的另一重要特点是除第一排管子保持外掠单管的特征外,

47、从第二排起流动将被前几排管子引起的扰动所干扰,流动状态比较复杂。可见影响管束换热的因素除Re和Pr准则数外,还有叉排或顺排方式、管间距、管束排数等。 管束换热关联式 Nu=fRe,Pr,(Prf /Prw)0.25,S1/d,S2/d,z) 其中:(Prf /Prw)0.25反映不均匀流场的影响。写成幂函数形式 Nu=CRenPrm(Prf /Prw)0.25(S1/S2)pz 具体形式见表6-2和表6-3(排数修正系数)。式中定性温度进出口流体的平均温度,特征长度为管外径d,Re数中的流速采用整个管束中最窄截面处的流速;适用范围Re 103。 从经济性指标评估,在Re=51025104范围采

48、用顺排有利。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茹卡乌斯卡斯对流体外掠管束换热总结出一套在很宽的Pr数变化范围内更便于使用的公式,见如下表所示。式中定性温度为进出口流体平均流速;Prw按管束的平均壁温确定;Re数中流速取管束中最小截面的平均流速;特征长度为管子外径d,适用Pr=0.6500。 流体横掠顺排管束平均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关联式流体横掠顺排管束平均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关联式(16排)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流体横掠叉排管束平均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关联式流体横掠叉排管束平均表面传热系数计算关联式(16排) 茹卡乌斯卡斯公式的管排修正系数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

49、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6.3 自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自然对流指不依靠泵或风机等外力推动,由流体自身温度场的不均匀所引起的流动。一般地不均匀温度场仅发生在靠近换热壁面的薄层之内。例如暖气管道的散热、不用风扇强制冷却的电器元件的散热、双层玻璃窗中的空气夹层、平板型太阳能集热器等。 自然对流可分为有限空间自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运动受到狭小空间的限制)和无限(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下图为竖壁附近自然对流的温度分布与 速度分布示意图。 流动状态由GrPr 界定;当109紊 流,其他为层流。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自然对流亦有层流和湍流之分,层流时换热热阻主要取决于薄层的

50、厚度;旺盛紊流时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几乎是常量。 从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出发,可得到自然对流换热的准则方程式,参照上图坐标系,对动量方程进行简化;在x方向,Fx=-g,并略去二阶导数;由于在薄层外u=v =0,从上式可推得 和 可得 结合体积膨胀系数的定义 最后得动量方程 其中 =t-t 。221uudpuuvgxydxy dpgdx 22()uuguuvxyy11pTTT 22uuuuvgxyy第六章第六章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单相流体对流换热 采用相似分析方法, 可得到无因次量Gr数。 Gr=浮升力/惯性力=gtl3/2。 自然对换热准则关联式 Nu=C(GrPr)n=CRan,Ra为瑞利准则数。

51、公式中的常数C和n值见pp170表6-4。 大空间自然对流中流体的冷却或加热过程互不影响,边界层不受干扰。但有限空间的自然对流换热不同,如两个热竖壁,底部封闭,只要a/H0.3,或底部开口时,只要b/H0.01,壁面换热就可按大空间自然对流处理,这就是大空间的相对性。书中pp172给出了竖直壁封闭夹层的自然对流换热问题的三种情况。 封闭夹层的自然对流换热准则关联式 Nu=C(GrPr)m(/H)n。常数C、m和n见表6-5。其他自学。 (End)2*2*00*2*2uuuuuuvgtlxyly 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本章内容要求 重点内容: 凝结与沸腾换热机理及其特点;

52、膜状凝结换热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及临界热流密度。 掌握内容:掌握影响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因素。 了解内容: 了解强化凝结与沸腾换热的措施及发展现状、动态; 蒸汽遇冷凝结和液体受热沸腾均属对流换热,其特点是伴随有相变的对流换热; 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有冷凝器及蒸发器、再沸器、水冷壁等。 凝结和沸腾定义凝结和沸腾定义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物质在饱和温度下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凝结(冷凝);而由液态转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沸腾。7.1 凝结换热凝结换热 凝结换热实例如锅炉中的水冷壁,寒冷冬天窗户上的冰花,许多其他的工业应用过程。理解凝结换热的关键点l 凝结可能以不同

53、的形式发生,膜状凝结和珠状凝结;l 凝结液相当于增加热量进一步传递的热阻;l 层流和紊流膜状凝结换热的实验关联式;l 影响膜状凝结换热的因素;l 分析竖壁和横管的凝结换热过程及Nusselt膜状凝结理论。 凝结换热现象凝结换热现象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放给固体壁面,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根据凝结液与壁面浸润能力不同分膜状凝结和珠状凝结两种。 膜状凝结膜状凝结是指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并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成膜的凝结形式。 特点是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放出的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却壁面上,此时液

54、膜成为主要的换热热阻。 珠状凝结珠状凝结是指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的凝结形式。特点是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可传到冷却壁面上。所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珠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定大于膜状凝结的传热系数。 实验表明,在大气压下水蒸汽凝结换热41044105(珠状凝结)而膜状凝结约为61036104,且珠状凝结过程很不稳定。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解层流膜状凝结理论解 本理论是1916年怒谢尔特(Nusselt)根据连续液膜运动及导热机理提出的液膜运动微分方程和能量方程式求得,主要揭示了有关物理参数对凝结换热的影响。首先

55、给出假设条件:l 纯净蒸汽在壁面上凝结成层流液膜,物性为常量;l 液膜表面温度 ,即在蒸汽与液膜的界面上无温度梯度,仅考虑发生的凝结换热,忽略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l 蒸汽是静止的,认为蒸汽对液膜表面无粘滞应力作用,即 ;l 液膜很薄而且流动速度缓慢,因而可忽略液膜的惯性力和对流交换的热量;l 液膜中凝结热以导热方式传递,且膜内温度看成线性分布;l 忽略液膜的过冷度,凝液为饱和液体(实际上凝结液温度要低于饱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和温度),认为蒸汽为饱和的,只考虑潜热而忽略显热。 结合右图建立微元体的三个方程如下 由于蒸汽静止,动量方程应用于蒸汽可 得 dp/dx=vg;忽略

56、液膜的惯性力和对 流,则液膜运动微分方程 l(d2u/dy2)+(-v)g =0 应用边界条件 y=0,u=0;y=,du/dy =0。在一般压力下v,可得膜层内速度分布 ,同理得温度分布 。2222)(0ytaytvxtuyugdxdpyuvxuuyvxullll221yygulyttttwsw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利用液膜微元体能量守恒,流出微元体 H(M+dM)+(dt/dy)wdx,而流入微元体 H”dM+HM,则 (H”-H)dM=rdM (A)。 下面根据速度分布公式求x处断面宽1m壁面的凝液质流量 M=0udy =2g3/3 (单位kg/s) 则 dM =(

57、2g2/)d。将其带入(A)式得 液膜厚度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 整个竖壁的平均传热系数 定性温度 ,定型尺寸,对于垂直壁为长度l,对水平管则为外径d。2wsmttt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实验表明,由于液膜表面波动,使得凝结换热得以强化,因此实验值比上述得理论值高20左右,对作为垂直壁层流膜状凝结换热的实用计算式 。 当是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时,其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为 水平管 和球 横管与竖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之比 hV /hH=0.77(l/d)1/4, (当l/d=50, 则hV =2hH)。若管道与水平轴有夹角0的倾斜壁,则式中g=gsin。 膜层中凝结液的流动状

58、态膜层中凝结液的流动状态 根据凝结液体的Re准则数判断凝结液体流动为层流和紊流,其Re计算式 Re=deum/=deum/,um为x =l 处液膜层的平均流速,其中de为该截面处液膜层当量直径,设液膜的宽为L,润湿周边U=L,1/ 423llVlswgrh1.13l(tt ) 1/ 423llHlswgrh0.729d(tt ) 1/ 423llSlswgrh0.826d(tt ) 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液膜断面积f=L,则de=4f/U=4,Rec=4um /=4M/。由热平衡h(ts-tw)l=rM,可得 Rec=4h(ts-tw)l/r。 凝结准则数Co(其大小反映

59、凝结换热的强弱),它是无量纲数群,可表示为 Co=hl/gl3/2-1/3=NuGa-1/3=h32g/2;其中Ga为伽利略(Galileo)准则数。 凝结换热分析解:垂直壁 Co=1.47Rec-1/3;水平壁 Co=1.51Rec-1/3。 紊流膜状凝结换热紊流膜状凝结换热 实验证明:膜层雷诺数Re=1800 时,液膜由层流转变为紊流;因为横管管径较小,均在层流范围内。 紊流膜状凝结特征:对于紊流液膜,热量的传递包括靠近壁面极薄的层流底层依靠导热方式传递热量和层流底层以外的紊流层以紊流传递的热量为主,因此紊流液膜换热远大于层流液膜换热。 第七章第七章 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 计算方法

60、 对于竖壁湍流膜状换热,沿整个壁面上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 其中:hl为层流段的传热系数;ht为湍流段的传热系数; xc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转折点的高度;l为竖壁的总高度。 由文献给出的紊流换热准则关联式(见pp191式7-7)。 水平管内凝结换热水平管内凝结换热 蒸气在水平管内凝结时,凝液在管内聚集并随蒸气一起流动,这时蒸气的流速对换热的影响很大,管内蒸气流动ReV(按管子进口蒸气参数计算), ReV=Vum,V d/V=GVd/V,当ReV35000时,采用公式估算 h=0.555g(-V)3r/d(ts-tw)1/4;下标V为蒸气参数,其它为凝结液参数,r为潜热修正值 r =r+0.375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