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材分析_第1页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材分析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材分析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教材分析一、本课设计意图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理想,才能有巨大的凝聚力,才能成就伟业,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

2、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最之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结合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的史料,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从历史、

3、文学、军事、科技等方而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其认同感并化

4、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 内容安排的依据(l)学生面临的间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中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

5、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一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观念不断发展,但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也借机蔓延。这两方面的思想都对中学生有所影响,如何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消除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就有必要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加以弘扬。(2)课程标准依据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

6、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教学建议1本课内容结构本课由“灿烂的中华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两框组成。第一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了解薪火相传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的精华,认识到中华传统美德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第二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

7、用;感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2总体教学建议(l)课时安排2课时。(2)课前准备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一部分内容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以前就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如同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一样,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从个体来说,我们每一个人时时处处都受一定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但是感受到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能够深刻地理解,甚至还没有意识它们的存在。因此,在讲有关中华文化之前,老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做“些准备工作。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对他们影响深刻的格言、警句;结合所学历

8、史,收集有关我国历史、文学、军事、思想、科技、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史料;收集有关我国文化对世界文明发展所作巨大贡献的史料;以及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生动材料;收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关爱国、自强、勤劳勇敢、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的材料;等等。一般说来,收集材料的工作做扎实了,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教学目标要求进行概括、提炼、总结,教学目标就容易达成。因此,课前引导学生做好收集材料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3)教学方法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中华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都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是,它们又都寓于形象、生动的历史材料之中。五千多年历史孕育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格言、警句,中华文化对世界的

9、巨大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是既生动又形象的教学资源,要善于有的放矢地加以运用。要注意分析、整理材料,善于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把观点与材料有机地统一起来。学生自己准备的材料和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贵在结合本课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有关知识点。这一过程也是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的过程。要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起来。学生对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与力最有一定的了解和感受。教师宜从这一实际出发,经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认识。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富含深厚的民族情感特别是爱国主义因素,在

10、教学过程中,宜增强学生的体验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觉地弘扬民族精神。(4)社会实践活动收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学生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及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 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引言本课引言首先从2002年12月3日申办世界博览会这一具体情景引出一系列的问题: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魅力?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有什么样的作用?我们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种引言设计方式,意在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一框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框

11、共有两目,即“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传统美德薪火相传”。第一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先安排了“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这样一个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参与探究,增加有关中华文化的感性认识,将学生的兴趣和思绪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接着,讲了第一层意思,即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体说来,宜启发学生体会到,在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尊重、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晶,认识到各民族都对灿烂的中华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二层意思主要是突出中华文化的力量。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

12、,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和罗马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或由于地震,洪水、瘟疫、灾荒,或由于异族的人侵,或由于内部的动乱,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人了其他文明。惟有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教材在这一方面没有展开来讲,但这两点意思是明确的。“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是一句内涵十分深刻的话,教师可以适当发挥一下,帮助学生加深体会。为了便于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特点有一个形象的理解,教材用了一个“相关链接”。河北省安阳

13、县渔洋村这样一个小山村,以实物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这是极具典型性的。相关链接中的具体内容都是帮助学生理解正文内容的,不是教学内容和目标。第三层意思是讲,中华文化总的特点,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材用列举的方式讲了博大精深的意思,用意在于给学生一个大概的印象。由于从第一段开始,源远流长的意思就一直隐含在其中,所以,教材没有专门用一段宋体字讲述“源远流长”这一特点。所以,在讲述的过程中,请教师有意识地结合前面的内容把“源远流长”这一特点讲出来。第四层意思讲中华文化的地位及其影响。关于中华文化的地位,是从其在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地位来说的;关于其影响

14、,教材讲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特别是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地位和影响这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是统一的,正因为具有巨大的作用,才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作用既表现在过去,也表现在现在。请加以注意的是,在讲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时,教材中特别讲了这样一句:“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这样写的用意有三点:一是说明中华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突出优良传统文化这一方面,不直接提及中华文化中落后、消极的方面;二是优良

15、传统文化是与时俱进的,不是凝固不变的;三是开启下文,下面讲的传统美德、民族精神都内在于优秀中华文化之中,这里讲优良历史文化传统的作用,与下文讲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是一种呼应关系。第二目“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主要讲了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表现及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特性。作为中华文化的内在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教材主要采取列举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一般性的了解。应该明确的是,这些传统美德既是过去的,也是现在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中华传统美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也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些,

16、教材安排了“相关链接”。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变化,“南京路上好八连”昔日的“三件宝”变成了今日的“新三件”,过去讲节约要求做到的“五个一”变成了现在提倡的“五个一点”,形式变了,但优良传统的精神没有变。我们最好不要拘泥于教材中的相关链接,而要进一步加以发散,如过去讲爱国往往与忠君相联系,今天我们讲爱国,与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是有机统一的;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是要求我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而是主张适度消费、理性消费,等等。只有创造性地结合学生的实际运用教材中提供的相关材料,才能体现老师的能动性。讲了传统美德与时偕行的特性之后,最后照应一下前而的内容,以进一步说明中华文化是随着实践和时

17、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在讲解本框内容时,请注意两点:一是对于中华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内容可适当作一些引申,但切忌过深;二是要时刻注意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是外在于学生而是内在于他们的生活和血液之中的,要关注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他们多方面的深刻影响。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框共设两个目,分别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传承”。第一目“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依次讲了四层意思首先,从一般的意义上,让学生体会到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要有一点精神,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更是如此。因为一个民族只有具有高尚的民族品格、坚定的民族志向、远大的民族

18、理想,才能具有巨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具体阐述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及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之间的血肉联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整体。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民族情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兴邦这个主题。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爱国主义这一民族精神的核心,教材用了一个“相关链接”。相关链接主要说明两点.一是爱国主义具有时代性。二是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上义

19、是有机统一的。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祖国统一,把个人的理想和事业融汇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其中“拥护祖国统一”这一点要有意识地突出一下。但是,这些内容并不要求学生记忆。再次,讲了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支撑性作用。如同任何一个民族一样,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敌人侵,但是,我们民族非但没有在种种考验面前沉沦和屈服,反而在百折不挠的奋斗中奋起。其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

20、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的不竭精神力量。关于这一点,请结合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地反抗西方列强侵略的悲壮历史进行讲解,把比较抽象的道理与生动的材料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讲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教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后两个时期进行说明。从教材设计的角度,我们先安排了一个有关长征精神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运用的是以点带面的方法。在这段宋体字后面,安排了“载人航天精神”这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精神丰富发展的典型,以与前面的活动相呼应。应该明确的是,

2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革命传统之中。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宝贵财富,是对传统美德的升华。革命传统既继承了五千多年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极大地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精神力量。第二目“民族精神我传承”。这一目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两层意思。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了

22、让学生生动地感受到这一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以利于学生感同身受,引起下文。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思想文化通过现代传播技术特别是网络相互激荡,一个民族要自立、自强、自尊、自信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经济、政治上要独立,文化上也要独立。一个没有文化独立的民族,必定成为其他国家的附庸,丧失发展壮大的机会。关于这一点,发达国家都有深刻的认识。在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广大发展中国家既面临发展的契机,也面临严峻的挑战。能不能弘扬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是关系我们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现实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教材着重强调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出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

23、二是指出“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要具有生机和活力,就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那么,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民族精神增添了哪些新的因素呢?教材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不断增强,都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关于这一点,有许多学生感同身受的鲜活材料,教师要善于凭借并加以发挥,以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自立自强意识、开拓创新精神等。在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一点上,教材指出:“最重要的是要结台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对此点作了具

24、体的说明。请教师结合该活动进行发散,扩展学生的思维。在讲解这一课的过程中,还请教师注意两点。一是要从内在关系上把握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传统美德、民族精神是从哪里来的,是从传统文化中来的,离来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后两者的教育就必然落空。讲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涵养浩然正气,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让传统美德深入学生的心灵,化为他们的行动。4重点分析和疑难问题解答(l)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了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形成的

25、标志,在民族的成长和壮大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文化又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改造自然和社会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始终支持和鼓励人们同各种困难、风险和灾害顽强抗争,增强民族的生命力。正是因为有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强有力的支撑,中华民族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历经磨难而信念弥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化的发展,继承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开辟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

26、设的新境界,不断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增强民族的创造性。应该说,文化的发展,从根本上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人才的培育,提升民族的创造力。在古代,中华文明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发明创造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其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中华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创造力;近代以来,中国陷入落后挨打的地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危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归根到底,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的竞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我国创新能力和国民素质,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大计。文化为全民族传承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传统风俗和精神遗产,进而

27、在现有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在民族发展的共同境遇和未来前景基础上,形成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向心力、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这种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向心力、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有着巨大的凝聚力最,动员力量和鼓舞力量。有了强大的文化力量的支撑,中华民族就能够百折不挠、众志成城,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奋发图强、蓬勃向上。相反,如果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人们就会因循守旧,成为一盘散沙,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败下阵来,国家的独立和富强、民族的团结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会化为泡影(2)如何理解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

28、、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的集中体现。离开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又促进了优秀民族文化的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千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对自己的祖国最诚挚最深厚的情感。它是民族凝聚的强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们为自己的祖国生存和发展前赴后继、奋斗不息的一面旗帜。历朝历代,无数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以国家民族之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历史和文化,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在祖国和民族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为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在五千多年

29、的文明历史中,我国各民族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培育出了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多次分裂,但统一一直是主流。正是由于长时期的统一,我国的经济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历史和文化才得以绵延不绝。在不同民族之间长期的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得以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理,凝聚成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爱好和平,是指一个民族在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求同存异,团结合作的精神。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不仅表现在各民族之间

30、平等交往、共同发展上,而且表现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平共处、友好往来上。“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格言,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和平共处的博大胸怀。中华民族素来以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著称于世。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仅是陶冶性情、磨砺人格的重要环节,而且是立身、持家、治国的根本。“君子以俭德辟难”,“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惟勤”等格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勤劳又是和勇敢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就是要求人们面对艰险和强暴,要有无所畏惧的精神。“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就是要求人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置个人荣辱

31、、贫富、生死于度外。中华民族正是依靠这种勤劳勇敢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独立自主、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精神的民族。三千多年前的周易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说。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表现为“夸父追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且体现在“因时而变”、“与时偕行”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是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不竭精神力量。在民族精神这个统一体中,爱国主义居于核心地位,它渗透在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贯穿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始终。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四者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

32、爱国兴邦这个主题。(3)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历史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力最,是我们民族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不竭精神动力。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特殊的意义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加人世贸组织,为扩大开放、促进改革、增强我国经济活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但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思想文化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社会思想产生广泛而复杂的影响。我国作为经济文化还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压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求我们把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通过广泛、深人、持久的宣传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