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间盾构监测要求_第1页
区间盾构监测要求_第2页
区间盾构监测要求_第3页
区间盾构监测要求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区间盾构监测项目监测点的布设盾构区间监测点布置宜参照附图6。5.7.1 区间盾构施工期间监测范围为区间隧道正上方沿线路中心线左右各1.5倍盾构中心埋深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管线等,有特殊要求时监测范围应适当加宽;5.7.2盾构进出洞区域应布置地面深层监测点,布设位置如下图5.7.2所示:盾构出洞土体加固区图例:.深层监测点会模拟监测点图5.7.2盾构进出洞施工地面环境监测沉降点布置平面图5.7.3 深层点的埋设方法为:在地面深层沉降监测点布设时须穿透路面结构硬壳层,沉降标杆采用25mm螺纹钢标杆,螺纹钢标杆应深入原状土60cm以上,沉降标杆外侧采用内径大于13cm的金属套管保护。保护套管内的螺

2、纹钢标杆间隙须用黄砂回填。金属套管顶部设置管盖(如附图9),管盖安装须稳固,与原地面齐平;为确保测量精度,螺纹钢标杆顶部应在管盖下20cm为宜。深层监测点埋设结构如图5.7.3所示:m管盖与原地面平齐金属套管内径大于13cm黄沙回填螺纹钢标杆图5.7.3深层监测点埋设示意图5.7.4 盾构进出洞以外区域地面监测点应在上、下行线轴线上方以1点/5环间距布设,每40环布置一地面沉降监测剖面,剖面点间距以510m为宜,应先密后疏,最远点应位于盾构底埋深1.5倍范围外,监测点宜按环号进行编号。5.7.5 隧道沉降、收敛测量测点为每5环布设1点,在某些特定部位可适当加密,点位应考虑观测方便又能长期保存,

3、测点一般设在隧道拱底。5.7.6 周边环境监测1隧道正上方及盾构沿线路中心线左右各1.5倍盾构中心埋深范围内建(构)筑物、管线等周边环境应布设监测点。2建(构)筑物测点布设参考基坑周边建(构)筑物的布点原则。3地下管线测点布置:1) 管线监测点间距宜为520m,与隧道轴线垂直或接近垂直相交管线测点间距不宜大于6m(须兼顾管线结构型式),与隧道轴线平行或小角度斜交管线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距离最近一排管线所设置的垂直位移和水平位移监测点宜为共同点;2) 其它布点原则参考基坑周边管线的相关布点原则。联络通道监测项目监测点的布设5.8.1联络通道的施工监测范围应至少符合下列要求:1隧道管片变形监测

4、范围应不小于联络通道两侧隧道管片各50m;地面及周围建构筑物和管线变形监测范围应不小于以联络通道中心为圆心,半径为20m的范围;2隧道管片和周边环境的监测范围不应小于联络通道埋深的1.5倍。3监测范围取上述两者中范围大者。5.8.2联络通道施工时,地面监测点布置见下图5.8.1-III-III.1Jjiii一JIf耳1丁1-T1-t-iii<141,一_11il4a-111Tiiili寸-ii-El1i11图例:一:深层监测点区模拟监测点图5.8.1联络通道施工地面环境监测沉降点布置平面图1环境监测点布置可参考5.7.6中周边环境监测的布点方案。2联络通道施工期间,随着与联络通道的距离由

5、近到远,隧道垂直位移监测点宜先密后疏布置,在联络通道中心线对应钢管片的拱底位置布设1个测点,联络通道中心线两侧10环范围内每2环布设一个测点,10环范围外每4环布设一个测点,监测点宜按环号进行编号3联络通道施工期间,隧道收敛监测点应布设在联络通道两侧第一个混凝土管片上,然后在联络通道中心线两侧10环范围内每2环布设一个断面,10环范围外每4环布设一个断面,监测点宜按环号进行编号。监测点布置图要求1)2个区间,每个区间分开做。管线图要叠加到最新的隧道设计图,隧道监测图关闭地面等其他图层。2)监测点的示意符号应统一,编号应符合统一编号要求。建构筑物竖向位移F倾斜QX地下管线变形M、SS、DL、YS、XX,DX,WSM-表示煤气管线测点,SS-表示上水管线测点,DL-表不律力管线测点,YS表示雨水管线测点,XX表小信息官线测A,DX表小电信,WS表小污水地表沉降监测s,xS100100为环号/S为上行线,X为下行线。地表沉降监测点均为深埋点。逐道沉降监测S,XS100100为环号逐道收敛监测SL,XLSL100100为环号3)每个区间分为环境监测点布置图(地表、建筑物、管线等)隧道监测点布置图(隧道沉降、收敛)联络通道环境监测点布置图联络通道隧道监测点布置图均采用A3标准图幅,超长的要分幅。附图6典型盾构区间监测点布置图道中心线1IgjHJ一一一1-LdL-1Kd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