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唐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课题】古典诗歌教学(粤教版语文必修3 第四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包括四篇“基本阅读”课文: 唐诗五首 、 蜀道难 、 琵琶行(并序) 、 宋词四首 ;两篇“扩展阅读”课文: 诗词三首 、 元曲三首 ;一篇“推荐阅读”课文诗海拾珠唐诗三百首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做到:1 . 能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近体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情况,培养自身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揣摩语句,理清思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等能力。 (理解、分析)2 . 能以本单元为例学习并掌握鉴赏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理解、运用)3 能了解近体诗、宋词、元曲的艺术特点,提高欣赏

2、古典诗歌的水平。 (理解、运用)4 能通过了解各大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情感态 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1. 能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近体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情况,培养自身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揣摩语句,理清思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等能力。 (理解、分析)2. 能通过了解各大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 (情感态 度价值观)【 教学难点 】1. 能通过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近体诗、宋词、元曲的发展情况,培养自身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包括:整体感知,揣摩语句,理清思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音韵美

3、等能力。 (理解、分析)2. 能以本单元为例学习并掌握鉴赏古诗的步骤和方法。 (理解、运用)【课时安排】22 课时, 唐诗五首 5 课时, 蜀道难 3 课时, 琵琶行(并序) 4 课时, 宋词四首 4 课时, 诗 词三首 3 课时, 元曲三首 3 课时。14 唐诗五首【课题】唐诗五首 (粤教版语文必修3 第 14 课)【课型】本文属于古典诗歌基本阅读课【教学目标】1 能通过自主预习,了解古体诗、近体诗的有关常识。 (理解)2 能以这五首诗为例学习并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理解、运用)3 能理清每首诗的思路,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五首诗。 (理解、

4、背诵)4 . 能通过了解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能理清每首诗的思路,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五首诗。 (理解、背诵)2. 能通过了解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的人生经历,思考其作品饱含的深意,从中汲取人生的教益(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难点 】1 能理清每首诗的思路,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每首诗的艺术特色,从而背诵这五首诗。(理解、背诵)2 .能以这五首诗为例学习并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步骤和方法。(理解、运用)【课时安排】5课时【课前预习积累

5、】秋暝()竹喧()双鬓()潦倒()【参考答案】mf ng; xuan; huan;zhu; bin; li1、字音识记2、词语解释浣女(锦瑟(o o; sMong)江渚()枉然()(1)山居秋暝暝:(2)莲动下渔舟下:(3)随意春芳歇随意:(4)青海长云暗雪山暗:(5)艰难苦恨繁霜鬓繁:(6)庄生晓梦迷蝴蝶晓:此情可待成追忆可待:【参考答案】(1)晚(2)名词作动词,顺流而下(3)任凭,凋落(4)形容词用作动词,遮蔽,掩映 (5)形容词作动词,增多(6)名词作状语,在早上(7)岂待16第一课时山居秋暝一、内容导读山居秋暝是王维的一首山水诗。诗中写了 的迷人景色,寄寓 了诗人对理想中 的追求。全

6、诗脉络如下:山居秋暝山居之景山居之人明月松林 清泉岩石 浣衣之女 渔舟之人留(隐居)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导入语:秋,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提到秋,人们往往会产生愁苦凄凉的悲秋情绪,而唐代著名山水诗人王维却跳出了传统的审美视野,营造了一个胜似春朝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自 由轻灵的慕秋意境。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欣赏山居秋暝,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王维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资料助读(一)古体诗、近体诗1、古代诗歌分“古体诗”、“近体诗”(也称“格律诗”)两大类,近体诗又有 “律诗”、“绝句”之分,律诗分五律和七律,绝句分五绝和七绝。2 、律诗

7、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 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3、律诗多用“起、承、转、合”的结构。“起”是开端,可引出下文;“承”是承接上联加以申述,;“转”是转折突起,陡生波澜,力免平铺直叙;“合”指的是前三联的诗意合成。4、律诗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特别是 2、4、6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古体诗古代诗歌近体诗古诗、古风五律律诗七言七律格律诗五五百五绝绝句七言七绝(二)作者简介王维(701 761),字,蒲

8、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晚年闲居蓝田辆川。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 并称“”。北宋苏轼曾盛赞:“味摩诘之诗,;观摩诘之画,其代表作有山水田园诗鸟鸣涧、辛夷坞,边塞诗使至塞上,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等。经典名句有:, 。(三)写作背景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去,吃斋奉 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的辆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写 他隐居生活的一篇。(四)山水田园诗1、定义山水田园

9、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 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2、鉴赏山水田园诗的方法和步骤(1)把握诗歌的意象和寓意(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比兴 手法的运用等三、随堂导学探究要点一:整体感知全诗,把握全诗主旨1、首联写道,“空

10、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可诗后面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这里,“空”字有何用意?【倾心点拨】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 中有人来了。 “空”既表现了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探究整理】首联中,用一个“空”字不仅用以描绘山村的寂静空旷,而且借“空”字抒发了归隐的 情怀。要点二:鉴赏本诗的艺术手法2、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矛盾?这两联主要运用了什 么表现手法?【探究整理】不矛盾,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

11、出恬静中的勃勃生机。这里主要运用了 “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可爱、清幽的风景画。同时,诗人还用“竹喧”写山静,是所闻; 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动静结合。3、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探究整理】尾联化用了楚辞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典故,这里反用其意,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 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知识链接】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

12、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 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 现力和感染力。解题步骤:首先,找出用典的地方,具体分析掌握典故本身所涉及的人、事的内容意义;其次,明确作者是明用还是暗用,是正用还是反用,确定答题的方向;第三,结合诗歌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用典的意图,分析作者用典的作用;第四,答题时既要概括典故本身的内容意义,又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现实目的。要点三: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4、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13、,请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探究整理】诗歌首联点明了季节 (“秋”)、时间(“晚”)、地点(“空山”)、天气(“新雨后”), 营造出清幽境界,为画面定好了基本色调和轮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联的景物描写,动静相衬,视听相兼,俯仰结合,具备了画的各项要素,具有画的特点,写出了山间居 民的日常生活图景,不但画意盎然,且洋溢着诗人陶然其中的怡悦之情,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雕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注】雉雕(geu):野鸡鸣叫。

14、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1、这首诗首联中的关键字是什么?全诗围绕这个关键字共写了哪几幅图画? (6分)答:【探究整理】关键字是“归”(1分),全诗围绕“归”字写了五幅图画,穷巷牛羊归图、野老念牧童图、野鸡唤伴侣图、蚕儿造窝图、农夫絮语图。(5分)2、全诗运用了哪些表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答:【探究整理】全诗运用了白描、反衬、用典三大手法。(2分)全诗抒发了诗人对平静悠I的田园生活的喜爱,流露出诗人渴望归隐的情怀,反映了他在官场的孤苦、郁闷,同时表现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2分)【参考译文】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

15、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 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 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 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第二课时从军行(之四)一、内容导读从军行(之四)是王昌龄用乐府旧题写的一首边塞诗。全诗描写了西部边疆 和,表达了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全诗脉络如下:m星 与兄从军行(之四)长云、雪山玉门关孤城孤寂艰苦言情穿金甲爱国热情破楼兰决心与信心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导入语:唐诗美,美在它的神采飞扬,美在它的气韵生动,

16、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山水田园诗的天地,走进了山居秋暝,感受了 “诗佛”王维的诗情画意,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王昌龄,走进边塞诗。那么,什么叫边塞诗呢?它的代表诗人和代表作品有哪些呢?它的内容包括什么呢?二、资料助读(一)作者简介王昌龄(698 756),字 少伯 ,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 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其诗以七绝见长,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誉,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其诗风格主要体现在:格调多样化,或高昂开朗,或低迷凄婉,或雄浑跌宕,或爽丽自然情景交 融,显而不露心理描写也非常出色。代表作品有从军行 出塞长信秋词闺怨

17、等。经典名句有:, 。(二)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年间,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经常率兵侵扰边塞,入侵内地,掠夺财物,严重破坏了边疆地 区的生产,扰乱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阻断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唐朝为了发展生产, 保证中西交通畅通无阻,曾多次发兵打击入侵之敌。当时的“青海” ,正是唐军与吐蕃多次作战的场所。(三)边塞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 情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 最强的一部分,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顽,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从军行,王之涣的出塞,

18、王翰的凉州词等。(四)鉴赏边塞诗的要领1、抓住诗中描绘的自然意象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有: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有: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钱、雁飞鹰扬、箭飞马走。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有: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有: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磺西、轮台、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2边塞诗常见的表现手法有:用典、对比、渲染、衬托、直抒胸臆、融情入景、以景衬情、虚实结合等。边塞诗常见的风格是:雄壮豪迈、苍凉悲慨、凄凉悲愤、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委婉清丽等。3、把握时代特征,推

19、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6)痛斥君主穷兵臧武、草菅人命的(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三、随堂导学探究要点一:把握诗中意象,感受诗歌意境1、“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有什么特点?【探究整理】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一一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

20、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境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画面雄奇。要点二:把握特定词句,赏析诗歌语言2、如何理解“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等词?黄沙:百战:穿金甲:【探究整理】“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 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要点三:把握时代特征,推敲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3、“不破楼兰终不还” 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抒情上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

21、整理】化用了典故,楼兰,汉时西域国名。据汉书载:汉武帝时,曾遣使通大宛国,楼兰 王阻路,攻截汉朝使臣。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楼兰,用计斩杀楼兰王。“不破楼兰终不还” 一句在抒情上直抒胸臆,表达了卫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这是盛唐所独有的气象。四、拓展延伸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参考答案】因为诗句中出现了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

22、,请作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 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参考译文】年年转战在金河和玉门关,天天都同马鞭和战刀作伴。三月飞白雪洒盖着昭君墓,万里 黄河曲曲弯弯绕黑山。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军城早秋片必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 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场景?有什么寓意? (4分)(1分)描绘的是一幅初【探究整理】诗的前两句写了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

23、月、西山等意象, 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1分)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分)(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4分)【探究整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2分)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1分)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1分)【参考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我一再命令那 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第三课时登高一、内容导读登高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写的一首七律诗。写了 ,表现异乡漂 泊到多病缠身的无限悲凉。全诗脉络如下:仰望玄天秋风百联

24、俯视江水洲渚仰望无边的落叶长年漂泊老病预驮俯视不尽的长江孤愁感时伤逝颈联悲秋作客多病登台打回尾联苦恨霜鬓新停酒杯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王维的 山居秋暝这首诗,在这首诗中,王维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清新美好的秋景图。那么,是不是在所有诗人笔下的秋天都是一样美好的呢?现在让我们看看杜甫的登高,看看他笔下的秋天又是个什么样子呢?二、资料助读(一)作者简介杜甫(712 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工在诗歌艺术上,

25、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经典名句有:, 。,(二)写作背景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 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 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一一所有这些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抑郁之情,他抱病登台,写下了这 首千古传诵的佳作。(三)写景抒情诗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主观感情的诗作。

26、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 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四)鉴赏写景抒情诗的要领1、抓意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2、品意境。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 的意境。3、析技巧(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 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等。4、悟情感。

27、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三、随堂导学探究要点一: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基调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从哪些方面写了哪些秋的意象?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 点?奠定了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探究整理】作者从听觉、视觉、触觉等几个方面形容、描摹、着色,写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 凄厉哀怨的猿声、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回旋飞翔的鸟群等六个意象。特点是冷清、凄凉、悲惨。 为全诗定下了哀婉凄凉、深沉凝重的感情基调。要点二:赏析诗歌语言2、请赏析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探究整理】“无边” “不尽”,不仅使“萧萧” “滚滚”

28、更加形象化,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美人迟暮的感伤。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为下文的抒情埋下了伏笔。要点三:把握诗歌主题,感悟诗人形象3、诗歌的后两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请问,“悲”从何而来?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探究整理】“悲秋”之情来自:(1)长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2)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 3) 战争带来的国难家仇(4)白发日见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旅夜书怀 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

29、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情景。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有哪些? (2分)【探究整理】细草、微风、危橘、垂星、涌月2、请分析本诗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妙处。(4分)【探究整理】“垂”写出了在空旷平野看星的独特感受;而“涌”就犹如江涌一般的磅礴;这两句诗 借“垂”和“涌”借景间接抒情,表达杜甫孤独的凄凉心境,勾勒出一种漂泊、凄冷、绝望的意境。3、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分)【探究整理】比喻,设问,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飘泊无依的感伤。【参考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30、星星垂在天边, 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自己 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诗歌赏析】诗的前四句写自己旅途所见,创造出一个雄浑壮郁的意境;后四句是面对这壮阔宏伟的 月夜江流图和目前自身的处境抒发感慨,“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凝聚着、浓缩着诗人心中的多少悲苦和不平。诗的情景交融得妙合无痕,突出了一个忧叹身世而又未肯忘记壮志的孤苦伶仃的诗人形象第四课时石头城一、内容导读石头城是刘禹锡任和州刺史时写的组诗 金陵五题中的一首。诗歌描写 表达对山川萧条、人生凄凉的伤感和对历史兴亡的思考。全诗脉络如下:衬后反匕自然永恒入

31、世变化/故国 空城 、淮水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导入语: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遗迹遍布大江南北。这些遗迹记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 见证着山河易主的过程。给人一种凄凉的沧桑感,让人们久久不能释怀。这种人类共有的情感,在诗人笔 下,产生了一首首伤感悲怆的怀古诗篇,直到今天,读起来仍然感慨万千。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刘禹 锡的怀古诗石头城。二、资料助读(一)作者简介刘禹锡(772 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 梦得,洛阳人。贞元进士,又登博学宏词科。政治 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郎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其诗以

32、咏史怀古诗为最高;文章博采众长,兼备诸体,内容深广,见解卓越;征引渊博,文词宏丽,气机畅达,尤长于说理。代表作品有金陵五题、西塞山怀古、陋室铭等。经典名句有:(二)写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任和州刺史时作金陵五题诗中的第一首。金陵五题是以联章的方式歌咏五处古迹,总结历史教训。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改名。诗人写此诗时并未到过石 头城,因此诗中所写都是凭空虚构。空城与寂寞表达一个历史朝代的消亡,好似一篇金陵的历史浓缩小节。(三)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 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

33、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四)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要领1、要弄清史实。 咏史怀古诗的题材决定了诗词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因此鉴赏的第一步,就要 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比如像赤壁、金陵、汴河等一些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2、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法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者时触发感慨的媒介。因此我们要善于寻找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从而体会诗歌主旨。3、要领悟感情。 诗人咏史怀古,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诗人自 己并不置身其中,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4、要分析写法。 有以景衬情的,有议

34、论引发的,也有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值得一提的是引 用典故也是咏史怀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三、随堂导学探究要点一:把握诗中意象,领悟诗歌主旨1、“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但在诗人眼里它是一种怎样的情形?【探究整理】今日的“石头城”已失去昔日的繁华,代之以一种荒凉的景象。群山依旧围绕着这座故 都,可惜已是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 息默默退去。2、面对着眼前的衰景,诗人并没有说出其造成的原因,而是去描写从淮水东边升起的月亮,这有什 么深刻含意?【探究整理】在这里,诗人将月亮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因它照见过六朝腐朽的封建统治者在秦淮

35、河 游乐的情形,照见过当年的豪华生活,也目睹了这些朝代的迅速灭亡。而今夜呢,它又逐渐移到城上短墙 上来,可这已经是一座空城了。诗人含无尽慨叹于其中。3、有人说这首诗咏怀石头城,并没有其他深意,你觉得呢?【探究整理】不对。这首诗表面看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抒情。诗人在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 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的中唐时期,写下这首怀古之作,慨叹六朝之兴亡,显然是寓有引古鉴今的现实 意义。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夏日绝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朱淑贞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注】朱淑贞生卒年代稍早

36、于李清照,正处于南北宋交替时期。1、这两首咏史诗有哪些相同点? (2分)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首?请用简要的语言说明理由。(4分)【参考答案】1、吟咏对象相同,都是写的项羽;作品风格相同,都写得慷慨豪放,都是“金刚怒目” 式的作品。2、更喜欢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李清照赞扬项羽,是对当时宋王朝屈膝金人,偏安江南,不思恢复 故土,却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的强烈嘲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掷地有声的千古名句,不仅是对项羽英雄气概的赞美,也是李清照热爱祖国,反对异族侵略的感情流露。更喜欢朱淑贞的咏史。作者既用“盖世英雄力拔山”来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同时又指出项羽的 不能用人,因而导致兵败身亡的可悲

37、结局,表现了她对国事的关心。第五课时锦瑟一、内容导读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为晚年追叙平生、自伤身世之作。虽诗意朦胧,但情真意切。全诗 脉络如下:锦瑟繁弦悲感开门见山哀音怨曲追怀起兴之笔锦瑟晓梦蝴蝶 承杜宇啼春虚缈哀怨借用典故蚊人泣珠委婉朦胧良玉生烟 恍惚八追忆往事 感叹照应开头口不堪回首惘然感叹作结基于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导入语: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 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夕阳无限好一一(只是近黄昏)身无彩凤双飞翼一一(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当共剪西窗烛一一(却话

38、巴山夜雨时)春蚕到死丝方尽一一(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二、资料助读(一)作者简介李商隐(约 813约858),字辿,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词人。唐文宗开成三年(847)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遭到牛党的排斥。从此,李商隐便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潦倒终生。李商隐的诗歌具有“稹丽之中,时带沉郁”的特点,特别是抒写爱情、意绪的无题诗,他与杜牧齐名, 称“小李杜”。代表作品有无题(15首)、锦瑟、碧城三首等

39、。经典名句有:, 。(二)写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人因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有很多难言之痛、至苦之情。(三)托物言志诗托物言志诗,指的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 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四)鉴赏托物言志诗的步骤和方法1、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象征意味,体会所咏之物的精神品格2、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由物联系到诗人的精神追求,探究诗歌主旨3、分析诗人托物时运用的表现手法,常见的有借代、比喻、拟人、烘托等等。三、随堂导学探究要点一:探究诗

40、歌手法,领会诗歌的朦胧美1、首联中,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探究整理】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美好 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2、颔联和颈联中,连用四个典故,请找出这些典故,谈谈这些典故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起到 了什么样的作用?【探究整理】颔联和颈联用了 “庄生梦蝶”、“望帝伤春”、“蚊人泪珠”和“蓝田玉烟”四个典故,这四幅静谧迷离又颇带凄伤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遭遇和心情意绪,使人既有所感知体会,但又难以指实言 明,使得诗意幽深朦胧,抒情更加委婉含蓄,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要点二:探

41、究重点语句,领会作者情感3、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探究整理】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真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之时却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深深的思考和迷惑之中,大大增强了诗作的震撼力。四、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孤桐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

42、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王安石( 1021-1086 ),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神宗时为宰相,创新法以改革弊政,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后辞官退居南京。1、诗歌前六句表现了桐树怎样的特点和精神品质? (4分)特点:精神品质:【探究整理】(1)孤桐的特点:虽孤独却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强。(2)孤桐的精神品格:孤独、正直、向上、贴近大地、坚强。2 、请对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作简要评价。(4分)【探究整理】本诗托物言志,诗人托孤桐抒发了自身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甘愿为解救百 姓

43、疾苦而献身的情怀。【参考译文】梧桐树天生就能长得茂盛繁密,不然屹立,拔地高达几百寻。穿越了云霄,也不屈服, 这是由于深深扎根大地的缘故。岁月越久根越壮实,太阳越炽烈叶子越浓密。政治清明时,时时想着解决 民间疾苦(像帝舜抚琴唱的那样),愿被砍伐制作成五弦琴。五、综合检测(共12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浣女(hu a n) B.凋落(di ao) C.蝴蝶(di e ) D.寂寞(mg怅然若失(chu ang)栩栩如生(x u )潦倒不堪(li a o)沧海桑田(c ang )惘然(w a ng) 秋暝(m i ng) 城垣(hu an)鬓角(b i n)浊酒亿u o)锦瑟(s e )琴弦(xi an)江渚亿h u )【解析】A项“怅”应读ch a n g ;B项“垣”应读yuGn;C项“浊”应读zhu6。答案:D2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边落木萧萧下(落叶)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B.潦倒新彳浊酒杯(衰老多病)此情可待成追忆(岂待)C.山居秋暝(晚)艰难苦恨繁霜鬓(繁多)D.夜深还过女墙来(石头城上的矮城) 竹喧归浣女(竹林中声音喧哗)【解析】C项,繁:形容词作动词,增多。答案: C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