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设计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设计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设计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设计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词四首教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词四首【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词作的内容;2 .体会词的韵味,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3 .感知词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教学重点】解读全词,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教教学难点】1 .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2 .背诵积累诗词名句,体会诗词的精妙之处。【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一、课前预习1 .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2 . 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 课我

2、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 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 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1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 玉门关2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4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 度阴山。”5 .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3、塞上 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一一边塞,因此, 人们把这一类 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 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 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 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1 .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 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2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那么,这样一首充满着理 想和抱负的词,是

4、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呢?四、文本赏析(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1 .背景简介: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积极抵御。这首诗就作于此时。2 .作者介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而且还有卓越的军事能力,这就与他 被称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相符合。(二)分析全词此时的范

5、仲淹肩负着国家的重担,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往往讲究情景交融,那么,当词 人身兼重任之时,他的笔下又会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词人眼中的西北边塞大漠风光。(1) 析词的上片这首词创作于边塞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同学们知道它是创作于哪个具体的季节的吗?秋天。很好,你们又是从哪里得知这一信息的呢?“塞下秋来风景异”(1)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节。此时此刻, 词人身处西北边地,我们刚刚介绍过词人的家乡在苏州吴县, 这样一南一北的差异究竟会有何 不同的风景呢?我们接着往下看看其中的异别之处。(2) “衡阳雁去无留意”A.这句词运用了一个典故。古

6、代传说,雁南飞,到了衡阳即止,同时,衡山的回雁峰也 因此得名。B.在古文中,“去”是离开的意思。那么,这里“衡阳雁去”的语序是否符合我们现代 的阅读习惯呢?如果不符合,那么正确的语序又是什么样的呢?“雁去衡阳”这里运用了倒装的手法。C.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这是正常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 “无留意”,为什么呢?同学们想一想,大雁南飞是自然界的常态,而这里作者却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这是运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同时,这从侧面反映出边塞环境恶劣,以致连大雁都不愿久留,可想 而知,戍边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辛。(3)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A.首先,我们来找出这里所出现的意象

7、: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B.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注释,一起看看这些词的意思:边声:指边塞马鸣、风号等声音。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战争的混杂声音在安静、祥和的南方是否能够经常听到?不能。它是 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出现的,由此可见当时战争的紧张程度。C.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孤城:孤寂的边城。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层层叠叠的山峦中, 长烟与日落同时升起,这种情景与我们学过的哪 一句诗相类似呢?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者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D.既然有如此美妙的风景,词人又为何用了 “孤城闭”这三个格调与之相反的词呢?我 们想一想,战争的双方,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

8、大可主动出击,由此可见,此时的形势是紧张而又不利的,处于“敌强我弱”的状态。(4)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用了听觉、视觉、感觉,将所听、所见、所感等现象连接起 来,描绘出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地风光。2 .分析词的下片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1) “浊酒一杯家万里”A .这里,词人借酒消愁,请同学们注意一下,这杯酒是“浊”的,“浊”与“清”相反, 混乱浑浊的意思。可见此时词人心情紊乱,连所喝的酒都是浑浊的。B.其次,“一杯”与“万里”,两个数量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就是说,用悬殊的差别 来突显词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

9、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 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2) “燕然未勒归无计”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 “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 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3) “羌管悠悠霜满地”在这种有家无法归的情况之下,词人的所见所闻又会是什么样的呢?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 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 霜出现在

10、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 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4)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 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 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3 .归纳总结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 描绘出一

11、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五、拓展学习在解析完整首词后,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这三个字“渔家傲”,从词的结构来说,“渔家傲” 是什么呢?词牌名。格,很好,词牌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名称,很显然,仅仅从“渔家傲”,我们是很难联 想到这首词的内容,其实,这首词有一个题目“秋思”。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篇与之相似 的课文天净沙秋思,你们还有印象吗?有。好,那我们就一起把它背诵出来吧。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很好,看来大家对学过的知识都掌握的不错。那么,接下来,

12、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部作品的 区别之处。(1)首先,从文体上看,渔家傲属于宋词,而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小令。二者的 产生时间不同,词产生于晚唐,盛于宋;元曲产生于金元时期,盛于元。从风格上来看,词比 较妩媚清丽,而小令则比较通俗易懂。(2)从内容上来看,这两部作品都选用了一些意象来描写秋景,但是,渔家傲的意 象(边声、号角、长烟、落日、孤城)大部分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而天净沙秋思中的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则是江南水乡常见之景。(3)那么,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作者各自又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呢?渔家傲抒发的是戍边将士的壮志难酬、思家忧国之情;天净沙秋思则是抒发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无论是哪一

13、种情感,作者都把他们切身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所以,我们才会被感染。我 觉得,在我们的日常写作中,只有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打动读者。同时,在比较阅读两篇相类似的文本时,同学们应该从“文体、内容、情感”,这三方面来分析其中的异同点。【作业布置】(1)背诵渔家傲;(2)从中选择一首扩写成现代白话文, 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300 字左右0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结合苏轼600字的生平资料,用一句话介绍苏轼。)从你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出, 你们运用资料、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很强。希望大家在本节课能够充分运用手中的资料来解决 问题、理解课文!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苏

14、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走进苏轼的世界。从题 目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苏轼自己对这首词很得意,于是给他的好友鲜于子骏写了封信一一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 一阙,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明确:通过这封信让学生了解苏轼词雄壮、豪放的特点,为指导初读课文做准备。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一一要求:读准字音,口腔打开,做到字正腔圆。把握节奏,落实重音。三、品读课文,体会苏轼之“狂”(一)品读上阕,分析苏轼的“形狂”1 .分析“狂”的内涵提问: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就是一一?

15、(狂) 什么 是“狂”呢?(出示古汉语常用字典对“狂”的解释,让学生选择。)狂:狂妄,傲慢。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发疯。失去常态,狂乱。过渡:明代屠隆说:“善狂者心狂而形不狂,不善狂者形狂而心不狂。”“形狂”指人的外 在表现,即行为举止、衣着打扮等异于常人;而“心狂”则是内在的,指人的思想、感情、理 想、抱负等与众不同。词的上阕侧重表现“形狂”,下阕侧重表现“心狂”,这首词中出现的是 “少年狂”,少年狂其实就是年少轻狂,是不成熟、不稳重的表现。下面我们齐读上阕,看看 成熟稳重的“老夫”苏轼有哪些“少年” “轻狂”的表现。2 .分析词中苏轼的“少年狂”预设:行为之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

16、裘,千骑卷平冈”。明确:苏轼打猎把猎狗和苍鹰这样凶猛的动物带在身边,来显示他的勇猛。特别是“牵” 和“擎”表明,他没有让猎狗和苍鹰去发现猎物,而是把它们带在自己身边,很明显是为了炫 耀。另外,苏轼的穿着打扮很抢眼,很张扬,带着“千骑”,场面盛大、招摇。这些确实都是 “轻狂”的表现。(学生自由发言的同时品味字词,比如“卷”能否换成“到”“过”“扫” ?并适时指导朗读。)语气之狂:“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明确:这三句话主要让学生体会苏轼自比孙权的口气之“狂”。同时引导学生辨别不同资料对“报”的理解。为了酬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胡云翼选注宋词选)快告诉全城的人,跟随我去打猎,

17、看我像当年孙郎那样,亲自弯弓射虎吧。(周汝昌等唐 宋词鉴赏辞典)明确:这两则资料中,“报”分别被理解为“酬答”和“告诉”。而“告诉”更适合这首词 的理解,因为前者射虎是为了酬答百姓的围观, 而后者是苏轼告诉全城的人去看他像孙权当年 那样射虎打猎,后者更能体现他的“少年轻狂”。(指导学生从重音、语速、语气等方面朗读上阕)方法小结:我们在运用资料的过程中,遇到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时,要根据词的情感基 调来判断,这样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取舍。(二)品读下阕,分析苏轼的“心狂”1 .比较阅读“酒酣胸胆尚开张”和“鬓微霜,又何妨",看哪句更能体现苏轼之狂。明确:前句中“尚开张”的“尚”是“尚且、还

18、”的意思,说话的底气明显不足。而“又 何妨” 一句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地表现出了他对“鬓微霜”的不在乎,因此后者更能表现苏轼 不服老的狂气。(指导学生从语速、语调、重音方面朗读“鬓微霜,又何妨” 一句。)2 .结合资料,探究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句中苏轼到底是自比冯唐还是自比魏尚。作者在这里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胡云翼选注宋词选)持节二句:注家向来以为东坡是以魏尚自许,未切,实是自比冯唐苏轼自比冯唐,一 以老,二以筹边远略也。(徐永年、曹慕樊东坡选集)提示:让学生从苏轼、冯唐、魏尚三人的生平、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词的情感基调来讨论, 看哪种观点更适合这首词的理解。明确:冯

19、唐一生屡遭贬官,到老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魏尚虽然被贬官,但后来又重新 得到重用,而且把云中郡治理得很好,令匈奴人忌惮不已。而此时的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 不合被排挤出京城,因此他更希望能够出现一个冯唐那样的人持着朝廷的符节使自己能够像魏 尚一样重新得到重用。在宋辽边界之争中,宋国最终割地七百里给辽国,所以,苏轼也希望自 己像魏尚一样平息边界之争。这些都表现出他的抱负远大,是他“心狂”的表现。因此,苏轼 自比魏尚更加合理。方法小结:对同一问题存在分歧、甚至对立的资料,除了从词的情感基调进行判断外,还 要结合人物生平以及时代背景,仔细研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3 .运用资料,理解“会挽雕弓如满月

20、,西北望,射天狼”中“雕弓”的内涵。出示资料:天狼星是大犬座中的一颗最亮星,在大赤道以南。通过计算,在北京地区,天狼星的最高 高度是33度。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密州,北宋的密州是现在的山东诸城,其地理纬度是 36度,那么天狼星在密州所见到的最高高度是 37度。因此,密州看天狼星,只能在东南和西 南,是绝不会出现在西北方向的。(刘海波苏东坡看到天狼星吗?一一谈大球赤道坐标系)提问:天狼星应该出现在苏轼的东南或西南方向,可他为什么要“西北望,射天狼”呢? 在学生困惑时出示资料,引导学生讨论一一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弧九星,在狼东南,天弓也,主备盗贼,常向于狼。(晋书-天文志)明确:雕弓

21、非实指,而是指天上的“弧矢”星座,即天弓。我们似乎看到苏轼化身为一个 顶大立地的巨人,拉动了那把“天弓”,射向了控制侵略的“天狼星”。于是,天下太平!这一 举动正是他报效祖国的“心狂”的生动表现。(三)结合资料,体会苏轼的“进取之狂”投影出示:有人说:“苏轼既有报国之志,应奔赴沙场,而苏轼却只发少年狂而无行动;为官者, 应勤政爱民,而苏轼却打猎消遣。因此,苏轼之狂,是不思进取,是消极之狂,不可取也!”明确:苏轼被排挤出京城,失去了宋神宗的信任。他虽有报国之志,却得不到朝廷重用。因此,“狂”的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从词中“老夫” “聊” “尚”这些字也可看出一二。苏轼虽 被排挤,受冷遇,但他依然为百

22、姓着想,他在杭州和密州时,为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突出。 因此,苏轼打猎时故意表现出与年龄和身份不相符的“狂”气,是向朝廷证明:自己虽然快四 十岁了,虽然是文官,但仍有少年的狂气,可以像武官那样奔赴沙场,英勇杀敌!他希望自己 有一天能够重新被朝廷重用,为国效力!孔子说:“狂者进取。”韩愈说:“狂者,志极高而行 不掩。”所以,苏轼的狂是进取之狂,他的志是报国之志!四、课堂小结其实,苏轼的“狂”是极度自信的外在表现,是他在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进行的自我调 整,是进取之狂。这是苏轼作为天才文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气质,是苏轼在个性上的独立张扬, 在行为上的越矩放纵,是他不同于世俗浊流的精神外现。 正是这样

23、的进取之狂才滋养了苏轼这 样才华横溢而又不得志的失意文人, 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让我们永 远记住他的名字一一苏轼。目标导学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导入:师生一起背诵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辛弃疾的两首词。二、介绍词的常识、小序、作者及时代背景。(请学生介绍,了解预习情况)1 .词的常识大家看,写在最上面的“破阵子”是题目吗?不是,和我们已经学过的“沁园春”、“卜算子” 一样是词牌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才是题目。2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结合注释1,我们知道这首词是辛弃疾赋闲时写给他的好朋 友陈亮的。我们知道,要理解诗必须先要了解作者。那有谁能给我们大家介

24、绍一下这首词所涉 及的辛弃疾和陈亮两个人?3 .辛弃疾(114A1207)字幼安,号稼轩。他出生在北方。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 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同时,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 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论议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隆兴初,与金人约和,天下 忻然,幸得苏息,独亮持不可。4 .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赠给他的好友陈亮的,二人均为南宋著名词人,又都坚决主 张抗金,收复中原,这共同的志向使他们成为知心朋友。辛弃疾作这首词时,已辞官在江西上饶农村闲居,但心中时时不忘杀敌立功,统一祖国。三、整

25、体感知我们知道文章有“文眼”,诗有“诗眼”,就是那篇文章或诗歌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字词或句 子。对于词来说,我们姑且称之为“词眼”。这首词的“词眼”就在题目里,谁能把它找出来?“壮这个字是本词的“文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大家能找出课文哪些地 方表现了 “壮”,这个“壮”字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等我们梳理了课文后再来回答。1 .首先,先听一下录音,大家在书上注音;然后我请几位同学试着为我们朗读一下。2 .学生朗读,理解这首词的含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回:醒。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醒后各个营垒接连响起号角之声。 这时候作者回想梦中 之事想到了下面的景象。八百里分麾下

26、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八百里:牛。(典故)。八百里分麾下炙是一个倒装句,正常的顺序为“分麾下八百里炙” 的倒装,分给部下烤牛肉,以犒劳出征的士卒。五十弦:瑟,泛指乐器(典故:以前都有 50弦,因三皇之一的泰皇受不了它发出的悲哀 之音,才下令改为25弦)。翻:演奏。“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的“翻”字改为“弹”字好不好?为什么?明确:不好,“翻”字写出了战歌喷亮,乐器轰鸣的热烈场面;如用“弹”字代之,就表现 不出这种气氛。“秋”仅仅表示这时是秋天吗?不,既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 的气氛。把烤牛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北疆苍凉的乐曲。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军队正在检

27、阅准备出征。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是宽泛对偶,这样看来与“如”字相对的“作”字是什么意思?作:像。这个字古今词义不同要注意。的卢: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霹雳:弓弦的响声。战马像的卢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使人心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君王的天下事是指什么?统一国家。多想完成君主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一世乃至死后的英名。可惜白发已现两鬓。3 .我们梳理了整首词后,大家能否找出文中表现“壮”的地方?这些句子表现出来的“壮”的内涵是什么?壮:点兵出征、飞驰敌阵一一壮观而激烈、雄壮、统一国家、名垂青史、雄心壮志本词的文眼“壮”,仅仅是雄壮吗?不是,最后一句壮

28、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 这里的“壮”还有“悲壮”的含义作者化“雄壮”为“悲壮,由理想回到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者有抗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却只能在沉醉后的梦里驰骋沙场,心中有壮志未酬的悲情。“壮词”意即激昂奋发的壮行言辞,有壮怀激烈之意。词中描绘的军营生活以及激昂奋进 的战斗生活就是具体的体现。而末尾两句更为突出,它把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把收复中原, 统一祖国与个人杀敌立功的心愿统一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4 .作者为什么会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慨叹?明确:作者一生抗金收复失地,连梦中也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无能,自己理理

29、想难以实现,当看到两鬓新生的白发,感到自己已入暮年,空有一身凌云壮志,“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在沉醉后驰骋沙场,心中不由涌起壮志未酬的悲情。5 .作者写这首词有什么用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这首词托名为安慰朋友,实则是抒发词人自己对青年时代抗金的战斗生活的念念不 决之情,以及坚决恢复中原,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有壮志难酬的悲愤。6 .如何理解这首词?明确:这首词是词人爱国词篇中的代表作之一,虽是为鼓舞爱国壮士、好友陈亮而作,但 更是自己心志的流露。词人以早年战斗生活为基础,融梦境幻觉为一体,描绘了一幅爱国将士 驰骋沙场,雄伟壮阔的场面,全词内涵丰富,造语豪壮,结构谨严,构想奇特,以梦境贯穿上 下

30、片,自出机杼,情感雄奇高昂。末尾“可怜” 一句将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功名只能是在醉 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的悲愤。7 .齐读课文四、小结全文全词从想象着笔,描绘了理想中的抗金队伍和战斗场景。全词在感情基调上是雄壮高昂的, 而结句又是悲凉低沉的。前后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抑扬法赋予了本词特有的艺术魅力, 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满怀壮志而志不得伸的苦痛。【作业布置】1 .朗读、背诵这首词。2 .把读完该词后的感悟用一段话表达出来。【第二课时】满江红一、预习复习1 .导入2 .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作者简介: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塔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

31、侠女儿。浙江山阴(今 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 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 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 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 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 轩亭口。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 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 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成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 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