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_第1页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_第2页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_第3页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_第4页
《春望、饮酒、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赏析【部编版八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24诗词五首4、赤壁 /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 李清照1、饮酒(其五) / 陶渊明2、春望/ 杜甫3、雁门太守行 / 李贺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 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 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

2、飞鸟结 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作者】陶渊明( 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 ,人称靖节先生 ,自称五柳先 生。东晋文学家。开创山水田园派, 并将其推向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 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 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 20 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 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

3、活, 表现了作者对污浊 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 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 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 ,只要 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 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 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 ,官场风波

4、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 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 守道固穷的道路, 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 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 远离尘俗,超凡脱俗。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 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 ,它 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

5、重要 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 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 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 ,亦可解 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 在,山静穆而高远。2、春望杜甫【原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

6、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连绵的战火已经延 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 能插簪。【作者】杜甫( ),唐代诗人。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 ,生于 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 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 伟大诗人。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 因而社会的动乱、 中下层人的苦难、 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后人评杜诗 为“诗史” , 称杜甫为“诗圣”。【背景】安史之乱:公元 755年至 763年发生在唐朝的一次地方

7、割据势力对中央集权 的反叛。因叛乱是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所以历史上称这次叛乱为“安史之 乱”。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人民群众特别是黄 河中下游 人民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破坏。 “洛阳四面数百里州 县,皆为丘墟”, “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出现了千里萧条, 人烟断绝的惨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了。同时,唐朝中央的力量削弱了,各地出 现了 40 多个大小军阀,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主旨】 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 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 , 以及对亲

8、人的思念之情。【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 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 旧, 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 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 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 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 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 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 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

9、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 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 花开而泪落潸然。“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 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 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 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白发”是愁出来的, “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 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 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 感情深沉

10、, 而又含蓄凝练, 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 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 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 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3、雁门太守行李贺【原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 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 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11、。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 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作者】李贺( 790 816),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 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 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 3 年九品微官奉礼郎, 因病 27 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 重要人物。【背景】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雁门太守 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 属之事,难以考证。这不是某一次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 元

12、807 年。李贺当时仅 17 岁。【主旨】 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该 诗用浓墨重彩描会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意境。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典故的使用, ”金鳞“”燕脂“”红旗“”黄 金台“”玉龙“的色彩斑斓,用以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名句赏析】 首句于“云”上着“黑”字,已感气氛沉重。而这“黑云”又“压城”以至 压得 “城欲摧”,明显有象征意义。 “云”上特加“黑”字,自然不会用以象征 我军而是象征敌军。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 ,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

13、含欣喜、 赞美之情。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 构成一个意义单位。 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 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角”,古代军用乐器。“角声满天秋色里” 一句,正是以虚写实。在读者想象中展现敌退我追的壮阔场景。“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 至此,已过了较长一段时间,双方互有杀伤。紧承“角声” 、“秋色”描绘塞土赤 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由“日”到“夜” ,以至夜深“霜重” ,追兵已临易水,敌军自然先到易水。 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 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 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

14、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惜为国捐躯的 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4、赤壁 唐 杜牧【原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 的遗留之物。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 雀台了。【作者】杜牧(公元 803853 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 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

15、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 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 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 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背景】赤壁这首诗是诗人杜牧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 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杜牧生活在唐末,他最大的政治 野心是恢复唐朝的繁荣。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的奢侈和无知,并讨厌镇和吐蕃贵族 的入侵。他认为,唐朝必须消除这两大祸害,加强团结,夺回失地,国家能够解 决,人民才能受苦。降低。但他从未被统治者重用过,也没有表现出他的野心, 所以他总是感叹抑郁症。

16、故事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 208 年)十月的赤壁之 战,这是一场在三国历史形势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重大战役。结果,孙和刘连军 击败了曹军, 34 岁的孙武军指挥官周瑜是这场战斗中的头号人物。 诗人观看了古 战场的遗物,表达了他对赤壁之战的独特见解。【主旨】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 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名句赏析】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 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表面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 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但实质上诗人以这件

17、古战场遗物 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 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把折断了 的铁戟,沉没在江底泥沙之中, 经历了六百多年水土侵蚀, 竟然没有腐烂销蚀掉, 经过一番“磨洗” ,仍然能够辨认出是赤壁战役中留下的遗物,这不能不引起诗 人的吊古伤怀之情。 仿佛当年周瑜借助东风之势打败曹操八十万水兵的刀光剑影 仿佛就在诗人的眼前闪现。这应该是诗人抒发感概之源。这样用前朝的遗物又进 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 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 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

18、赤 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 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 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 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 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 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 “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这首诗表面是借古战场遗物评古, 实则也不乏借以抒发个人才能得不到施展 的感慨。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 李清照【原诗】天

19、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仿 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 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 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作者】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词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 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 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 后,夫妇避乱江南。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凄 苦孤寂度过了晚年。【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 1130 年(宋高 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 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主旨】 这首词借助于梦境的描述,创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生活 的执着以及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名句赏析】“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描绘出一幅仙境一般的壮丽景色。 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