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中国民俗文化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国民俗文化是一门以社会民间风俗习惯为对象进行系统研究的人文科 学。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和民族、民俗学常识, 教学内容既包括了本学科的基本知识,也注重民俗文化内涵的揭示,同时也适 当介绍了本学科的研究与最新发展。民俗实体部分的介绍构成了课程的整体框 架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了 解民俗学、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欣赏和分析评价民俗文 化的能力,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二、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1 1 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中国的民俗文化涉及范围极其广泛,本
2、课 程本着取其精要、删繁就简的原则,重点介绍、整理并研究一些相关的民俗种 类,在教学上,必须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达到培养能力,了解国 情,学以致用的目的。2 2 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要求。第一章文化与民俗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解并掌握文化 的基本特点;了解什么是民俗学,民俗学的起源和发展;理解民俗的分类,民 俗的特点,民俗的功能;理解民俗与文化和传统之间的关系;了解民俗调查,中国民俗学学科的出现、发展和现状。第一节什么是文化一、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词语,自古以来,人们从各自不同的视角来界定 文化。堪称仁
3、者见仁,智者见智。“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的 CulturaCultura ,原意是耕种和植物培育。以后逐渐 又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领域。古罗马哲学家塞罗曾提出“智慧文化即哲 学”的著名论断,其内涵则包含了人的心灵、智慧、情操、教育等内容。进入 1818 世纪以后,伏尔泰、康德等思想家、哲学家不断赋予文化以精神或观念的意 义。说文解字上说“文,错画也,象交纹。”因此“文”的本意是指各色 各样交错的纹理,如手掌上纹理交错称掌纹,天上日月星辰交错称天文,布帛 纹理交错成文布纹。“化”的本意为改易、生成、造成,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 改变,如易系辞下中“万物化生”的“化”,引申则为改造、教化、培 育等。
4、说文解字上“化,教行也。教行于上则化成于下。”文化二字合用包含有“人文”与“化成天下”、“以文教化”的意思。我 郭古代最早将“文化”二字连在一起的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他在说苑指 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补亡 诗和南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分别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 远”和“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记载。这里的文化都含有“文治教化”之 意,它与天文(自然)是相对的,天文蕴含的是古代中国人的自然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和宇宙意 识。人文体现的则是他们对人伦社会活动的思考。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基本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它往往与“武力”、“武 功”、“野蛮”相对应,包含着一种积极
5、的理想主义色彩,是一种治理社会的 方法和主张,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涵,又有 伦理意义。演化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使用文化一词时, 内涵是不尽相同的。 它 通常的含义是指“知识”, 如“学文化”、 “文化课”等;或指某种较鲜明的 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丧葬文化等;而目前学术界常用的 文化含义一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仰韶文化”、 “玛雅文化”;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如“文学艺术”,“文化领域” 等。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又称“大文化”,它包括的领域 甚广。如认识领域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等;艺术领域的文学、美术、音 乐
6、、舞蹈、戏剧等;器用科学领域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一级相关的制造技术 等;社会领域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这里既有物质文化,又有精神文 化。就广义而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 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以社会集体(民族和阶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 中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总体体系,它指的是人的全部 精神创造活动,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即精神文化。他涵盖语言 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道德伦理、政法制度、文物典章、宗教信仰、哲 学美学和风俗习惯等。精神文化可分为带射虎亿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和不带社会 意识形态性的文化,前者如政法制度
7、、道德伦理、宗教哲学和大部分文学艺术 等;后者如语言文字、科学技术和相当部分的风俗习惯与部分文学艺术(像音 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杂技、书法及文学中的山水诗等)。联合过教科文组织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 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是文化要 素或者文化景观的物质表现方面。与“物质文化”相对。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部分:(1 1)与自然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自然科 学、宗教、艺术、哲学等;(2 2)与社会环境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语 言
8、、文字、风俗、道德、法律等;如楹联等。(3 3)与物质文化相配合和适应而产生的,如使用器具、器械或仪器的方法等。二、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 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 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 器才是文化等。2文化是后天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 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 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从语言、习惯、风 俗、道德一直到科学知识、技术等都是后天学习得到的。3文化是共有
9、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它必须为一个社 会或群体的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 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为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则不是文化。4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文化既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 物,是一份社会遗产,又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 定的文化环境之中,并且自然地从上一代人那里继承了传统文化。同时,每 一代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 的内容,抛弃那些过时的不合需要的部分。5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一般文化是从抽象意义上讲的现 实社会只有具体的文化,如古希腊文化、罗马文
10、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现 代文化等。具体文化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环境和人 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如有石头,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树,才有饮 茶文化;有客厅和闲暇时间、才会有欧洲贵族的沙龙文化。文化具有时代 性、地区性、民族性和阶级性。自从民族形成以后,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 式出现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 理素质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现。在分裂为阶级的社会中,由于各阶级 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因而他们的价值观、信仰、习惯 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现了各阶级之间的文化差异。举例: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她以
11、其历史久远,文献瀚浩、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实物距今有二千四百余年,唐 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琴曲达三千首,还有 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遗存之丰硕堪为中国乐器之最。古时,琴、 棋、书、画并称,用以概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代涌现出许多著名演奏家,他们是 历史文化名人,代代传颂至今。隋唐时期古琴还传入东亚诸国,并为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所汲取和传承。近代又伴随着华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由之径。古琴因其清、和、淡
12、、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文人 凌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琴者,情也;琴者,禁也。”吹精品文档精品文档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春秋时期,孔子酷爱弹琴,无论在杏坛讲学,或是受困于陈蔡,操琴弦歌之声不绝;春秋时期的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觅 知音”的故事,成为广为流传的佳话美谈;魏晋时期的嵇康给予古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的至高评价,终以在刑场上弹奏广陵散作为生命的绝唱;唐代文人刘禹锡则在他的名篇陋室铭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淡泊境界。19771977 年 8 8 月,美国发射
13、的“旅行者”2 2 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 名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 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 古曲, ,如今 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琴的创制者有 昔伏羲作琴”、 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等说,作为追记的传说,可不必尽信,但却可看出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一度盛兴于民间,深得人们喜爱,用以抒情咏怀。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民间诗歌集
14、诗经中得到印证。 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鼓琴”;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甫田:“琴瑟击鼓,以御田祖”;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桑”;诗经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说明古琴至少在春秋时期,便是一件精品文档精品文档在民间非常普遍、非常受古人喜爱的乐器。古琴在古代人们的认知度是相当广泛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明确有对琴的描写,古代诗词、史书、小说、戏文、绘画、古董瓷器古琴大量存在,史实、文学、艺术作品 均来源于实际生活,这得有多么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造成这种
15、现象。所以说,古琴在我国古代民间曾经是相当普及的,至少在读书人中是家喻户晓。也正因为这样,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琴艺术终于传承到了今天。第二节民俗一、什么是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 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 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 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鸡肋文化 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二、民俗的产生和传播中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已经出现。在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 以示民俗”;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好痹车”;汉书董仲舒
16、传:“变民风,化民俗”;等等。此外,还有不少意义与其相近的词,如“风俗”、“习俗”、“民风”、“谣俗”等。“民俗”一词作为专门学科属于,是对英文“ FolkloreFolklore ”的意译。这个 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 18461846 年在创用的,他以撒克逊语的“ flokflok ” (民众、民 间)和“ lorelore ”(知识、学问)合成为一个新词,既指民间风俗现象,又指研 究这门现象的学问。后来,该词逐渐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成为国际 上通用的学科名词。近些年来,鉴于“ FolkloreFolklore ”一词既指“民俗”又指 “民俗学”,容易混淆,国际学术界又以“ Folkl
17、oristicsFolkloristics ” 一词专指“民 俗学”,而将“ FolkloreFolklore ”专指作为研究对象的“民俗”,以便区别。在日 本,贝 U U 将研究民俗的学问称为“民俗学”,而将其研究对像称为“民间传 承”。三、民俗的特点1.1. 民俗的集体性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 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 群体活动。当人类社会以母系和父系社会为基本单位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 就孕育产生了。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除了,民族形成,人类社 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
18、创造、完善、传承和保 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人文景观。民俗的集体性源远刘昌。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原始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都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 异,一直延续到今。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原来的倡 导者和创造者,他完全是靠一代又一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 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礼仪民俗一级丰富多彩的精神 民俗,莫不如此。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限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 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中的一员。或者说,民俗事象是由个人创造,也必须得 至煉体的响应和
19、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总之,民俗文化 不是个人行为,二十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这种流 动不是机械的复制,二十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民俗在刘工的过程中的每个缓解都是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例女口,汉族的春节习俗,只要体现农业社会的特点。民俗学1212 页2.2. 民俗的传承性和扩布性民俗的传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时间上传衍的连续性,即历时的纵向延续性;同 时也是指民俗文化的一种传递方式。民俗的扩布性则指民俗文化在空间伸展上 的蔓延性,也是指民俗文化的横向传播过程。民俗文化的传承
20、是由它的功能决定的,这种功能系统体现着教化的职能,传承只 不过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在传统和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民俗文 化的教化和熏陶。在孩提时代到承认,人们从民俗文化中学到一系列知识、技 能和道德,甚至是祖先留下的成见。这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潜在能里,一切教化 都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使你不知不觉的在民俗传承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 时,民俗传承有时又是积极、主动的,这使民俗文化的传承有目的地进行。扩布性,也称传播性,它是指民俗文化在空间平面上的伸展。民俗文化的扩布是 有条件、有选择的。从民俗扩布的自身规律看,那些发生时间比较早,社会功 能比较广泛的民俗,不大贴近民众生活的民俗,扩布的地域和
21、民族就要狭小得 多。其次从扩布性研究的趋势看,过去一般只注意地域民俗的共同点,通过相似和相 同之处的比较,寻找地域乃至民族文化的同源性,这固然必要,但同时也应注 意地域、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共同性和差异性正好证明民俗文化的扩布是 受到种种客观条件限制的。民俗文化的横向扩布包含着对民族民俗文化价值取向的判断、吸收、消化和加 工。这里说的加工,包括从形态、含义到功能的融化吸收。这样才能使被接纳 的民俗文化变为本民族,本地区民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俗文化扩布从整体扩布来看,扩布方式主要有正常和非正常两种。正常的扩布 是在和平的环境中自然进行的。非正常扩布,往往是在特殊情况下发生的。 女口,战争、
22、灾荒、瘟疫等突然事件,造成大规模迁徙,迫使一部分人迁徙到另外一个地区,随之将民俗文化一起转移过去。举例,清入关,服饰发型的改变。3.3.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精品文档精品文档民俗的稳定性是指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固 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只要社会稳定,人们的生产 方式及生活发誓不发生剧烈变革,民俗文化的稳定性就会越强。民俗稳定性一 般来说取决于经济基础和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有一定的稳定性,当 一种经济基础处于巩固和发展时期时,民俗文化不仅在这一经济基础处于完 善,而且反过来为这一经济基础服务。但当这一经济基础消失时,民俗文化并 不因此而
23、立即消失,它作为人类群体观念的反映,仍然要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这就是民俗文化的稳定性的强大支配作用。如: :春节贴对联,吃年夜饭,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放烟火,舞龙。清明节出门踏青,上坟。中秋节,贡月,吃团圆饭。民俗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稳定中随时包含着可变因素,这就是变异性。变异 性也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在民俗传承的扩布的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 渐进的变化。民俗是靠语言和行为传承的。这种方式决定了民俗在历时的和共 时的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做出的相应变化。变异实际是民俗文化 机能的自身调适,也是民俗文化生命力的所在。没有变异性的民俗文化是不存 在的,存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民俗事象
24、,大都是古代民俗变异流传的结果。4.4. 民俗的类型性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是指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民众共同遵守的标准,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定型化的思维习惯,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方式,与上层 文化的个性化,独创性有所不同。由于民俗文化是靠集体创造、流传,加之流 传中的不断扩布和变异,不易形成一个个性化的符号系统。这就决定了民俗文 化的传递,主要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即众多传承因素汇合成一个民俗文 化丛作类型传递,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 比如:民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著名的四大传说,是和中 国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和愿望有关。5.5. 民俗的规范性和服务性民俗文
25、化就实质而言,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创造的语言的行为 模式,或者说它是民众共同创造和遵守的行为规则。这种模式和规则对于客观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适应性。它具有观照民众集体心理 和生存需要的特点。民俗文化中的种种行为模式,是民众生活中约定俗成的, 因此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最常见的是民俗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不成文法或习惯 法,它对民众的思想和生活产生强大的约束力量,迫使人们在一定的道德和习惯规范中行事,以得到心理和环境的协调和平衡。比如。图腾(totemtotem)是原始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和
26、原始民族对自然的无知是图腾产生的基础。运用图腾解释神话、古典记载及民俗民风,往往可获得举一反三之功。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在崇拜图腾的氏族中,大同的共同观念,是图腾物与自己氏族生存和生活的种种联系,这种观念引申出许多禁则,如图腾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不可有行为上的亵渎,万一不小心触犯和伤害了图腾物,要举行一系列的赎罪仪式;男子长到一定年龄要举行成年仪式,通过考验仪礼,被接纳为氏族的正式成员;氏族内部严禁通婚,图腾是氏族的保护神,也是氏族的族徽和标志等。民众在统一的意志和行为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而这种创造又处 处体现着它的服务性
27、功能。首先,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社会的。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行为的社会性。 作为规范了的行为,是为社会的需要服务的,民俗规范从来都是社会规范,这 是由民俗的集体性所决定的。规范从来都是社会规范,这是由民俗的集体性所 决定的。规范的目的是使人们的社会行为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模式,这样社会才 可以协调发展。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历代民俗文化的积累,已形成自己的知 识系统,这个知识系统反过来又服务于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第三,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人,不只是生活在物质环境中,同时也生活在精神环境中,民俗历来都是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精神生活中,民俗的信仰心里占
28、有十分重要的 地位,而信仰的物化表现则多种多样,有时表现为仪式行为,有时表现为艺术 创造的行为。四、民俗的功能。1.1. 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化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 用。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 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 周围人群中喜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 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在特定的丧葬 民俗中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补课离 开。精品文档精品文档2.2. 规范功能民俗的
29、规范功能, 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 体的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的进行。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他们大 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 是民俗。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而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3.3. 维系功能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 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社会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 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二不断的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时代交替中,民俗作
30、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民俗不仅统一社 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维系着群体或民族的文化心理。4.4. 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 理本能得调剂的功能。娱乐功能:人类创造文化,目的就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休止 的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 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宣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厚道一定程度的压 抑。无论在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在心理压抑,对人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 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
31、果不堪设 想。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 补偿。第三节什么是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学二、俗学的产生与发展三、中国民俗学四、民俗学研究方法第二章神话、故事与传说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神话;理解神话的特点和 功能以及分类;中国的神话。了解什么是民间故事;理解并掌握民间故事的特 点、民间故事的类型。了解什么是传说;理解传说的分类,民间传说的价值与 功能,民间传说与文化传承。第一节神话一、什么是神话二、神话的特点三、神话的产生四、神话的分类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五、民间文学母题索引六、中国神话问题第二节故事一、什么是民间故事二、民间故事的特点三、
32、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四、民间故事的分类第三节传说一、什么是传说二、传说的特点三、传说的分类四、传说的功能第三章谚语、谜语和绕口令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什么是谚语;谚语的类型;谚语 的功能;谚语的特点;了解什么是谜语和绕口令;理解谜语和绕口令的分类、 特点和功能。了解谜语和绕口令的研究。第一节谚语一、什么是谚语二、谚语的形式三、谚语的类型第二节谜语一、什么是谜语二、谜语的起源三、谜语的结构四、谜语的分类五、谜语的特征六、谜语研究第三节绕口令一、什么是绕口令二、绕口令的特点三、绕口令的收集与研究第四章歌谣与史诗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什么是民歌、什么是民谣;了解民歌和民谣的起源、 特点,理解歌谣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了解歌谣研究。了解故事歌的特点、分 类。了解史诗;理解史诗的分类;史诗的表演、史诗的社会与文化功能;了解 史诗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论。第一节歌谣一、民歌二、民谣精品文档精品文档三、故事歌四、歌谣研究第二节史诗一、什么是史诗二、史诗的特点三、史诗的分类四、史诗的结构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2中考小说阅读教师用
- 文化科技融合趋势报告: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案例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设备与技术改造推广合同
- 2025版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与施工安装合同
- 2025版公共安全技术服务合同评估与应急响应
- 2025版绿色建筑一体化总承包合同书
- 二零二五版党组织联建共建企业党建工作合作协议
- 2025版长租公寓租赁及装修合同范本
- 2025电商代发货及电子发票服务合作协议
- 2025版个人租赁协议(67478号)专业版
- 防范养老诈骗管理制度
- 2024年法律职业资格(主观题)考试真题解析
- DB33∕T 1154-2018 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统一标准
- 初二物理自学指导计划
- 吊装行车安全培训
- 照明设计师试题及答案
- 麻疹防控知识培训课件
- 《测序仪基础维护与故障排查》课件
- 太极养生文化传播中心行业跨境出海战略研究报告
- 云南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5篇
- 竞争性谈判业务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