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1页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古代诗歌鉴赏形象3、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14课时,请各位老师根据实际情自行调整内容。教

2、学过程:古代诗歌鉴赏-形象第 一 课 时教学要点:学会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考点阐释: 所谓“形象”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生活图景,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和客观事物的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对“形象”的情感认知和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

3、3)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形象(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一、真题感知,分析答案构成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竹轩诗兴  张镃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4、答案: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2分: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4分: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人物形象鉴赏题答题步骤? 答题步骤分三步: 点特点: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性格、身份等) 析例句:结合诗歌的具体词语进行分析论证。融入表达技巧. 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作者的理想、情感、追求、品性等)二、典例分析,探究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点绛唇 李清照蹴

5、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戋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该词刻画了一个什么形象?.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天真活泼,感情丰富又略带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特征+身份)前两句动作和神态的描写(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 ),写出了少女的活泼快乐娇媚的风姿。后两句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忽见一位陌生的男子,由于衣饰不整,只穿着袜子就害羞跑了,金钗也掉了。急忙跑走走以后,靠着进门折断一枝青梅作掩饰,边假装从容地在嗅,边偷偷地回头看这个陌生的男子是谁)写出了少女害羞又好奇的微妙复杂的心理。 (分析)(意义)词人塑造的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礼教束缚下深

6、闺少女的真实写照。2.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在塑造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簶 ,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注:襜(chn):短衣。娖(chuò):整理。银胡簶(lù):银色的箭袋,这里指箭。金仆姑:箭。【参考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

7、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3.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 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8、、心理等。(2)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3)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4)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练习巩固1.2012(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送邹明府游灵武唐 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9、4分)【答案】(1)(4分)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2)(4分)“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

10、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活计:生计,谋生的手段。这首词的上阕表现出一个怎样的渔父形象?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上阕表现出的是一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无拘无束、潇洒率性的渔父形象,“摇首出红尘”,对官场的厌恶否定,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示其超脱;“醒醉更无时节”,示其疏放;“惯披霜冲雪”,示其勇毅。(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评分标准:本题3分。结论1分,结合作品简析2分(任选两处分析即可)。意思对即可。知识积累:常见艺术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

11、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

12、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景物)(二、三课时)一、考点分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

13、)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二、真题感知2012年 (山东卷) 解析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

14、)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

15、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

16、“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考查意象类

17、一、概念 意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往往是一种自然形象。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二、诗歌内容的构成要素意象 意境意境:是诗人在艺术创作中通过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艺术境界。是合景与情而言的,古人有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的说法。 意象富有生命力的组合就构成意境。典例分析,探究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1.【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答案】

18、文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飘渺、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是因为水气自身的颜色,还因为水气是在月光普照衬托之下,更显出洁白。这不仅体现了烟的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的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飘依无定的姿态。【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并与主旨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保持内在的一致。2.阅读

19、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辛弃疾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注】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余既”三句出自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答:_【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

20、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意象鉴赏的方法 找准具体意象 把握意象特点 分析意象意义 巩固练习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怎样的情感?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明确: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2.2011·重庆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渡江 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2)指出“吟对沙鸥

21、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解析】 (1)考查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2)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均为E。诗歌的赏析,前提是读懂诗歌的内容,可采用画面还原的方式细细品味。首先要审清题意,它往往给出了答题的思路或思考方向。例如(2)小题就明确了赏析的角度为“意象”。还要参考诗题、作者信息、注释甚至问题本身,获取诗歌解读的背景知识。作为主观题,诗歌鉴赏要求条分缕析,使用术语,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小题可转换为“客愁”的原因有哪些?可逐联筛选:“几问津”、“忙于我”表现了奔波之苦;“冷笑”、“孤枕”写出了孤寂之苦;“乡国梦”、“帝京尘”则表现了思乡之苦;“交游落落”则表现

22、了朋友零落之苦。(2)此问答题模式是:意象特点表现手法作用(可从结构和主题两方面切入),末句中的“对”根据上句的“落落”可猜读为诗人面对飞翔的沙鸥,联想到自己的孤寂飘零而“怆神”。所以,表现手法是反衬(衬托)。【答案】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3.试分析“月”这个意象在诗中的作用。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参考答案:“月”是中国传统诗词中典型意象,在此诗中,此意象有以下作用:引发诗人怀念家乡,思

23、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借此意象来抒发诗人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的情感。考查意境类一、例题导引,归纳答题格式。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

24、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赏析意境类规范的答题模式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试题对本考点的提问方式不尽相同,但答题要领却是大致相同的。解答步骤:(1)描绘画面景象;(2)概括意境特点;(3)分析诗人情感。(概括特点时,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一个或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描绘画面时要在忠实原诗的前提下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分析情感时,要具体,即要答出该情感的具体内容,不能空洞地用一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了事。)练习巩固1. 这首小诗表现了怎样的意境?江村即事司空曙钓罢归来

25、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这首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江村生活: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很疲倦了,渔翁垂钓回来懒得系船,而让渔船任意随风飘荡。且不说夜里不一定起风,即使起风,没有系住的小船也至多被吹到那长满芦花的浅水边,又有什么关系。(步骤一) 营造了一种宁静甜美的意境。(步骤二)诗人通过心理活动及细小动作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对江村生活的喜爱。(步骤三)。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南歌子贺铸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

26、家庭,但他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2)词的下片一连写了士大夫消夏乐闲的哪四件生活琐事?在作者笔下,这些事似乎都有一种和韵事格格不入的苦涩味,与上片大异其趣,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上片描绘出一幅闲适恬谈、生机勃勃的夏日风景图。(2分)词人独立庭院,点点疏雨在池塘中留下了微微的涟漪,轻风拂面而来。周围树木成阴,枝头上黄鹂婉转啼鸣,一只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白鹭,落在池畔,迟迟不愿离去。词人观疏雨、沐轻风、听黄鹂、友白鹭,怡然自得,其乐陶陶。(2分)(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

27、个1分,四个2分)饮酒而“易醉”,下棋而敌手“难逢”,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作者自我解嘲;睡起题诗,则只能“自题”自赏,自取其乐。(2分)透露着作者孤寂落寞、知音难求的情怀和无所事事、壮志难酬的痛苦。(2分,大意对即可)3.2012(湖南卷)语文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注破讷沙,沙漠名。鹈泉:泉水名(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诗 (2分) 答案边塞(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

28、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诗的

29、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

30、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知识积累:常见意境术语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深远绵邈,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幽远细腻空寂

31、、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静美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荒芜、淳朴、清丽(清新明丽)、恬淡、凄清冷落、冷森幽僻景物描写作用题例题导引1.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海棠 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答:诗歌的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两点作用:(1)作者用正面和侧面结合的方法烘托渲染了一种空蒙迷离的境界和气氛。“袅袅”写其微风吹拂的动态,“崇光”是高洁美丽的;(2)暗示出作者幽寂孤独的心理。2. 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余干旅舍 刘长卿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32、。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注余干:地名,今属江西。 摇落:草木凋零。【答案】诗歌描写了暮天、青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初上月等意象。这些意象的作用:交待时令景象(秋景),烘托诗人凄清悲秋的内心世界,暗示了一种郁郁的离情相思。3.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参考答案:词中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渲染了离愁别恨的思乡之情。 知识积累:明确景物描写的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

33、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

34、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雨霖铃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写景方法题请赏析这首诗的写景方法。2011·江西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清明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35、。【注】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1)这首诗首联写景抒情有什么特点?(4分)(2)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案】 (1)运用拟人、对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清明时节两种不同的景色,以乐景写哀情,哀景衬哀情。 (2)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2.1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春江晚景 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

36、余花满客船。注那:同“哪”。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14(1分)津亭15(3分)D 【A、单从试卷提供的材料看,很难断定诗歌有用典;即使对第2句作出注释,也不好说这首诗是用

37、典和写实结合。从全诗看,应该是虚实结合或情景交融的写法。B、从题目看,这是一首写景诗,而不是咏物诗。C、两联对仗并不工整】16(4分)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景色2分,情感1分,两者关系1分)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亭 杜甫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颔联用什么手法来写景的?表现诗人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答:_3、这首诗作于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

38、生活暂时比较安定。颔联通过动静互衬的手法来写景的。流水、浮云是动景,以动景反衬诗人外在形象的静态,双以诗人外在的静反衬内心的动,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焦灼心情。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该词是用什么手法写景的?表达了词人什么思想情感?答: 4、这是一首送别词,该词用比喻、拟人、联想等手法来写景的,(展开分析略)构思新巧,表现对老朋友的深情厚意。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惜别深情,下片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与对友人的深情祝愿。知识积累:古诗写景方

39、法与技巧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虚”与“实”,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

40、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问 设问互文等。南柯子 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写景时用了那些技巧,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依据? 解析: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三

41、)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 典故 象征 铺陈 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例: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

42、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例: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

43、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具艺术感染力。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例: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

44、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六)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即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来描写景物如李白的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就从听觉和视觉上渲染了一种惊险的气氛,烘托了蜀道的难与险。例: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村深无漏鼓,鹤唳报三更。 本诗由视觉到听觉,有静到

45、动,以动衬静,融情于景。首联从视觉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的声音似是下雪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七)从分析景物的全景与特写景来考虑: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例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

46、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衬托作用。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八)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来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例: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7、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第四课时 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一、概念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

48、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分析思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二、真题感知:(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又表现了山泉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   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咏物诗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咏物诗分析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典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