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2018最新_第1页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2018最新_第2页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2018最新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第一章 文学观念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 缺少的分支学科。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 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 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 溟。狭义文化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 ;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

2、现代哲学家卡西尔。6、 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 识形态。7、 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 ;关于作家艺 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 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 描写事物的神 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 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 实的反映是能动的。补充1. 再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 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 仿或再现。2. 表现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

3、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 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 流露、表现、传达。3. 实用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 可以为某 种社会目标服务。4. 客观说: 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 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 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 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 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5. 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 体验和现创造。6.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

4、态性质的、凝聚 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7. 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 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8. 品质阅读: 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 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 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 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 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9. 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

5、,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11.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 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12.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13. 经验和体验:个人和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经验。所谓体验是经验 中见出深义、诗意和个性的部分。经验是一种前科学的认识, 它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当然 这还是常识、知识,即前科学的真理);而体验则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它要求“以 身体之,以心验之”,它指向的是价值世界。14.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

6、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 是我。15. 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16.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的。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还要能“出:诗人对宇宙 人生, 须入乎其内, 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 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 体验的反刍。17.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 的,是会感动人的, 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 可以作为认识。 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 不可分离。 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

7、作品, 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 来的。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1、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或 语句系统,有待于读者阅读。2、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文学文本是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文学文本 是有待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系统。 文学作品是指已经被读者阅读并赋予特定 意义的语言系统。3、文学文本的层面:中国古代:言象意三层面(周易庄子王弼刘大櫆姚鼐);西方:但丁黑格尔;波兰英加登四层面(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意义单元、多重图示化面貌、再现的 客体)现代: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4、文学文本的语言

8、性:文学文本所具有的基本的语言特性。5、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 特征的整体性语言结构。 它有三个基本特性 :语言性、整体性和表现性及个性。6、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三个, 分别是语音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7、语音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主要 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形态。8、节奏:是文学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音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 等有规律的起伏状况。节奏有三种类型:长短型、高低型和轻重型。9、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音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 韵的变化和

9、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10、文法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 面的构成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11、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12、句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句的构成法则。13、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14、辞格层面: 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 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 程式的运用状况。15、三对六种基本辞格:比喻(明像暗是借没有)和借代(局部代替整体);对偶(当邻隔 句对)和反复;倒装和反讽。16、文学语言组

10、织的审美特征:体现在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1、文学形象:文本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作家审美理想的、具 有审美价值的自然的和人生的图画。2、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就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就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 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3、文学形象的概括性:文学形象能够传达丰富的内在意蕴的功能。4、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文学形象的审 美理想性;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5、文学典型:是写实性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是人类创造的艺术至境的基本形态之一。西 方创立。6、西方典型论发展三阶段: 17 世纪前狄德罗类型说;

11、18 世纪后黑格尔个性典型观; 19 世 纪 80 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中国:五四后传入,陷入哲学视角。7、典型: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 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8、文学典型的特征:特征性: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总特征及总特征制约下丰富多彩的局 部特征;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效果:生命形式真实性新颖性。9、特征化:在写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 的过程,叫做“特征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10、典型环境: 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

12、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 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 活的具体环境。11、文学意境:是抒情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中国古代文学创立。12、意境论的形成:庄子、刘勰、王昌龄、刘禹锡、王国维。13、文学意境的特征: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14、意境分类法:刘熙载分类法、王国维分类法(有我无我)。15、文学象征意象:哲理性文学追求的艺术至境形态。16、意象的四种含义: 心理意象 (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 形象)、内心意象(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泛化意象(文学作 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观念意

13、象及其高级形态。17、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哲理性 (本质特征) 、象征性(基本表现手段) 、荒诞性 (形 象特征)、求解性(审美特征)。18、象征意象化的方法: 第一是努力捕捉客观物象与主观意念的对应关系, 选择好最佳的象 征物、第二是准确把握对应点、第三是运用拟人化的方法。19、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寓言式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符号式意象, 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20、诗有三境:物境(诗由物生) 、情境(诗由情生) 、意境(揭示思想与事理) 。21、意境: 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 意

14、空间。22、文学形象的形成, 与人的知、 情、意的全面展开, 与人的知、 情、意的审美需要相适应, 便形成了由文学典型、文学意境和文学象征意象三者构成的互补性形象系统。23、文学形象的一般形态:写实性形象、抒情性形象和表意性形象。第四章 叙事作品1、中国传统叙事理论的作者:梁启超、王国维。2、西方现代叙事理论的作者: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 法国布瓦洛,类型化 黑格尔,性格中心 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3、叙事: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4、叙事的层面: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包含叙述语言、叙述内容、 叙述

15、动作。(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的三分法)5、文学叙事的意义:建立在两个方面上,既是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又是作者自己的认识和 体验。6、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包括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7、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主要包含时距、次序、频率。8、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9、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系。顺叙 倒叙插叙。10、频率:文本中的叙述语言和故事内容之间的重复关系。11、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12、第

16、三人称叙述: 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第二人称叙述: 故事中的主人公 或某个角色以 “你 ”的称谓出现的。13、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对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14、叙述标记:对于理解故事来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意义: 有时用来提示写作意图或宗旨;使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得以凸显出来。15、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包含人物、结构、行动。16、故事: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涉及事件、情节、情景。17、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18、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18、情景:

17、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19、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 型。20、扁平人物:具有单一或简单性格特征的人物。21、圆形人物:具有多种复杂性格特征的人物。22、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包含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23、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24、真实的作者:创作作品的人。25、隐含的作者:进入作品的叙述活动后的作者。26、叙述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27、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分为显在叙述者和隐在叙述者。28、显在叙述者:指读者在文本中明确地听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29、隐在

18、叙述者: 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 “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 默默地支配着人物, 使他 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30、接受活动的参与者分为三个方面:接受者、隐含的读者和真实读者。31、真实读者:现实中客观存在的阅读作品的人。32、接受者:与叙述者相对的概念。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 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 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 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 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第五章 抒情作品1、三分法:把文学作品分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论述文学抒情的重 要作者

19、: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 、黑格尔美学 、雨果 克伦威尔 序言。2、抒情作品的内涵: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以情感为本位。3、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把狭义情感转化为广义情感,把日常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把个 人情感转化为公共情感。4、情感: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情感包括人类主体性的一切方面;狭义情感仅指人由于感 受到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心理反应。5、抒情的本质: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法国学者欧盖尼,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论);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托尔斯泰的传达伦) ;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罗斯金投射论) 。6、抒情的原则: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理性主义,凭借理性抑制感

20、情的冲动。 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直抒胸臆,强调情感的自然流露。 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强调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 一般性原则:诚挚性原则;独特性原则;感染性原则。7. 抒情的途径: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以景结情,情景交融。8. 抒情的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上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 情效果。有两种:语法策略和修辞策略。9. 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10. 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意象、隐喻、典故、悖论。11. 意象:心理画面。12. 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1

21、3. 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 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14. 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所谓“似是而非”的语句。15. 抒情的传统:中国: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传统;西方:以戏剧文学、叙事文学为主导的 传统。16. 抒情作品的特征: 题材与结构特征:选择特定的题材、特定的原型意象表达特定的主题;表现为跳跃性。 意象与主题特征:表现为原型意象的运用;表现为抒情母题生成。(伤春与悲秋、离情与别绪、思想与怀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 模式化意象。

22、抒情母题: 在某种抒情传统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 主题。 文体特征:抒情诗:指任何旨在表达情感的短诗(分为颂诗、情诗、哀诗) ;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内容上高度自由;在形式上灵活多样。)17、传达与表现的区别: 艺术家在表现时不知道这种情感是什么, 而在传达时知道这种情感 是什么。表现的目的是使我们明白自己的情感,传达的目的则是使别人明白我们的情感。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1. 论述风格问题的重要理论家: 东方:印度伐摩那、毗首那他;西方: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威 克纳格、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 瑞士语言学家巴依、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2.

23、 风格的诸种理论: 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着眼作品外在形式) 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 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从结合和统一方面看, 强调有机性) 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从读者鉴赏的角度理解)3. 文学风格定义: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 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4. 创作个性:是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 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是作家在虚拟世界中的存在 方式,具有审美的超功利性。5

24、. 日常个性: 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6. 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关系: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 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7. 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义的语言秩序。分 为三层面: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8. 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分 为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9. 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 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多用于诗歌)10. 叙述语体:

25、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11. 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 (多用于戏剧文学。动作性、性 格化、口语化。 )12. 自由语体: 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 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 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13. 风格是言语结构显示出特色和稳定性的表现,是某种语体发展到极致的结果。14. 语言的编码和超码: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15. 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是文学风格的外表。16. 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17. 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18. 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

26、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19. 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20. 文学风格的特征:独创性,稳定性,多样性。21. 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风格在审美的形式中凝聚了生命的内质, 体现了人的各种生命状 态、丰富的个性和创造力量,表达了对人生和艺术的价值取向。22. 时代风格: 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 是时代的精神特点、 审美要求 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23. 民族风格:指反映出各种民族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24. 地域风格:指反映出各种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学风格。25. 流派风格:是指一些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 等方面相

27、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26. 婉约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以柳永、秦观、李清照为代表。婉约派的风格特色是情 思绵密,语气吞吐,格调温雅。代表作有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踏莎行、李清照的 声声慢、寻寻觅觅。27. 豪放派:宋代形成的词学流派。有人认为是范仲淹开其风,有人则认为是苏轼发其端。 就其成就和影响来说,当推苏轼和辛弃疾,故有“苏辛词派”之称。风格特色是气象恢弘, 境界雄奇,文势奔放。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第七章 文学创作1、关于文学创作的几个重要理论 养气说:认为气(道德精神)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 ”,不全面。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观

28、情感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287 胸有成竹说: 这也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认为作家、 艺术家在动手创作之前要先使 描写对象的特征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距离说: 布洛观点, 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 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 美。 285表现说: 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 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 忽视客观社会生活, 不全面。(内指性)深层心理说: 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 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 (无意识) 决定。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2. 作家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一方面是文化修养:生活积

29、累、文化知识、人格修养、特殊 爱好。 另一方面是独特素质:常处于创作激情中、 敏锐的观察力、 对语言有着超常的敏感和 驾驭能力。3. 文学创作主体: 指已经处于创作活动过程之中的作家个体。有哪些特点:1、暂时放弃现实功利性关注。 2、想像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3、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感情。4. 文学创作客体: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加工改造的对象,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5.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由感 性直观因素、理解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6.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三大特征:

30、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7.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8. 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 应。9. 艺术想象:文学艺术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 的心理过程。三类型:再现性想象、创造性想象、相似性想象。10. 再现性想象:主体对他所要描写的事物形象的复现。11.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 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12.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13. 艺术理解:指作家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

31、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14. 创作动机: 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构成分为个体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15. 创作冲动:是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时的心理驱动力。16. 是一种具有主导性的朦胧的情绪体验(本质) 。17. 艺术构思: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选定创作对 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 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 构织故事情节并最终形成艺术世 界的整个思维过程。 基本阶段: 作品整体架构的形成;具体艺术形象的设计;情节的演变发 展。18. 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艺术概括和艺术变形。19. 艺术概括:指创作主体从一定创作动机出发对选定的材料进行提

32、炼加工的过程。包括艺 术综合、艺术简化。20. 艺术综合: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过程。21. 艺术简化:创作中对所写的事件和人物只寥寥几笔勾勒特征,对无关细节完全省略。22. 艺术变形:为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术传达:从艺术构思到语言的显现这一由内向外的活动和过程。第八章 文学接受论述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批评的重要理论家:马克思:文学产品也会商业化;人类学家爱德华萨皮尔:每一种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涉及传播;反应批评代表人物费什:谁是读者;鲁迅:读者也有相当的程度;反应批评代表人物 卡勒:读者的潜在能力与接收方式;卢

33、卡契:接受者具有自由的接受动机;叔本华:“静观说”(纯感觉鉴赏的完全无欲望状态) ;布洛“距离说” ;德国思想家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 论”,对应文学的真善美。1、文学消费:为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 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2、2、文学生产: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创作与出版家赋予其物质形态的复制出版。3、3、文学传播: 借助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 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 者的过程。经历了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个阶段。4、4、文学接受:指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与再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审美精神活动。5、 5

34、、接受心境: 文学接受者在阅读前与进入阅读时的自觉或不自觉的基本心理状态。直接 影响到接受者的阅读行为与接受效果。6、 6、期待视野: 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 是 一种 “前理解 ”的心理状态,是文学接受活动的基础。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姚斯提出。分为文 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与价值的期待。7、7、预备情绪: 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跃进的中间环节, 是读者受作品基本特质的 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绪,是一种 “前审美 ”的心理状态。三个特征:审美性、朦胧性与期 望性。英加登提出。8、8、审美心理结构: 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 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

35、比较稳 定的心理图式。包括个人性与集体性两个互相渗透、交融的审美层面。9、9、同化: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相一致,并得到强化与巩固。10、10、顺应:作品信息与心中的审美结构严重不一致,而通过自我转换来适应作品。11、11、召唤结构:作品中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点需要接受者将其具体化的文学作品本身。12、12、合理误读:在一定的限度内,接受者对作品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13、13、审美效果: 接受者在审美体验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 理效应与最终成果。条件:文学功能的现实存在、接受者、接收功能。14、14、心灵共鸣: 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接受者与作家或作品中的人物产生的情感沟通,也指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的大致相同的激动、 兴奋的审美体验。 产生原因: 人 性情感的相通性;审美体验的共同性。15、文学的社会交往:通过文学接受而形成或传播普遍社会价值观的过程。16、16、文学批评: 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 以一定理论与方法, 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 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文学批评的几种方法: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