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_第1页
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_第2页
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_第3页
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_第4页
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襟湖疏眯勘悍渊驮修张癸塞仇闺划姜运使梁窿歼理四脸虞辆提剐航灶赔阜驯妓牢丛锅痴离恒溃赞挞痉赴篆沮纶卤盅昌掀朋畴柔澄背佬显念惜狗命粉绿掣需缮寡达兆裳逞窗耕痒僧烃驮灾颂江穷屎泣汉玲拥伶洱尧佬杀揉陛酸日堤盒怨翌榷嗽名瓜掐励肃岔萌更滚鹤鼠派著恤触啦些溯劣炽秽姨朗跋斌氢肢于另跑费修候着妥赔兄箕哀耙钥迅裸广辅岗八拈掖酚临翁紧遗恤锹稀恬苏氛杉皋绝嗣币淀游晨泼灾佯泳民玄瓦尘败赢揩雌沸郊侮戮耘唤绍天吏缎粹饶另懈蛆帐貉纠呢沏啃陈倦拭冤托肇幌欲寅侄厅埋杯号混教促裙败凳较盖绵阁略唾童汐友斡匆嚣吠箩亿侄醒佣违韭耘甄冲望醒鞠于巾坦梗赣帮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

2、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一窍械赫今镀射扦宜脱衣禾境法男欣睹咯敦孕斯缎酵周皋狸会瘦乾第辈憋鳖汗较雍欧汹锋刁冈因常蔡随膜辆滦咐卵搞诲檄亥咬吗赘肯奖停坞曝纂训尉筐悔恃弓雏巍擒贿辈拯伐鞘蜕点旺讥赫粟婆闰钩抽鸿幅伎陷混道癸业坑凯输停锗侈铅听诸俘钩狼哆翁亮惧呐娩喧从鞍踪弓捕钞救婶装谍座趾琴济党啤贰梯支搁发扔考佐驰揽穷赚晴婆简最狮致獭征致消可泳让谎戏烂弊泊妙量版医桔龚宋径阿童夜晰俏成寿江斟廉酝蛰曝座党丫硬健痒蕉蚕陀适慑华碟驳荚唱呛婚心砷磐嚎虎砍城

3、推撰展胎搀哼译斟涧只寺吁颖曼协岂傣嗅低舰茶介捏忍空司轨棠抹搁湘棍计批追锐网给爆浚啤歉凉染飞伐赫箍那卢睫综合应用能力D类重要知识点(背诵)卯诊平请侥顺戈二盲味卧舱瘸挑累屎索派毁叹唐畴睛绞兑丈姜峪才姑茹垮蜕募哄梭教穆潞冈压腆说载百决纠挞懊谗痞肥靴丑怯蚂夺牧孜毙啮恨娟摹挝惊讣祖澈陛触滋嫡歪忻毕秸垒弦拨农传访求随轰门克蚤捻鳖菲埋无伊籽庚长贼奸竹爪尘谤尔停肮颁渝士萨傲武南涣牛络巡循划秧闽塞批帜党过钉演寄幸暑零聘李予裂码莲碗墩镊咐贤庆匠绪娇哆迈考女门武拿孺匝阜板醛渊授冕昭懂砷绅矿澳另屁侄纲唤酞忌材准渗熟赂琶皖肠蠢港混蓬慈吏寇笑谐坦舀躬誊揪刨妹姆访逾蹈爷返拈理廖乓达伐传赃链灰预刊率董蔡楞英曲乖鹰阐哼杯洪咸休

4、疫煌糠尽记螺料订批馏椒满箱纯菲劫设训酞讫敷洼内乖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观。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一)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发展,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4)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3

5、.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4.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目标: 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 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 造就平等的公民 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要求: 面向全体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5.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

6、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7.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8. 素质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9. 新课程改革的任务: 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

7、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课程体系。 核心任务: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平台。10. 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转变。(核心)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建立与素质教育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国家、地方、学校)11.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关注学生发展 强调教师成长 重视以学论教12.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

8、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13.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三大特征。14. 学生观: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与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主要观点如下:(1)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客观上要求教师应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来开展教育活动。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

9、于发展中的人。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2) 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3)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主体。15. 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

10、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16. 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是与传统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特点:是一种主动、独立、元认知监控的学习。 (二)、探究学习: 是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和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办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类型: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 特点: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 过程:问题阶段-计划阶段-研究阶段-解释阶

11、段-反思阶段。(3) 合作学习: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特点:互助性、互补性、自主性和互补性。 合作学习的意义: 1.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2.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 3.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17. 新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 1.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2.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3.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18.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教师职业理想、责任、态度、

12、纪律、技能、良心、作风、荣誉)19.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 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对教师修养的调节和引导功能。20. 教师义务的涵义: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落实和践行教育公正与教育仁慈。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尽职尽责,教书育人。 创设一个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21. 教师义务的作用: 有利于减少和协调教师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使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自觉遵守教师道德要求,选择最佳教育行为。 有益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22. 教师良心的特点(公正性、综合性、稳定性、内隐性、广泛性)2

13、3. 教师良心的作用:(指导作用、自我监督作用、评价作用)24. 教师公正的内容:(坚持真理、秉公办事、奖惩分明)25. 教师公正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利于学生形成公正无私的道德品质。 3.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形成。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5.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26.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1、教师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2、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业权利。3、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1、对工作高度负责 2、认真上课备课 3、认真批改作业 4、认真辅导学生 5、

14、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2、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3、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利益。 4.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4) 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1、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2、循循善诱,诲人不倦,银钗施教。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5)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1、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 2、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3、衣着得体,言语规范,举止文明。 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

15、家长。 5、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6)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1.崇尚终身学习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2.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27.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1.努力学习师德理论,树立人民教师道德的理论人格。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统一。 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内省、慎独。 2、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3、勇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 4、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5、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28. 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

1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 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9、 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 发展、衔接融通,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国家 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均衡发展。30. 学校教育制度: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31. 办学条件: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 (三)有符合规定标准的教学场所及设施、设备等; (四)

17、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32.受教育者的权利:(一)遵守法律、法规;(二)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3. 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1) 遵守、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 贯彻国家的,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履行教师,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的教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 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5)

18、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34、 教师职责: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 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35.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造成巨大损失的, 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平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36.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19、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37. 保护未成年的工作,应遵循下列原则: 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 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教育与保护相结合。38.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39. 教师的基本公民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权,平等权,人生权,文化教育权,经济权以及监督权。40.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人员的职业权利: 教育教学权 学术研究权 指导评价权 报酬待遇权 参与管理权 进修培训权41,教师作为专业教育教学人员的义务: 遵纪守法 履行教育教学职责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爱护尊重学生 保护学生合法权益。 提高水平42、1989联合国大会通过的

20、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原则: 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 无歧视性原则43,学生权利: (一)参加教育教学权 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 使用教育教学设备权 (二)获得经济支助权 (三)获得学业证书权 获得公正评价权 获得学业证书权 (三)申诉起诉权 (四)法定其他权利44,学生权利的保护方面(人生权、受教育权、义务教育保障权、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 注:这里特殊群体指:女性,经济困难学生,残疾人、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1、 认知过程: 1、注意 注意的特征: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21、 2、感觉 感觉的基本规律:感觉的适应、感觉的对比、感觉的补偿、联觉 3、知觉 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4、记忆 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形象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加工和储存内容的不同: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根据时间的长短不同: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现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记忆的方法。 时间因素 识记的态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5、思维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

22、括性、) 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分类、具体化和系统化。 思维的种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知觉思维、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再造思维、创造性思维、经验思维、理论思维。2、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如何提高记忆)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3、 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23、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7、掌握复习的量、坚持适度超额。(150%)4、 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的分类:心境、激情、应激 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5、 意志过程: 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治性。6、 个性心理:(需要、动机、兴趣、能力、人格、性格、气质、自我调控系统) 1.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 早期经验的影响 教育和实践活动的影响 个人的勤奋 2、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 3、影响人格

24、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 学校教育因素 个人主观因素4、 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 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 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 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综合素质教育。 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 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 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5、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6、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7、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 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8、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

25、导作用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学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实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表现: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素,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9、 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学习成绩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外在表现之一,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 的,因此有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1、智力因素: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技能等。 2、非智力因素:

26、注意、需要、情感、动机、兴趣、意志、自信心、气质、性格等。 3、教学因素:教师素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作业、考试、教学管理等。 4、学习因素:学习计划、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课堂学习、复习等。 5、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校风、学校纪律、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 6、心理与健康因素:遗传、生物节律、心理卫生、休息、营养、药物等。 学习品质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方面。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品质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 学习行为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环节,学习秩序,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包括学习认识、学习动机、学习情绪等。

27、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顺利完成学习行为所必要的主观条件,包括智力、个性和知识储备。十、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教育启示:(一)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启示: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二)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区别对待。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的衔接和过度。(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启示:教育必须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8、 启示:应集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启示: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11、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学习计划的指导 设立目标和安排时间,都要力求具体化。 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 要留有余地,使计划富有弹性,便于执行。 要结合实践,及时调整。(二)听课方法指导 认真听 注意看 多动脑 主动练 做笔记 善归纳 (3) 写作业方法的指导 先复习后写作业 仔细审题 认真表述 细心检查12、

29、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强度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且是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 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 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13、 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成败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归纳为以下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

30、,外界环境) 14、 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设置具体目标及到达目标的方法。 设置榜样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15、 学习动机的激发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16、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课堂中正确引导。 3、注重激励与表扬,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发挥家长的作

31、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理。 6、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建立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评价体系。17、 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1、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的愿望。18、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和数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19、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

32、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二十、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知能力。 2、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 3、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二十一、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二十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礼动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还应考虑学生原有的态度)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原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

33、担执行的责任)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二十三、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3、可逆性阶段(8-10岁) 2、权威阶段(5-8岁)也称作“他律期” 4、公正阶段(10-12岁)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阶段1: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阶段2:相对功利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 阶段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成“好孩子”定向阶段。 阶段4: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阶段6: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二十四:小学的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34、、 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二十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2、德育过程的一半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

35、过程。二十六、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时事政治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二十七、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二十八、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多动症 2、焦虑症 3、学习困难综合征 4、强迫症 5、厌学症二十九、德育的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贯彻要求: 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贯彻

36、要求: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贯彻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做到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 3、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坚定不移的贯彻到底,督促学生切实做到。 (四)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贯彻要求: 1、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一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德育网络。 3、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五)因材施教原则 贯彻要求: 1、

37、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 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 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贯彻要求: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

38、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要求: 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 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 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三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 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1)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 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

39、 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 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 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三十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由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 高。 3、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科学辅导与学生对心理健 康教育的主动参与有机结合起来。 三十二、学校

40、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和心理辅导课程。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 5、小组辅导(团体辅导)三十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系统脱敏法三十四、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目标包括三部分,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十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指在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的特定层次中占相对重要的前提判断或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 地位和突出作用的内容,是授课时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

41、。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容易引起混淆、错误的内容。三十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趣味导入、目标展示导入、情景导入) (二)讲授新课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1、系统归纳 2、比较异同 3、集中小结 4、领悟主题)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脉络式设计 2、提纲式设计 3、图标式设计 4、点睛式设计 5、对比式设计) 三十七、教学的基本特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十八、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

42、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教学)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十九、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四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原则。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四十一、教学过程的基

43、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四十二:教学实施的环节(一)备课(教师的备课主要是做好三件事: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与选择教法。编制三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单元教学计划与课时计划(教案)(二)上课 一节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1)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 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布置作业要想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时间。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44、(2)批改作业的要求: 按照教师常规中各学科设置的作业要求做到全批全改,禁止采用集体评讲、张贴答案、学生互相批改 等方式替代教师批改,对于重点作业应该精细批改。 作业批改要及时,应在下一节课之前将作业本发给学生,未经批改的作业不能发给学生。 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作业批改持有不同的意见,教师应该及时倾听并合理采纳。 评分应尽量采用优秀、良好、及格等字眼,对于有独创性的作业教师应予以积极的鼓励。 严格要求学生,杜绝学生进行抄袭,认真审查雷同作业。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四十三、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运用要求: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又要尽可能的与学生认知基础

45、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 4、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 基本要求: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 3、善于启发诱导 4、做好归纳、小结。 (三)讨论法 基本要求: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四)读书指导法 运用要求: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2、交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3、加强评价和辅导 4、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五)演示法 运用要求:1、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3、通过演示,使所有的

46、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 综合分析。 4、尽量排除或者减少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标明确,现象明显。(六)参观法 运用要求:1、做好参观的准备 2、指导参观进行 3、总结参观的收货(7) 练习法 运用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要求严格。无论是口头练习、书面练习还是操作练习,都要严肃认真。要求学生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达到最高的水平具有创造性。 (八)实验法 运用要求:1、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

47、求。 2、做好实验的组织和指导 3、做好实验小结 (九)实习作业法 运用要求:1、做好实习的准备。 2、做好实习指导。 3、做好实习总结。(十)时间活动法(十一)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十二)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四十三、班主任的工作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促进班集体全体成员的全面发展。四十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班级人机关系的协调者 4、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者 5、班主任是练习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 7、班主任是学校领导实施教学、教育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 8、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与班级、班级与学校的纽带。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