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三种文体的知识点 【一】记叙文知识点 (一) 记叙文的定义和分类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二) 记叙要素(5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的结果(三) 记叙顺序顺叙:即按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写事的发生,经过(现在,过去,现在)优点:为了突出中心,或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由于某种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再写事的发生,经过。作用:补充,交代
2、,或说明为下文(文本)作铺垫。(四) 线索: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 1.时间 2.事件:中心事件 3.事物七种 4.某人物: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5.见闻 6.地点的转换(空间转移,游记) 7.感情变化: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寻找线索的方法:标题 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议论抒情的语句 作者的思想感情 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五)人称1. 第一人称:(优)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情节集中,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亲切自然真实,便于直抒胸臆,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缺)不能写不属于我的见闻,感受2. 第三人称:(优)便于客观的叙事,叙述不受限
3、制 (缺)不如第一人称更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即第一人称的变形:(优)对话式亲切自然,便于情感交流(六) 划分层次 1时间先后顺序,倒叙最容易 2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地点的转换(游记) 4.描写内容的角度 5.思想感情变化 6.按总分总结构特点划分(七)概况段意要求: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格式:(时+地+人+事)方法:抓住了中心句(中心句首,文末,文中)没有抓住中心句:抓贯穿全段的中心(事件的中心)常见法:摘句法概括法联合
4、法叠加法 划分段落的方法:(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达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 (八)归纳中心方法:从分析标题入手(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中心,体现了内容)从分析开头入手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从分析篇末入手篇末点题,或深化主题从分
5、析文中关键议论,抒情入手揭示主题格式:本文通过叙述(描写)_(事情),表现了(反映了)人物的_(性格特征或品质),歌颂(揭露,批判,抒发)了_(观点,现象,感情)(九)结构分析开头(首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悬念、开门见山、点题、埋伏笔等中间(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上文,引出下文等 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尾段: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题目):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告诉我们文本中心 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小说)埋下伏笔(小说)文首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a.过渡的作用:承上启下、作铺垫。用词过渡(关联词)课本“语法知识”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特征: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
6、场景记叙与抒情议论间的转换叙述顺序的转换(顺述,倒述,插述)交代要素b.照应(埋下伏笔)作用:突出中心,渲染_的气氛c.连贯或为文本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十)材料的安排详略:详写_,突出中心,表现人物特征(主题)略写:使文章中人物性格更全面丰满(十一)表达方式 (1) 叙述:一件事<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分析> (2)描写:景物,人物(重点)<身临其境,栩栩如生>常用的表达方式 (3)议论:观点<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4)抒情: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5)说明:客观现象、特征补充、交代文本【答题方式:本段采用了的表达方式,表达了
7、作者的感情,起到使读者的作用.】(十二)表现手法象征、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抑扬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运用第二人称抒情、联想、衬托作用:衬托(侧面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前后呼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十三)环境描写:社会环境(社会状况或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的布局、陈设)作用:
8、 交代社会时代背景暗示主题(文本)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 作用:衬托人物心理、预示人物的命运表现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情感)、渲染(环境气氛),为下文埋下伏笔。(孔乙己)结合具体语境:设置了的背景,烘托形象,深化主题,与开头形成照应,使文章形象、生动、细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感染力。暗示社会环境场景描写 渲染_的气氛景物描写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春)景物描写的方法 (1)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2)概括与具体相结合 (3)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四)人物描写a.描写人物的方法肖
9、像(外貌):表现身份、地位、职业特征语言(对话):个性化语言反映性格、心情(心理)、精神品质动作(行动):形象生动地表现出_人物的_特征、性格、感情神态:反映_的心理状态、处境、经历、思想性格心理(正面、侧面、细节):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_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b.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c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略写):使人物性格表现得更全面、完美细节描写:重在动作 【答题方式:本段运用了的描写手法,塑造了(如果是侧面描写用烘托)形象,表现了性格,体现了精神品质等】 (十五)修辞手法技巧:修辞手法的作用+具体语言环境(文本) 【答题方式:这一句采用了的修辞手法,(作
10、用)论述了(内容)】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格式:强调了+对象+特征3.设问:设置疑问、自问自答、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格式:引起读者+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对比:强调了突出了反复、反问:强调了加强语气夸张7对偶8反问附:引用借代、反语、互文、顶针、通感、双关、婉曲、借喻(十七)关键词、主首句的理解a.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从修辞议论入手:告诉我们一种观点道理【修辞分析:比喻(使意思浅显易懂,具体形象);夸张(突出事情的特征);拟人(使事情生动形象);对比(给人鲜明印象);反语(显得幽默风趣,讽刺意味强烈)】从表达方式入手:常见:抒
11、情(抒发了一种感情)从感情色彩入手从描写方法入手从表现手法入手从语气入手(陈述、疑问、感叹)技巧:入手+在文中寻找“为什么”+结合自身、社会、谈体会(提炼主题)关键词句(十六)关键词含义的理解(语言特色)a.特征结合特定语境、联系上下文、词语的含义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议论、说明文常见)问为什么或表现作用感情色彩褒、贬(反语)讽刺了表现了 注意隐含意思(言外之意)从修辞手法的作用入手b.题型动词置换行不行?(应结合议论文的语言)因为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表现了什么(表达什么意思),如果置挽,无法表达效果,所以修饰性词语的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描写副词与议论文、说明文格式相仿技巧:词的含
12、义+用词特点+句子内容(归纳)+情感表达(提炼)(十七)写作手法技巧:选择材料,表现手法结构布局严密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语言运用:运用典故修辞风格:朴实自然、清新流畅、通俗晓畅、幽默风趣(十八)句式结构 陈述句:语气平稳,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好奇心,制造悬念 反问句:加强语气 感叹句:抒发强烈的感情 排比句: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 【二】说明文知识点一。表达方式:以说明为主二。特征内容的科学性结构的条理性语言的准确性三怎么阅读说明文(一)说明对象事物特征事理原因(为什么)a.标题b.文本分析(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历史<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空间顺序:建筑:外到里,上到下
13、(反之亦是)<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 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逻辑顺序:总分总<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用途由远到近、由表及里、整体到部分(反之亦是)说明的角度(从主到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具体的说明顺序),对_(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三)说明文的结构 &
14、#160; a.总分、分总、总分总 b.承接式:按照时间、因果条件 c.递进:由浅入深(四)说明方法(要能判断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有什么作用)下定义:为_(对象)作科学准确的概念说明,加深读者的认识(了解)分类别:有条理的把_(对象)按_(性质)来分类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作比较:把_和_进行比较说明,突出_(对象)的_特征举例子:列举了_(事例),典型具体地说明了_(对象)的_特征打比方:把_比喻成_,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对象)的_(特
15、征)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对象)的_(特征),引用:引用_(资料),更具体地说明_(对象),使读者一目了然摹状貌:对_(对象)进行生动想象具体的描摹【答题方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五)说明文 归纳段意事物:说明+说明对象+说明特征事理:说明+说明对象+_(道理,原因,方法)说明方法的回答本句运用了_(说明方法)作用说明语言的具体题型及答题技巧 A“XX”词用得好,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XX”词,生动地(准确地)地说明了_(对象、事情)的_(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B“XX”词能不能删掉?
16、修饰性词语答:不能删掉“XX”词。“XX”词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_(对象)的_(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无法表达效果,所以限制性词语答:不能删掉“XX”词。“XX”词表示_(意思),去掉了,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_,显得绝对化,与实际不符,语言就不准确,所以“”和“”能不能置换或颠倒(与议论文相仿)因为“”表示_,“”表示_,如果置换(颠倒)就与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颠倒,所以(六)拓展延伸具体语境分析句子意思(此题下常见)复述大概意思,问为什么(文本中寻找),所以_文本解读拓展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写得怎样(要紧扣
17、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及语言特色(准确生动)延伸:涉及积累 【三】议论文知识点(又称沦说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逻辑思维评事论理的文章体裁。)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要证明什么)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3个分论点)找到论点2%从题目发现从论述主题找答案论述内容一般第一段或第二段(第一段列举情况第二段归纳得出中心论点),表达最简洁明确的句子。)位置:(1)标题 (2)开头 (3)篇末 (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度句()表达不集中,需要概括 2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用
18、什么来证明)(1)事实论据(常用):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名人事例)。(2)道理论据(常用):经过人们的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自然科学的原理、定理、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3)正确理论:名人名言,公理,定理,谚语名句俗语等。考点:判断或补充一个事实道理论据 2%积累 3论证方法: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联系的纽带(怎样证明)常见论证方法的答题技巧 4%作用 (1)事实(举例)论证:此段(句)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文本)什么例子,真实可信,论证了_(分论点),显得典型,确凿,充分,增强文章说服力。 (2)道理论证:此段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谁的什么名言(文本),论证了_(分论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宠物买卖合同范文
- 上海市技术开发合同范本
- 猪场租赁合同中二零二五年消毒室改造条款
- 公司租车协议合同标准文本
- 班级环保活动的实践方案计划
- 公司退伙合同标准文本
- 2025新版高级经理聘请合同书
- 军工电源采购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年农村商铺租赁合同协议
- 传授厨艺合同标准文本
- 陕西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物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 幼儿园获奖公开课:中班数学活动《认识8》课件
- 钩机清理合同范文5篇
- 医务人员手卫生培训
- 第6课 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整体教学
- 幼教培训课件:《幼儿园思维共享的组织与实施》
- 2025年中考英语时文阅读:6篇有关电影哪吒2的英语阅读及相关题目(无答案)
- 中央厨房基地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备案
- 2024年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数学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戏剧课程设计方案
- 物料提升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4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