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附答案)_第1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附答案)_第2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附答案)_第3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附答案)_第4页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梳理(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1. 在英国,1963年之前,高等教育只指传统意义上的大学,技术学院和理工学院的教育不属于高等教育范围。2. 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一般追溯到1898年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始于清末。3. 现在我们常说的高等教育: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经过9个世纪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体系。4. 高等教育学:(1)是一个分支学科(教育学一级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2)是一门综合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一般规律)(3)研究对象高等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活动。5. 高等教育一般包括: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6. 高等教育的任务(教育法规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

2、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记忆:大学的3大职能教学、科研、服务社会)7. 高等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大学教师和大学生,大学教师包括大学校长和高校教育管理人员。8. 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的特殊性:(1)教学的学术性、专业性作为大学教师,更注重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学术性水平,能否联系学科前沿、能否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2)教学过程具有创新性(3)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是一体的、互动的(4)教学与社会的联系比中小学密切得多(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9. 高校教师在教会学生做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理解和思考,为学生的未来打好基础。10.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1)身心发展趋

3、于成熟(2)思维的组织性、深刻性、独立性、创新性(3)情绪情感内容丰富(大学生情绪体验往往表现两极性的特征非好即坏)(4)学习动机呈现多样化(5)意志力持久稳固。11. 大学生作为一种青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它具有反主流文化的特征。12. 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济南召开第一次年会,把高等教育专门列为第二组,这可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高等教育研讨会。13. 1978年,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室成立,标志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从而开始了高等教育研究从非制度化向制度化的转变。14. 1984年,潘懋元高等教育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本高等教育学

4、专著,标志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15. 衡量一门学问是不是学科的标准有3条:要有特殊的研究对象;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要有专门的术语和方法论体系。16.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首先要有问题意识。17. 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确定研究问题的一般要坚持3原则:(1)价值性原则(方向性、针对性、普遍性)(2)创新性原则(独创性、再创性、自创性)(3)可行性原则。18. 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0个)分析法与综合法、归纳法与演绎法、调查法、观察法、比较法、历史法、文献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19. 个案研究法的基本过程: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诊断与假设个案分析与指导实施个案指导形成结论20. 为

5、什么学习高等教育学:(1)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自解:包括教师、管理人员)要懂得教育活动的规律(2)高校教师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和科学研究(科研)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3)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学习高等教育学。21. 专业化工作的3条标准:(1)需要长时间学习(2)具有市场准入限制,即不可替代和垄断(3)专业人员拥有专业问题的发言权。22.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提出的优秀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删减):(1)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2)具备评价学生和帮助学生的能力(3)对学生需求市场做出反应(4)具备学者的敬业精神(5)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6)信息技术应用第二章

6、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上)(外国部分)1. 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欧洲,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高等教育体系中拥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现代意义的高等教育始于清末京师大学堂。2. 现代大学最早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公元前387年开办了“阿卡德米(Academy)学园”,后来Academy成为“学院”或“研究院”的通称。4. 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以法学著称)。1200年,法国巴黎大学建立,其前身是巴黎圣母院附属的一所天主教学校(所以巴黎大学以神学著称)。5. 博洛尼亚

7、大学属于学生大学,学校的管理机构为学生组成的“同乡会”,同乡会的首领称为“校长”。后来,被学生排斥在外的博洛尼亚大学的教师也成立了一个行会,称为“学院”。巴黎大学属于教师型大学6. 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如博洛尼亚大学为法学科、巴黎大学为神学科、萨勒诺大学为医学科。7. 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其师生主要由英王从巴黎大学召回)主要借鉴了巴黎大学的模式,属于教师型大学。8. 中世纪大学的课程与教学:(1)一般大学开设文、法、医、神四科或四个学院(2)大学课程的统一性为欧洲各大学自由交往和人员流动提供了可能和便利(3)学习文科课程是大学正规教学的第一个台阶(4)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神学性质

8、(5)中世纪大学主要培养市政和教会管理人员、律师和医生,而不是哲学家、纯科学家和文学学者。因此,其课程具有实用主义色彩。9. 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制度,当时学位的意思是“任教执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即取得了教师资格。学位分为硕士、博士、教授,三者是同义语,没有高低之分。学士起初不是正式学位。10. 中世纪大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大学课程具有很强的神学性质。,11. 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讲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12.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自治性(学术自由的前提)、国际性(人员自由流动、拉丁语)、民主性(平等)、职业性和浓厚的宗教色彩。13. 中世纪大学的遗产: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也是现代大学孜孜

9、不倦追求的目标。14. 中世纪大学注重人文教育,钻研古典学科和神学,与世俗隔绝,是神学的附庸。15. 近代欧洲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高等教育世俗化、民族化(16世纪末、17世纪初);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出现(16世纪出现独立学院、17世纪出现专门学院,)16. 引起和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世俗化的基本动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7. 16世纪在传统大学之外,欧洲出现了2种新型独立学院:古典人文教育的学院、神学院。18. 欧洲高等教育的中心由意大利、法国转移到德国,标志性事件是 洪堡大学理念的提出与实践和柏林大学的成立。19. 洪堡的大学理念:(1)大学的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2)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统一。20.

10、 19世纪英国著名神学家、教育家、语言学家 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教育应以教学为唯一的功能。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1809年柏林大学创立。21. 在洪堡看来,大学的基本组织原则有2条:一是自由,二是宁静。22. 洪堡在各学院设立了研讨班和研究院,大学在传统教学职能上发展出一种新的职能科学研究。23. 洪堡的3个反对:(1)反对肤浅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2)反对经验知识凌驾于理论知识之上(3)反对缺乏人文教育的大学教育。24. 1861年美国国会通过生效的莫里尔法案(“赠地法案”)在美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1、。25. 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辛大学和威斯康辛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个时期,现代大学的职能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查理斯.范海斯威斯康辛思想)26. 20世纪前半期,欧美高等教育秉承洪堡的办学理念,出现了一批研究型大学。(例如:霍普金斯大学)27. 1892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将大学分为一、二年级(初级学院)和三、四年级(高级学院),哈珀因此被称为“初级学院之父”。初级学院颁发副学士学位。28.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初级学院开始提供社区教育,这是一种非学位、非学历的继续教育,主要为失业

12、工人举办各种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班。20世纪60年代初级学院大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后,“社区学院”的名称深入人心并取代了“初级学院”。29. 美国社区学院的功能:(1)学历教育(副学士学位)(2)转学教育(大学前期2年的通识教育)(3)职业技术教育(4)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5)面向社区的文化教育。30. 美国社区学院的特征:(1)地区性(2)开放性(3)多功能性(4)灵活性(5)实践性31. 体现威斯康辛大学模式与威斯康辛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2个方面:(1)传播知识(2)专家服务32. 1915年威斯康辛大学成立了“知识推广部”,设立了4个服务项目:(1)函授(2)学术讲座(3)辩论与公开研讨

13、(4)提供一般信息与福利。威斯康辛大学传播知识的另一途径是由公共图书馆委员会组织的流动图书馆。33. 所谓“专家服务”,就是发动大学专家教授服务于州政府。34. 马丁.特罗以美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量的扩张和质的飞跃为准绳,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3个阶段: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与适龄人口的比率低于15%,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在15%50%之间,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在50%以上时,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35. 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1)普及化(2)多样化(3)国际化(4)信息化(5)教育质量观多元化36. 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表现在(1)层次(2)规模(3)教学组织(4)资金(5)学生成

14、分第三章 高等教育历史发展(下)(中国部分)1. 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2.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批准董仲舒的奏请,创办了太学,旨在培养精通儒家经术的高级人才。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3. 唐宋时期,中国高等教育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书院。书院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原型,20世纪初设立的第一批省立大学,大多由书院改名而来。4.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1)教育目的凸显人伦教化(儒学)(2)教育体制实行官私并存(3)教育管理注重名师掌权(儒学)(4)课程内容突出儒学为尊(儒学)(5)教学方法

15、崇尚自学讨论5. 京师同文馆(1862年创建,主要功能是培养翻译)是近代中国政府创建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6. 京师大学堂(1898年创建,百日维新运动中设立)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7. 1903年实施的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实行了的学制,奠定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形态。8. 蔡元培改革北大的主要举措是:实行大学自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授治校、五育并举、倚重研究。9. 1922年施行的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成为中国高等

16、教育现代转型的标志。10. 所谓大学理念,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11. 大学理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12. 最早系统而专门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纽曼的大学的理念是专门论述大学理念的第一本系统的学术著作。13. 美国近代大学理念的形成是以模仿柏林大学为开端的。后来,为社会服务成为美国大学独特的理念。1876年,霍普金斯大学宣告成立,这是美国第一所研究型大学,重视研究生教育、注重科学研究、强调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其基本的办学理念。14. 现代大学的基

17、本理念:(1)学术自由理念(研究自由、教学自由)(2)大学自治理念(3)教授治校理念(最早确立这一理念的是巴黎大学,中国最早实施这一理念的是蔡元培)(4)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理念(中国首倡这一理念的是蔡元培)15. 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的时代建构:(1)学术自由理念的建构(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大学: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学术人格)(2)大学自治理念(强化自主办学,管理权限下放;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增强大学自主办学能力;建立大学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监督)(3)教授治校理念(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改善教师待遇;探索教授参与

18、大学管理活动的机制;打造名师,提高教授群体的学术素质和影响力)(4)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理念(大学的双重任务出人才出成果;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引导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建立科学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16. 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目标的最基本的层次。17. 我国仅用了十余年的时间,就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18.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现实问题:(1)弱化了高等教育的精英教育(2)导致了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下降(3)忽视了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4)诱发了高等教育市场化观念。19. 当前

19、,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20. 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是一种外延式发展模式,它是一种追求数量和速度的发展路径。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过度扩张所引发的现实问题:(1)高等教育质量的踯躅不前(2)规模发展与内涵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3)带来严重的高校行政化弊端。21.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提高效益导向适当控制规模(2)内涵发展导向合理调整教育结构(3)质量建设导向高等教育改革的生命线。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目的1. 高等教育目的: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2. 高等教育目

20、的的实践价值(作用):(1)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3. 个人4. 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以卢梭为代表,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目的理论,其内容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5.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来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目的理论,其内容可以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6. 高等教育目的个人本位

21、和社会本位的辩证综合观:用个人本位论取代社会本位论,或者相反,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7. 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又称为“人道主义教育目的观”,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自身的完善是其核心要旨。8. 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的目的观。突出科学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的科学技术功能,是其显著特征。9. 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它既是科学主义的,又是人文

22、主义的,是二者的相涉相容。10. 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1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具有4个方面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12.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当代变迁:培养 “劳动者” “人才” “建设者和接班人” “公民”13. 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14.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的终极追求(2)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教育(3)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第五章 高等教育的功能1. 高等教

23、育的功能: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和,简言之,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起到的作用。2. 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3. 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催进社会的发展。4. 目前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2个反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5.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受教育者政治化;培养政治领袖和政治、法律人才;促进政治民主化。6.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人才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7. 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选择、传递、保存文化;创新和发展文化。8. 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

24、:培养人、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9. 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将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堪称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柏林大学的创立把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至此开始具有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10.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无论是观念上还是实践上,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11. 在赠地学院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康奈尔大学的建立和威斯康辛思想的提出,尤其是威斯康辛大学的办学思想及其实践,是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思想和实践正式形成的标志。12. 威斯康辛大学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基本途径:传播知识、推广技术、提供信息;专家服务。13. 中国最早的高等学校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和

25、汉朝的太学。我国近代大学的创设,肇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1898年清政府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完备的公立大学。14.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根本使命培养专门人才(2)重要职能发展科学(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水平;提高学生能力)(3)重要延伸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广义上也是服务社会;服务社会是社会的需要;服务社会是大学自身的需要)。第六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取向1. 通才教育:培养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的教育,而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是培养横向型人才(知识面广、发展全面、活动领域宽)的教育。2. 通才教育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它具有三个明显的特

26、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3. 专才教育:培养对某一专业甚至一个一个小专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知识面较窄的人才的教育。4. 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间是矛盾关系。体现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社会适应性之争。5. 通识教育:高校全体学生所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专业教育:又称专门教育,是使教育者成为专门人才的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是并列关系。更多的体现的是一种课程设置。6. 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中世纪大学实行分科(文、法、神、医)教育,其中文科

27、被视为基础学科,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在此基础上进行法律、神学、医学的分科教学,这三科已具有专才教育的属性。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学科大量分化,这又为专才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样,专才教育重新在教育中得到了强调。7. 1862年,林肯政府通过了莫雷尔法案,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一、封闭的办学格局,使高等教育向着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8. 所谓高等教育中的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是指高等教育发展的2种模式,是高等教育的2个不同发展阶段,在教育目的、对象、规模上,它们都存在明显的区别,而主要的区别是在受教育者的面的宽窄上。9. 按照美国马丁.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

28、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阶段10. 马丁.特罗的量化将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并列,忽略了它们都具有区别于英才教育的共同本质特点:为大众提供丰富的教育机会。大众教育包含普及教育,但其外延比普及教育广。11.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应将高等教育划分为英才教育和大众教育,而大众教育中又包括普及教育。12.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由英才教育响大众教育转变过程大致有2种模式:(1)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社区学院的发展使美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2)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13. 科学教育:通过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演示科学方法,引导学

29、生辨认客观事实,发展客观规律,进而形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教育。科学教育包括4个方面:(1)科学知识教育(2)科学思维教育(3)科学方法教育(4)科学精神教育。(科学精神求真、求实)14. 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教育包括4个方面:(1)人文知识教育(2)人文思维教育(3)人文方法教育(4)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求善、求美)15.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中世纪大学是近代西方高等教育的源头,在其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西方的高等教育主要地表现为人文教育。如果说德国的高等教育最早引入了

30、科学教育的话,那么美国的高等教育则使科学教育占据了统治地位。16. 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1)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2)人文以科学为基础,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17. 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1)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同时纳入学校的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如综合性课程、跨学科课程、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

31、程)(3)在教师的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18. 平等与效率是高等教育政策中的2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人类教育历史上,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有教无类”)和柏拉图(“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19. 教育平等的主要表现是:(1)就学权利平等(2)教育条件平等(取消教育歧视性条件)(3)教育过程平等(4)教育结果平等(平等就业和发展)。20. 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是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第七章 高等学校的教育制度1.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包括:有哪些类型的学校;由谁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2.

32、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方面)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2)(社会方面)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办学的性质和任务)(3)(个人方面)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3. 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分为3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院。4. 1951年新学制明确了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结构:高等专科学校、大学和专门学院、研究生部。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性质。5. 美国大学目前实行准学士、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分别代表本科、研究生2大类教育4级不同的学术水平。6. 前苏联在研究生教育中只设副博士和博士学位,不设硕士学位。7. 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建立于1

33、935年,规定学位分学士、硕士、博士3级。8. 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大致可归纳为2种:证书制(英、法、德)和高考制(中、美、日)。9. 多年来我国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招生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几个主要方向是:(1)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2)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的比重(3)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相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形式更加灵活,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一环。10.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1)(政府)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2)(学校)调整专业和人

34、才培养结构,实行血液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3)(政府)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解决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阻碍(4)(学校)取消不合理收费和限制,延长毕业择业时间(5)(学校)规范就业市场秩序,高校在就业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6)(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第八章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管理体制1. 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体系结构。宏观高等教育结构抓哟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等12个门类)、形式结构(全日制教育、非全日制教

35、育)、地区结构、管理结构等。2. 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基本模式:(1)一体化模式(2)多样化模式3.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前两者称为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后两者称为高等教育的微观管理体制。4.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3种模式:(1)中央集权型(法国、意大利、中国)(2)权力分散型(美国)(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英国、德国、日本)5.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3个方面:(1)中央及地方政府(2)和会(3)高校6.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可分为3种类型:(1

36、)(集权型)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方式(2)(分权型)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3)(结合型)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7. 国家的宏观协调、社会的广泛参与、学校的自治三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共同特点。8. 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1)(政府)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的下放,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2)(政府)建立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更新大学国家办的观念,形成新的办学体制)(3)(政府)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增强学校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9. 高等学校管理

37、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西方学者通常将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分为3种模式:(1)欧洲大陆模式(学术权力为主,教授治校)(2)美国模式(行政权力为主,行政官员和董事)(3)英国模式(校务委员会、理事会管行政-校外人士、评议会管学术-教授)。10. 高校的领导体制: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之间的权力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的关系范畴,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11. 高等教育法中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种领导体制突出了以下特点:(1)(党委)实行党委领导,明确了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的关

38、系,铜鼓民主集中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专断造成决策失误的情况(2)(校长)校长作为高校的最高行政长官,长期以来难以落实的权力一定程度上得到法律的保障,职责、权力分离的状况有所改善(3)实行党政分开、各行其职,有效克服了多年来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倾向,同时,党在高校的地位也得到相应的加强。第九章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非重点)1. 教学管理的主要任务: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2. 教学管理的原则:(1)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2)公平与效率相统一(3)权力与权威相结合(4)分权与集权相统一(5)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6

39、)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3. 学术管理:对高等教育中学术事物与活动的管理,它通过组织和协调全体教学、科研人员的学术行为,合理调配和使用各种教育资源,调动学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学术水平,以实现高校的功能。4. 教学计划管理:指一种旨在通过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筹划、安排以实现教学总目标的管理,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学领域中的全部工作进行设计、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创新的过程。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2)课程设置(3)教学环节(4)学时分配与学分安排5. 课程管理:是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和检查,是与学校课程的整体运作过程相伴

40、相生的系统过程。6. 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7.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多重的:(1)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2)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3)科研服务于社会8.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的内容:(1)科研规划管理(2)科研项目管理(3)科研经费管理(4)科研结构和队伍管理(5)科研档案管理9.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管理的原则:(1)公平合理(2)形成特色(3)协调性(4)以人为本(5)加速成果转化与推广第十章 高等教育评价(非重点)1. 教育评价按照评价基准分类:(1)相对评价(被评价集体之内)(2)绝对评价(

41、被评价集体之外)(3)个体内差评价(被评价集体之内)2. 教育评价按照评价功能分类:(1)诊断性评价(活动开始之前)(2)形成性评价(教育活动进行中)(3)个体内差评价(活动结束时)3. 教育评价按照评价者分类:(1)自我评价(2)他人评价4. 高等教育评价:根据高等教育的目的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高等教育工作中的活动、人员、管理和条件的状态和绩效,进行质和量的价值判断。5. 高等教育评价主体:校内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评价中介机构。6. 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分为2种类型:(1)合格评估(2)水平评估7. 课程评估的内容:(1)课程教育目标(2)教学条件(3)教学实施过程(4)教学效

42、果。高等教育学论述题试述21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答:步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迅速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表现出更多的世俗性;高等学校的层次和类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发展迅速,留学生的比例成为衡量第一流大学的一个因素。(1)高等教育普及化:美国的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发展分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和普及高等教育阶段,衡量的标准是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与适龄人口的比率。20世纪后期,大众化(高等教育入学率 >15%)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少数发达国家的高

43、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50%,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2)高等教育多样化:大学与社会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高等教育机构的改革,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a 高等院校层次多样化;b 高等院校规模多样化;c 教学组织多样化;d 教育资金来源多样化;e 学生成分多样化(3)高等教育国际化:新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新经济时代将是全球化更加突出的年代,与此相适应,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将呈现显著的全球化特点,高等教育的全球化理念已被广泛地接受,并通过下面4种方式运作:建立国家、地区间的国际合作组织开展合作;建立国家、地区、不同国家高等学校

44、间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和援助计划;建立信息网络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推动学生学者的国际交流。此外,在教育目标上,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将成为主要的内容。(4)高等教育信息化: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具有资源全球化、环境虚拟化、教材多媒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5)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就有多样化的特征。高等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要考虑多样性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质量观和质量标准,否则,不仅会遏制高等教育的多样化,而且会造成高等教育与社会发

45、展需要相脱节。树立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试述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时代建构所谓大学理念,是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从其内涵构成上看,大学理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大学理念是一个包含丰富内涵的范畴,它既是人们关于大学的某种理性认识,也是人们关于大学的某种理想追求。它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范畴,不同于实践性、操作性、行为性的具体活动,但却为它们提供思想基础,发挥着行动指南或规范引导作用。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择其要者,主要包括:学术

46、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1) 学术自由理念:学术自由理念是最古老的大学理念,包含2层含义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自由。要建构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社会方面,应当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大学方面,应当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教师方面,应当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学术人格。(2) 大学自治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对大学的干预已逐步由国家控制模式转向国家监督模式,通过放权以进一步调动大学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

47、保障。对中国而言,依法自主办学是贯彻大学自治理念的主要途径。要建构大学自治理念政府方面,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管理权限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大学方面,一方面要增强大学自主办学能力,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自觉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最后,高校应当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监督。(3)教授治校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任用、教师聘任、人事任免、学术规划、课程改革、学校发展战略等都应成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教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要建构教授治校理念应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

48、改善教师待遇;探索教授参与大学决策与管理活动的机制;打造名师,提高教授群体的学术素质和影响力(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包括2方面的内涵大学教师必须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教学;科研本身具有引导学生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要建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确立大学的双重任务既要出人才又要出成果;科研成果引入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从事科研活动,提高学术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拓宽教学和科研相统一得多元渠

49、道;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创设外部约束与自我调整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现代大学最基本的理念,但现代大学的理念又不限于此,随着社会发展和大学自身的发展,大学会不断生成新的理念,以满足大学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试论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所谓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1) 高等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作为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

50、本的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能动而给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的核心任务;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人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2) 高等教育必须发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单一的知识或者造就某一方面的专家,高等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智慧充盈的场所,成为一个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的领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理智的卓越应当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3) 高等教育必须发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

51、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狭隘的专业学习或就业准备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扭转。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最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试述现代大学的职能有哪些从大学职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从最初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其间的变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

52、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已由少数国家或少数大学的职能逐步扩展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高等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1) 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就具有的职能,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因此,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2) 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科研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培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

53、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高等学校在培养专门人才的过程中,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专家人数和水平、先进仪器设备、丰富的文献资料、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良好的科研氛围等方面都为开展科学研究、发展科学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于是,高校就自然成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或重要的方面军。(3) 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第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

54、身发展的需要。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试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基础和渠道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联系,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首先,科学蕴含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价值,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作为一种有精神生活的生命,有“求真求知”的理性需要和能力,而这种需要和能力的实现,则意味着人在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同时,科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还会造成一种独特的人格气质,一种极负责的人文精神。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人文教

55、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人文提倡“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尊重客观,这和科学的求真相一致。另一方面,人文精神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人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这和科学精神的要求是相通的。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1) 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时纳入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2) 建立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基础课和某些专业基础课中,开设 a综合性课程 b跨学科课程 c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程 d活动课程。(3) 教师

56、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因此,必须提升广大教师的人文与科学素养,通过教学和科研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精神。试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应注意哪些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是与招生制度改革配套进行的,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下,经过学校推荐,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并逐步过渡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应该注意的问题(1) (政府)建立就业新机制,完善就业管理体制。目前高校毕业生数量与社会需求量相比还远远不足,高校毕业生在地区分布和结构上也不平衡,就业困难是结构性困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建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为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省、市一级地方政府可成立由政府主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提出妥善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2) (学校)调整专业和人才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