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正式教案分享_第1页
《滕王阁序》正式教案分享_第2页
《滕王阁序》正式教案分享_第3页
《滕王阁序》正式教案分享_第4页
《滕王阁序》正式教案分享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滕王阁序第2课时 明确目标: 学习事、景、情融于一体的写作技巧。 理解整理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教学过程: 一、赏析第一部分 (一)集体朗读 (二)具体赏析 整理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突出了什么特点? 明确: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历史久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2.整理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明确:整理在写参加宴

2、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明确: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4、.试背课文  二、赏析第二部分 (一)齐读课文 1.本部分是著名的写景段落,历来脍炙人口,这两段景物描写你最欣赏其中哪些诗句?讲讲原因。(二)具体赏析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

3、么能成为千古名句呢?你能谈谈体会吗?明确:(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景美特点之一:上下浑成之美。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图画。) ( 2)“渔舟”句:写的是一道什么风景?写的是眼前之景么?(展开想象,了解地理知识,得出结论,写的是生活之乐和自然之乐。不是实景而是想象之景,体现本文精美特点之二:虚实相衬之美。) (3)“潦水”句:(此句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这句写出了景美之三:色彩变化之美。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写色彩变化的诗句,如:飞阁流丹,层峦耸翠,青雀黄龙之舳,彩彻区名。) (4

4、)这两段景物描写中还有一个特点:远近变化之美。(近:“鹤汀凫渚”四句;远:“山原旷其赢视”四句)由此可见,王勃写景颇具特色,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写山水,体现一定的美学特征。 3、小结:第2、3段都写了什么景?.这两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明确:一反传统中“悲秋”的习惯写法,为秋景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 4. 思考: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 “潦水尽”,清澈的潭水给人清爽的感觉。 高耸入云,溢彩流丹的滕王阁令人叹为观止。 “落霞”的朦胧秋景,“闾阎扑地青雀黄龙之舳”的

5、富庶祥和都 洋溢着整理无比愉悦的心情。 整理写自己的喜悦心情毫不张扬,而是寓情于事于景,含蓄婉转地表达出来的,给人天衣无缝、妙合无垠之感。 三、赏析第三、四部分 (一)齐读课文 (二)具体赏析 1.这两部分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整理怎样的人生感慨。 明确: “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华易逝,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

6、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终军”表示请缨无路  “班超”“宗悫”表投笔从戎、乘风破浪的志向  “杨意”“凌云”“钟期”“流水”感怀才难用、知己难遇。2. 请思考这篇序文用了大量典故的作用。 明确:使课文内容充实,联想丰富,语言含蓄、典雅而又精练,加强了文章表达效果。四 、 课文总结 本文是一篇序,同时也是一篇优美的骈文,整理用富丽华美的词藻,称道洪州,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的壮丽;以及寥廓壮美的山川秋景,借以抒发自己愤懑悲凉而又

7、不甘沉沦的思想感情。余恕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篇评:“对众挥毫,珠玑络绎。”五、布置课后作业反复诵读课文,品味课文的语言美,积累文中的名言名句。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整理的写作意图,领悟整理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2、 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 指导学生品味本文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1、 本文写了整理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由乐而生痛,由痛而生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2根据整理情感的变化文章可划分三部分,概括要点。第一部分(1、2):点叙宴集盛

8、况(乐);第二部分(3):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二、课文分析1、 重点语句赏析,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整理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整理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整理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

9、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悟道”(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整理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达到“物我两望”的境界。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含义相同,“转瞬之间”,“人们生活、交往,转眼之间就度过一生”“从前所喜欢

10、的转瞬之间已成为旧迹,还能不因此而生发感慨吗?”)3提问:这段话整理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整理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4 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了解?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

11、令人感慨的。整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5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三、讨论第三段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第三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整理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

12、。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整理怎样的思想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整理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3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学生讨论后明确:序是一种文

13、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整理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整理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四、归纳总结 :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

14、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本文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整理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

15、”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整理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我有一个梦想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安之若素”“义愤填膺”等词语。  2.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  

16、;1.揣縻重要词句,结合文体特点与语境辨析。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和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2.体会全文激情飞扬、极富感召力的语言特点,并学习运 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德育目标  1.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  2.自由、平等、民主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我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教学重点  1.结合语境,了解时代背景,揣摩重点语段和词语的深层含义及强烈的感情色彩。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2.深层理解

17、本文演讲后产生的意义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悟体会重点句段,从更好地理解全文。   2.问答与拓展。在设疑的前提下,点拨、解答难题;同时提供有关的图片、文字拓宽学生视野,加深对文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结合演讲词的特点,整体把握文章要点。     3.初步揣摩关键词语,尝试完成练习一,列出预习中发现的问题。     

18、;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理及背景简介;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

19、,如果我们在这儿提到一个国家的名字,我想大家一定非常熟悉.不过在没有讲出这个国家的名字之前,我想到一些人的名字: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麦 克尔·杰佛逊、林肯另外,还有“9.11”。无疑这个国家的名字是“Thenited States”(美国)。看来同学们对美国是十分熟悉的。可是, 我在问,我们对美国的社会现状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对占美国人口12.5%的黑人生活现状有多少了解呢?那么,今天我们将通过一个窗口来对美国社会现状作一个初步步的认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一篇非常重要也极其优美的演讲词_我有一个梦想。   二、

20、整理简介1马丁·路德·金(19291968),是美国一位重要的政治领袖。曾获1964年诺贝尔和平奖。他为美国黑人的政治权利而斗争,从而为世界其他地区树立了榜样。他带给人们的启示是黑人不应该被隔离,而应受到像其他人一样的待遇,而且应该受到完全的尊重。他政治主张的核心是非暴力主义。 1929年,马丁·路德·金诞生于美国东南部的佐治亚洲的亚特兰大市。他是一位基教牧师的儿子。小时候他喜欢打篮球网球,特别喜欢踢足球。他把大量时间用来读书。为了赚点钱,他还送报纸。他喜欢广交朋友,而不喜欢任何形式的打斗。15岁时他获得入学成绩优秀奖而进入壮方某州的一所大学深造。黑人在

21、那里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像他们所希望的那样自由地生活。学习班和工作。1948年他大学毕业,担任教会的牧师。当时在南部各州.黑人还没有受到平等的公民待遇虽然美国在1865年学结束了奴隶制,然而南部各州.通过了它们自已的法律,继续把白人和黑人分开。法律禁止黑人和白人通婚。在商店。饭店。医院。公共汽车和火车里都有为黑人设置的隔离区。黑人儿童在单独为黑人开设的学校上学。花在黑人儿童身上的教育经费只及白人儿童的四分之一。南部各州的黑人没有选举权,如果他们想要参加选举,就得通过一项阅读测验。 1948年到1951年间,马丁·路德·金在美国东海岸的费城继续深造。他毕业生相信,如呆人们得不

22、到民权,那么要求社会变革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他认为,可以通过和平革命达到社会变革的目的,而不通过战争和杀戮,在他的一生中,他迫使政府解放美国黑人,给他们平等到的权利。  196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他将全部奖金(54,600美元)献给了自由运动。1964年通过了新的民权法案,规定凡是接受美国政府资助的组织都必须平等地对待黑人。1965年一项新的选举权法案成这法律.从那以后,所有黑人都享有选选举.权。 由于马丁路德金从事黑人解放运动的工作,所以树敌众多.有一次,一枚炸弹爆炸,毁了他的房屋.1968年4月18日_一个永远值得被所有人记住的日子,马丁·路德·金在

23、田纳西州孟菲斯城被种族主义者刺杀身亡. 三、 请同学简介这篇演说辞的时代背景(六十年代民权运动)195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在阿拉伯乘坐公共汽车,坐到“白人专坐”的区域内。她拒绝挪动座位,而被警察带走。于是成立了一个组织,在求公共汽车公司改变这种不公正的做法,马丁·路德·金被推荐为这个组织的领头人。他们在市内散发了好多传单,传单说:“你去上班时,请乘公租车去,或搭别人的车去,或步行。”整整一年里,黑人拒绝乘坐市内公共汽车。马丁·路德·金号召黑人不要步行,而要继续斗争。他的房子被子人毁坏了,有段时间他的生命也受到威胁,最后

24、该州首府律师说,公共汽车公司无权在车上把黑人和白人公开。 1963年,马丁·路德·金晋见了肯尼迪总统,要求通过新的民权法,给黑人以平等的权利。然后他又在阿拉巴马州的伯明翰领导了一场新的革命。此地黑人的住房情况很糟,黑人参加工作的机会极少,而且只有25%的黑人有选举权。马丁·路德·金被子关进了监狱。他说:“我们已经为我们的权利等了三十年!”斗争在继续,一周后所有的监狱都有关满了人.黑人的革命赢得了全国的支持,最后,公共场所都有对黑人开放,所有被关押的参加游行的黑人都被释放了。 1963年8月28日,华盛顿特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

25、德金向成千上万的黑人发表了一篇演说,这篇演说词立即举世闻名。他讲话没有讲话稿,他把自已对前途的看法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告诉了云集的听众,这就是“我有一个梦想“。 四、设疑解题 题目是我有一个梦想,那么,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角度来写梦想? 梦想的内容、怎样实现梦想?为什么要实现梦想? 我们现在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看看有哪些段落是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和的。五、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要求:勾画出含有“梦想”字样的句子,齐读一遍。1、请根据这些句子,在结合文章背景,整理的梦想究竟是什么?(让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2、现在,请根据这六个排比,具体说说“梦想”的内容。(让黑人享有政治平等权 拥有正义和自由 消除

26、种族歧视和隔离黑人和白人能和睦共处,亲如兄弟 ) 小节:这六个句子不但极具气势、形式整齐。而且,内在逻辑严密。 无论一国家、一民族、一团体还是个人,只有在政治上确立了自己地位,才能拥有讨论正义和自由的权利,只有在偌大的社会中推行正义和自由的思想,才能从思想上消除歧视思想,只有消除了歧视,才能真正出现黑人和白人和睦共处的局面 现在,请大家用排比句的形式来评论这六个排比句。这六个排比,如长虹贯日,瑰丽绚烂(文采);如阳光普照,正大光明;如飞瀑直下,一气呵成(表达酣畅淋漓);如铁链相接,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引申:早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也有一个可以和马丁媲美的人物墨子 在战国时代,他就提出了兼爱非攻

27、思想,希望天下人人平等。对比以前的议论文,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没有按提出观点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非常新颖。逻辑上环环相扣,非常严密,别致。3、梦想放在后边起到的作用?引人思索,让人振奋。影响深刻。六 默读全文,给每一段标上序号,(1) 这一次演讲是针对什么人的?(2) 这一次演讲的时间。地点和场合各是什么?(3) 这次演讲涉及哪些内容?(4) 这次演讲想达到什么目的? 2.学生分组讨论,指定学生发言。 明确:(1)主要是针对美国黑人,同时也包括美国政府。(2)这一次演讲的时间是1963年月28日;地点是在华盛顿广场;场合,在华盛顿特区组织二十五万人的集会上。(3)要求自由、民主、种

28、族的平等。(4)进一步推动黑人要求自由、公正、平等的运动,加快实现理想的步伐,美国真正实现人人平等。七、学生精读课文,分组计论分析全文的结构层次 1 学生讨论,各组组长组织学生发言,组长做好记录。 2 选交流较好的小组  面向全体同学发言,其佘各组点评。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 自然段,回顾。肯定解放黑奴宣言的重大意义。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揭示黑人生活的状,抨击美国社会黑暗的一面,得出自已正当的要求。 第三部分(第17自然段到结尾),展望前途,前途是光明的,胜利一定能够到来。八、布置作业 1, 仔细读课文,揣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9、,体味优美的句子,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 回忆所学过的演讲词,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报任安书第3课时教学目标和要求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3、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4、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教学设想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课时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一、师生共同探讨以下内容:1、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肉体和精神上的摧残?司马迁受

30、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2、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指名回答。3教师总结、明确:司马迁下狱之后受尽酷刑,“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直至受宫刑。精神上也受到残酷的迫害,“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毁谤耻笑接踵而来。在这种可怕的舆论压力下,他直至没有面目再上父母的丘墓,“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2、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A、司马迁强调“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B、“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之所以忍受

31、着屈辱活下来,陷于粪土般的污浊环境中而不肯死的原因,是因为史记没有完成。C、“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整理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二、体会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A、“理至”:叙事议论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层层深入。整理议论的基本路径是:受辱引决(士人应持的态度);受辱隐忍完成伟大的事业(高尚

32、的士人,如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等);“我”(司马迁)受辱学习前贤,选择隐忍为了完成巨著史记。值这说明,对待受辱,引决不是唯一的处理方法,那要从生命的价值来认识,从“义”的深层意义去理解。整理一方面说要学习前贤,有忍辱负重的精神;一方面说如果自己受辱就去死的话,则不能完成著述史记的任务,一个人死的窝窝囊囊,无所作为,就失去了人生的价值,也就“轻于鸿毛”了。这个道理讲得清楚明白,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当然,这并不是说,人不应该为“义”去死,而是从长远的意义上理解这个“义”的含义。B、“情切”:情感跌宕起伏,奔放而曲折。全文情感真切,有时奔放激荡,豪情满怀;有时又回肠荡气,如泣如诉。第一段写受辱的

33、痛苦时,说自己伏法死去,“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这抒发了他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写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第二段写出他为了完成伟大的巨著史记,“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则又表现他豪迈激荡的情感。第三段再一次回想自己受辱的痛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又好像看到他悲痛欲绝,如泣如诉的表情。三、教师总结全文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

34、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四、布置作业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2、梳理文中的文言句式。苏武传第一课时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言常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文言句式的特点;3、培养正确分析文言文内容及准确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1、了解整理尊重史实的态度和对苏武的赞美之情;

35、2、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2、品味文中体现的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3、掌握文中刻划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苏武牧羊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

36、,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检查课前自主合作预习课文情况  (一)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整理及汉书。 1、整理简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因史记后传没有完成,叙事也不够详备,于是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

37、书。因当时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利用朝廷良好的藏书条件和工作环境,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

38、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旧时“班马”并论,“史汉”相提,自然不无道理。 (二)由四人学习小组介绍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了解.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由四人学习小组提出借助字典,通读课文过程中重点要解决的字词读音以及重难点的文言字词句,以练习的形式落实有关文言语言知识问题。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稍迁至栘中厩( jiù )监;

39、数(shuò )通使相窥(ku)观;     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 既至匈奴,置币遗( wèi )单于;    后随浞野侯没( mò)胡中; 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 ynzh )归汉; 置煴(yn)火,覆武其上;   (附:此课本注音“yún”错误) 拥众数万,马畜(  chù  )弥山;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

40、#160;);2通假字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弆(j)”,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前以降及物故    以:通“已”,已经。3古今异义汉亦留之以相

41、当  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4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1)单于壮其节&#

42、160;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2)诚甘乐之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 

43、;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网、檠  :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 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

44、也。 (2)非汉所望也。(3)汉天 子,我丈人行也。 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四)检查特殊句子的翻译 题目即是上一题中的倒置句、判断句和被动句。三、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

45、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事发殃及,自杀未遂。4、卫律逼降,以死明志。  5、卫律劝降,威武不屈。6、饮雪吞毡,此志不渝。7、 李陵劝降,忠贞如一。8、陵与武饮,与武决去。  9、汉匈和亲,请还苏武。10、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四、整体感知 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 1.学生各自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2.小组进行讨论,归纳文意。 文章大致分为三部分,按时间顺序分。第一部(第1段

46、),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第28段),重点记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第三部分(第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五、课堂小结本文整理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六、布置作业  练习一2.3阿Q正传(第3教时) 教学目的:1. 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2. 了解社会背景,体会整理的写作意图。3. 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47、;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教学课时:4课时。一、 回顾课文主要内容1、阿Q正传写于1921年12月。全文共9章。序幕:第一章, 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开端:第二章, 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第三章, 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展:第四章, 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第五章, 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高潮:第七章, 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第八

48、章, 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结局:第九章, 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它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贫苦农民阿Q的形象。2、复习提问:消息传来时,未庄是怎样的气氛?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既反映了农民的无知,也反映了革命党人没有去启发农民的觉悟。)二、.讨论第七章。1、提问:消息传来,哪些人变化最大?为什么?整理如何写他们的表现?用的是什么手法?讨论。明确:阿Q和赵太爷他们变化最大。阿Q因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开始认为革命就是造反,而造反是要杀头的,因此“深恶痛绝”。但他生活的环境异常恶劣,周围的人对于他只是欺侮、

49、取笑,他除了精神胜利法自我麻木外,心底里充满仇恨,消息传来,竟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这样怕,未庄人这样慌张,似乎正在为他对这些可恶可恨之人出气,就本能地感到革命对他有利。再说,他好奇又好动,最好来点势闹的,于是就“神往”、“快意”想投降革命,“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神态、心理描写)赵太爷他们有财有势,本能的反对变化,害怕革命,革命风暴刚起之时,受到震动,恐慌不安。他们“探革命党的口风”,“晚上商量到点灯”,把藏钱物的搭连从腰间解下来藏在箱底。“怯怯的”迎着阿Q叫“老Q”,“惴惴的”叫“Q哥”,要做阿Q的穷朋友。(言行、神态)阿Q从精神上似乎已是革命党人,大嚷着“造反了”“昂着头”唱戏,对赵

50、太爷们的发问一反平时的恭顺,而是“歪着头”“说着自查”,敢于顶赵白眼嘴,俨然对这些不革命的人不屑一顾。(写言行、神态,用对比手法)2、提问:阿Q的所谓革命是怎么样的?这说明什么?这一部分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讨论。明确:这一部分用阿Q式粗卤而直率的语言(顺着阿Q的的思路)揭示了阿Q所谓革命的内容:杀人、占财、女人。他的兴奋和激动,说明他贫穷,太想变动一下现状。但他对革命的含义一无所知,认为革命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就是复仇出气。他愚蠢无知,把王胡、小D和赵太爷们列为一类,敌我不分;他封建思想浓厚,思维混乱。整理用个性化语言,生动地描绘了阿Q的幻想,剖析了阿Q的思想局限,也指出了革命党人的缺点,如果革命

51、党人重视这部分人的力量,加以启发、引导,他有可能觉悟起来。(这里着重心理描写)这一部分整理引发阿Q作革命幻想时,注意气氛的营造,“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着的烛光使“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的阿Q朦胧恍惚之中进入幻想境界。3、提问:阿Q找到革命目标了吗?静修庵的“革命”说明了什么?这里用什么手法?讨论。明确:阿Q并不知道革命的目标,他“有意无意”地到静作庵去是因为第二天起得很迟,肚子饿了。(以前在那里偷过萝卜)似乎那儿有什么可以动一动的,东西?人?(他不敢动其他什么人)在这一部分,整理告诉我们农民的不觉悟、迟钝,以及反革命者的狡猾。赵秀才的嗅觉真灵,行动也迅速而有目的,他马上把辫子盘了起来,在“咸与

52、维新”的形势下与钱洋鬼子相互勾结,去革了静修庵的命,他们砸了龙牌,打了尼姑,偷了香炉。阿Q“革命”受挫,顿时失了“锐气”,只得自怨自悔。(用对比手法写言行、神态。赵秀才他们的革命用插叙手法)三、为第八章划分部分。教师:第七章的标题是“革命”。阿Q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和极端低下的社会地位,使他“神往”革命,他怎样去革命呢?现实情况又怎样呢?我们看第八章“不准革命”。师生讨论后划分部分。第1部分17段:县城和未庄的变化。第2部分823段:“这几日里白盔白甲的碎片。”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第3部分2431段:阿Q革命的幻灭。1、.讨论第八章第1部分。提问:革命党进城后,县城和未庄有什么变化?阿Q有什么

53、行动?他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变化?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讨论。明确:县城“没有什么大异样”,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政权军权一无变动,只有“一件可怕的事”就是剪辫子。连这一点,舆论上也没有支持,认为是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这里面捣乱。从反面说明其他一无改动,“革命党”是受到旧势力的承认了。未庄“不能说是无改革”,但比县城更差劲,只是“将辫子盘在顶上”“秋行夏令 ”,什么时候需要,还是可以放下的。未庄仍是赵太爷的未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仍是死水一潭,一切照旧。阿Q的行动是盲目效法,也将辫子用一支竹筷盘在头顶上。阿Q从羡慕到效法,他为得不到人们的赞语而“不快”、

54、“不平”,“总觉得自己太失意;既然革了命,不应该只是这样的”。他想有所改变,一切照旧的现实使他不满意,容易发脾气,他是不会也不可能去想想原因的,于是把不满的情绪倾泄央小D 身上。这一切说明辛亥革命党人把革命的主力农民群众拒之于门外而向封建势力妥协投降,封建势力趁机篡夺了革命的果实,革命只是换汤不换药。2、讨论第2部分。提问:为什么只有假洋鬼子敢进城?他进城后未庄一些人起了什么变化?这说明什么?阿Q又悟出点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讨论。明确:假洋鬼子留洋时剪过头发,现在把一尺多长的辫子拆开了披在肩背上。其他人怕剪辫子,对城里形势摸不准。假洋鬼子为赵秀才买回了银桃子,居然一起参加了自由党。恐慌一时的

55、赵太爷因此“骤然大阔”、“目空一切”。这里揭示了辛亥革命对封建势力的彻底妥协和反动阶级钻营“革命”的丑恶嘴脸。通过赵太爷的感觉;儿子戴上银桃子比初进秀才时还神气,说明辛亥革命与封建科举走到一起来了。阿Q悟出要投降革命,第一就是要结识革命党,阿Q可认识的“革命党”只有两个,一个在城里早被杀掉了,一个就是假洋鬼子 。于是,只好去找以往最痛恨的假洋鬼子商量了。这说明封建势力已篡夺了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已完全流产,“革命党”的含义早已被封建势力暗中复辟的现实所偷换。阿Q的认识多么糊涂,他黑白颠倒地要去结识的革命党就是原来的反革命党。提问:假洋鬼子为什么不准阿Q革命?阿Q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明确:假洋鬼子之

56、流是不会像未庄人和阿Q那样湖涂的,当他们一钻进革命阵营,一夺到胜利果实马上就露出了原来凶恶的嘴脸,他们不允许农民起来革命,也不会和农民站在一条线上,所以“扬起哭丧棒”喊“滚出去”。阿Q的革命希望终于在棒喝声中完全破灭,“心里便涌起了忧愁”“所有的抱负,志向,希望,前程,全被一笔勾销了”,剩下的只是“无聊”。他无法弄懂眼前的一切,他无所适从了。3、.讨论第八章第3部分。提问:阿Q又怎样从无聊中解脱出来?正在这时,发生了什么事?阿Q的感情怎样变化?明确:阿Q善于把现实的失败化为精神的胜利,两碗酒下肚,竟又高兴起来,思想中又出现了“白盔白甲的碎片”。他对革命的幻想不灭,因此当赵家遭抢时,他就认为革命

57、军来了,于是浮现出许多白盔白甲的人,搬他想象中的东西。他“心怦怦的跳”,兴奋而激动,满以为他们会来招呼他“同去”,但是眼看着那些人抢走了赵家的财物而无一人理会他,所以“还想上前”而“两只脚却没有动”,直至站到“发烦”而失望,决计不再上前。幻想终于破灭,最后把愤恨发到不准他革命的假洋鬼子身上而“痛恨起来”。又是用精神胜利法,想象假洋鬼子被满门抄斩而解了痛恨。(边讨论分析边指导学生把2、3部分人物的言行、心理等补充进表格。有括号者为后来补充进去的)三、布置作业:1.列表比较消息刚传来和革命党进城后未庄、县城的变化及各种人物的表现。(课堂上布置表格格式,如有时间一起做一点)2.预习未教完部分。雷雨(

58、第2课时)教学目的1 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2 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3 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重点和难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教学方法:  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 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 格特征&

59、#160;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第一场:三十年后鲁侍萍与周朴园再次相见,揭露封建阶级的伪善、冷酷、凶残和罪恶。第二场:写鲁大海与周朴园、鲁侍萍与周萍会面。通过周朴园与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揭露了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场的第一层,本节课我们来分析第一场的第二层 二、分角色朗读第一场的第二层 三、研读分析     1、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   

60、; 明确: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却打他个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    2、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    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

61、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    4、周朴园毕竟是几十年来压榨工人的资本家,他在惊恐万状之后对鲁侍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明确:他认出鲁侍萍后,首先是翻脸不认人,厉声责问“你来干什么?”“谁指使你来的?”妄图恐吓鲁侍萍,但鲁侍萍从几十年的压迫中已经把自己磨练得顽强勇敢,周朴园的责问只能引起鲁侍萍的反驳;周朴园见硬的不行,又以“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旧事“又何必重提呢”想稳住鲁侍萍;然后又采用哄骗的手段,口口声声地表白他没有忘记旧情,屋中陈列着从前她喜欢的家具,每一年都记得她的生日,保留着关窗的习惯,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她;最后,他拿出五千元的支票给鲁侍萍,希望平息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