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授课内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教学时数9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目标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学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2)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真理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教学难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导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
2、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教师复习提问】:什么是实践?实践的特征和主要形式是什么?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1、主体和客体(1)实践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具有自
3、然性、意识性、社会性等特征。其本质特征在于社会性。主体本身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本身也是一种自然存在。实践主体又不同于一般的自然物,它具有自己的意识构成,实践主体不仅运用知识和经验等智力技能因素,对实践过程实施控制和调节,因而实践主体是知、情、意相统一的整体。实践主体还有自己的社会构成。在实践中,主体既要同客体发生关系,又要在主体之间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因而实践既是一种主客体关系,也包括着主体间的关系。主体的存在形式包括个体、集体主体和类主体。最有力的主体是类主体。(2)实践客体客体是指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客体的特点是客观性、对象性和历史性。客体是
4、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客体是指那些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未进入实践领域的客观存在不能叫客体,最多只能叫做潜在客体。由于实践是不断变化的,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被纳入实践范围的客体也是不断变化的。客体有三种类型: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 (1)主、客体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实践关系和
5、认识关系,在此基础上还渗透着它们之间的价值关系、审美关系。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首先是主体改造、变革客体的过程。主体的这种认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和客体之间是一种创造者与被创造者的关系。其中,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处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
6、的过程第一,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第二,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第三,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照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们的认识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客观世界哪些事物能成为人们的认识对象,是由实践的需要和水平决定的。古代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定季节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天文学;农业提水灌溉、城市建筑、手工业、航海的需要产生了古代力学;测量土地面积,计算时间的需要产生了古代数学。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获得感性认识,并
7、通过实践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尝一尝”。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不但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在现代,人类的科学认识已深入到宁宙的深处和基本粒子的内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没有现代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
8、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1)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现代社会利用原子能的需要,推动原子核物理学、放射化学、放射生物学的巨大发展;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问题的需要,推动环境科学和生态科学的发展;等等。(2)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人靠自身的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的范围是有限的,人的眼睛看不到遥远的天体,不能分辨小于十分之一毫米的东西,也看不见红外线、紫外线;耳朵听不见超声波。但人们在实践中能制造出像射电望远
9、镜、电子显微镜、雷达、人造卫星等观测手段,提供了电脑、人工智能机等。这样,不仅突破了人的感官的局限,而且延伸了人的大脑,促使认识在新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得到发展。(3)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认识成果,同时又发展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人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和提高的。俗话说:“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老渔夫伏在船舱里听水声,可以分辨出水下是何种鱼群;生活在深山林海的老猎人,根据鸟的叫声就可判别出是什么鸟。对酒感兴趣的人,能从滴酒当中辨出酒的风格和品味。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是
10、否正确地反映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确定并保留真理性的认识。【小案例】:中国有吃螃蟹的故事,西方吃西红柿的故事。西红柿的故乡在南美洲茂密的森林里。它那圆圆的形状,青里透红的色泽,十分喜人。但当地人却一直怀疑它有毒,既不敢碰它,更不敢吃,还给它起了一个吓人的名字叫做“狼桃”。到了16世纪,英国人俄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了几株回到英国,种在皇家花园里。但只是供皇室贵族观赏。直到18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抱着献身精神,决心要对它尝试一下。据记载,他在吃西红柿之前穿好了入殓的衣服,吃完以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结果,这位画家不但没有
11、死去,而且也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就这样,人们才发现发现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归宿。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以及认识过程的每一环节,都依赖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根本的观点。【视频】:李时珍与本草纲目。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本质问题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它直接涉及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同的哲学派别对此问题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有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有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有承认主体与客体一致的可知论,也有否认主客体一致性的不可知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承认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能
12、动作用,同时又坚持反映论的客观性原则,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基本前提出发,把人的感觉、观念、意识看作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列宁语)。包括三方面特点:承认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着的客观物质世界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承认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肯定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2、从
13、“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是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相对立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它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认识的本质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对头脑中先天固有的精神性的东西进行认知或者回忆。它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主观唯心主义者主张认识是人头脑里固有的、主观自生的。如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孟子(轲)“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客观唯心主义者则主张认识来自物质世界之外的某种客观精神,来自所谓神的启示,是天上掉下来的。如古希腊柏拉图宣扬“知识就是回忆”,人在出生前,灵魂早就存在了。那时灵魂在所谓“理念世界”(即一般
14、概念)里,遇到各种各样东西就有了知识,人在出世后,灵魂因为受肉体的玷污,暂时忘掉了那些知识,因此必须通过学习,把忘掉的知识重新回忆起来。所以,学习的过程就是回忆的过程。(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但有原则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直观为基础的机械反映论)缺陷一:离开社会实践来考察认识问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而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而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
15、认识关系,而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把主体理解为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把客体理解为既是认识对象又是实践对象,认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实践关系,主体为了改造客体才去认识客体,而且只有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才能认识客体。这样,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揭示了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积极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缺陷二:不懂得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把认识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揭
16、示出认识是一个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认为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是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从客体到主体的反映过程,而且有从主体到客体的实践过程。并且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贯穿着主体与客体、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真理与谬误、绝对与相对等等一系列矛盾运动的发展过程。2、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基本特征一: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就是说,主体是为了实现一定认识目的而自觉地、主动地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反映世界的
17、,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历史地变化发展着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双向互动过程,是一个认识主体能动地创造的过程。基本特征二: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例如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感性和理性、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因而,它全面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难
18、点解析】:反映与创造、选择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如果把人对于对象的反映过程看作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对于认识的辩证过程,列宁概括地指出:
19、“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过程。”毛泽东把这一过程进一步概括为: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为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能动地发展为新的实践活动这样两次飞跃。(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1、感性认识(1)感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我们同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打交道,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穿戴打扮、举止神态、说话声调
20、等印象,这些都是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人有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这些器官是人与对象之间的桥梁和通道。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这些感觉器官时,就产生了各种感觉。人们通过视觉看到颜色、形状、大小等;通过听觉听到事物的声响;通过嗅觉闻到事物的气味;通过味觉辨别事物的滋味;通过触觉感知事物的凉热、软硬等,如面对一个苹果,人们通过眼睛的观察,形成了圆、红、大的认识;通过舌头的品尝,形成了甜的认识;通过手的触摸,形成了硬的认识。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它是在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每一感觉反映事物某一个方
21、面的表面特性,而知觉是对事物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对事物的整体的形象。如把对苹果的个别特征的全部感觉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关于这个苹果的整体特征的认识,即“一个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这就是关于苹果的知觉。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的感觉和知觉的回忆,是曾经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表象与感觉和知觉不同,感觉和知觉是对当前事物的反映,是由当前的事物引起的;而表象则是对曾经感知过的而此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如上面说的“又红又大、又圆又甜且有一定硬度的苹果”被人吃了,此时,作为对象的苹果已在现实中消失,但这个苹果的整体形象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之中,而且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我们还可以回
22、忆起这个苹果。这个在记忆中的苹果形象,就是这个苹果的表象。从感觉、知觉到表象,已经显示了认识的发展。认识已经表现出了一定的选择性,即表象总是有选择地反映事物,它舍去了过去感觉和知觉事物的一些次要特性,留下对自己比较重要、有意义的特性。这说明表象已经开始有概括、抽象的萌芽。但是,表象并没有超出感性认识的范围。(3)感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是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它的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断的实践活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性认识越来越多,积累到一定程度,
23、就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三是表面性,感性认识反映了事物的表面现象。2、理性认识(1)理性认识的含义: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一切科学的定义、定理、定律、理论、观点等都属于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在实践中,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多了,经过头脑分析和综合,舍弃事物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象概括出同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并用词或词组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概念。如“人”有许多属性,概念是反映本质属性的。判断是对物有所肯定和有所否定的思维形
24、式。如“苹果是水果”,就是一个判断,它肯定了苹果与水果之间的联系,即苹果是水果的一种;又如,“这只粉笔不是白颜色的”也是一个判断,它否定了这只粉笔与“白颜色”之间的联系。一般而言,陈述句表达判断,而疑问句、祈使句不表达判断。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判断组成推理,已有判断叫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结论,推理就是由前提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在推理过程中必须前提真实,逻辑形式正确,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推理在政法、公安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定罪和量刑都离不开三段论推理。如,凡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办法抢劫公私财物的,是犯了抢劫罪;某人以暴力、胁迫方法抢劫他人财物,所以,某人犯了
25、抢劫罪。人们常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让我想一想”等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3)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这三种形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理性认识的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概括性,理性认识概括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高、低不同的两个阶段。但它们又是相互依
26、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表现在:(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离开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认识运动就无法进行。(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这是因为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只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不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人们凭感觉只能看到苹果熟了落到地上,水往低处流这种现象,但是这些现象后面的本质是什么?凭感觉是无法把握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才最终揭示出来。可见,感觉到的东西,人们常
27、常并不理解。感性认识只有发展为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指导实践。如果认识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它不仅不能指导实践,而且很可能为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产生错误的认识。【小案例】:传说印度舍罕王朝的国王打算重赏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有何要求,这位聪明的大臣胃口看来并不大,他拿着一张棋盘,跪在国王面前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赏给我一粒麦子,在第二个小格内给两粒,第三格内给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个小格内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陛下啊,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罢。”国王一听,认为这区区奖赏,微不足道。于是,满口答应道。
28、然而结果怎样呢?照宰相的要求,124十8十16=2的64次方-1=18446744073709551615颗麦粒。即使拿来全印度的小麦也满足不了这宰相的要求。这么一来,国王竟然欠了宰相好大一笔债。国王为什么会吃这样的亏呢?因为他的感性认识没法告诉他摆满棋盘究竟需要多少麦粒,即使比他经验丰富,知识广博的现代人,也不能一下子直接觉察到这个数量,只有借助于数的概念,通过抽象的数字运算,才能把握到。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有局限的。(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人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例如,“这朵花是红颜色的
29、”。这是一个判断句,判断是理性认识的特有形式;但这个判断揭示的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即“红”,而“红”是花作用于人的视觉而形成的一种感觉,属于感性认识。当牛顿用一连串的公式进行运算,企图找到苹果掉在地上的原因时,他决不仅仅是在与纯粹的运算符号打交道,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有了关于苹果等等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由此可见,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种认识形式。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唯理论者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上表现为教条主义;经验论者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在实践上表现为狭隘的经验主义或庸俗的事务主义。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人们认识过程
30、中的第一次飞跃。这个飞跃不是自然而然地实现的,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实现这个飞跃有一定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隐藏在现象后面,理性认识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通过现象才能把握到。因此,必须掌握反映事物现象的十分丰富而不是零碎不全、合乎实际而不是虚假的感性材料。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为了研究生物和环境条件周期性变化之间的联系,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地观察各种气候现象,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记录气温、气压、风向、湿度等气象要素,积累了大量感性材料,才形成物候学理论,到晚年写成了物候学专著。李时珍花了27
31、年时间遍寻名山大川并亲尝百草,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感性材料,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可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积累感性材料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掌握感性材料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如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进行提炼、升华,上升为理性认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时间观察和记录行星的位置,积累了大量的
32、感性材料,可惜由于他缺乏理论思维,始终没有能从这些材料中发现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第谷的助手开普勒却借助于他积累起来的丰富材料,经过一系列的推理和计算,最终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这说明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经过头脑的思考作用。这种思考作用,就如毛泽东所说:“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毛泽东选集第1卷,291页)。“去粗取精”,这是选择主要的,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舍去次要的不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去伪存真”,就是对材料进行鉴别核实,去掉虚假的不足为据的材料,保留真实的可作为根据的材料;“由此及彼”,就是
33、不孤立的、片面的研究事物,而是把各种材料连贯起来进行思考,从事物的相互关系中找出其本质的联系;“由表及里”,就是不要浮光掠影,而要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进到事物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小案例】:近代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讲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时,曾用蜘蛛、蚂蚁和蜜蜂做比喻,既反对忽视理性的狭隘经验主义,又反对轻视经验的理性主义。在他看来,理性主义就像蜘蛛,只会从自己肚子里拉出丝来纺织知识之网,狭隘的经验主义就像蚂蚁,只会碰到东西就把它统统搬到洞穴,习惯于堆积事实材料,而不会加工制作。培根不赞成这两种态度,他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哲学家应当象蜜蜂。工蜂从花园里和田野里采集百花,将甜汁带回蜂房里,
34、然后酿蜜的蜂经过近一、二百次的交互吞吐,反复加工,才酿出蜜来。【难点解析】: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其特点是:非逻辑性、不以语言为媒介。(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布鲁诺面对大火毫不畏惧。意志对认识活动的影响:马克思为真理奋斗了一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想象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对
35、于承担创造性劳动的理论家,不应当吹毛求疵地说他是“异想天开”;相反,应当允许他有权去自由发挥他的幻想,因为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道路可以达到目的。莱特兄弟由天上的飞鹰想到了飞机。直觉、灵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要通向那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那种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如魏格纳与大陆飘移说。(3)非理性主义哲学把非理性的因素如意志、直觉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或人的本质的哲学形态。在强调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的同时,又夸大了其作用。(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在工厂企业中,一些善于
36、经营的厂长、经理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市场信息,把握市场供需关系的材料,制定出生产计划,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但是,认识并不到此为止。还必须使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中。生产计划制定后,还要付诸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原来的生产计划是否符合实际。1、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论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指导实践,才能发挥改造世界的作用,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如飞机设计师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飞机图样,只有在实践中生产了设计中所要求的各种零部件装配成整个飞机且试飞成功,设计师设计图样的目的才达到。如果有了飞机设
37、计图样,并不投入生产,那么图样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在前一次飞跃中得到的理性认识,并不都是正确的。在这些认识中,究竟哪些理性认识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在经过实践检验之前是不能确定的。因此,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用实践去检验获得的理性认识,证实正确的,纠正错误的,才能推动认识进一步发展。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正确的实践理念:首先,以理论的方式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其次,要全面地把握主体自身的本性、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本质力量。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不是轻而易举可以实现的。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
38、践的飞跃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样,需要一定条件,这些条件有: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而实践是具体的。因此,理论要从实际出发,化为直接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即一定的目的、计划、方案,才能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化为党的一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观念时,才能直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付诸实现。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物质力量,理论是不能转化为实际的。如有了建筑设计图,有了施工队伍,如果没有建筑场地、机械,就不能施工,造不出房子。【小案例
39、】:早在16世纪达·芬奇就画出了类似飞机的飞行器草图,但直到20世纪初,真正的飞机才飞上天空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群众,一种新的理论开始总是个别人提出,因而要经过宣传教育,使理论为群众所接受,才能变为群众的实践。如国家制定了法律,就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人民懂得法律,才会自觉地遵守法律,以法律为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毛泽东把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概括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它阐明了人类
40、认识运动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一般来说仅仅经过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是不能达到的。因为人们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的发展及其本质暴露程度的限制,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还受到人们的实践范围、方法和知识水平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如关于地球的形状,古代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球是方的(即所谓“天圆地方”说)。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人们才普遍地认识到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球是怎样的圆形,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实践回答不了这个问题。150年之后,牛顿认为地球是扁椭圆形的,但也有人认为地球
41、是长椭圆形的,好像直立的鸡蛋。到了18世纪,巴黎科学院派出测量队对地球进行了测量,才证实地球是扁椭圆形的。今天卫星等手段的发明进一步证实了地球是椭圆的。2、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符合,那么对于这个具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来说,可以说是完成了。但是,对整个世界来说,认识又没有完成。世界上存在无限多样的事物,人们认识了一个事物,还有其它事物需要认识;旧事物消失了,又会产生新的事物,新事物层出不穷,有待人们去认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对人类来说,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时刻,即人们已经无所不知,到了知识的“顶峰”和“尽头”
42、,再没有什么需要认识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明,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1、唯心主义真理观唯心主义从肯定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在真理问题上都坚持主观真理论,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看成是某种精神实体本身的属性,是思维自身的自我同一。客观唯心主义
43、认为,真理是思维与神秘的宇宙精神的一致,是观念对宇宙精神的内在把握。主观唯心主义主张真理是观念与人的内心体验的绝对同一。2、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就其存在形式而言,同主体的认识密切联系,属于思想意识的主观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世界本身并无真理可言。客观事物如长江、长城等,无所谓真理,只有人们对这些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才有真理和谬误之分,其中正确的认识为真理,错误的认识为谬误。但这并不等于说真理的本质属性在于主观性。在确定的范围内,真理与谬误有着原则的界限。当我们使用
44、“相对真理”的概念时,并不等于说真理包含着谬误。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在真理问题上就必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必然坚持客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真理观,既要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论真理论划清界限,也要与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论划清界限。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面对同一事物,不
45、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但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的认识只能有一个,因为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来状况只有一个。这就是“一元真理论”,它正确地揭示了真理的客观本质。相反,认为在同一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存在着多个真理性认识的“多元真理论”则是错误的。例如,“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判断是一个真理,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个真理性认识并不是由哥白尼的意志决定的,而是长期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哥白尼只是发现了它。(哥白尼的“日心说”)。在这个例子中,地球和太阳的关系有两种情况,要么是“太阳围绕地球转”的“地球中心论”,要么是“地球围绕太阳转”的“太阳中心论”,两种认识中只能有一种揭
46、示了地球与太阳的真实关系,不可能同时都是真理。实践证明,“太阳中心论”是真理而“地球中心论”是谬误。(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是一个过程,它存在于主体对客体无限接近的认识发展过程中,体现在真理不断战胜谬误的认识运动过程中,运行于由相对趋近于绝对的人类认识发展的长河中。承认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承认真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内涵 所谓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在逻辑上也就承认了
47、绝对真理。这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第二,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这也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所谓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世界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
48、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承认世界上还有尚未认识之物,承认认识有待于扩展,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第二,从认识的深度看: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承认认识还有待于深化,也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每一客观真理都必然具有的普遍特性,在真理发展过程中,二者没有固定的界限,是辩证统一的。第一,就每一具体真理而言,任何一个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并不是指两种不同性质
49、的真理,而是指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因而人们对它的正确认识也具有绝对性。但在整个世界中,各个具体事物的发展又具有相对性;事物的本质的暴露需要有一个过程,因而人们对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也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从一种意义、一个角度看,它具有绝对性;从另一种意义、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具有相对性。从主体对真理的认识和把握的程度和过程来说,人类获得真理的过程就是由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的过程。第二,从人类认识运动来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过程。人类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转
50、化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趋势。绝对真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长河”,相对真理只是长河中的“水滴”。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的根据包括:同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相联系;同认识对象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相联系;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相联系。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在理论上要求人们必须以辩证的思维方法对待科学真理,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片面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都是以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而固执一个片面为特征的,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把已有的理论看成千古不变的教条,不承认真理是一个由相对性走向绝对
51、性的无限发展过程。与绝对主义相反,相对主义则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不承认真理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主观随意地看待真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教条主义脱离具体实践,把普遍真理当成万能的公式,随意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则把局部的经验绝对化,同样堵塞了真理发展的道路。(2)在现实生活中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认识态度对待一切真理,特别是正确认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人类真理体系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这是它的绝对性,因而我
52、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从认识的广度还是从认识的深度上看,它都不可能穷尽一切真理,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这是它的相对性,因此我们又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三)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的含义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真理是对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客观真实的反映,是对事物的各个方面具体全面的把握。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二者有着原则的界限,不能混淆。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统一人们的认识就总体而言,既有真理,又有谬误,真理和谬误相伴而生,相比较而存在、相斗
53、争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会发生相互转化。真理向谬误的转化表现为: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哪怕是向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成为谬误。如“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是真理,但如果把它视为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就会转化为谬误。第二,真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的界限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果在变化了的情况下机械地搬用原来适用条件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第三,真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个真理性认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如果把某一方面任意抽取出来,加以夸大和绝对化,脱离真理的体系,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
54、也可以转化为真理。表现在:第一,既然超出一定的范围和条件,真理会变成谬误,那么,恢复原来的条件和范围,谬误又会变成真理。第二,错误认识往往是正确认识的先导。纠正错误的认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也会使谬误转化为真理。人们平时讲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包含着这方面的道理。自觉地掌握真理和谬误辩证转化的规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要敢于和善于坚持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既要善于在克服错误中发现真理,又要善于在运用真理时注意掌握真理的界限,防止真理转化成谬误。【小案例】真理发展的过程就是同谬误作斗争并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达尔文
55、的物种起源一书于1859年发表后,引起了科学与宗教的激烈争论。以赫胥黎为首的进化论的拥护者和以大主教威尔伯福斯为首的宗教势力,在牛津大学进行了一场公开论战:这是1860年6月的一天,牛津大学的讲演厅里座无虚席,威尔伯福斯气势汹汹地首先质问赫胥黎:“你是从猿祖父还是从猿祖母那一方面出来的?”这句刻毒而俏皮的话音刚一落,坐在会场前面呐喊助威的教徒们就嚷嚷起来。那些被主教老婆拖来看热闹的太太、小姐们也如疯似狂地挥动着白手帕呐喊助威。但赫胥黎并没有被这种气势吓倒,他毫不犹豫地站起来,大声反击说:“人类没有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耻,与真理背道而驰才是真正的羞耻。只有那些游手好闲,不学无术而又一心
56、要靠祖先牌头的人,才以祖先野蛮而感到羞耻。”赫胥黎刚说完,会场上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时不少学者纷纷站起来讲话,宣传进化论。当年贝格尔号舰的船长也站起来说:“我们在航行中看到的无数事实可以证明上帝造人说的谬误,我们和达尔文在船上就批判过创世记。”由于站在进化论一边的人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天主教徒布留斯特夫人当场就昏了过去,还有一个牧师的妻子,听到这个消息后,气急败坏地问牧师:“现在都说人是猴子变来的,是真的吗?”牧师不得不吞吞吐吐地答道:“是这样。”他的妻子一听,十分沮丧他说:“我的上帝呀,但愿这不是在我们国家里,至少不是在我们这个城市里。”由于牛津大辩论,进化论得到广泛的传播,很多阐述进化论
57、的著作陆续出版。可见,真理在斗争中愈辩愈明。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唯心主义哲学由于否认客观真理,因而在真理标准问题上不承认客观标准,都主张主观标准。“权威”标准。即把权威人物的意见作为检理的标准。我国自汉代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孔子也就被抬上“大成至圣先师”的宝座,他的言论被当作真理的标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在欧洲中世纪,亚里斯多德和圣经被当作真理的标准。据说,中世纪一个神学院的学生对他的老师说,他看见了太阳上有黑斑,这位老师赶紧对他说“我的孩子,赶快回家吧,无论是亚里斯多德还是圣经都没有说过太阳上有黑斑啊!”显然,以权威意见为标准,不仅不能区分真理和谬误,而且必然扼杀真理“众人意见”
58、标准。与“权威”标准相比,这种标准似乎更“客观”一些,其实,这不过是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从个别“权威”的意见扩大为多数人的意见,仍然是以主观意见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一个科学真理,开始时往往只有少数人掌握,后来才逐渐为多数人所接受。例如,当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时,多数人不承认,有的甚至大喊大叫:“什么!人和猴子是同一祖宗?简直是胡扯。”“实用”标准。即把有用性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它典型地表现在实用主义真理观中。我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胡适说:“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实用主义真理观实质上是把真理的客观性和价值性等同起来,以真理的价值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本质,因而是错误的。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并不都能成为真理,例如,谎言对骗子是有用的,但谎言永远成不了真理。(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真正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方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北部湾大学《OFFCE办公软件高级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保山职业学院《中国画创作理论与实践》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保山职业学院《空间分析双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版影视制作与发行合同范本3篇
- 2025版加油站股份转让与股权结构调整协议3篇
- 宝鸡三和职业学院《遥感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消防安全设施维护协议3篇
- 2025白酒团购积分兑换合同范本3篇
- 2024年绿色施工:安全环保双赢合同3篇
- T∕CAME 1-2019 家庭式产房建设标准
- 江淮4DC1发动机检测报告
- 10kV架空线路工程初步设计说明书模板
- ABC法则新培训课件PPT课件
- 配电箱设备供货方案
- 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设计[1]
- 政务礼仪培训课件(PPT66页)rar
- 汽车维修应急救援预案及处理措施方案
- 甲醇工艺流程图
- 片石挡土墙砌筑施工方案及工艺方法
- 分析刑法中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的关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