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素材文学类_第1页
高三作文素材文学类_第2页
高三作文素材文学类_第3页
高三作文素材文学类_第4页
高三作文素材文学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高三作文素材文学类(二)20150317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英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的末期。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犹太人,卡夫卡与

2、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布拉格的多数民族是斯拉夫族;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国人,也不是捷克人。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刚强,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对自己唯一的儿子态度简单粗暴,作风专横。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在致父亲的信中,他把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和不善生计都归之于父亲的影响。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和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还有大量书信、日记、随笔、箴言等,但他对自己的作品要

3、求十分严格,对大多数作品不甚满意,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他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马克斯·布洛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并永不再版已发表的作品,但布洛德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将卡夫卡的所有作品整理出版。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在世界文学史上,弗兰兹·卡夫卡绝对是一个异数。作为一个文学大师,他极为罕见地不是该国或本民族的代言人,

4、更别提什么“时代的良心”之类的了。他在身份认定上的矛盾性与特殊性,使得他注定没有归依之所:他是奥匈帝国的臣民,生长在捷克的布拉格,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做小职员,母语是德语,血统是犹太人,而他本人又终生与犹太人的生活、宗教和习俗保持着非常大的距离“我跟犹太人有什么共同之处?”他说。他说:“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卡夫卡所构筑的城堡同时也是一个有关写作的巨大隐喻,藉着孤独,他能够不断地以各种方式接近它,因为它完全来自他个人,

5、也仅属于他个人;他的主人公都不过是他的一个化身,他们或者叫K.,或者叫卡尔,或者名字的构词方式与卡夫卡相同,都生活在一个粗暴的父亲或类似父亲形象的阴影之下,都“害羞、胆怯、懦弱而善良”这是卡夫卡相知最深的女友密伦娜对他的描述。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经典语录1.生命之所以有

6、意义是因为它会停止。2.心脏是一座有两间卧室的房子,一间住着痛苦,另一间住着欢乐,人不能笑得太响。否则笑声会吵醒隔壁房间的痛苦。3.努力想得到什么东西,其实只要沉着镇静、实事求是,就可以轻易地、神不知鬼不觉的达到目的。4.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因此而生:急躁和懒惰。5.我们唯一能够逃避的就是逃避本身。6.什么是爱?其实这很简单。凡是提高、充实、丰富我们生活的东西就是爱。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6.真正的对手会灌输给你大量的勇气。7.人要生活,就一定要有信仰。信仰什么?相信一切事和一切时刻的合理的内在了解,相信生活作为整体将永

7、远继续下去,相信最近的东西和最远的东西。8.人只因承担责任才是自由的。这是生活的真谛。9.此生的快乐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我们向更高生活境界上升前的恐惧:此生的痛苦不是生命本身的,而是那种恐惧引起我们的自我折磨。杨绛【经历】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思想特点】杨绛文学作品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其沉定

8、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名言】人其实很了不

9、起,天堂就在人的心里。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人能够凝练成一颗石子,潜伏见底,让时光像水一般在身上湍急而过,自己只知身在水中,不觉水流。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是艺术 我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评价】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

10、求。”“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周国平评)钱钟书钱钟书,字默存,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被誉为“文化昆仑”。十九岁,报考清华大学时数学仅15分,但因国文、英文成绩突出,其中英文更是获得满分,被清华大学外文系录取。钱钟书先生一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淡泊名利,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粗了卓越贡献。钱先生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别是在科学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钱先生对于推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人了解西方的学术以及使西方人了解中国的文化,起了

11、很好的作用。普林斯顿大学曾开价16万请钱钟书授课,他却淡泊无欲、丝毫不为之所动。1.谈艺录:第一部广采西方人文、社会科学新学来诠评中国古典诗学诗艺的书。书中对古来诗家作品多所评骘,唐以后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更被重点论列。该书征引或评述的内容包括曾作为思想理论界显学的佛学、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新批评和较新起的流派如超现实主义、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2.写在人生边上:第一本散文集。他于抗战期间所写的散文虽未直接反映重大题材,但凡写人论世,总有其鲜明的褒贬,于自然天成的诙谐中表现出他对庸俗、堕落、虚伪的鄙视与尖刻嘲讽。写在人生边上总共只有10篇散文,不到3万字来谈人生的大问题,但却字字珠

12、玑。大放智慧的异彩,自然地把读者引入一个广阔无垠的人生天地,给予我们的是丰富多彩的深刻启迪。他或旁征博引,或侃侃而谈,文风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奇思妙想和真知灼见俯拾皆是。而这一切他都以一种幽默的情趣,为之披上一件微笑的外衣,笑过之后又让人们沉思良久,咀嚼回昧再三,每有会意,无不拍手击节。3.围城:唯一的长篇小说。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讲述了男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遭受到的人生挫折,揭示了人生如围城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围城的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中引用的外国成语,”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

13、钱钟书的本意。“围城”困境是贯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名言:1.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2.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下蛋的母鸡呢?3.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4.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

14、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5.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6.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7.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围城评价:钱钟书的记忆能力无疑是超凡的,他精通多种语言,能背诵无数的诗词和文献,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被誉为是“博学鸿儒”、“文化昆仑”。 钱钟书还是个幽默大

15、师,他健谈善辩,口若悬河,舌璨莲花,隽思妙语,常常令人捧腹。钱氏的健谈雄辩大有孟子、韩愈遗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乎无人不晓。高三(12)班 蔡晓燕 纳兰性德(1)人物简介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 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纳兰性德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成为进士时年仅二十二岁,这一时期的纳兰行的发奋苦读,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还把自己熟读经史的见闻感悟整理成文编成四卷渌水亭杂识,当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

16、、历算、儒学、道学、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等,表现出相当广博的学识和爱好。(2)文学成就纳兰性德词作现有348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写景状物关于水、荷尤多。尽管以整理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情中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第一词手”。(3)文学特点1、物性观照:对于水,纳兰性德是情有独钟的,他将水认作有生命的物质,认为水是有德的,并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以柔克刚。纳兰性德把自己的别业命名为“渌水亭”,一是因为有水,更是因为慕水之德以自比,并把自己的著作也题为渌水亭杂识,取

17、流水清澈、淡泊、涵远之意,以水为友、以水为伴。也因此形成了他以水为题、以水为怀的艺术风格。纳兰性德的诗词中,对荷花的吟咏、描述很多。荷花于纳兰,正如菊花于陶潜,是寄托文人心态、情感的文化图腾,也代表纳兰的高洁品格,出淤泥而不染。且纳兰号楞伽山人,有禅缘者,看重荷花更在清理之中。2、风物起兴:纳兰性德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因护驾游历北京西山一带所写,这些因名胜古迹生发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处,充分表现出词人丰富的文史知识,以及对客观事物形象准确的感受。而纳兰词中涉及爱情友谊、人生杂感等方面的词作,既是他亲身生活经历的生动再现,也是他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以此创造美,抒发美的敏锐高超艺术智慧的自然流露。(

18、4)事例1、纳兰性德出身显赫,曾任御前侍卫,本来注定是荣华富贵、繁花著锦,作为皇帝身边的武官身份参与诗文之事,深受赏识,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淡泊名利,向往平淡朴实,在内心深处厌恶官场的庸俗虚伪,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因而纳兰一生虽懂骑射好读书,却并不能在一等侍卫的职位上挥洒满腔热情。2、纳兰性德在交友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位江南汉族布衣文人。纳兰性德待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如同“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3、纳兰性德虽然只

19、有短短三十一年的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然而与之区别的是纳兰性德是刚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可见其刻苦,也与他所交之人多为汉族布衣文人有关。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云大理想和高尚人格。4、纳兰性德在爱情、事业上都并不顺风顺水。二十岁时,纳兰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忘,这给纳兰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

20、出哀婉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情。纳兰的悼亡之音由此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拔地而起的高峰,后人不能超越,连他自己也难再超越。(5)评价总评:诗人落拓不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禀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平步宦海的前程,构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和谐状态却流连向往。“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房二主之遗。”陈维嵩“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

21、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王国维(6)名句1、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2、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3、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朱自清1、 生平经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长大于江苏扬州,故称“我是扬州人”。北京大学毕业,曾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文笔清新,所著合编为朱自清全集。1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等。2、 成

22、就朱自清是中国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年,他不仅积极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创办了文学刊物,扶持文学青年,而且积极投入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美华章。他的诗作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和对美的憧憬。他的散文风格朴素、严密、清新、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而著称,荷塘月色、背影已经作为典范之作收入大中学教材。3、 名言1、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2、 缄默是一种处世哲学,用得好时,又是一种艺术。3、 一个人不能离开语言而生活,而文学是记录生活的语言。4、 不注重一千一万,而注重一毫一厘

23、。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5、 观察之难,原因在于往往有常有的经验作概括的推论。6、 我是国文教员,我的教师工作与我的文学创作是同时进步的。4、 事例1、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他身患严重的胃溃疡,但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那可贵的情操,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2、20岁的朱自清“感于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为了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朱自清(右)与叶圣陶清。“自清”两字出自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3、 “日本

24、人侵略我国,占去很多地方。国家已到危急存亡关头。青少年应有爱国家、爱民族、爱自由的伟大志气。不要辜负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担负起挽救国家民族的伟大使命,打败敌人,收复失地,誓雪国耻”在江苏扬州朱自清故居内,陈列着这段朱自清于1941年10月在四川省叙永县立初级中学所做的演讲记录稿。4、朱自清早就是我国著名学者了,但他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5、 评价1、 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对朱自清作了高度评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25、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2、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回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3、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4、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5、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高三(9)班 杨心怡米兰·昆德拉昆德拉的少年时代在弥漫整个欧洲的战火和硝烟中度过。二战结束后,他加入捷克共产党,但后来因参与政治运动、提倡思

26、想解放被开除出党。此后,昆德拉开始反思极权统治,并在其1967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玩笑中,极尽所能嘲讽之。由于他在作品中反讽极权主义并对苏联入侵捷克的行为进行批评,他的作品全面被禁,他在电影学院的工作也丢了,1973年,他的第二本小说生活在别处只能在法国出版。昆德拉被迫于1975年携妻子移居法国,开始流亡生活,他不但成为了自己生活的旁观者,也被迫成为了自己国家的旁观者。在法国,昆德拉很快成为最受欢迎的外国作家之一。但由于1976年在法国出版笑忘录,讲述苏联统治下普通捷克人的生活而触怒捷克当局,1979年,昆德拉被剥夺捷克国籍,1981年他获得了法国国籍。两年时间里,作为“没有国家之人”,流亡漂泊的孤独感深深刻入昆德拉的骨髓,并在其日后的小说中不时有所流露。大江健三郎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一座一到傍晚,山涧的上空就会出现灿烂晚霞的山村。如此美丽宁静的山村,却被战火包围着。山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影响着大江的创作,而战火给他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更是奠定了他日后写作的基调,他不止一次在演说中能够讲述对战争的痛苦回忆。1963年,他刚出生的长子头盖骨先天异常,脑组织外溢,留下无法治愈的后遗症;夏天,他还去广岛参加了原子弹爆炸的有关调查,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这两件与死亡相关联的事使他在生活中不得不时时意识到死亡,并将这种生活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