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重点、难点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课型及课时1、 新授课2、 一课时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品仪器:点滴板、胶头滴管等药品: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紫色石蕊试液、蓝色和红色石蕊试纸等(
2、实验要探究的物质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给定的几种)教学流程设计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了你“酸”的印象?你使用过肥皂、洗衣粉或其它洗涤剂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怎样识别酸和碱学生猜测的方法:尝(酸味、涩味)、触摸(滑腻感)、其它方法。 实验探究:学生用酸碱指示剂检验生活中的物质,以确定它们是否为酸或碱。得出结论:用酸碱指示剂可以识别酸或碱。 溶液呈酸碱性的实质问题思考:白醋、柠檬汁的酸味是谁造成的?洗衣粉和肥皂为什么都有滑腻感、涩味?展示:H+、OH-的结构、组成及形成过程。得出结论:酸中都含有H+;碱中都含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
3、酸、碱有相似的性质 回顾与反思用哪些方法可以识别酸和碱?溶液的酸碱性的实质是什么? 挑战自我利用课后习题对学习情况进行检查。 教学步骤一、 创设问题情景: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你留下过酸的印象?你用过肥皂、洗衣粉吗?它们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小结:有酸味的物质:水果、醋、一些饮料等;使用肥皂和洗衣粉都会有滑腻感。二、 引出课题:研究发现这些有酸味的物质都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而有滑腻感的物质则含有另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碱。学生活动:听讲、思考。三、
4、 问题引导1、 怎样识别酸和碱?学生活动:讨论、交流、猜测识别方法:品尝、触摸、其它的方法。小组之间讨论、交流、猜测的结果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物质。明确:“酸味”是酸的特征,“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特征。但科学家从不用品尝或触摸的方法来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酸或碱。他们是怎样识别酸或碱呢?点拨: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含有碳酸(H2CO3),它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我们熟识的食醋、柠檬汁等含有酸的物质是否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并将自己的实验方案与
5、同学进行交流。提出问题:肥皂水、食盐水、蔗糖水等物质是否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重视对学生实验技能的规范化要求,保证实验安全进行。学生活动:利用桌上(或自己准备)的仪器药品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对照判断。提问:(1)上述溶液可分为几类?(2)用什么方法识别酸或碱的溶液呢?(3)教材中为什么用点滴板做溶液间反应微型实验?学生活动: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根据三种颜色变化,应分为三类溶液。酸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碱溶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还有一种溶液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这种物质不是酸也不是碱。明确:酚酞试液也是一种常用的酸碱指示剂。为了使用方便,通常用
6、蓝色石蕊试纸或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它们遇到酸或碱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表中:物质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红色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白醋柠檬汁石灰水肥皂水食盐水总结归纳:通过以上学习可知道,识别酸碱的方法有那些?学生活动:通过交流、讨论总结出石蕊、酚酞及石蕊试纸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及现象。拓展:为什么不同的酸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同的碱溶液都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物质的酸性和碱性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学生活动:学生分析、讨论猜测,回答有关的问题:不同的酸溶液里都含有氢离子(H+),不同的碱溶液里都含有氢氧根离子(OH-),食盐水中既不含H+,也不含OH-
7、。展示:从氢原子去掉1个电子,剩下部分就是H+。水分子去掉H+剩下的就是OH-。总结:酸溶液中都有H+,碱溶液中都有OH-,由于它们的存在,使酸碱分别具有各自的通性回顾反思:请同学们将本节课的收获回顾总结一下。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从识别酸碱的方法和溶液酸碱性的实质以及科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活动建议:自制酸碱指示剂。讲解制备过程。教学反思:本节教学通过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现象和熟悉的物质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组织起来,迅速融入到教学情景中,使学生的思维和活动都是从“疑”开始,靠“疑”推动使学生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认识了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明确了溶液呈酸碱性的
8、实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了对化学的好奇心,培养了对科学的探究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教学中分析溶液酸碱性的实质是教学的难点,应该想方设法突破该难点。另外在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第1课时如何识别酸和碱六户中学 庞丽芹 教学目标 知识:1、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2、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进一步建立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3. 通过亲历实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运用间接观察的方法收集证据。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的品德。重点、难
9、点 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从微观粒子H+和OH-的角度去认识溶液呈酸性或碱性的原因。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新授课 2.一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自学、归纳;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授与实验相结合仪器和药品 肥皂水、白醋、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水、稀盐酸、无色酚酞试液、紫色石蕊试液玻璃棒、烧杯、滴管、白色点滴板。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问:同学们吃过山楂吗?什么味道?有这种味道的物质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可能异口同声:酸味。会先后说出:醋、桔子、西红柿等。师又问:同学们洗衣服时使用肥皂或洗衣粉有什么感觉
10、呢? 学生可能说出不同的答案。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滑腻感。从而引出课题。师: 研究发现这些有酸味的物质都含有一种特殊的化合物酸;而有滑腻感的物质则含有另一类特殊的化合物-碱 。2、学习过程:师问:如何来识别酸和碱呢?你有什么办法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猜测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会说可以用尝、触摸等方法)师接着问:在实验室中,是不允许品尝、触摸化学试剂的。那么我们是如何确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呢?大家想知道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若想知道,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116页和P117页。学完后看谁能说出实验室中识别酸和碱的方法。(学生自学5分钟)学完后由几位学生说出自学后的收获。最后生生补充得出板书。板书一
11、、 如何识别酸和碱1、识别酸和碱的方法(1)、酸碱指示剂:紫色的石蕊和无色的酚酞。(2)、石蕊试纸。师问:那么如何操作呢?师分别演示用酸碱指示剂和石蕊试纸识别酸和碱的方法。介绍仪器,在介绍仪器时可问:为什么要使用点滴板呢?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后由教师在学生观点的基础上点拨:为了节约药品。学生自己用白色的点滴板测试以下物质和紫色的石蕊、无色的酚酞反应的颜色变化情况,并将实验结果填入下表中。反应物白醋稀盐酸肥皂水氢氧化钠溶液食盐水水加入石蕊试液后的颜色加入酚酞试液后的颜色(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错误,和学生一块讨论,实验过程中巡回指导)实验完毕后让学生回答现象,各
12、组说自己的结果。师:现在你会识别酸和碱了吗?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啊?如果答不全,可多找几个学生来总结。教师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板书:二 、板书:2、可以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紫色的石蕊遇酸变成红色,遇到碱变成蓝色。无色的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到碱变成红色。师讲解:间接观察:借助酸碱指示剂,通过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能帮助人们确定该溶液是酸溶液还是碱溶液,这种方法属于间接观察法。板书:3、间接观察法师:刚才有的同学的回答非常确切,紫色石蕊遇到稀盐酸和白醋都变红,但深浅不一样,这是我们下节课的内容,能观察到这一点说明同学们非常的细心。大家考虑过没有:为什么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同的碱都能使无色酚酞
13、试液变红呢?是不是不同的酸中还有共同的“东西”?不同的碱中还有共同的“东西”?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然后给出盐酸、醋酸在溶液中的微粒(见课件)学生观察。说出观察到的信息。然后给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的微粒。(见课件)(说明:氢氧化钙是碱)学生观察。说出观察到的信息。师:通过观察,同学们认为到底是酸、碱中哪些离子使指示剂变色呢?学生讨论会得出:不同的酸都能使指示剂变色是因为都含有:氢离子;不同的碱都能使指示剂变色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一种共同的离子:氢氧根离子从而得出酸、碱的定义。三、板书:3、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4、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
14、化合物叫做碱;师讲解:氢氧根(OH)是由1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结合而成的原子集团又称原子团。常见的原子团还有碳酸根(CO3)、硫酸根(SO4)、铵根(NH4)等,它们常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化学反应。3、对应训练 课本120页在线测试1、34、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一个学生说不全,可让多个学生回答。最后教师汇总。通过学习能识别酸和碱;知道了酸和碱的定义。知道了间接观察法的定义。5、课后作业 (1)、阅读课本P118页“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看完后找学生讨论,通过看书,得到了什么启示?(2)、预习本节其他部分。 6、板书设计一、如何识别酸和碱1、识别酸和碱的方法(1)、酸碱指示剂:紫色的石蕊和无
15、色的酚酞。(2)、石蕊试纸。2、用酸碱指示剂识别酸和碱。紫色的石蕊遇酸变成红色,遇到碱变成蓝色。 无色的酚酞试液遇到酸不变色,遇到碱变成红色。3、间接观察法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 5、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碱;第2课时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区三中 尚国成教学目标1、知道溶液酸碱性强弱是由于溶液中H+和OH-的浓度决定的 2、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3、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增强对化学学习的情感。教学重点 1、知道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2、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
16、,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酸碱性强弱。教学难点1、明白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2、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课型与课时 新授课 1课时教学步骤问题回顾同学们说一下酸、碱的特征是什么?同学回答:酸中都有H+ ; 碱中都有OH- 导课 同学们猜猜看,什么样的酸性强 、什么样的酸性弱同学回答:H+多的酸性强H+少的酸性弱教师点拨是H+浓度大小还是H+多少?同学找出正确的表述方法问:碱性强弱的实质是什么呢?OH-同学回答:OH-多的碱性强OH-少的酸性弱教师:现在我们以醋酸为例,不同浓度的醋酸,他们的酸性强弱不同,你有办法区分它们么?同学回答:用指示剂(如:石蕊、酚酞)教师重复:酚酞?可以么?学生自己纠正教
17、师演示取不同浓度的醋酸(34种)分别放入试管中编号,每支试管中滴入2滴石蕊试液,让同学区分,这时同学可能区分混乱,教师让同学自己找出问题用酸碱指示剂很难区分酸碱性的强弱,有什么办法呢?引出PH问题怎样测溶液的PH值呢?教师让同学自己找出方法,学生自己从课本中找出后,教师让同学测量不同溶液的PH并填写表格(教师对有些测量方法不正确的同学加以指导)、(教师事先准备好同学测量的溶液)(溶液可以根据条件自己选择)表格: 溶液1234567PH学生测量完成后教师布置学生对照表格找出规律 PH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增强 中性 碱性增强注意:同学在测量过
18、程中水的PH很难测量为7教师注意加以解释PH方法本身为粗略测量方法、我们用的水中溶解了CO2等很多杂质。学生练习课本120页在线测试1、2、3题师引导:同学们吃过山楂吧!吃多了有什么感觉吗? (活跃了气氛,同学们会争先回答:可能会说;难受;感觉胃泛酸等。) 师:顺着学生的回答,师点名:这说明酸和碱对生命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布置任务:同学们自学课本120页三、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学完后,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说一说你知道的在自然界中或在生命活动中受酸碱影响事情。看谁说得多?同学们可能说很多,及时地评价,培养同学们的自信心。同学们可能回答:医院里有时测定某些体液的pH,能知道人是否健康。大多数的
19、植物适宜在接近中性的土壤中生长。因此,农民应根据当地土壤的酸碱性,因地制宜,科学种田。等等。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展示被酸雨腐蚀前后的雕塑图片, 健康人体液的pH表,胃酸过多病人的X光透视片,生活中一些食物的pH表,观看几种农作物最适宜生长的土壤的pH表及相关图片学生谈了自己的感想,了解到溶液酸碱度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的重要作用。4、智能训练PH大于7的显()性,PH小于7的显()性,PH=8的溶液显()性。、位于美国富兰克林的小依科庞德湖,湖水的pH是4.2,是世界上 性最强的湖,这种湖水是否适宜一般农作物的灌溉 (填“是”或“否”)。 测得人体内一些液体的pH如
20、下,其中酸性最强的是( )。A血浆:7.35 7.45 B. 唾液:6.6 7.1 C. 胃液:0.9 1 D. 乳汁:6.6 7.6新鲜牛奶的PH约为7,接近 性,储存了一段时间后味道变酸,PH 。(学生完成后,及时评价,增强自信心)5、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多找几位学生,以求加深印象,锻炼学生们的归纳思维能力。知道了溶液酸碱强弱程度的表示方法;学会了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懂得了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6、课后作业6实验探究:有两瓶无色溶液,一瓶是石灰水,一瓶是稀盐酸。你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区分吗?动手试试吧。7、板书设计 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1、 化学家通常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强弱程
21、度。PH的数值范围是0到142、PH7,溶液显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 7,溶液显碱性,PH越大,碱性越强;PH =7,溶液显中性。3、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实质在一定量的溶液中,氢离子的数量越大,酸性越强;,氢氧根离子的数量越大,碱性越强。二、 酸和碱对生命活动的意义第二节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第1课时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六户中学 庞丽芹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 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学会利用中和反应来改变溶液的酸碱性。2、 初步学会借助酸碱指示剂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过程和方法:通过对酸和碱反应的探究,
22、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的方法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到实验探究过程中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中和反应的实质,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反应的判断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新授课 2.一课时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演示台、学生分组实验的准备。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归纳、讲授与实验相结合仪器和药品 盐酸、氢氧化钠、石灰水、石蕊、酚酞、PH试纸、玻璃棒、试管、烧杯、PH计。教学步骤1、
23、; 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师:在家发面蒸馒头时,如果面发大了酸了,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会说出一些方法,有的同学会说出:加一些碱。 师:为什么加一些碱可以去掉酸味呢?其他的酸和碱之间是否也能发生化学反应呢? 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板书 一、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2、学习过程演示实验:在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5的稀盐酸。请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并说说看到的现象和自己猜想?学生回答现象不明显。可能不反应,也可能反应了。师:你能根据现有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同学们看课本123页的实验探究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利用所给的仪器和药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讨论后选择你认为
24、最好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操作,)交流共享汇报实验结果及结论。归纳总结盐酸和氢氧化钠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那么其他的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吗?演示实验:课本P125实验探究问题思考引导学生总结:以上实验说明酸和碱能不能发生反应?那你知道酸和碱到底是怎样反应的?生成了哪些新物质?动画演示:盐酸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H+和Cl-;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自由移动的Na+和OH-。学生观察后回答:反应前一共有几种离子,而两瓶溶液混合后,什么离子不见了?生成了什么新物质? 学生观察、讨论后说出观察的结果师生归纳:酸与碱反应时,酸溶液中的氢离子和碱溶液中的OH互相结合成了中性的水,当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呈中
25、性。引导由学生说出:上述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学生活动:你能不能根据反应原理及动画展示写出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由两生板演)引导发现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反应,生成的化合物是不是酸?是不是碱?生回答师点拨 氯化钠和氯化钙都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这样的化合物称为盐。板书 1、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师生据学生书写的化学方程式找寻反应的共同点:并板书如下: 板书 2、酸碱反应的共性 、酸 + 碱 盐 + 水 、溶液在反应后趋于中性 、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据上面的共同点,师点拨: 上边的反应是中和反应,并板书。板书3、酸和碱作用生成
26、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4、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师点拨: NH4Cl、 (NH4)2SO4等由铵根离子(NH4+)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也是盐。问题思考:在以上反应过程中,试管中溶液的酸碱性又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分析课本P124表中数据,并在坐标纸上绘出pH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体积的变化曲线。学生活动根据曲线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后多让几位同学说明)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板书。板书:5、 向稀盐酸中滴氢氧化钠溶液时: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不足时,pH<7,溶液显酸性,HCl有剩余。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时,pH7,溶液显中性。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
27、时,pH>7,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3、对应训练课本126页在线测试;课本128页挑战自我第1题。(做后及时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4、课堂小结 由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多让几位同学回答,以求加深印象。 学习了:酸和碱能发生反应,并且是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的实质、盐的定义。5、课后作业 课本P128页挑战自我第2题6、板书设计一、酸和碱之间发生什么反应1、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2、 酸碱反应的共性、酸 + 碱 盐 + 水 、溶液在反应后趋于中性 、H+和OH结合生成水分子。3、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4、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5、 向稀
28、盐酸中滴氢氧化钠溶液时: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不足时,pH<7,溶液显酸性,HCl有剩余。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与HCl恰好完全反应时,pH7,溶液显中性。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时,pH>7,溶液显碱性,氢氧化钠有剩余。第2课时中和反应的应用东营区三中 李静教学目标及重点:了解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化学对生产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教学课型及课时:1 师生交流课2
29、; 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各抒己见、交流共享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知道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经常利用中和反应来降低某些环境中酸或碱的含量。下面请大家谈谈你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二:教学过程: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估计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1、 治疗胃酸、被蚊虫叮咬、蒸馒头现
30、象(教师补充生活中的洗衣液混用时注意事项)2、 土壤改良方面3、 实验后的废液处理教师的引导和拓展1、 治疗胃酸的胃药成分并不是单一
31、的,但原理一样。大家据此可以展开调查,选出你认可的胃药。2、 酸性土壤改良时碱的选择空间也应该很大,为什麽常用生石灰呢?3、 在科学实验里,经常需要把溶液的酸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也要用到中和反应。三、小结:中和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上有广泛的应用四、课堂练习(自印题)教学建议:中和反应的应用
32、应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科技(如汽车上的应用)、人类生活(亚健康、美容)等,老师要本着这个教学方向多方面收集资料,扩充自己的知识容量,拓展学生的视野。第三节 酸和碱的性质第1课时酸的性质东营区三中 李静教学目标及重点:1 认识几种重要的酸和其使用方法。2 认识酸的化学性质,理解酸的化
33、学性质实质是氢离子的性质。3 通过对酸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教学课型及课时:1.实验探究课2.两课时教学方法:1 实验探究2
34、 比较学习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东营是一座很美丽的油城,遗憾的是土壤碱性较大,少了很多郁郁葱葱的绿色,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就碱性土壤改良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各抒己见,师导出新课: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用的是碱和酸的化学性质,酸和碱还有哪些性质呢?二:教学过程(一) 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二)
35、0; 师生共同学习(以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1 师提供木炭、铁、镁条、生锈铁钉、氧化铜、碳酸钙、碳酸钠、氯化铜溶液等物质,学生讨论后对物质分类,并猜想盐酸可能与其中哪些物质起反应?明确:物质的简单分类: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盐,根据已有经验学生猜想盐酸可能与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起反应。2、小组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明确:分别使盐酸与具有代表性物质反应 3、交流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明确:
36、 1、镁条要打磨 2、液体的用量 3、固液试剂的添加顺序4、小组互助完成探究实验,并交流实验现象,完成投影中表格内容5、分析:Mg+2HCl=MgCl2+H2点拨:从反应前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到反应后溶液中的微粒种类变化中得出与镁反应的实质是盐酸溶液中的氢离子,然后通过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进一步验证。同样方法分析其它的化学反应。6、得出结论:跟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的实质是盐酸溶液中的氢离子。7、那麽硫酸、醋酸等常见酸是否也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明确:有。因为他们的溶液中都有相同的氢离子,请同学们尝试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8、多媒体投影得出结论:酸的通性9、(过渡)在学习和实验过程中我们常用稀酸,
37、但实验老师采购的常是浓酸,所以我们有必要来认识两种常见的浓酸:浓盐酸和浓硫酸。师展示两瓶浓酸,请同学们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认识它们。明确:1、观察 2、阅读标签 3、打开瓶塞闻气味 4、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10、点拨:打开瓶口时观察到什麽现象?如果某天我们的城市也下场这样的酸雾,后果会如何?目的:使学生轻松明白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11、同学都知道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所以在稀释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师演示小实验:盛水的小烧杯用烛油粘在木块上,把浓硫酸沿玻璃棒缓缓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一会儿木块滑落,证明稀释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投影:1、稀释浓硫酸的注意事项 2、浓硫酸沾到皮肤上时如何处理的图片三、总结
38、梳理、回扣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层层剖析得出酸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因他们的溶液中有相同的氢离子。三、 布置作业第2课时碱的性质东营区三中 李静教学目标及重点:1认识几种重要的碱和其使用方法。2认识碱的化学性质,理解碱的化学性质实质是氢氧根离子的性质。3通过对碱性质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进一步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教学课型及课时:1.实验探究课2.第二课时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2.类比学习媒体设计:多媒体投影仪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溶液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氢氧根离子,会不会跟酸一样也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呢?二:教学过程1、师用镊子夹取23块固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放入小
39、烧杯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认识它们的某些性质。明确: 颜色、状态 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其颜色、状态(认识潮解、并延伸贮存方法) 演示实验认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 用玻璃棒分别蘸取少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在手上捻一捻,有什麽感觉? 在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入少量棉花,通过棉花变黑体验它的强腐蚀性。(得出俗名并通过图片展示不慎沾到皮肤上的应急措施)2、 投影结论:学生交流共享完成表格3、认识氧化钙: (1)它的工业来源 (2)某报报道:在花都某石场打工的湖南妇女刘云娥在工作时, 不小心跌落石灰池中,被严重烧伤,请你解释烧伤的原因。 (3)在日常生活中你注意过食品袋中的干
40、燥剂包吗?对氧化钙你又有什麽认识呢?4、归纳小结5、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氢氧化钙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那麽氢氧化钠能吗?它们还能与那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6、师提供铁、木炭、镁条、生锈铁钉、氧化铜、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学生先分类再猜想后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完成投影中的表格。明确:(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因为在它们的溶液中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不能与生锈铁钉和金属、非金属反应,所以常用铁桶运输烧碱。(使学生感知物质不能发生某些化学反应也是物质性质的一种表现,有时这正是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可引导学生再举例说明) (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发生条
41、件(但不可以盲目拓展和加深) 7、拓展:理论上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能设计实验通过明显的现象证明吗? 方法:(1)塑料瓶变瘪 (2)气球涨大 (3) U型管中红墨水的移动 (4)设计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气泡冒出速度的对比实验三:小结: 在碱中因为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所以与酸一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金属离子的不同在反应现象上存在差异。而且物质不能发生某些化学反应也是物质性质的一种表现,要会辨证的看问题。另外无现象时并不能说明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四:布置作业学生实验 酸和碱的性质区实校 王秀红实验设计思想:1通过实验认知酸和碱的性质。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和碱的性质。实验原理:1酸的
42、化学性质 酸使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酸+活泼金属=盐+氢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酸+盐=盐+酸2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基本反应类型之四。3碱的化学性质碱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碱与盐的反应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认知酸和碱的性质。2通过活动与探究掌握酸和碱的性质。实验用品:试管、胶头滴管、镊子、药匙、表面皿、玻璃棒浓硫酸、浓盐酸、稀硫酸、稀盐酸、铜片、锌粒、镁条、带锈的铁钉、石灰石、固体氢氧化
43、钠、消石灰、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实验步骤:1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物理性质观察浓硫酸和浓盐酸的状态、颜色,比较它们与水的密度大小,打开瓶塞,观察发生的现象;闻一闻气味。把现象填入下表。浓硫酸浓盐酸溶质的化学式H2SO4 HCl颜色无色无色状态液态液态气味无味有刺激性气味密度(与水比较)比水大比水大敞开瓶塞的现象无现象有白雾其他溶于水放热2酸的化学性质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1将镁条、锌粒、铜片分别中放入少量稀硫酸、稀盐酸中。加镁条、锌粒的试管中有气泡镁条的试管中气泡多加铜片的试管中无现象Mg+H2SO4=MgSO4+H2Mg+2HCl =MgCl2+H2Zn+H2SO4=
44、ZnSO4+H2Zn+2HCl=ZnCl2+H2铜与酸不反应2在两支试管中各放入一根带锈的铁钉加入少量稀硫酸、稀盐酸。铁锈消失,溶液变成黄色Fe2O3+6HCl=2FeCl3+3H2OFe2O3+3H2SO4=Fe2(SO4)3+3H2O3在试管中放入一小块石灰石,加入少量稀盐酸。石灰石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CaCO3+2HCl=CaCl2+H2O+CO23碱的物理性质观察固体烧碱、消石灰、氨水的颜色气味状态,正确闻氨水的气味。将结果填入下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俗名火碱、烧碱、苛性钠熟石灰、消石灰色、态、味白色固体白色固体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水溶性易溶(溶解放热)微溶其它易潮解4碱的化学性质
45、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解释、化学方程式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分别滴加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均产生蓝色沉淀CuSO4+2NaOH=Cu(OH)2+Na2SO4CuSO4+Ca(OH)2=Cu(OH)2+CaSO4实验点拨:1原理拓展(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反应物溶于水或酸 生成物必须有沉淀、气体或水(2)酸的通性:因为酸溶于水都能电离出H+,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酸使石蕊变红,酚酞不变色酸+活泼金属=盐+氢气酸+金属氧化物=盐+水酸+盐=盐+酸 酸+碱=盐+水(3)碱的通性因为碱溶于水都能电离出OH-,因而化学性质相似碱使石蕊变蓝,酚酞变红色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46、的反应碱与盐的反应 酸+碱=盐+水2注意事项(1)盛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碱性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2)碳酸钠溶液是碱性溶液,但不属于碱。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3)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但酸溶液一定是酸性的。(4)不溶于水的酸或碱因不能电离出H+或OH-,因而不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实验拓展:1金属与酸反应速率比较在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表面积相同的锌片、镁片、铁片(事先均打磨过),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观察现象。反应速率是:镁>锌>铁 ,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反应速度就越快2影响金属与酸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一:取大小相同,表面积相同的光亮的锌粒放入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三种不同浓度的稀硫酸
47、,观察现象。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实验二:取一粒锌粒和少量锌粉(大小一致)分别放入两只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观察现象。反应物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3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在两支一样大小的试管中分别集满二氧化碳,将一支试管倒置在水中,另一支试管倒置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均可观察到试管内液面上升,倒置在氢氧化钠的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高,由此可证明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利用如下装置都可以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布置作业:松花皮蛋于明朝初年问世,其腌制配方有多种,但主要配料为生石灰、纯碱和食盐。将一定比例的配料用水和粘土调制成糊状,敷于蛋上,密封保存,数日后可使用。腌制
48、皮蛋的配料用水调制时,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有(不考虑粘土中物质可能参与的反应) , 。皮蛋外的糊状物经水溶解、过滤后,所得滤液中肯定大量含有的溶质为 和 。某同学设计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方案,探究所得滤液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请你帮他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取少量滤液,滴加适量碳酸钾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钙若无白色沉淀滤液中无氢氧化钙取少量滤液, 若出现 滤液中含有碳酸钠第四节 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史口镇中心中学 吕立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
49、#160; 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 理解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3、 初步认识定量研究化学反应对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通过联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
50、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解题思路和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认识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的质量与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构建计算模型,理解计算原理。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演示台教学步骤:一、 创设问题情景: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他可以通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用阳光分解得到。已知1kg氢气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大约跑100km ,18kg的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学生根据化学式的计算和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
51、变来解决。二、 问题探究:34kg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产生多少氧气?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三、 温故知新:1、 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涵义。2、
52、 写出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思考:过氧化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质量比为多少?引导探究:设置一系列问题来解决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体系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怎样的关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设置一系列问题:(1)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各微粒的个数比(2)在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各微粒的质量比(3)在10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时各微粒的质量比(4)在100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时各微粒的质量比(5)在2n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时各微粒的质量比(6) 在1g过氧化氢分解时各微粒的质量比(7 在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
53、分解时各微粒的质量比师生交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与什么有关?总结归纳这种质量关系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有关。在化学反应中,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恒定的质量比进行。接下来同学们设计方案解决上述问题:34kg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产生多少氧气?(在设计方案进行计算时,应有一个规范完整的步骤。让人一看就明白)展示评价:展示学生有代表性的解答方案,组织学生评价,总结解题步骤和解答过程中已出现错误的地方。交流解题方案总结解题步骤:设、写、找、比、答、查。试一试:根据以上思路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1、
54、0; 课本137页问题。2、 课本138页在线测试。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强化对解题步骤的认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索升级:实验室需要22.4L氧气,则需要多少克过氧化氢完全反应?(氧气的密度为1.43g/L)问题与反思:通过以上探索,请你将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解题思路、步骤和注意问题总
55、结出来。拓展: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可以解决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化学反应中的量的问题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一、 计算依据:-化学方程式 已知量、未知量 相对分子质量、化学计量数二、解题步骤:设、写、找、比、答、查。教学建议:从已有的教学经验发现: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由于教师只简单讲授列比例,求未知量,而没有从微观(本质)上引导学生得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是恒定的这一关键性结论,导致学生只知道模仿着列比例,不知道成比例的本质原因,长期对化学计算的依据存在模糊认识。对此,老师在处理本节教学时要引起高度重视,对教材P136页化学方程式由微观到宏观层层递进导出“恒定质量比”这一结论时,要引导学生必须自醒自悟。第五单元复习课教学建议:本章复习课设计要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对物质从本质上进行分类的思想,紧紧抓住H+、OH-两种离子,通过盐酸和氢氧化钠两种典型物质把琐碎的知识串起来,渗透学习化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半导体芯片年报业绩扭亏为盈的股票
- 核电项目建设合同范本
- 老年人皮肤瘙痒的护理
- 时尚科技工作总结
- 污水年终工作总结
- 芭蕾课堂行为规范
- 张家口市崇礼县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新疆政法学院《中华射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专用2024高考政治二轮复习题型专练五漫画类
-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排水及环境工程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03月“蓉漂人才荟”都江堰市事业单位赴外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东电工电气集团社会招聘17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省青岛市高考地理一模试卷
- 医院培训课件:《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 物理-重庆市南开中学高2025届高三第七次质量检测暨3月月考试题和答案
- 2025年湖北省部分高中高三语文3月一模联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2020年个人信用报告新版含水印
- 雷雨第四幕剧本由中门上不做声地走进来雨衣上雨还在往下滴发鬓有些
- 广东省五年一贯制考试英语真题
- 标准鲁班尺尺寸对比表
- PackingList外贸装箱单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