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24_第1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24_第2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24_第3页
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教案24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题2 机遇挑战初露近代曙光一一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对应学生用书第110页)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从世界范围看,资本主义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中国也出现了近代化的曙光,面临着走向近代化的机遇。但是,中国明清 两朝对外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君主专制、固守传统的 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走向近代化的机遇。高考试题一般以这一背景为出 发点,要求考生认识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化面临的机遇 ,并总结中国未 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中西对比是考查本主题的常见试题设问形式。分说知识链接一、世界发展的潮流机一机遇1 .经济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向工业化方向迈进,英国、 法国、美国

2、等先后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2 .政治上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在欧美一些先进国家建立,民主化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 趋势。3 .思想文化上启蒙运动蓬勃发展,近代科学硕果累累,民主科学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4 .国际关系上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处于殖民霸主的地位, 中国作为传统大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机、中国近代化的曙光一一挑战1 .经济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形成了全国性市场, 大批商业性市镇出现,在此基础上,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2 .思想上具有民主色彩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以黄宗羲、顾炎武等为代表,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要求3 .文化上反映市

3、民阶层文化需要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涌现,在艺术上更加追求个性,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封建色彩。4 .对外交往上新航路开辟,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欧洲国家与中国贸易大量增加,玉 米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大批传教士来华,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带 入中国,西学东渐局面开始出现。总览规律认识明清时期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1 .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非常脆弱,商业资本尚未 从传统经济中彻底分化出来。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 素的成长。2 .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最主要因素。3 .思想文化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宣扬“存天理,灭人欲”的价值观,不利

4、于近代文 化、科技的产生与发展。4 .对外关系封建政府执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人为割断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使中国丧失了融入世界潮流的契机。感悟针对训练1.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清代盛衰” 一文中作出如下判断:“清朝的衰机,可以说是起于乾隆之世。”下列对于“衰机”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A.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开始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而丧失向工业文明过渡D.建立军机处强化封建专制统治C 把握时间信息“乾隆之世”。D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首先排除;A、B两项均错在“开始”。乾隆帝高度重视农耕经济,这导致中 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未能步入近代工业文明。2. (2

5、017苏州期末)“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 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以上言论最可能出自于()A.董仲舒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D 从题干“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 ”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 也”,可见该思想家并非尊崇儒学和孔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属于 儒学正统思想家,而李贽是儒学异端,D项符合题意。3. (2017南京三模)古代儒学家一直关注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星队(坠)木鸣,国人皆恐。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 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 之有

6、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 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荀子天论材料二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大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三 生有生之理,死有死之理,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理,存有存 之理,亡有亡之理。天者,理也,其命,理之流行者也违生之理, 浅者以病,深者以死。人

7、不自知而自取之,而自昧之夫国家之治乱 存亡,亦如此而已矣。王夫之读通鉴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自然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政治主张。(2)根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目的,并辩证认识董仲舒与 荀子思想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王夫之认为国家治乱存亡的关键因素及其思想特 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时期儒学家探讨的共同主题和出发点。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畏之,非 也”等信息逐层归纳观点,依据教材知识回答荀子的政治主张。第(2)问, 根据材料二中的“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 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等信息可知董仲舒 主张“天人感应”,带有警示、规劝君主的意图,其与荀子思想的关系 有继承也有背离。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的“治有治之理,乱有乱之 理夫国家之治乱存亡,亦如此而已矣”概括“因素”,“特点”可从 性质、范畴等主要层次思考。第(4)问,要把握贯穿于试题三段材料之中 的主线,然后才能寻找答题角度。答案:(1)观点:自然界变化有规律;自然界异常现象不可怕;自然界 的异常现象与国家兴乱无关。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