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分组、学生讲述实习收获。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讲义)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一、社会性简介所谓“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即培养儿童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性”的教育。那么,什么是“社会性”呢?假设提问:很不幸,你乘坐的飞机失事了。不幸中的万幸,你存活了下来。但是,万幸中的不幸,只有你一个人幸存了下来。这时候,你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总之,你是需要看到有别的人。为什么呢?对了,因为这有这样,你才觉得安全。换句话说,只有在和其他同类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安全。这,就是一种社会性的表现。是的,人惧怕孤独,因为人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 社会 &q
2、uot; 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 社会 " 就构成了。一个家庭, 就是一个小社会; 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 " ,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 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 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别人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会性的场合。但是在人们离不开社会的同时,人们在社会中和人交往时,又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矛盾。正如一首老歌唱的: “不喜欢孤独, 却又害怕两个人相处,这分明是一种痛苦。” 只要有社会,就
3、会有矛盾,有人际交往的痛苦。说到痛苦,佛教对其阐释得比较透彻:【扩展知识:人生八苦】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 ” , “五盛阴 ”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佛教的教义认为,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这种看法未免有些悲观,让人觉得人生简直就是一片灰暗。佛告诉我们,因为你是人,所以你就必须在人世间承受痛苦一一充满了宿命论的意味。那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作为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呢?(一)社会性的产生提问:作为一个人,需要些什么?原发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引
4、用一:马斯洛的本能五层次理论)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虑、 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 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支持和合作。随着年 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增加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 参加者、智利被困矿工)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 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
5、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当然,现代科学证明了,很多动物都具有社会性,但是动物的社会性远没有人类的复杂罢 了。当人一出生时,由于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 内化,变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各种不同的社会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是不同的:举例“东西方的礼仪”、“中国和韩国的礼仪” “古代和现代的婚姻、恋爱”】假如一个人远离了社会生活,失去了人际交往,那
6、他只能是个自然人,而永远不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性。I (举例,狼孩的故事和离开社会又回到人类社会的小孩)一最后,需要强调的,人的需要是痛苦的根源,但是,它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人类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类的进步、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痛,并进步着。( 二 ) 社会性的内容关于社会性的内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在关注,但关注的角度有所不同。这里,我们不去了解和区分这些专业的学术争论。我们只需要了解,什么是社会性。【定义】: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培养社会情感、掌握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
7、、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社会性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作为人生之初的学前儿童期,其社会性内容有哪些呢?本课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选取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道德共五个方面,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第二节内容,这里略)二、社会性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在简单了解了社会性是什么之后,回到我们本门课的内容,我们需要知道为什么需要开设学前儿童社会学这门课程,或者说,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处?【提问】同样是智力中等或智商水平较高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与他人的关系和谐,懂得乐群合作、礼貌谦让,受人欢迎;可有的人却与他人的关系紧张,攻击性强、孤僻易怒,受
8、人排斥呢?经过比较后得出结论: 有的人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 有的人不适应他们所生活的社会,与周围人格格不入,甚至逆反、对立。一言以蔽之,两种人的社会适应程度大不一样,即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不一样。现实要求我们要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但是,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发展好社会性,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不是厚黑学,也不是善于钻营,而是一种素质】试想: 你是愿意跟善于协调各种矛盾的聪明人在一起,还是喜欢和一个整天愤世嫉俗、不受人欢迎的人在一起?有的同学可能会说:现代社会是个崇尚个性解放的社会,特立独行值得鼓励。【辨析:追求个性的社会需要人们发展社会性么?为什么?】特立独行讲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却并不
9、是与人为恶。个性张扬和与人和睦可以兼容。底线是不要伤害他人的利益。“个性的成功在于能吸引,而不是排斥”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同样是其生存发展的必需的内容。伟人邓小平同志曾告诫那些急 功近利的足协官员们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但是,伟人故去了,中国足球陷入了前所未 有的低谷。我们的教育,何尝不需要从娃娃抓起!社会教育,尤其如此!1 .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儿童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生活在社会之中,也就是说,儿童一出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儿童除了基本的生理需要外,还有社会性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 安全需要表明儿童间接地需要情
10、感支持及社会 交往,襁褓中的婴儿因为感到温暖、安全,进而产生与成人主要是母亲的亲近需要。随着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儿童一天也离不开与成人、教师、同伴的交往。(“计时隔离”可以作为惩罚的原因)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社会性的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X决于智商,80%X决于情商。"(引用二:什么是情商) 加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 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 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
11、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 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的成功,所学的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却占85%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智商很高的人并不见得会成功,婚姻生活也并不一定美满;而情商很高的人则必定事业成功、家庭幸福。智商高的人一般来说是专家,情商高的人却具备一种综合与平衡的才能。而情商的核心就是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能力。(举例:刘邦最大的优点是有自知之明,凡事从不独断专行,善于收买笼络人心,虽文不如萧何,谋略不及张良,率军打仗不比韩信,却能指挥这些人心甘情愿为他服务。)因此,好的教育
12、并不单单只是智力的训练。因为相比较而言,社会性水平的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其中也包括家庭关系的成功与幸福。2 .社会性影响学前儿童身体、心智的发展首先,良好的社会性会促进孩子的身体健康。因为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他时时刻刻在接收着来源于周围人、事或自身内部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理和分析,会对我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社会性发展得好一一和谐相处一一开心、愉快一一内分泌系统平衡一一免疫力强】社会性发展不良一一冲突对抗一一生气、烦躁一一内分泌系统紊乱一一影响发育】有医学研究表明,幼儿心情紧张可导致呕吐、腹泻、发烧等;长期神经紧张还可导致幼儿生长发育迟缓;成人疾病中
13、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胃溃痒、慢性肠炎,也都与神经 紧张有关。【材料】现代社会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心理问题(抑郁、酗酒、焦虑)其次,社会性还会影响学前儿童的智力发展。社会性发展得比较好的孩子一一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一一同伴、师生关系好一一获得更多交往发机会一一交流多、视野广、能力提高快。原本智力水平中等的孩子,如果非智力因素发展得很好一一良好社会性中的自制力、适应能力、毅力、真诚等心理品质,对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这虽然不能直接提高智力程度,但是它们能使智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他的学业成就完全可以比智力水平高而非智力因素发展得不好的孩子高许多。同样道理,智力水平很高的孩子,
14、也会因为非智力水平的低下而导致智力水平发展一般 甚至很差。3 .社会性认知的需要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等同于对一般客体的认知,它是儿童主体观念(是非观念、价值观念等)形成的过程:不是简单地接受成人的观念,或记住现行社会的规则、规范,而是在了解 它们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判断、抉择,形成自己的认识。即创造力、独立性、适应能力等良好的个性。】越早发展孩子的社会性,越有助于孩子在同伴关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形成孩子的领导气 质,也有利于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培养良好过硬的素质。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以后需要的知识才干。控制自我、倾听他人、与人合作等这些社会性技能,是品学兼优的
15、孩子必须具备的。第二节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特点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包括哪些内容?各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认识。下面,我们尝试从心理学角度,结合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抽取学前阶段儿童社会性构成的最基本因素,即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行为、道德等五个方面作为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内容。、自我意识(一)自我意识的内涵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人由于自我意识的 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等等。从知、情、意这一角度出发,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方面,1、自我评价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首先,
16、幼儿自我评价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还有自己的名字、年龄等 ;其次,观察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等;最后,涉及自己与父母及同伴的关系。儿童进行自我评价的途径有三种 :掌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 中对自己做出评价;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2、自我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 在情感上的表现,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
17、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3、自我控制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的能力。学前儿童的自我控制分为五个阶段:2 岁前分别为神经生理调节阶段、知觉运动调节阶段、外部控制阶段( 即服从控制者的命令);2 岁左右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即利用表征能力, 以符号代替物体,在没有外界监控的情况下服从控制者要求、延缓自己要求的行为;4岁以后儿童开始运用语言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了。【举例】 “奶油蛋糕”试验儿童控制自己是很难的事情老
18、师对十八个小朋友说: “小朋友们, 今天我请你们吃蛋糕。” “我最爱吃蛋糕了。 ”“但是,我有个要求,我要出去五分钟,在我回来之前,你们不能吃蛋糕,回来之后才能吃。 如果谁没有吃蛋糕,我就奖励给他一个棒棒糖” 老师就到另外一间屋子里去,通过圆孔能看见孩子所在屋发生的事情在个别孩子忍不住吃了第一口后,陆续一些孩子都吃了自己面前的蛋糕,五分钟后老师回来时,已有一半的孩子在吃蛋糕了。每个人的自制力不同。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自制力缺乏的人做事不考虑后果,只顾眼前利益,而且在长期利益失去之后又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容易悲观、自责、沮丧、一蹶不振。自制力主要在于养成,因此,让孩子从小学会控制自己是非常重要的
19、。幼儿正处于形成自制力的萌芽阶段,好吃的、好玩的对孩子的诱惑力很大,但孩子从三岁左右起,接受的社会规范、道德标准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理解其中的含义,知道如果自己能够抵制诱惑,就能获得自己最想得到的东西。如果在幼儿期间对孩子放任自流,一味地满足他们,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到上小学,孩子就会养成另外一种意志:自己想要的必须要当时得到,否则就会大发脾气,难以容忍,这样会大大消磨他们的自制力,对其身心健康成长不利。3 岁半到 4 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通过自制力调节自己的需求了。最后,他们会得到最丰富的奖赏。如果孩子到玩具店后,一定要买价格昂贵的电动车,而你的支出计划又没有这笔消费, 你可以跟他商量,我们可
20、以买一个便宜的你喜欢的小玩具,但妈妈没有更多的钱买电动车,如果你帮妈妈节省生活费,妈妈会很感谢你,因为你特别理解妈妈。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 “软糖实验”。被试验的孩子面前摆着一块糖,并且被告知如果在五分钟内忍住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块。经过追踪调查,那些很好地克制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吃第一块糖而得到第二块糖的孩子长大后许多人都考上了大学,有着较高的声誉和社会地位及财富;而那些忍不住吃掉第一块糖的孩子长大后大多表现平平,这就是自我控制对个人发展的重大影响。(二)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1.0-3 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婴儿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的时期。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
21、像玩弄其他物体一样玩弄自己的脚、手指等,甚至啃自己的脚趾、扯自己的头发、狠咬自己的手指】一般要到婴儿期末,才能开始把自己的身体与其他物体区分开来,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才能把自己和周围存在的" 物 " 区分开来。幼儿前期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 表现在能把自己和" 别人 " 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在成人指导下,才逐渐学会用人称代词的第一人称,说"我要喝水"、 "我不哭 "等,如听到别人呼唤自己的名字时会产生明显的反应,即知道是在叫自己,而不是叫别人。其次,语言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了
22、条件,能够准确地使用代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再次,表现在他们开始出现了" 自尊心 " 。当儿童受到戏弄、嘲笑、不公正的待遇,或在别的儿童面前受到责骂等,往往引起愤怒、哭闹或反抗行为。2.3- 6岁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期是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1)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表现在对自己性别的认识,知道我是谁、我几岁、我是男孩还是女孩,可自我观察到身 体特征、动作、能力、爱好、所有物。例如游戏中,选女孩当妈妈,体现出幼儿对性另标准的认识 ;选大个子当警察,则体现出幼儿对能力的认识。(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
23、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有密切 联系。其特点有如下几点。A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问幼儿 ”为什么说自己是好孩子"时,幼儿会说因为老师说 我是好孩子,或者说"妈妈说我是好孩子”。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非常简单,他 们一般把自己看成"好"或"不好","聪明"或"愚笨","强壮"或"弱小",很难像成人一样做出 全面细致的区分。【教育启示】 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不可褒扬过高,也不可随意
24、贬 损,要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幼儿的影响。B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自己的情绪出发进行评价。例如,评价班上哪个小朋友是最好的值日生时,有个幼儿说 "我和xx是最好的值日生。他值日就给我发带金边的碗,我值日也发给他带金边的碗。"幼儿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才逐渐能从主观情绪性趋向于比较客观。例如,有的大班幼儿想说自己好又不好意思,于是说“我不知道我做得怎么样。"或说"我不说。"(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2-3岁的儿童已有了独立的愿望,常常喜欢自己做事、自己行动,常常说“自己来”例如,儿童抢着自己用匙吃饭,
25、即使泼撒满桌,也不要成人帮助。2-3岁的儿童往往开始表示自己的主张,当成人提出要求时儿童并不听从,爱说 "不"、"偏不"、"就不"等。真正的独立性是在幼儿期明显发展起来的,6-7岁的儿童在很多方面能够独立进行。生活中可进行自我服务,很多幼儿还可以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值日生等。独立性发展还表现在幼儿开始独立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能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还能独立地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如自己单独玩、看画书、游戏中克服一些困难。二、情绪情感(略)三、个性(略)四、社会性行为【概念】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
26、、语言和行为反应。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互相交往。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 础,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鼓励。反社会行为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的是
27、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 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等等。 这些行为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其极端后果是伤亡、犯罪,甚至战争,因此被人类社会所反对和抵制。一般说来,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从交往的对象看,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成人的交往,主要包括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指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特点主要有如下几点。(一)0-3岁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婴儿的社会性行为最初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婴儿一出生就开始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主要的交往对象是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婴儿以啼哭、微笑、皱眉等行为表明
28、他们与其他人交往的需要。而父母经常做出呼唤、拥抱、抚摸、微笑等行为,婴儿也报以相应的反应,表明 他们与其他人交往的能力。因而,婴儿形成的最初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 恋关系,即亲子关系。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有益于他人的行 为,如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分给别的小朋友,还能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二)幼儿期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到了 3岁,大多数幼儿会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幼儿的交往范围逐渐扩大,幼儿交往的 对象除了父母和亲人之外,增加了与教师和同伴的交往。1 .幼儿与教师的交往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是一种"权威"的关系,在与教师的
29、交往中,幼儿对老师的态度和行为多数是顺从的,因为幼儿已经初步认识到服从一一好结果,不服从一一坏结果,所以必须服从权威。幼儿开始从尊重、服从父母到尊重、服从教师的权威,又建立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 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大进步。2 .幼儿同伴间的交往学前儿童同伴间交往在出生后的第一年末就明显发展。【例子】十个1岁多的儿童,冲着另一个儿童微笑,像说话一样发出声音,拿走或者递 给对方玩具或轻拍对方,希望通过这些行为达到与对方的一种交流。而从第二年开始,其交往的能力更是迅速发展。【例子】儿童一起游戏时,你追我赶、你藏我找,还能互相模仿某些动作,一起有组织 地玩一个简单的游戏,如过家家。特别是在幼儿园接受教
30、育的儿童有了更多与同伴交往的机 会,他们可以互相协商、共同讨论、共同组织一项活动或游戏,可以互相提出请求、互相帮 助,可以一起分享、交流各自的情绪体验,交往的能力及水平不断地提高。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历程中, 同伴之间的交往比儿童与成人间的交往更具有特殊的重大意 义。只有在幼儿之间的互相交往中,儿童才能学会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各自的活动积极性,有助于自我意识的形成。这种交往也有助于幼儿重新协调他们与成人的关系,儿童在活动中对同伴的依从性增强,就必然减弱他们对成人的依从性,这样也就促进了幼儿与成人,尤其与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改
31、变幼儿对父母的单方面的顺从态度。但就整个发展过程看,儿童对同伴的依从性的发展的高潮不在幼儿期,而在7-10岁之间,以后又会表现出减弱的趋向。【资料】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是不同的,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所占比例约为 13.33%、14.31%、19.41%、52.94%。(三)儿童的一些典型社会行为分析1.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利他行为。观察发现,1岁之前,儿童已经能够对别人微笑或发声,这种积极性反应表达了最初的友好倾向。当这些儿童看到别人处于困境,如摔倒、受伤、哭泣时,他们会加以关注,并出现皱眉
32、、伤心的表情。到1岁左右儿童还会对于困境中的人做出积极的抚慰动作,如轻拍或抚摸等。在婴儿与成人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用自己的手指指点某些物品,并尽量使成人跟随手指注意到被指物品,这种指点动作反映着儿童最初的分享行为。在人生的第二年,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会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常常把自己的玩具拿给别人看,或者送给别人玩,有时候拿着自己的玩具加入他人的活动中,有时候帮助妈妈做些简单的事情。尽管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难弄清别人遭受困境的原因,但他们却明显地表现出对处于困境的人们的关注,有时候是慢慢地走近哭泣着的同伴,轻轻地拍拍他,有时候是想为一位掉了玩具的儿童提供另一件玩具,有时候又会给弄伤手指的母亲拿
33、来"创可贴"。2岁以后,随着生活范围和交往经验的增多,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渐能够根据一些不太明显的细微变化来识别他人的情绪体验,推断他人的处境并作出相应的抚慰或帮助行为。例如,&一儿童入园时因为父亲生病住院而心情不高兴,很少言语,也不像往常一样积极地参与小朋友的游戏, 幼儿能马上发现,并关切地询问"你怎么了 ?你为什么不高兴?”当得 知其父亲生病时,能劝慰他"别着急,你爸爸会马上好起来的, 大夫会给他治好的“,有的幼儿还马上把自己手中最喜欢的玩具让给他玩,或邀请他参加自己的游戏。近年来,一些关于同情和利他行为发展的研究表明,这些行为
34、并非一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增多,有些不仅不增多,还可能出现减少的趋势。比如分享,在 4岁到16岁之间没有发现连续增多的变化趋势;再如,面对一个摔倒在地的小朋友,较小的幼儿比较大的儿童【教育启示】同情及其更多地表现出同情的行为反应,面对一个受伤流血的成人也是如此。他利他行为并非自然随年龄增大而增多,需要借助于教育,儿童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2.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了解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有利于我们及早采取预防与矫治措施,对症下药、 防微杜渐,使幼儿身心健康、正常地成长。(1)攻击性行为每个学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都有程度不同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别
35、人身体上的伤害。(2)嫉妒行为嫉妒行为是学前儿童嫉妒心理明显而具体的表现,是对别人在品德、能力方面胜过自己 而产生的不满和怨恨情绪时的一种消极行为。例如,当妈妈去抱别人家的孩子时,孩子就会很快地跑过去,叩叩他的头或者抓抓他的脚,想把那个孩子支开。 在幼儿园里,嫉妒行为更多,比如有的幼儿常常偷偷把老师喜欢的 孩子的东西藏起来或者破坏,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告状,这通常是嫉妒心理在作怪。(3)退缩性行为在人多的场合,总是静坐一旁,对别人似乎没有什么兴趣。这样的孩子在团体中容易被 别人遗忘。(4)破坏性行为需要分清故意破坏还是动机是建设性的破坏。比如拆东西来研究内部结构,这其实是孩子通过这种行为来探究和认
36、识事物。这类行为可以认为是健康的,可以通过引导向好的方向发展。有部分儿童经常故意打破物品,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 这种行为必须加以教育和制止。(5)残忍行为常见于残酷地对待小动物。这类行为若不纠正,长大以后可能会缺乏同情心,不关心自己的父母、长辈、同事,对社会 缺乏责任感。严重的甚至还会犯罪,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引用】为什么孩子会虐待小动物小动物活泼可爱,姿态动人,一般情况下,孩子都很喜欢小动物。可是有些孩子不这样,他们以虐待 小动物为乐趣。他们喜欢追打小动物或残害小动物,当听到小动物的哀鸣声时,或是看到小动物垂死挣扎 的情景时,却感到快慰。孩子对弱小善良的小动物进行虐待,原
37、因是多方面的:1、孩子生活中的刺激太少,想在恶作剧中寻求刺激。2、孩子日益增加的自信心、好胜心得不到满足,因而就通过伤害小动物来获得心理安慰、平衡;精力 特别充沛的孩子,剩余精力无处使用,而施加到小动物身上。3、有的孩子受到了别的孩子的欺负或家长的压抑、批评、责骂,在强者面前无法施展自己,于是通过 折磨小动物来表现自己的威力、发泄不满。4、孩子过去遭受过有的小动物的伤害,因而对所有的小动物都进行报复。对孩子虐待小动物的行为,爸爸妈妈要加以制止、教育,比较有效的方法是:1、通过童话、故事等生动形象的内容教育孩子,给孩子绘声绘色地描述小动物的善良、可爱和可怜, 讲述它们被野兽捕捉、吞食时的悲惨情景
38、,借以引起孩子对小动物的同情或爱护。2、创设条件,让孩子自己饲养一些小动物,诸如金鱼、小鸡、小鸟、小兔、家蚕等,让孩子在长期的 饲养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小动物的成长,与这些小动物建立起深厚的情感。孩子就会逐步养成 主动地关心动物,爱护小动物的习惯。3、丰富孩子的生活内容,把孩子的剩余精力引导到游戏、劳动、学习等方面来。(6)欺骗行为多表现为偷拿别人的物品和说谎。例如,有的孩子到亲戚、朋友家玩,回家时总爱悄悄 把自己喜欢的东西藏在口袋里,或者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学前儿童说谎一般是由两种情况造成的。一种是心理发展特点造成的,他们记忆力极不(“我今天在幼儿园吃了五碗记忆、思维的发展,这种“
39、说,而是要帮孩子把事实弄清精确,在回忆时往往歪曲事实,还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馄饨”“我去大海里游泳了"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 谎”现象是会逐步消失的。成人不要轻易指责孩子是“不诚实” 楚。第二种是孩子为了达到个人的某种愿望而有意地说谎、欺骗成人和隐瞒事实或者嫁祸于人,这就是问题行为了。这种行为是需要得到纠正的,否则会养成说谎的习惯。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制症、神州倒错。一五.道德(略)第三节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和影响因素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相关内容,有时间略讲,没时间略)二、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儿童从一个生物个体到一个社会成员的
40、转化,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一般认为,影响儿 童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环境任何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的,儿童社会性的发展离不开其所生活的环境,环境不 仅影响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且影响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整个过程。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影响的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 .自然环境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的性格、习惯以及地域风俗等,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研究表明,生活在热带的人和生活在寒带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土地辽阔、天空高远、植被贫乏,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人大都粗矿、豪爽、强悍、敦厚、淳朴;南方气候温暖湿润、江河纵横、山清
41、水秀、植被丰富,人们的性 情也多温柔、委婉、细腻、精明、灵巧。I (插入北方人高大,南方人精悍的原因)儿童从出生即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时时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影响,在社会性的发展过程中,也就很自然地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自己特殊的社会性特征。(插入海洋性民族和内陆性民族的差别)2 .社会环境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 境和大众传媒等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初场所,也是一个重要场所。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却时时刻刻在发挥着特殊的影响作用。因此,家庭物质条件、家庭结构、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以及亲子关系等都会直接
42、 影响儿童社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个人认为,家教最重要,强烈要求“持证上岗”一)家庭物质条件的影响家庭物质条件是满足孩子生存的基本条件,家庭物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实践证明,优越的物质条件可以使儿童拥有充裕的学习用品和社会学习机会,孩子各方 面的兴趣和爱好容易得到满足,因而产生积极情感的可能性就越大,这对于儿童的自我意识、 独立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十分有益。而物质条件缺乏则不仅会使儿童的思维和想象受到限制,他们的情感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当然这并不能决定儿童将来发展的好坏。“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亲子关系的影响父母和儿童之间的亲子关系是儿童最早建立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
43、接影响到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影响儿童将来的各种人际关系,影响儿童的社会行为。研究表明亲子关系良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而亲子关系不好的儿童常常不受同伴欢迎。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及其所营造的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较大。和谐、民主、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一一友好、关心、分享、同情、谦让等品行;冷漠、仇视、敌对、忌妒的家庭环境一一谴责、撒谎、固执、暴躁、争斗等特点;宁静愉快的家庭环境一一有安全感,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友善;气氛紧张、冲突不断的家庭环境一一缺乏安全感,紧张、焦虑、忧心忡忡,对人不信任,和同伴的关系很难协调。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显得尤其重要。【日本学者】对孤儿院的婴儿和
44、家庭中的婴儿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孤儿院的孩子不仅 在体能、智能、情绪上的发展不如家庭中的婴儿,而且在性格上也表现出了固执、暴躁、撒 谎、易冲动、没有同情心、对外界反应冷淡等特点。另外,心袋育儿、背篓育儿、船舱育儿辱回都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孩子缺乏爱护等 原因使孩子的各方面发展迟缓。在亲子关系中,母亲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会产生特殊的影响,可以说是影响儿童社会性 发展的关键因素。缺乏母爱的儿童容易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冷漠等特点。日本心理学家也指出,母 爱是儿童性格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父亲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父亲不仅给男孩提供了模仿的榜样,也为女孩提供了与异性交往的机会。缺乏父爱的
45、儿童在性别的社会化方面可能会产生缺陷。同时,父亲把男性的勇敢、 豁达、进取等特征传递给孩子, 使孩子获得更多的体会。 还有研究表明, 父亲和孩子的交往质量越高,孩子越聪明。 一但是,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的工作越来越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传媒与科技的发达,也使得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电视、游戏机、电脑、电动玩具上。从幼儿园回家后,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摆弄这个、摆弄那个,而家长或者还没下班回家,或者忙于家务,无暇顾及与孩子的沟通。吃完饭又得让孩子早点睡觉,以至于亲子间互相交流的时间很少,亲子关系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教养方
46、式实现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不同。教养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第一,民主型。在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 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的交往机会。孩子既得到尊重,又得到保护, 正当的需要可以得到满足,不适当的行为会得到抑制和纠正,宽严有度、管放结合。孩子与父母的关系融洽,孩子的人际交往、独立性、主动性、自尊心、自信心等都发展较好。第二,专制型。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父母不允许孩子违背大人的意志,不容忍孩子有 自己的想法,给予孩子的温暖、同情较少。教育孩子的方法简单、粗暴,强行压服,甚至经 常打骂。孩子被父母过多地干预和禁止,
47、合理的要求也不容易得到满足,稍有不顺从就会得到呵斥和责备:孩子害怕父母,亲子关系疏远,也容易变得顺从、压抑、退缩、自卑、情绪 不安、优柔寡断、喜怒元常、言行不一,其独立性、主动性、自信心、创造性等发展较差。询卜】在饭桌上教训孩子的影响。第三,溺爱型。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宠爱娇惯、过度保护。对孩子的不当行为也不加管束,甚至袒护纵容。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满足,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容易变得依赖性强,且任性蛮横、胆小怯懦、自私自利、为所欲为、意志薄弱,人际关系 不佳,独立性、自主性等发展较差。第四,忽视型。 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不热情,忽视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缺乏交流和
48、沟通。 不了解孩子的状态,也不愿为孩子操心,采取任其发展的消极态度,致使孩子对父母采取回避或反抗的态度,亲子关系不佳。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较强,但自信心较差,对人际关系的认知易出现偏差,交往态度也会受到影响。也有的父母对孩子故意冷落、否定过多,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孩子的失望,致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自信心受挫,甚至产生自卑、孤独、自闭等心理倾向,自主性、创造性等发展较差。民主型教养方式是最理想的一种教养方式,可以使儿童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干预过多,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的发展。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孩子过度纵容,易使孩子变得幼稚、不成熟,社会认知、社会行为等 都易出现问题。忽
49、视型的教养方式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对孩子缺乏有效的引导,易使孩子出现社会认 知、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I但也有可闹因为对孩子的限制较少、干涉较少,而使孩子比较自 立,社会适应能力强。在一亲家庭I中成长的孩子,有的父亲或母亲因为生活压力大而无暇教育孩子,造成对孩子的忽略;有的则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或过分的控制。这 些都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蛮横无理、不懂礼貌、为所欲为,或者幼稚、胆小、神经质,造成社 会适应上的困难。在单亲家庭中,也有可能因为缺乏父亲或母亲的影响,在性别行为方面出现问题。男女孩出生后,都会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性别行为模式。而在父亲一女儿、母亲
50、一儿子这样的单亲家庭中,孩子缺乏模仿的对象,长此以往,孩子就可能形成不正确的性别行为:女孩男性化,男孩女性化。还有一些研究表明,早年丧父的男孩依赖性强,缺乏果断性,语言攻击行为较多;而女孩则主要表现为青春期与异性的交往障碍。再婚家庭I对幼儿的社会性也有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家庭结构中,由于只有父亲或母亲一方与孩子有血缘关系,所以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尤其是继父母与继子女的关系不好处理。如果相处得好,则对孩子没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如果相处不好,则可能会由于家庭矛盾而影响孩子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容易使孩子产生暴躁、撒谎、喜怒无常、紧张和焦虑等问题,影响未来的社会生活。“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
51、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教育启示?(2)幼儿园环境在幼儿园环境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幼儿园物质环境 带给幼儿的影响,也有教师、幼儿同伴等构成的精神环境的影响。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园舍、活动室、儿童活动材料等构成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的选择、安 排和布置等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整洁、优雅的环境,恰当的空间组织方式一一情绪安定、亲社会行为增多,并有助于儿 童积极地认知和探索;肮脏、无序的环境一一浮躁、违规行为、攻击行为增多。活动空间的大不!会影响儿童的人际交往:活动空间过小一一发生争执、打闹的机会越多;活动空间过大一一交往机会就
52、会减少,不利于相互合作与交流。活动材料的性质和数量对儿童的社会性行为也具有很大影响。例如,类似于枪、炮、棍 状的玩具容易使儿童的攻击行为增多,而积木、积塑等玩具则有利于儿童的交流、合作、协商等行为的产生。(【讨论】“黑幼儿园”的隐患和屡禁不止的原因及背后的问题。 1.安全隐患2.空间过小、 材料少3.师资质量差4.教育内容小学化5.教育方式单一 原因:便宜背后问题A重视不够; B法律法规不齐备C行政效率低下D收费偏高)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幼儿园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精神环
53、境的影响更为重要:支持性强、控制适度、温暖和睦、宽容友好的精神环境一一放松精神、心情愉快,交往 积极、主动,容易产生合作、帮助等良好行为。缺乏支持和关怀、苛刻、冷漠的精神环境一一抑制儿童的主动认知,可能引发更多的人 际冲突和不良的行为,如胆小、怯懦、缺乏同情心、缺乏交流与合作等。因此,幼儿园的精神环境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很大。儿童把教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不知不觉地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动,通过对教师的观 察、模仿等进行着大量的社会学习。教师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作为直接的示范对儿童的行为、 情感、态度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广泛的、深远的影响
54、。儿童年龄越小,受教师的影响越大。教师和儿童之间良好、和谐的关系,是幼儿园精神环境的主要内容。良好的师幼关系一一儿童精神愉快,积极、主动、大胆、自信,自我意识发展良好,而 且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反之一一使儿童畏缩、懦弱、害怕,缺乏社交能力。教师对于儿童的影响是通过师幼互动实现的。良好的师幼互动可以增强幼儿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更利于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的发展。与教师互动良好的儿童一一更爱交际,对同伴更为友好,也更为同伴所接受;反之一一容易使儿童胆怯、消极、反抗等。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很大。实验表明,长大过程中没有同伴交往的灵长类动物往往存在适应能力上的缺陷,如不能 摆正与其他动物
55、的关系、对同伴的警觉性和攻击性都很明显,甚至会不顾忌到头领的教训而向头领发起攻击。独生子女,更容易产生各种社会问题,如缺乏社交意识、缺乏交友能力和技巧、自尊感 过强、自我中心比较严重等等。安娜弗洛伊德和索菲唐(AFreud&S.Dan 、1951)的研究指出、同伴关系 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哈里斯 (Harris , 1990)的群体社会化理论指出,同 伴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甚至会大于家庭。 可见,同伴交往和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 童的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3)大众传媒随着电影、电视、广播、唱片、报纸、杂志、计算机、网络、电子游戏机、激光影碟、 卡拉OK以及即将面世的多声道媒体的普
56、及,传媒对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其中,电视是最重要的一种传播媒体,也是最具争论性的一环。幼儿期,看电视的时间远远超过了成年人。有调查表明,学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为 2 一 3 小时,节假日会更多。电视节目内容对儿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好处】儿童看电视的过程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通过看电视,儿童开阔了视野,认识了社会角色,并学习相应的行为规范,和现代社会产生了更多的联系。良好的电视节目也有助于培养儿童合作、友好、自制的行为,同时,电视还有利于儿童掌握更多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芝麻街】【弊端】因为学前儿童还不能准确地分辨电视节目中的人和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因而大多数儿童只会模仿他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现象和行为,一些暴力的、恐怖的、不适于学前儿童接触的内容,也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 电视给儿童的社会化带来了双重的影响。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学前儿童心灵单纯、思想简单,对电视节目很容易信以为真,久而久之,他们的生活、思想、行为模式等,就容易不自觉地受到影响。尤其是一些不完整、离奇、曲折而又荒诞的内容和画面,易使儿童分不清戏里、戏外,不清楚哪是真实的、哪是虚假的,以至于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加剧不安全感的产生。电视可能使儿童变得孤独、冷漠孩子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越来越多,户外活动则相应减少,亲子间、与同龄人之间的接触也会减少。看电视可能导致儿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5G基站建设与运维服务合同3篇
- 2024年度土地使用权交易平台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停工补偿与安全生产责任追究协议3篇
- 2024年某企业关于石油勘探设备采购的合同
- 2024年度农产品采购合同:某超市采购农产品2篇
- 2024年特种货物国际空运合同
- 2024年度商品房买卖合同装修标准3篇
- 2024版店铺个人股份分割与联合经营合作协议3篇
- 2024年度融资租赁合同标的机器设备2篇
- 202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技术支持服务合同3篇
- 遗体异地接收证明范本
- 患者跌倒事件RCA分析
- 中国糖尿病足诊治临床路径(2023版)-
- 信访论文资料
- 2022新能源风电场测风成果分析报告
- 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护理查房
- 车辆生产进度保障措施方案
- 2023国开大数据导论实验报告实验2 Hadoop开发环境部署
- 牛津深圳版五年级上册第9单元第1课时优秀公开课课件
-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五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发酵酸菜加工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