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优秀教案10_第1页
《在柏林》优秀教案10_第2页
《在柏林》优秀教案10_第3页
《在柏林》优秀教案10_第4页
《在柏林》优秀教案10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14 在柏林 人教(部编版)在柏林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血腥战场, 独具匠心地从战争的后方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作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使得今日享受太平的人们心有余悸,认识到战争在剥夺人生命的同时也无情地将人们的灵魂摧毁。我们无法接受带着必死信念的老兵的结局,即使从战火中走出来,我想他也永远无法从战争的阴影下逃走。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二、说

2、教学目标1. 读读写写“咔嚓、嗤笑”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作者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3. 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窦桂梅老师也说过,优秀的作品首先吸引人的是文字中的精神滋养。结合本课深刻的主旨及写作特点,我将品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领会文章结尾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教学难点。三、说教法学法说教法重点抓住老兵的一段话及对结尾的描写,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感受文章深刻的主旨。说学法

3、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 从而理解课文内容,解决学习难点。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以描述战争的一段话进行导入,奠定学习的基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初读课文,把握情节。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主探究,让他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我再利用多媒体检查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抽查朗读。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讨论识字方法,帮助识记。(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引导

4、抓住重点词句,分别体会小说中的几个人物形象,感知战争的残酷。1. 两个小姑娘“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小姑娘缺乏关怀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2. 老兵所说的“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如果把“他们的母亲”改为“她”好不好?(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3. 第一节最后一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 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和全文最后一句 “车厢里一片寂静, 静得可怕”中的两个 “静”有没有什么区别?(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结尾处的“静

5、”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引导学生对文题的分析,补充背景知识,由课文表现的一个场景延伸至整个战争的认识,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痛苦。(五)蓄势铺垫,感受技法。1. 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2. 小组交流讨论。引导感受结尾给人的强烈震撼效果,体会蕴含的深刻内涵,感悟 小说结尾的写法。(六)布置作业。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 小小的读(观)后感。以写读(观)后感的形式,将课堂上的感悟延伸到课外,加深对 战

6、争的认识。(七)课堂总结。本文主要写了预备役老兵失去三个儿子, 妻子因伤心而发疯,自 己又要上前线,准备把妻子送往疯人院的故事,揭示了侵略战争给被 侵略人民带来苦难的同时,也给侵略国人民造成无尽的伤痛。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次板书根据小说的情节展开,让 学生回顾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凸显表达的主题,给学生留下深 刻印象。j开端:交代背景、人物及事件(1)在柏林 发展:老妇人再次数数,小姑娘笑,战争残酷,老兵解释原因(2、3)给人民带来苦难I结局:车厢寂静(4)J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14在柏林人教(部编版)14在柏(b6杯导学案设计课题在柏林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能快

7、速浏览课文、精读重点段落,能根据课文内容交流自己的想法。2 .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3 .感悟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难点1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2 .小说如何一步步铺垫将情节推向极致。课前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 .预习课文,搜集有关二战、德国的资料。(学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交流预习,课题质疑(用时:5分钟)1 .课件出示,了解二战、德国。 出示有关二战的资料,了解“战争”,了解历史背景。2 .组织学生交流预习中遇到 的问题。3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

8、学会 质疑:读了课题,你能提出哪 些问题?1 .结合预习、看图片介绍二战的简单资 料。2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遇到的不理解的 字、词语,疑惑的问题,尝试为他人解答。(“嗤”的读音,“后备役”的意思,“车 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 壮的男子”说明了什么;两个小姑娘笑什 么;老妇人为什么总数 “一、二、三”; 结尾车厢里为什么 “静得可怕”) 3.主动思考,提出问题。1 .可以让学生交流搜集 到的资料,初步了解战 争。2 .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 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于大 家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 整理,在全班交流。3 .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 有价值的问题。二、层层质疑, 深入感悟(用时: 27

9、分钟)1 .引导学生展开默读活动: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引导学 生思考:能提出什么问题?2 .引导学生进行汇报,读懂 了什么,有什么没有读懂的。3 .引导学生思考:(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 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 个健壮的男子?(2)老妇人的身体状况怎样?(3)两个小姑娘为什么“不假 思索地嗤笑起来”?(4)车厢里为什么平静了,接 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 象。4 .引导学生读第2自然段。思考:老兵会说什么?5 .出示第3自然段。请学生 朗读,并思考:(1)从这段话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应 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文? (3)对1 .展开默读: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 .交流:把读懂

10、的内容向大家做汇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3 .展开思考交流活动:(1)健壮的男子都上战场了。暗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灾难。(2)老妇人“虚弱而多病”,似乎神志不清。(3)小姑娘缺乏关怀和同情心。(4)车厢里平静了,是因为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两个小姑娘一眼。接下来:也许那两个小姑娘被吓哭了; 也 许老妇人身边的老兵安抚了她,她不再数 了;也许有人斥责那两个小姑娘4 .默读第2自然段。根据自己的想象,展开交流。5 .学习第3自然段。(1)学生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交流得到 的信息:在战争中这对老人失去了三个儿子,现在老兵要上战场了; 他要把疯了的1 .引导学生在认真读文 的基础上,有所读有所 思,并

11、充分交流。2 .分段出示课文,针对 每个段落进行思考,提出 问题,对文字的留白部分 进行大胆的想象。对故事 的发展做预测性的猜想, 与文本进行碰撞,感受小 说带来的深层次的思考。3 .读文要连贯起来进行 思考,前后联系,更合理 地理解内容。前文的疑问处,又有了哪些想 法?6 .再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 展开想象:老兵说完这段话 后,大家是什么反应?两个小 姑娘会怎么做?7 .出示第4自然段。请用合 适的语气读一读。8 .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理解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大家在想些什么?) 9.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 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 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 呢?老妇人送去疯人

12、院。(2)要读出老人的悲伤、无奈、痛苦。(3)老妇人的“一、二、三”正好是她的 三个儿子,老妇人因失去三个儿子而深受 打击,精神失常。6 .用合适的语气读第 3自然段。结合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交流。7 .指名朗读,读时带上自己感悟的语气。8 .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对战争的了解, 交流自己的想法。9 .交流,理解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 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 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反对战争 是全世界人民的心声。4.故事的讲述,文本的 学习,也要结合当时的历 史背景。明白这个小故事 表达的意义是重大的,反 对战争是全世界人民的 心声。三、感情升华,拓展延伸(用时:8分钟)1.今昔

13、对比:生活在和平年代 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想法? 现在,有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存 在战争,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向学生推荐最后的常春 藤叶。1 .展开思考与交流。2 .快速浏览,谈谈初步的感受。1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 间,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 实际来谈感想。2 .只要引导学生清晰地 表达自己的观点就可以。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人教部编版人教版部编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 .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2 .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

14、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 .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2 .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 . 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2 .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

15、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3 .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出示课件2】1. 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 “再次傻笑起来 ”说明了什么?2. 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他们的母亲 ”如果改为 “她 ”好不好?3. 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 静得可怕 ”这两个 “静 ”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1. 说明了小

16、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2. “他们的母亲 ”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 ”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3. 第一处“静 ”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 ”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四、再探文题,品味主旨1 . 分组讨论:【出示课件3】文章叙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2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3 .教师指导:【出示课件4】首先, 柏林是这场战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

17、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受到残酷战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绝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痛苦这是战争中一个家庭的 毁灭,更是千万个笼罩于战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1 . 出示问题:【出示课件5】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2 .提问,评点。3 .指导:例如一开始老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一直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 ”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开始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寂静。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板书设计:在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教学反思: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