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高一项链教案_第1页
职高高一项链教案_第2页
职高高一项链教案_第3页
职高高一项链教案_第4页
职高高一项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项链目标理解Ø 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Ø 理解生动、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对表现人物性格所起的重要作用。Ø 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做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Ø 对小说的主题应作多元的解读,不必局限于固有的认识;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玛蒂尔德的悲剧中得到启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建议建议一 采用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建议:1本课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可让学生自主、自由阅读,充分讨论,教师只在关键处或疑难处作精当的点拨。2教学中要注重整体感知与局部品读相结合。

2、3对玛蒂尔德的解读,传统的理解是从单纯的阶级论出发,现在,我们更多地是从人性的角度去诠释这一人物。如何引导学生鉴赏、评价玛蒂尔德这个既有着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品质的复杂人物,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背景,把握情节发展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4结合现代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和贪慕虚荣的区别,明白实现梦想要靠自己的双手,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示例:一、读一读(整体领悟)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整体领悟课文:1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外表、出身、性格)2复述故事情节

3、,理清故事结构,以“项链”为中心词给各部分情节加一个小标题。二、品一品(局部研读)学生自主阅读讨论,教师适时点拨:(一)品人物1玛蒂尔德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她的梦想是什么?小说为什么花这么多笔墨描绘她的梦想?2玛蒂尔德从接到舞会请柬到参加舞会之间,心绪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3作者怎样描绘玛蒂尔德在舞会上的表现和心理,有何作用?4你认为玛蒂尔德丢项链只是个偶然吗?为什么?5丢了项链以后,玛蒂尔德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些表现反映了她性格中的哪一面?6十年的艰辛给玛蒂尔德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请具体说说。玛蒂尔德的性格是否也因此而改变了呢?7作者说 “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

4、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你认为对于玛蒂尔德来说是“成全”还是“败坏”?(二)品情节1“丢项链”看似偶然,实则是作者层层铺垫下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请你说一说作者是怎样铺垫的?2小说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前面早已埋下了诸多伏笔,请你把它们找出来。3得知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请你展开想象,续写后面的情节。而作者却在此戛然而止,请你说说这样结尾的妙处。三、议一议1作者借玛蒂尔德的悲剧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2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我们该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建议二采用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建议:1.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阐释,在过去最常见的观点(“尖锐地讽刺了爱

5、慕虚荣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以外,近来出现了多种意见,教师应该为学生引入这些不同的观点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创新精神。2.在理清故事情节、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教师可抛出2-3个对小说主题不同认识的典型观点,按不同观点分小组,先各自寻找支撑自己所赞同的观点的依据,然后进行辩论赛。3.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并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帮助学生为辩论做好准备:要求主要在课文中寻找依据;介绍一些参考书目;引导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收集关于小说主题的资料。* 示例:一、读一读(整体领悟情节和人物)1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结构,以“项链”为中心词给各部分情节加一个小标题。2小说情节曲折,扣人

6、心弦,恰当铺垫,合情合理;结局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一说。3十年前的玛蒂尔德和十年后的玛蒂尔德,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4你认为玛蒂尔德悲剧的根源是什么?5小说主要用了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二、辩一辩(深入、多元地理解小说主题)1教师抛出对小说主题理解的3种典型观点:“虚荣说”“命运说”“人性弱点说”2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择支持某个观点。3教师按不同观点将学生分成3组,要求学生课外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在第二课时进行辩论。提出要求:主要从课文中寻找依据;也可通过图书馆、网络查找相关资料。方法指导:介绍参考书目;辩论组织、实施方法介绍。课前检查:为确保辩论顺利进行

7、,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对学生的准备情况做检查和指导。4学生课堂辩论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设一些奖项如“最佳辩手”、“最佳组合”等。5教师总结 建议三采用活动教学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过程建议:1小说用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人物性格,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可指导学生选择一些片段仔细揣摩并把它表演出来。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2.项链构思巧妙,尤其是其戛然而止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可借此对学生进行续写(改写)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改写结局:“要是那时没有丢失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景况呢?”续写结局:“可是我那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8、”3通过扩展阅读欧·亨利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或最后的藤叶、麦琪的礼物)等小说,比较两个作家小说的基本风格,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教学资料莫泊桑:19世纪后半叶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罗曼第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是福楼拜的学生。1870年,中学毕业后刚到巴黎攻读法律,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战后退役,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1880年以羊脂球一举成名,登上法国文坛。十年的创作生涯,他创作了短篇小说约300篇,长篇小说6部如一生、漂亮朋友,游记3部等。他“像流星一样地进入文坛”,一生也像流星般一闪而过。43岁时,因癫痫病复发去世。莫泊桑短篇小说的

9、成就最为突出。他擅长从平凡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摹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没落本质的短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推崇,说它:“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要求具备的高度。”相关赏析资料栽个跟头有什么不好?玛蒂尔德人物形象赏析外表美美在一时,内心美美得永久;外表美仿佛清泉一汪,内心美就是汪洋大海。玛蒂尔德急急匆匆、惶里惶张逃出舞厅的那一刻,其人生方式由浮靡寄生转向自食其力,其人物形象由单一片面转向复杂丰富。在此以前她作为特定环境中的

10、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因其在物质生活上有一个个不切实际的梦想,而被判定在虚荣的等级上。她的悲,她的喜,都为着这些梦想。这不知道遭到多少人的鄙夷、讥嗤。但人们似乎忽略那个疯狂舞会之后的玛蒂尔德。舞会之后,玛蒂尔德发现项链丢失了,先是“惊惶”、“连上床的力气也没有”,继而“整天在惊惧的状态里”苦苦地寻找。当过了一个星期,确证已经无法找到之后,玛蒂尔德决然决定筑债赔偿。这时玛蒂尔德自然地从她那梦想的天堂回到残酷的现实中来,显出英雄气概:辞女仆,移住所,操家务,干苦力,这一质的变化导致玛蒂尔德人格的攀升。至此这个人物应该成为了已值得我们敬佩的人。难道不是?她敢将自己心中的梦想喜于形色,她敢为自己的疏忽

11、过失真诚负责,难道不值得敬佩?到这里这们真该感谢那挂假项链,感谢那个实实在在的跟头,因为它让那个整天生活在云里雾里的玛蒂尔德最终回到了现实,过上脚踏实地的生活,从而让玛蒂尔德的容貌美最后变成永久的内在美。正像作者所说:“人生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坏败你,也可以成全你!”那么这件小事败坏了的是玛蒂尔德那本不会永久的美丽动人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成全了的则是玛蒂尔德最后因打击走上勇敢,因灾难而步入坚强的叫人钦佩的锐毅和自信。要知道“那笔债务与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对于这样一个小职员家庭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遥不可企及的目标硬是被她凭着超人的毅力和非

12、常人能忍的艰辛克勤克俭地实现了。而不是在打击之后变得更加堕落,也没有因打击而丢掉人格尊严。这在当时物欲横流、金钱至上、追名逐利、人格低糜的资产阶级世风里显得多么难能可贵!再看,参加舞会之前她曾因自己的窘困而拒绝去拜访同窗好友,固然可以理解为虚荣;但十年后她还清所有的债务,毫不犹豫地上前把事实真相告诉了佛来思节夫人,还能认为这是虚荣吗?不知她还有何“荣”可言?难道是十年非同寻常的艰苦经历值得自豪?难道是用她以十年的辛苦还清债务而自己却变成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身份向依旧美丽动人的高贵的佛来思节夫人炫耀?真是匪夷所思!我们为什么就容不得玛蒂尔德由起初的虚荣经过十年的生活锻造而变得耐劳自信

13、或者真诚坦然?人物的性格随着自身的经济条件和生活经历合理发展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如果说十年前玛蒂尔德还算个小资产阶级的话,那么十年后呢?还有什么“资产”?我们为什么还要将她十年前的性格加附在她的身上?莫非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不允许诚实劳动者存在?我想这些问题是不必回答了。因为我们如果按照“生活,特别是当时资产阶级的泡沬生活不能幻想,更不可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否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样的主题去解读小说是符合作者的意愿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的,根本不必抓住玛蒂尔德虚荣的小辫子一再批判。也因为结尾项链的“假”告诉了所有读者这样的生活追求没有任何意义!“假”得好!项链鉴赏项链结尾处当玛蒂尔德以自信得意的神情告诉了

14、佛来思节夫人关于借项链、丢项链、买项链、还项链的真相之后,“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假”得真是绝妙!但大多数读者一直把这一情节看成是对遭受了十年生活折磨依然没有脱尽虚荣心理的玛蒂尔德的又一次沉重打击,是最后一次令人百嚼不厌的辛辣讽刺。并且认为这一令人回味无穷的结尾给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悲剧增加了诙谐的喜剧味道,让读者在作者的不屑中再一次品味可怜可笑的悲剧主人公的滑稽。其实,我觉得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人物,未必就值得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对她不厌其烦地讽刺、挖苦。因为,首先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最后的玛蒂尔德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诚实的劳

15、动者了,尽管她有时还回味那个令她陶醉的疯狂的夜晚,但她实实在在地成为了一个“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着话”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从这一身着装我们难道还看不出这时玛蒂尔德的心理吗?试想十年前她会这样出现在公众场合吗?既然玛蒂尔德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我们为什么还要将她十年前的虚荣心或者说比十年前还要虚荣的心理加附在十年后的她的身上呢?这合理吗?其次,如果将小说主题只是定格在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上的话,批判现实的力度显然不够。即便再加上通过小资产阶级的虚荣揭露上层社会的虚伪也还是想法虽好,其力甚弱。因此,我个人认为结尾处项链的“假”根本就不是用来

16、再一次打击玛蒂尔德,而是用这一“假”来直接揭露那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本已千疮百孔、糜烂不堪的病态社会,说明当时上流社会的一切都是假的。我们都明白“项链”从表面上看是玛蒂尔德参加舞会的决定性饰品,是进入上流交际圈的通行证,而实质上是当时上流社会的虚指。既然佛来思节夫人的项链可以是假的,那么,她的所有一切就有可能是假的;既然佛来思节夫人的一切是假的,那么,佛来思节夫人们以及她们所拥有的一切就都是假的。那熠熠生辉的珠光宝气,那雍荣华贵的外表装束,那儒雅风流的举止言谈都是假的。这样不更具讽剌意味?这样不是批判现实的力度更强?而这样绚丽华美的陷阱又坑害了多少无辜的玛蒂尔德?于是关于玛蒂尔德因一时的

17、虚荣付出了十年辛苦的代价就具有了规劝意义,因为她梦想着的以“项链”为代表的法国上流社会原来仅仅是一堆泡沬,是一个虚假的泥潭,根本不值得她们向往,更不必追求。所以我们可以坚信作者最后这一意味深长的一笔旨在直接批判法国虚假的上流社会现实,而不是简单地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虚伪,毫无疑问“假”得好,就好在这里。(中华语文网 作者:高润珍)别开生面概括段意,形式新颖激发潜能项链的教学一得别开生面概括段意,形式新颖激发潜能项链的教学一得别开生面别开生面概括段意,形式新颖激发潜能(求实语文网)(一)项链一文共有七个部分,原文中各部分之间有空行,头绪清晰,脉络分明,有点像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只是没有回目。在

18、教学该文时,我尝试让学生依照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回目,用对偶句(对联)的形式给本文各部分分别拟一个“回目”标题,实际上是这种形式来概括各部分内容。考虑到降低难度的需要,我放宽了“对偶句”的要求,允许用顺口溜的形式,但两句必须字数相等,并鼓励他们尽量押韵。这就大大降低了难度。在上课之前,我确定了这堂课指导思想:即以用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各部分内容为目标,以鼓励和竞比为动力,以理解和把握该部分的主要内容为基础,以散文化的概括为跳板,最后通过“改装”,最终达到用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各部分内容大意的目的。因为形式新颖,难度不高,充满机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

19、性高,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是一堂别开生面而富有意义的语文课。第一部分是概括介绍玛蒂尔德的家庭身世状况、思想性格和生活观念的部分。我先问学生这一部分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很轻松地作出回答心理描写。我问:“从哪一个重复得最多的词语看得出来是心理描写?”学生回答:“从梦想一词。”我接着说:“对,这些梦想都很怎么样?”学生答:“美好。”我说:“对,美好的梦想。”一边板书:“美好的梦想。”接着我又引导启发学生:“这一部分是不是仅仅写到梦想?跟梦想相对立的还写到了什么?”学生回答:“还写到她的家庭和身世状况。”我说:“对,家庭和身世状况不属于梦想,而是客观现实。如果

20、说玛蒂尔德的梦想是美好的,那么她的现实状况怎么样呢?”学生回答:“(在她看来)她的现实是残酷的。”于是我一边肯定学生的回答,一边板书:“残酷的现实。”并特意和刚板书的“美好的梦想”对齐。我接着说:“这让我们联想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一首歌的歌词,第一句就是:心比天高,身为下贱。”同时把这一组对偶句板书到刚才一组对偶短语的后面,接着鼓励学生把这两组短语连成一副对联,可以正向连(现实接现实,梦想接梦想),也可以反向连。并允许改动个别字词或调换语序。刘××同学很快连了出来:“残酷的现实却心比天高,美好的梦想但身为下贱。”另一个同学连成:“心比天高却现实残酷,身为下贱而幻想无穷。”

21、对这两个同学的答案(都是反向连法),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最后亮出我的正向连法:“心比天高生无穷幻想,身为下贱叹残酷现实。”师生都异常感奋,为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第二部分,先请一个同学复述大致内容,再让另一个同学根据复述的内容用散文化的语句来概括本段大意,该同学说:“主要写了玛蒂尔德接到请柬之后为没有新衣服而懊恼,但丈夫终于忍痛割爱拿出积蓄来为她做漂亮的新衣服。”另一个学生概括得更简单:“写玛蒂尔德舞会前解决舞服的问题。”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这部分的大意。瞿××同学概括为:“妻子懊恼缺新装,丈夫慷慨圆心愿

22、。”赵××同学概括为:“一张请柬惹妻哭,丈夫割爱买衣服。”黄××同学概括为:“有柬无衣生怒气,丈夫掏钱来哄妻。”刘××同学干脆来一首打油诗:“请柬来之不易,存款来之不易,若为妻子高兴,两者皆可抛弃。”我正要表扬,却有同学出来反对:“不对,请柬他没有抛弃。”我马上建议把“两者”改为“存款”或“积蓄”。因为这最后一句是仿造裴多斐的诗句,同学们受了启发,于是师生合作,共同改诗一首:“猎枪诚可贵,存款价更高,若为新衣故,两者皆可抛。”(注:丈夫本来计划用积蓄去买猎枪。)同学们热烈鼓掌,最后我把自己对这一部分的概括板书出来:“因无新衣深埋怨,泪

23、出鼻流终如愿。”有学生建议我把“深”改为“生”字,我表示接受。第三部分是借项链的一段情节。同样,经过学生的内容复述和散文化的概括之后,再让他们用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的形式来概括。林××同学概括为:“因无首饰郁闷,借得项链开怀。”我表扬了“郁闷”和“开怀”的对比;吴××同学概括为:“苦无首饰匹配,喜有朋友相助。”我表扬了这一联对仗工整;王××同学概括为:“无珠无宝显酸气,借钻借链摆阔气。”我肯定了这一联对仗工整,特别是“显酸气”和“摆阔气”对比鲜明,有很好的表达效果,但同时也指出了这一联的不足之处,就是“借钻借链”显得太生硬,并指出把

24、“钻石”、“项链”拆开来单用一个“钻”或“链”来表达,这是违反词汇运用规则的,因为“钻”、“石”、“项”、“链”都是半自由语素,是不能拆开来单独运用的。陈××同学概括为:“有衣无饰难出场,向友借链满欢喜。”我指出这两句的缺陷依然在于“借链”两个字显得太生硬,建议把“向友借链”改为“借得项链”,这样就通了。最后我把自己概括出来的一句顺口溜亮了出来:“再为首饰添忧愁,费尽周折弄到手。”(“再”字回应前文为没有舞服而烦恼。)第四部分是全文的高潮。先提示同学们本部分的情节发展有四个环节,问他们是哪四个环节。同学们意见虽然不完全统一,但大同小异,并很快形成统一的结论:一、舞会上大出风

25、头;二、不小心丢失项链;三、玛蒂尔德的丈夫到处寻找项链;四、没有找到项链。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按原要求来概括这部分内容大意。李××同学概括为:“跳舞无意丢项链,百般寻找无所获。”张××同学概括为:“舞会里风光无限,舞会后丢宝生愁。”朱××同学概括为:“热舞过后丢项链,慌忙寻找无结果。”这些都很通畅,也较准确生动,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徐乐晓同学概括为:“满是春光去跳舞,却把项链丢;载着忧愁把家回,寻觅无结果。”我表扬了她敢用长句、复句来构成对偶的尝试精神。有些同学的概括存在问题,我一一指出它们的不足并尽力为他们改正。林×

26、;×同学概括为:“跳舞时陶醉于欢乐之境,失链后沉沦于惊恐之态。”同学们一听到“失链”二字就笑,于是我指出把“项链”一词拆开来用是违反词语运用规则的,建议把“失链”改为“丢宝”;蒋××同学作了四句打油诗:“陶醉舞会欢乐中,突然不幸丢项链,四处寻找无结果,命运从此得改变。”我建议她把第二句的“突然”和“不幸”位置相调换;最后一句“得改变”三个字有越变越好的意味,建议她改为“遭惨变”,学生都表示接受。这一部分的出产率最高,共发言约十五人次,其它不一一叙述。最后我公布了自己的概括:“乐极生悲丢项链,掘地三尺寻不见。”学生们称好。第五部分是叙述玛蒂尔德夫妇借债和还项链的部分

27、。我先启发学生把握该部分这两点主要的内容,并让学生朗读第94段,体会他们借债的艰难和所冒的风险。再要求学生用同样的要求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李××同学概括为:“千辛万苦凑足钱,心惊胆战还项链。”黄××同学概括为:“为还项链苦错钱,还得项链怕发现。”连××同学概括为:“倾家荡产还项链,庆幸朋友没发现。”陈××同学概括为:“四处筹钱还项链,不顾未来艰辛路。”这些都概括得不错。但也有存在明显问题的,我为他们指出来并尽力改正。如叶××同学概括为:“身冒风险借债券,鱼目混珠巧过关。”这里的“鱼目混珠”有以次

28、充好的意思,与原文不符,建议改为“偷梁换柱”较为恰当。胡××同学概括为:“四处筹钱买项链,蒙混过关暗高兴。”叶××同学建议把“高兴”两个字改为“庆幸”,我当即表扬她改得好,比“高兴”更为妥贴。吴××同学作了一首打油诗:“项链天价无力还,四处奔波借法郞,苦不堪言后半生,后悔当年风流事。”我当即表扬这首打油诗作得不错,但末尾“风流事”三个字不好,建议改为“多幻想”或“太轻狂”,这样更通顺而且押了韵,因而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最后我给出了自己概括的句子:“东挪西借凑足钱,债台高筑多风险。”第六部分,主要写玛蒂尔德夫妇还债的艰辛,以及丢失项链的

29、变故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性情和容貌改变。内容简单,很容易把握。于是同学们纷纷发言。柳××同学概括为:“想方设法还清债,人老珠黄无人瞧。”刘××同学概括为:“辛苦还债,人老珠黄。”张××同学概括为:“千辛万苦把债还,时光流逝容颜改。”黄××同学概括为:“十年还债容颜衰,回想当年实无奈。”蒋××同学概括为:“十年艰辛还巨债,青春美丽不复在。”李××同学概括为:“吃苦耐劳还债务,青春美貌消逝去。”这些都概括得不错,没有什么大毛病,而且都把握了内容重点。吴××同学的

30、“风流一夜梦一场,十年青春十年汗”一联,我当即给予了表扬和评价,说她概括得很好,很有特色,“一”和“十”对比鲜明,有震撼心灵的效果,但美中不足的是,“风流”二字不妥,建议她改为“荣光”;再者,建议把前一句的语序略作调整,使前后两句中的数字位置相对。这样一来就被改为:“一夜荣光一场梦,十年青春十年汗。”学生大声称好。最后,当然是亮出我的概括:“一夕荣耀十年苦,人老珠黄不堪睹。”学生也说要概括得很好。课文的最后部分,是写玛蒂尔德还清所有的债务后,一次在公园偶然遇到佛来思节夫人,双方都讲出了十年前有关那挂项链的真相。这部分内容简单,但结尾却令人感慨无限,学生已明显地感觉到了这一点。柳×&#

31、215;同学概括为:“得知项链是假,可惜已成过去。”吴××同学概括为:“真相大白空悲切,人生到头一场空。”另一个同学概括为:“得知真相大白,可惜为时已晚。”我为他指出了第一句“得知真相大白”存在语意重复表达累赘的语病,建议把“得知”改为:“事情”。最后我亮出自己的底牌:“一朝得知事真相,汗水东流太冤枉。”(二)整个过程学生兴趣浓厚,激情高涨,气氛热烈,发言积极,确实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据估计,整堂课学生发言五十余人次,平均每人一条以上,平均每部分八条左右。反思这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总结。首先是形式新颖。对偶句(对联)或顺口溜或打油诗的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语言的谐趣,用

32、这种形式来概括课文的内容,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把古代章回体小说的回目的体式引入课堂,这就巧妙地转移了学生的思维视角,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再是在概括课文内容,而是在给一部章回体小说添加回目。这就摆脱了他们习以为常的概括课文大意的厌倦心理,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创作热情。第二,借用了古代私塾中对课(即对联、对仗)训练的形式,并恰到好处地降低了难度。古代私塾中的对课训练是一种很好的遣词造句的训练,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著名的骈赋大家和诗文巨匠。这种对课训练有较多的讲究和条件限制,是有相当难度的。考虑到了这一点,我把对课(对联)中的“三同一反”的原则作了最大的让步,

33、只保留了字数相等和语句通顺的最低要求,从而把范围扩大到顺口溜或打油诗,大大降低了难度。同时,我又鼓励他们尽可能地讲究对仗和押韵,对于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三同一反”中的某些原则的同学,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使他们在老师的评价中不知不觉地增强了对对课(对偶的修辞)原则的感性认识,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从顺口溜字数相等的最低要求到对联的“三同一反”加上押韵的“清规戒律”之间,有较大的弹性、较大的自由空间和回旋余地,学生的概括只要在最低要求的底线以上,都可以获得自我价值的不同程度的实现,从而激起他们的练习兴趣和创作热情。事实上确有很多差生积极发言,而且“作品”的质量都不错。第三,注意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

34、新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对每一部分按既定的要求来概括之前,我设计了两个预备环节。一是学生复述或教师提示本部分的主要内容,二是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句作初步概括。复述和散文化概括都是学生平时上课所熟习的方法,对他们来说是轻车熟路。这样,既引导了学生较为准确地把握内容和重点,使他们的概括不至于偏离课文内容太远,又从另一方面为对课或打油诗式的概括进一步降低了难度。这两个预备环节的成果供全班同学共享。其他同学可以在这个同学的散文化概括的基础上进行“改装”,也可以另起炉灶独创。很多较成功的“成品”就是对这个“初坯”加工改造得来的。因此,这种教学设计既没有抛弃传统,又留给了他们独立创新的余地。第四,这堂课仿用

35、或曰借用了“活动课”的形式,整堂课都处在游戏式的欢悦、和谐的氛围中,并始终洋溢着和平民主的气氛。学生和老师处于自由平等的相互探讨和切磋的地位: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学生对教师的“作品”,同学和同学之间,都可以互相评价和修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学生的思维在这里有较大的自由空间,有较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兴趣和创作热情很容易被激发出来。教师当堂点评他们的“作品”,能让他们及时地知得失,辨优劣。例如:让他们不知不觉地增强了对对原则(三同一反)的感性认识;增加了词汇学知识(如“项链”一词不能拆开来用)。这样就减少了教与学的中介环节,缩短了师与生的心理距离,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当然,这堂

36、课也并非完美无缺。主要是容量太大,时间有点紧;学生的遣词造句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整个操作过程显得有点机械化。最后,我想谈一点。这节课之所以取得成功,与项链这篇选文有一定的关系。项链一文共有七个部分,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本身就有点像中国古代章回体小说,适合用这种形式来概括课文内容的训练。所以,不是每一篇课文都能用这种形式来作概括课文内容的训练的,也不必要每篇课文都用这种形式来概括大意。勇于向命运抗争的玛蒂尔德重读项链刁新艳(厦门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对于莫泊桑的项链及其女主人公,七八十年代的各种教科书和评论文章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不自量力追求享受、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典型形象”(郭定国主编外

37、国名著五十篇阅读与赏评);“通过项链女主人公这个典型人物的可悲遭遇,表达了他对追求虚荣浮华的资产阶级卑俗风尚的辛辣讽嘲和断然否定”(张英伦语);“这篇小说反映了金钱世界降临到小人物头上的悲剧,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奢靡庸俗的上流社会的反感”(林亚光语)可见,各家之言大同小异,其共同之处在于揭示了玛蒂尔德的爱慕虚荣,指出了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和嘲笑态度。这在作品中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该给予接受。但认同之外,也颇怀疑它不够妥帖和全面:如果玛蒂尔德仅仅是一个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女人,那她丢失项链后十年间的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为还清巨债而表现出的英勇不屈、坚忍不拔又如何解释呢?事出无奈

38、?这绝不是惟一的理由。从初读项链至现在,历隔多年,此种疑虑和不平非但没能解除,反而变本加厉。重读作品并深思熟虑之,终至释然: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即使玛蒂尔德为参加舞会精心妆扮是虚荣,为生活的简陋寒伧而痛苦是虚荣,那这种虚荣也只是一种外在表现。追根溯源,引发这种虚荣行为的内在心理根源和驱动力是她意识到命运的不公平,从而不肯安贫乐道、随遇而安,遂产生的对命运的拒斥、抗争意识。人物反抗意识的出场,是作者基于自身的长期体验,对当时法国中下层人民精神面貌的优越性敏锐捕捉后的真实再现。由此可见莫泊桑对下层人民既讽刺、不满,又悲悯、同

39、情的胸襟和立场。一、丢失项链前消极、庸俗的抗争“生长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里”,“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的玛蒂尔德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精致高雅的陈设,优雅迷人的清谈,而小科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决定了她的愿望只能是痴心妄想时,她“非常痛苦”。在她看来,这一切对那些阔太太们来说是理所当然而她却只能望洋兴叹的原因是她没能嫁给一个有钱有地位的男子,而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无法结识她、娶她就因为她“没有陪嫁财产,没有可以得到的遗产”这些命定的、她无法选择和改变的外在条件。因为家庭出身和门第低微就注定一生简陋、寒酸吗?就注定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吗?此类怀疑和不平在她心中潜滋暗长着,她认为是“造化安排错了”。“如

40、果不是她而是她那个阶层的另一个妇女的话,可能连理会都没有理会到,但给她的痛苦却很大并且使她气愤填胸。”好一个“气愤填胸”!不是乐天知命,随遇而安,而是不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不肯向造化低头服输、心中窜燃起奋争和反抗的丛丛火焰!这种内心的对峙和拒斥,只有在她白日梦般的幻想中,才会暂退一时,给她瞬间的放松和解脱。幻影消失后,黯淡依旧的现实对于她必将是更深重的压抑和不堪。然而,尽管她在反抗意识的支配下经受的精神抑郁、心理斗争是剧烈的、痛苦的,却由于这种抗争仅囿于不自觉的、隐秘的个体内心活动层面,且得不到宣泄、解脱的契机和途径。故日常生活中的她常常是“非常痛苦”。鉴于此,我们说,借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内心里

41、对命运的隐秘对抗只能是消极抗争,是软弱无力和毫无成效的。当玛蒂尔德在舞会上“比所有的女人都美丽”,“所有的男子都盯着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从而获得“最甜美的胜利”时,她怎能不“兴奋”、“发狂”和“陶醉”呢?她证实了自己丝毫不比那些阔太太们逊色!她理应反抗命运厚此薄彼的不公平安排!以往,她对命运的对抗和挑战因缺乏现实的对象和环境而注定只能是自我折磨。而今,这个难得的舞会无疑是她表现自己、求证自己的理想场所,舞会上云集的名流阔妇们正是她内心深处要比肩和征服的对象。在经历了令人发疯的抑郁和痛苦之后,她怎能不千方百计地抓住、利用这个向命运挑战的契机呢?这正是她借项链的内在心理根源。最后,当她

42、潜在的与命运较量的殷切期待终于付诸实施并成绩骄然,命运的阴霾终于败退时,她怎能不一扫愁容而欣喜若狂呢?然而,由于玛蒂尔德现阶段对命运的反抗和不屈服仅源于物质和感性生活不满足,反抗的目的仅仅局限于跻身上流社会、与资产阶级的贵夫人们并驾齐驱,“风流动人,到处受欢迎”。所以,她的反抗、斗争只能是低级、肤浅和庸俗的。这是由她的社会阶级和她的性别角色的局限性所决定的。二、丢失项链后积极、自觉的抗争如果说丢失项链之前玛蒂尔德对命运的抗争是不自觉的,消极无力的,那么,她丢失项链后为还巨债而劳苦十年,始终不向命运低头,跟磨难持久抗衡并最终胜利的抗争则是自觉、积极和成绩卓著的。这表现在:(一)“她一定要把它还清

43、”。赔项链使夫妇二人倾其所有仍债台高筑。面对令人窒息的债款,不是退缩,逃避,而是“她早已一下子英勇地拿定了主意。这笔骇人听闻的债务是必须清偿的。因此,她一定要把它还清。”即使在厄运、灾难从天而降的危难之际,玛蒂尔德仍忠诚地信赖着朋友,从未怀疑过项链的真实价值,这表明她本性的善良、单纯;她诚实守信,丢了就赔,赔时从未动过造假充真,敷衍了事的狡诈念头。这种钱财事小,礼节信义事大的做法显示了她性格中可贵的侧面。可以说,她善良单纯、重义轻利的性格底色是她能够与命运顽强对垒并最终胜利的深厚根基和保证。(二)“整整还了十年”。为还债,玛蒂尔德如换了一个人。“家庭里的笨重活,厨房里的腻人的工作,她都尝到了个

44、中的滋味。”她为了一个目标而苦心孤诣,吃苦耐劳,“磨坏了她那玫瑰色的手指甲”,“穿得和一个平常老百姓的女人一样”,“对价钱是百般争论”,“而且难免挨骂”。在此重压下,她“看上去是老了。她变成了劳苦家庭里的敢作敢当的妇人,又坚强,又粗暴。”从中我们可以推知玛蒂尔德付出了怎样艰辛的劳动,她那双变得粗糙通红的双手是她不屈不挠地与命运搏斗的见证!从年轻漂亮的少妇蜕变成又老又苦的妇人,整整十年间,肉体上、心理上该经受了怎样的忍辱负重呢?面对这难能可贵的要强和坚韧,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也许有人会说,她是被逼无奈呢!她还能怎么做呢?不是的。作为一个“面庞儿好,风韵也好”的美少妇,在舞会上大显交际才能,连“部

45、长也注意了她”的美人,如果她纯粹是一个爱慕虚荣和浮华的享乐主义者,为了还债不择手段,那她想在当时荒淫糜烂的法国中上层社会捞足还债的钱财绝不是无机可乘。她只要愿意(像珠宝中的朗丹夫人那样),她完全不必付出十年辛劳的惨重代价。然而,她“英勇”而毅然地选择了做“苦役”,选择了用辛劳和汗水移开命运设置的拦路大山。勇于承担责任,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命运,真正现实地做到这一点绝非易事!不是异常要强、坚韧和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怕早就跪倒在命运的无情镇压下求饶了。因此,面对“古怪”和“变化莫测”的命运、时有不测风云和旦夕祸福的生活,玛蒂尔德勇往直前,终于以人的主观能动力量对抗了命运的捉弄,这

46、种对命运的正面斗争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是充分显示了人的价值和力量的。三、人物反抗意识的来源和局限不是听天由命,而是执着顽强地与命运作斗争的玛蒂尔德形象与她“爱慕虚荣与追逐浮华”的一面并不冲突,两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无需过多地批评传统评论和研究中“莫泊桑对这些小市民的贪婪、向上爬、虚荣心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可笑行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蔑视嘲笑他们对资产阶级社会的仰慕”(杨周翰等欧洲文学史)等的观点。因为,从小说本身来看,作者对追求浮华和虚名,向往跻身上流社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讽刺是赫然在目,无需赘述的。传统评论一针见血,淋漓尽致地揭示了这一点,是正确的,并不算对玛蒂尔德多么大的冤枉。这也正是传统

47、评论能够雄踞多年,玛蒂尔德作为虚荣的典型一直深入人心的合理化原因。因此,一味否定以往见解,大呼为玛蒂尔德“平反昭雪”未免失之偏颇。但或许恰是因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和作者的讽刺太一目了然了,才使传统评论家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忽视了对小说的深层研读和分析,从而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不到玛蒂尔德虚荣行为背后的内在心理根源和还债过程中表现出的坚忍不拔、英勇不屈的可贵品质。事实上,作者通过玛蒂尔德形象流露出的对小资产阶级反抗精神的肯定态度,并不是偶然的和牵强附会的。这种肯定、同情和对玛蒂尔德的讽刺、嘲弄一样,可在作者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中找到确实可靠的来源和佐证。莫泊桑出身破落贵族,约有十年

48、的光景一直在海军部任小职员。他亲身参加过普法战争,对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道德沦丧、放荡淫逸、虚伪无耻等腐朽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其长篇小说大都以上流社会为背景,揭示其丑恶内幕,对资产阶级有产者的道貌岸然、损人利己、冷酷贪婪等丑态予以尖刻的揭露和批判(漂亮朋友、温泉)。同样,对于小资产阶级受资本主义花花世界的浸染所表现出的许多不良习气,如自私、势利、爱慕虚荣,向往豪华享受的生活等与资产阶级上流社会人士如出一辙的思想和行径,他的鄙夷和鞭挞也是毫不留情的,这类短篇除项链外,珠宝、骑马、保护人等也是出色的例证。另一方面,长期作为小资产阶级中的一员,莫泊桑熟悉中下层人民的生存环境、生活状况、思想感情和精神状

49、态等各个方面,对他们的痛苦和愿望有深入的体悟。因此,他对这个阶层的人物虽不免讽刺和嘲笑,却又对他们的苦难深表怜悯和同情。“小说中饱含憎恨与愤怒的痛苦讥笑,要比幽默大师的欢笑声更为响亮。莫泊桑像福楼拜一样揭露庸俗习气,并且对备受这种庸俗习气之害者的悲惨孤独处境深深表示同情。”(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项链正是这一相反相成的思想感情完美结合的典型。莫泊桑的同情具体体现在他对玛蒂尔德不向坎坷命运妥协,而是顽强持久反抗的充分肯定上。这种强烈的反抗意识不止是玛蒂尔德个人的性格,而是对当时法国整个中下层阶层人民的思想意识、精神面貌深刻体悟后的真实展现。法国资产阶级在一八七O年九月窃得新成立的第三共和国的权力

50、,又于次年五月血洗了巴黎公社。从此,金融资产阶级为扩大资本输出,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操纵政府对内强化对劳动人民的压榨,对外加紧殖民主义侵略。然而,压迫越重,反抗越强。七八十年代,是法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时代过渡的最后阶段,也是法国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重新崛起的时代。巴黎公社失败时遭受严重摧残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从七十年代后半期就开始复苏;一八八O年法国工人党建立,更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引向新的高潮。在这风起云涌的工人阶级的反抗斗争白热化的氛围中,项链于一八八四年应运而生。长期处于社会下层的小职员的辛酸经历,使作者自身不可能没有反抗的要求;作为一个对时代风云和芸芸众生有着积极关注和

51、敏锐触角的作家,下层人民的反抗呼声、斗争精神深入作者的意识中,从而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是自然而然的。正如下文所说,“莫泊桑的民主主义倾向最鲜明不过的表现在他不仅怜悯被压迫者,谴责有产阶级,而且正如我们在羊脂球里所看到的,他还力图表现社会下层群众在精神面貌上的优越性。”(郭家申译法国文学简史)然而,虽然生活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激烈斗争的年代,并对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深恶痛绝,频频做出无情的揭露和鞭挞,莫泊桑却又力图超脱于政治之上。他明确表示“不愿把自己同任何政党、宗教、派别和团体拴在一起”。这使他不可能正确认识到劳苦大众真正的矛头所向,认识到他们不幸的深层社会根源在于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和根深蒂固的等级

52、差距,从而把玛蒂尔德痛苦和气愤的原因归结为命运安排的不公。这样,玛蒂尔德英勇顽强的反抗也就仅限于对神秘、虚缈的所谓命运的反抗和斗争,而不可能上升到反对意识到的社会制度的高度。事实上,在这里,命运充当了社会制度的替罪羊的角色。但我们又说,尽管莫泊桑笔下下层人物的这种反抗斗争是不彻底的、有局限性的,但他毕竟敏锐深刻地反映出下层人民强烈迫切的内在要求和真实复杂的思想面貌。比之单纯的表现对小资产阶级的讽刺或同情,这种渗透着同情、肯定的讽刺的出场无疑体现出作者艺术技巧的炉火纯青和思想深度的重大提高,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欣喜的。那种既看不到玛蒂尔德的反抗意识的可贵性,又看轻作者对主人公的讽刺嘲弄,而仅仅凭项链

53、丢失后作者的几句微不足道的议论,就认定小说“夸大了偶然事件对人生的影响,无形中宣扬了宿命论思想”(刘念兹等欧美文学简编)的观点只能是挂一漏万。最近两年,更有人认为“莫泊桑写作项链的本意,并不是为了批判谴责金钱万能,以贫富分贵贱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也不仅仅是对小资产阶级庸俗虚荣心理的嘲讽,而主要的在于宣扬世间一切贫贱富贵皆天定,天命不可违逆,企图借美貌姿色、灵活脑筋、高雅才干去抗天逆命只能自食苦果,从而劝诫人们要安于现状,知天认命,不要想入非非,抱有任何超越命运安排的奢望。”(宁子红语)这种把整篇小说解读为鼓吹宿命论,把莫泊桑看做除了一脑子宿命论的顽固思想外别无是处的偏见只能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

54、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带有不可知性、偶然性,但这不是宿命论,而是生活的辩证法。作者非但不是劝诫人们要知天认命,不要抱任何超越命运安排的奢望,相反,他对玛蒂尔德的英勇反抗和不甘屈服是给予了充分肯定的。四、讽刺与同情共在的包容性正是项链对讽刺与同情这一对立关系因素的兼容,使小说显示出一种可贵的“包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这是小说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学史表明,具有包容性的“圆形人物”常常是伟大之作不可或缺的要素。不朽的典型阿Q那多层次的、对立统一的性格系统无疑具有博大的包容性。其多重对立统一的复杂矛盾性格的出场,使读者既感到可笑可鄙,又产生出深重的可怜和哀痛。阿Q性格的这种包容性与作者对阿Q

55、既“怒其不争”,又“哀其不幸”的复杂感情是有很大关系的。正如徐岱先生所言,“作品能否具有包容性,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创作主体本身是否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胸襟气度。”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他的剧作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这种胸怀和气度。“有一种感情,只有莎士比亚在舞台上才加以表现,那便是怜悯,一种对受难者并不带有赞赏之意的怜悯,一种对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怜悯,有时甚至是对卑鄙角色的怜悯。”例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诗人普希金在把他与莫里哀的名剧悭吝人里的主角阿巴恭比较后发现:“莫里哀的悭吝人只是悭吝而已;而莎士比亚的夏洛克却是悭吝、机灵、复仇心重、热爱子女,而且敏锐多智。”这种人物形象

56、的丰富性、包容性使得莎剧比悭吝人显出真正的审美力度和大家风采。因此,讽刺和同情非但可以不相互排斥,而且可以如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所指出的:“讽刺并不妨碍同情,正相反,如果分寸掌握得好,讽刺往往也加强了哀戚的一面。”其名作包法利夫人正是成功实践这一观点的范例。恰如纳博科夫所说:“福楼拜的小说将讽刺与悲悯相当精妙地融会在一起。”在写作的诸多方面颇得恩师真传的莫泊桑也毫不逊色。短短一篇项链中,讽刺越无情,肯定越有力,二者相反相成、相得益彰,显露出深刻、丰富、辩证的包容性,折射出作者深沉厚重、悲天悯人的博大襟怀。这正是项链一百多年来仍余音绕梁,魅力永驻的深层思想价值所在。(摘自名作欣赏2002年第六期)

57、续写、改写范例(一)她懂了“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啊!”听了女友的话,玛蒂尔德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她的眼前闪现出舞会上旋转的人群,闪现出熠熠生辉的钻石项链,闪现出十年辛苦的情景,她只感到整个大地在旋转。公园里鲜艳夺目的花朵犹如一张张嘲笑她的脸蛋,自己的十年艰辛竟是一场恶梦!她想哭,然而没有眼泪;她想喊,然而喉咙仿佛被什么堵住了。好久,她才回过神来,望着佛来思节夫人,呐呐地道:“谢谢,夫人!我明白了,假的”女友吃惊地望着她,玛蒂尔德惨然一笑,猛地收回双手,“假的,我明白了,一切都是假的!”她转身奔出了极乐公园。(二)她疯了“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路瓦栽夫人那天真的得意的笑容僵住了。“五百法郎?假

58、项链不!不会的”路瓦栽夫人心直往下坠,语无伦次地说。“可怜的玛蒂尔德,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路瓦栽夫人紧绷的心弦断了,她仿佛一下子坠入了无边的黑色深渊。“我的天”她惊呼一声,倒在花园的栏杆上。从此以后,狭小的阁楼上少了一位女主人;水果店、杂货店、肉铺前少了一个争价钱,受嘲骂的劳作妇,而大街上却多了个衣衫褴褛的女疯子,整天目光呆滞地盯着女人颈上的各种项链,口中念念有词:“真的,我的钻石项链假的”(三)她死了“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什么?假的?!”路瓦栽夫人惊叫一声,昏了过去。当她醒来时,看见路瓦栽捧着项链站在她身边,她一把夺过钻石项链,轻轻地抚摸着,禁不住热泪盈眶。“卖了它吧,”路瓦栽夫人对丈

59、夫说:“你去卖了它,至少还值三万法郎吧?”她躺在床上,想着丈夫即将捧回来的三万法郎不,十年心血,她将买套像样的房子,有幽静的厅堂、宽敞的客厅、精巧的木器、珍奇的古玩;她将重新享受到精美的晚餐,品尝粉红色的鲈鱼和松鸡的翅膀啊,丈夫的脚步声,路瓦栽夫人猛地从床上跃起,开门一看,丈夫仍然拿着这挂项链,他吃力地低声说:“假的,这一挂也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路瓦栽夫人倒下了,永远倒下了!(四)“什么?你说什么,珍妮?”她突然一把抓住佛莱思节夫人的衣袖,黄瘦的脸上布满了不可置信的惊疑。“哎,可怜的玛蒂尔德!”佛莱思节夫人不动声色的将玛蒂尔德那双粗糙又满是裂口的手移开,“我是说那挂项链是赝品,至多只值五百法郎。”此时,佛莱思节夫人正盘算着如何处理此事。她一直都不知道,现在在家中青缎盒里的那挂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