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下枣儿教案5套_第1页
人教九下枣儿教案5套_第2页
人教九下枣儿教案5套_第3页
人教九下枣儿教案5套_第4页
人教九下枣儿教案5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5枣儿孙鸿课型: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过程和方法:1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象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教学重点:1、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学方法:1、表演法2、讨论法3、延伸拓展法教具准备:录音机及歌曲磁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

2、,请同学们欣赏后说说人们为什么喜欢这首歌?2.“每逢佳节倍思亲”,常回家看看唱出了人们的心声,新春佳节,合家欢乐,团团圆圆是最让人快乐的事。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回家”已成“奢望”。这不,枣儿中的老人正在向我们倾诉自己的心事呢!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枣儿。二、学生初读课文,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3、。三、学生表演,深入理解剧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情感。四、深层探究,突破重难点: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的主题是多样的,允许学生有独特的理解。教师小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学生畅谈见闻、感受。六

4、、教师赠言:走出家门,创出辉煌;思念父母,享受亲情。七、同学们,面对孤独的老人,我们会说出什么话?(常回家看看),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八、作业:练习册,课后习题二附板书:老人男孩枣儿象征亲情故乡传统精神家园附教学反思: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十五课枣儿教案学案一体化第15课枣儿(一课时)【学习目标】1口述故事梗概,理清剧本思路。2认识文中老人和男孩的思想性格,把握表现人物的手段。3“枣儿”在文中的作用。4重点理解全剧所运用的象征艺术表现手法5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资料下载】作者介绍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

5、员奖。时代背景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名家点评那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世代繁衍,生生不息,自在长青,永无衰竭。它涌动着温暖的亲情,张扬着至纯的人性,只奉献不图报,守诚信不扭曲,不为无望而绝望,纵有无奈却无悔。那呼喊发自内心,是根在呼吸,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

6、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那是一片多彩的世界。爹娘的呼喊没有回应,却引导我们去追寻儿孙的脚步。那枣儿不仅给人以活力,更使人思考。它像被插上翅膀可以到处飞舞,便带着一丝惶惑几分躁动飞出田野,飞出村庄,飞出生它养它的地方。终于,他们发现了一片以前不曾相识的新天地,渐惭地又发现了一个以前不曾相识的新自我。人挪活树挪也活,枣儿何处不养人?他们何曾没有听到爹娘的呼喊,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的神经,丰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直到世界在他们眼里也变成一个村庄,正是这呼喊化作阵阵长风,催发着美丽的枣儿花开遍全球。那是一座亟待修茸的家园。请不要因儿孙没有问应而伤心,可知儿孙曾一千次一万次梦里作答,一千

7、次一万次梦回千里。他们焦虑而内疚的呼喊,爹娘又何曾听见?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人们从这里走出,最终还要回到这里,不,他们在精神上从来没离开过这里。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愈是现代化愈能激起人们对古老情怀的追忆和对文学古典主义的眷顾。然而,枣儿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枣园不是樱桃园。爹娘岂能被时代遗忘。让爹娘也见识一下未曾见过的新天地,认识一下不曾相识的新儿孙,尝一口移栽它乡的新枣儿,享受一下让他们再无牵挂的新家园,爹娘的呼喊就会变得从容自信和年轻。为了让古老的家园也变得五彩缤纷,让家乡的枣树结出更加奇异的甜果,爹娘尽可放心地让儿孙走出家园吧。当他们回来的时

8、候,捧给爹娘的将是一个崭新的世界。我惊奇,爹娘在享用那奇异的甜果果时,竟品出依然浸润在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我更欣慰,当匍匐在爹娘脚下吃着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儿孙仍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整体感知】语知归类生字注音蓦然mo翘首qiao咀嚼jujue囫囵hulun词语积累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囫囵吞枣: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咀嚼:比喻对事物反复体会。翘首:抬起头来望。蓦然:突然地。理清思路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其剧情是: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

9、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

10、“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结构图如下:一童谣开场枣枣儿来历呼感儿老人念儿子枣儿尿脖子唤动为二男孩与老人邂逅枣儿尿树亲亲线藏枣留父亲人情索枣儿思父亲吃巧克力三童谣收场讨论解惑怎样认识剧本的人物形象?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的长者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男孩:则是年幼的新生一代的

11、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枣儿):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身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闯荡于外面的世界。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而定居于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了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剧本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人物感情的?、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剧中的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例如,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

12、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人生沧桑感。“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体现出老人朴实自豪与典型的乡土语言。例如,“(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此句道出了老人的人生沧桑感。“(将枣儿擦干净)给,尝尝。男孩默默地接过。吃吧,树上的枣儿多着呢!”老人的语言表现了长者对小孩的疼爱,而且随着他与男孩交往的深入,这种疼爱的感情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例如,“和你的脸一样,皱巴巴的”表现了男孩的天真可爱顽皮。又如,“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默,自语)不会的。这

13、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写出了孩子对枣儿叔不回家的困惑,表现了男孩的一颗纯真稚嫩的心。从两人的对话中,能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提示虽然文字很少,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些舞台提示大都是人物动作、表情的简要说明,例如,写老人“威严地”“命令”“蓦然温和”“将枣儿擦干净”“掸去男孩身上的灰尘”“清清嗓子”“心事重重”“愣住,继而激动不已”“紧紧搂住男孩”“将枣儿塞进男孩嘴里,自己也拿起枣儿咀嚼”,等等,都传神地写出老人对男孩的疼爱,以及他在与男孩交谈过程中的感情变化。剧本中的情节,如老人向男孩讲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小时候

14、在老人脖子上撒尿并在“枣树”下尿尿的情形;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靠“枣儿”活命的故事;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与男孩拉勾发誓,都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枣儿一剧以情感人。全剧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怎样理解剧中的象征手法?全剧运用了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线索贯穿剧情,借“枣儿”牵系和寄托人物的感情:老人和男孩因“枣儿”而相遇而亲近,又因“枣儿”而引起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剧中写的是老人和男

15、孩因“枣儿”而发生的一段交往,但其内涵却是对当今社会状态以及各代人生存状态的一种隐喻,一种象征。“枣儿”所凝聚的老人的感情和经历,代表的是亲情和历史,也代表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方式;“枣儿”所牵涉的老人与男孩的情感困惑,以及老人与儿子男孩与父亲等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缩影,喻示的是社会转型期人们普遍面对的现实:在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情感心态思想观念生存方式精神归宿都面临着严重的考验。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剧中有不少台词和情节富有象征意味。例如,老人说:“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其中“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16、一句,所要表达的意思并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男孩说枣儿叔叔不回家,是“迷路了吧?”这“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又如,男孩谈起父亲会给他带回巧克力,在这一细节中,“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枣儿”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巧克力”则是现代生活的象征。在剧本中,诸如此类的台词和细节描写,还有很多。怎样理解剧本的思想内容?剧本的思想内容具有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双重性:剧本的思想内容,在表层上,表现的是牵动人心的深切亲情,一位老人与一个男孩的纯真情义,以及老一辈的深厚乡情;但在深层,表现的是人们在

17、社会变革中的情感动荡人生变化和生存考验,等等。双向性:剧中感人至深地描写了老人对儿子和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人与男孩之间真挚感情,以及老人对以往岁月的怀念。剧本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实际上有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既表现了深挚强烈的至爱亲情,也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必然变化;既表现了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也反映了社会变革的必然趋向;既表现了人们对传统的依恋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也反映了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其中有迷茫,也有清醒;有困惑,也有企盼;有对往昔的眷念,也有对未来的呼唤。多样性:剧本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可以有多样化的理解。例如这样一些看法: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反映了当

18、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反映了现代化过程中,青壮年离开乡土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农村状况;表现了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表现了社会的深刻变迁,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如此等等,都是剧本思想内容的应有之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弄清三点:本课的基础知识;理解剧中人物形象及表现人物的方法:“枣儿”在剧中的作用;象征艺术表现手法;剧本的思想内容。【同步练习】1.填空:(1)舞台说明,也叫”,是由于演出的需要,穿插在剧本里的一些文字,内容包括、服装、以及、上下场等

19、。(1)舞台提示;说明性;人物表、时间、地点、道具、布景、表情、动作一、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1老人有几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_2作者想要借枣儿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_3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读一读,想想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_二、剧中有不少富有象征意味的台词,不能只按字面理解。可以让学生仔细体会。回答以下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4男孩:(接住,看枣)爷爷,这熟枣儿和你一样。老人:和我一样?男孩:和你脸一样,皱巴巴的。老人:(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呢。唉!眨眼工夫,

20、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男孩:(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_5男孩: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老人:不知道。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_6男孩: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老人:(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男孩:来呢,你的枣儿甜!_【延伸拓展】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送花奥斯勒生活的真谛并不神秘,幸福的源泉大家也知道,只是常常忘记了,于是这才有点奥妙。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一连好

21、几年,这位温和的小个子守墓人每星期都收到一个不相识的妇人的来信,信里附着钞票,要他每周给儿子的墓地放一束鲜花。后来有一天他们照面了。那天,一辆小车驶来,停在公墓大门口,司机匆匆来到守墓人的小屋子说:“夫人在门口车上,她病得走不动,请你去一下。”一位上了年纪均孱弱的妇人坐在车上,表情有几分高贵,但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她怀抱着一大束鲜花。“我就是亚当夫人,”她说,“这几年我每礼拜给你寄钱”“买花。”守墓人应道。“对,给我儿子。”“我一次也没忘了买花,夫人。”“今天我亲自来,”亚当夫人温存地说,“因为医生说我活不了几个礼拜了。死了倒好,活着也没有意思了。我只想再看一眼我儿子,亲手来放这些花。”小个

22、子守墓人眨巴着眼睛,没了主意,他苦笑了一下,决定再讲几句。“我说,夫人,这几年您总寄钱来,我总觉得可惜。”“可惜?”“鲜花搁在那儿,几天就干了,没人闻,没人看,太可惜了!”“你真的这么想?”“是的,夫人,您别见怪。我是想起来自己常跑医院、孤儿院,那儿的人可爱花了。他们爱看花,爱闻花。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老妇人没有作答。她只是又小坐一会儿,默默祷告了一阵,没留话便走了。守墓人后悔自己一番话大直率,大欠考虑,这会使她受不了。可是几个月后,这位老妇人又忽然来访,把守墓人惊得目瞪口呆;她这回是自己开车来的。“我把花都送给那儿的人们了,”她友好地向守墓人微笑着,“你说得对,他们看到花可高

23、兴了,这真叫我快活!我的病好转了,医生不明白怎么回事,可我自己明白,我觉得活着还有些用处!”不错,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_。1(1)文中能表现“死了倒好,活着没意思”的句子是_(2)老妇人觉得“活着没意思”的原因是_2使老妇人的病好转的真正原因是_。3文章结尾处说“我发现了我们大家都懂得却又常常忘记的道理”。根据小说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充一句话,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_4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小说中写了“故事是由一个守墓人亲身经历和看到的”这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B“那儿都是活人。可这儿墓里哪个活着?”在守墓人看来,人活着就应该多

24、关心那些活着的人们,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C小说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来表现老妇人,其形象虽有些模糊却表现了作者想要表现的主题。D小说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情节的,在简洁的对话中交代了事情的经过,显得简练而丰富。E这篇小说构思精致,情节有起落,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生命、生命!有一年夏天的下午,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小时柴草,最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要不是一只围着我嗡嗡直转的蜜蜂,我的闲暇心情不会被打扰的。那是一只普普通通的,但却能使野餐者感到厌烦的蜜蜂。不用说,我立即将它赶走了。蜜蜂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很快

25、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哟,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我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鼓了起来。我不由地吃了一惊,这个受到我报复的小东西顽强地抖着翅膀出现了。我毫不犹豫地站立起来,又一次把它踩入沙土里。我再一次坐下来吃晚餐,几分钟以后,我发现脚边的那堆沙土又动了起来。一只受了伤,但还没有死的蜜蜂虚弱地从沙土里钻了出来。重新出现的蜜蜂引起我的内疚和关注,我弯下身子察看它的伤势。它右翅还比较完整,但主翅却皱得像一团纸。然而,它仍然慢慢地一上一下抖动着翅膀,仿佛在估测自己的伤势。它又开始梳理那沾满沙的胸部和腹部。这蜜蜂很快就把目标集中在塔皱的左翅上。它伸出腿来,飞快地将着翅

26、膀。每捞一次,它就拍打几下翅膀,似乎在估量自己的飞翔能力。哦,这可怜的瘸手瘸脚的小东西以为自己还能飞起来!我垂下双手,跪在地上。以便能更清晰地观察它那注定是徒劳的努力。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作为一个飞行员,我对翅膀大了解了。然而,蜜蜂毫不理会我对它小生命作出的自以为是超级智慧的判断。继续整理着翅膀,并似乎慢慢恢复了力量。它振翅的速度加快了,那薄纱似的,因把皱而不灵活的翅膀现在几乎已被抚平。蜜蜂终于感到自己已恢复了力量,可以试着飞一飞了。随着一声嗡嗡的声音,它离开了困住了它的地面,从沙地上飞了起来,但还没能飞三英寸远。这个生灵摔得那么可怜,它在地上挣扎着。然而,接下来

27、是更有力地持翅和扑翅。蜜蜂再一次飞起来,这一次飞出了六英寸远,最后撞在一个小土堆上。很显然,这蜜蜂已经能够起飞,但还没能恢复控制方向的能力,正如一个飞行员在摸索一架陌生飞机的特性;它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每一次坠落后,它都努力去纠正那新发现的失误。蜜蜂又飞起来了,这一次它飞过了几个沙滩,笔直地向一棵树飞去。它仔细地避开树身,控制着飞行,然后慢慢飞向明镜似的湖面。仿佛去欣赏自己的英姿。当这蜜蜂消失后,我才发现,自己还跪在地上,已跪了好久好久。5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1)内疚_(2)徒劳_6我两次把小蜜蜂踩人沙土的原因是_7作者详细描写了蜜蜂两次从沙土里爬出来以及梳理自己的翅膀的情景,这样写

28、的目的是什么?_8、文中有两个称呼小蜜蜂的词语,表现出作者对小蜜蜂态度的变化,这两个词语是_9文章前后作者对小蜜蜂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_10文章第(8)段写到:“我凑近看了看,心中想到,这蜜蜂想必完了它肯定完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含义?_11文章结尾句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_12从文中对蜜蜂的描述,可用哪些词汇来赞美它_13文章用“生命、生命!”作标题有什么含义?_参考答案第十五课枣儿【同步练习】一、1老人有三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第一次是他向男孩提起儿子叫“枣儿”,并说出“枣儿”一名的来历。第二次是向男孩谈起儿子只顾摘枣儿,撒尿都不知道,竟尿了老人一脖子,老人不但

29、不嫌脏,还感到全身痒丝丝热乎乎的。第三次是说枣儿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枣树下。有一回,放学,直往树下奔。老人以为出了啥事呢,他一到枣树底下就尿开了。撒完尿才说:“爹,我放学了。”(如果把后两次合为一次,也可以说老人有两次回忆起儿子枣儿小时候的事。)老人对男孩始终是十分疼爱的。老人的回忆,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想念,反映了他对儿子的至爱亲情。他对男孩的态度,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而如同祖孙般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折射了他对儿子的亲情。2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全剧以枣儿为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

30、状态的变化。作者在剧本中既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以及人们对传统的固守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也企盼和呼唤人们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家园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而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3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入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感

31、情。二、4暗指对年轻人离开乡土抛弃传统生活丢失精神家园的不解和郁闷,家乡再好也留不住年轻人的脚步。5“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6喻指对年轻一代走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而产生迷茫、困惑。【延伸拓展】一、1(1)眼神已哀伤得毫无光彩。(2)儿子的死,让老妇人没有了精神寄托。2从丧子的哀痛中走了出来,把爱分给那些活着的人,这让她意识到活着还有用处。3活着就要对人有些用处。4BC(B项“至于死去的就大可以不管了”,文中没有这个意思:C项“主要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应为“主要通过语言描写”)二、5(1)几次想把它弄死,而感觉惭愧不安。(2)捋翅、拍打翅,都是无益地耗费劳力。6它打扰了我闲暇的心情,影

32、响了我的野餐,我把它赶走,它又飞回来,使我失去了耐心。7表现蜜蜂不屈不挠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8小东西、生灵。9作者开始对蜜蜂是厌烦、憎恶,非把它置于死地不可;后来是可怜、同情、敬仰。被小蜜蜂的精神所感动。10从侧面写出蜜蜂伤势的严重,更突出蜜蜂顽强的生命力和我的内疚心情。11(1)作者被蜜蜂不屈不挠追求生存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震撼而生敬意。(2)被蜜蜂的精神所感动而陷入沉思。(3)为自己对蜜蜂的扼杀举动而深感内疚。12不屈不挠求生存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13强调了生命的可贵,同时也为自己几乎扼杀一个弱小的生命而深感懊悔教学依据戏剧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的舞台

33、艺术,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剧本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剧本丰富的想像。枣儿是一篇呼唤亲情、渴望温馨的作品,通过老人盼儿子归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作为剧本,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渴望与企盼的矛盾上,虽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现剧本的社会意义与主旨。人物对话平实、简洁,而且极富表现力,将老人饱经沧桑的孤独与孩子天真无邪而又无可奈何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该剧本能让学生体会剧本独特的艺术魅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与能力:a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b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2过程与方法:a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b充分发

34、挥学生主体想像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c指导学生从对话中品析人物形象。d指导学生初步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b理解剧本表现主题的社会根源。c在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教学方式1剧本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品析及剧本冲突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得当。2剧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从主题理解、人物对白、矛盾冲突、舞台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励学生参与,并充分发挥其想像力。3剧本教学中,老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巧搭“舞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4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

35、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教学构思1学生准备,老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剧本有关的常识资料,做好学习准备。2学生初读,老师指导。通读全文,注意概括剧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特点、基本情节。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组织。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学生边读边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4学生品味,老师点拨。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物对话、舞台提示,欣赏人物的特点及其蕴藏的社会意义。5学生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特点。6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剧本的主要

36、戏剧冲突是什么,(即“为什么?”)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指引学生掌握戏剧冲突在戏剧中的地位与作用。7学生反思,教师归纳。通过本剧本及前面几课的学习,你认为欣赏剧本是在欣赏哪些内容?如何欣赏?教师组织同学围绕问题展开辨析与反思,归纳出剧本欣赏的重点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戏剧欣赏的基本方法。课堂实录师:大家好。说到儿歌,我们都会充满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请大家唱几句儿歌,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的童年。生1:我唱的是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通过儿歌导入,既与剧本内容接近,又与学生实际相通,此谓一举两得。专家点评生2:还有丢手绢:“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

37、面,大家不要告诉他”生3:还有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生4:还有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师:看来大家会唱的关于童年的歌还真不少呀。不过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与大家有不一样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着不一样经历的老爷爷。请大家翻开第十五课枣儿。初读一遍,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初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及人物。专家点评生5:主要讲了一位老爷爷、一位男孩与枣儿间发生的事儿。师:能否说说是什么事吗?生6:是两个人都通过吃枣、说枣来企盼自己的亲人归来。师:说得很对,能再说说老人与男孩分别有什么企盼吗?生7:老人盼望自

38、己的名叫枣儿的孩子回来,而男孩则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父亲回来。师:说得不错,那老人与男孩有什么样的心情呢?生8:孤独再分角色读剧本,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专家点评学生自己来评点,为后来表演打基础。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生9:寂寞。生10:对亲情的渴望。生1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师:看来,大家读得都很仔细,也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全文,请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语气。(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2读老人,生13读男孩,生14读舞台提示)师:大家说说三人读得怎么样?生15:不错,有一点电影对白的味道。生16:读男孩台词的同学读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种天真但又无奈的心

39、情读出来了。生17:读舞台提示的同学读得也不错,将人物动作、神态都读出来了。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生15:有,我觉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众生大笑)生16:读男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师: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的。下面我们就结合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与舞台提示,仔细分析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生18:老人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人,如剧中他讲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义的事,而且还是亲身经历的。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蔼的人,如剧中老人见男孩想吃枣儿,就把自己的枣儿拿出来给男孩子吃。师:那男孩有

40、什么特点呢?生20:他很天真、可爱。特别是开始捡枣儿吃的那一段。生21:他也很孤独,因为缺少父亲的爱。从剧本欣赏的角度来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师:对,分析得很有道理。大家主要是从哪些地方来分析的?专家点评生22:从人物的对话。师:除这以外,还有哪些地方能够看出人物形象特点?生23:可以从舞台提示中看出来。比如写老人神态,剧本先写“威严”“自豪”再写“大笑”“心事重重”“激动不已”,将老人孤单无助的形象刻画出来了。生24:写男孩也有许多舞台提示:吃枣的时候“喜出望外”“津津有味”,想念父亲时“垂头丧气”。这些都可以看出男孩天真可爱又可怜的形象特点来。在分析人物的基础之上理解社会意义。专家点评师:分

41、析得好。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我们在认识人物的基础上想想,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生25:现代社会中老人与孩子更需要关爱。生26:现实生活中老人与孩子常缺少亲人的关心,生活在孤独与寂寞之中。生27:这部作品实际上在呼吁我们去关注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希望与温馨,不再孤独与寂寞。师: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生28:有利于剧本情节的发展。生

42、29: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生30: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师:嗯,说得很好。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从表演的角度去读剧本,可以将剧本中许多对白及提示形象化、直观化。生31: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师:嗯,你的理由呢?生31: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生32:我认为是最后结尾部分,因为在这个地方老人与男孩的共同期望表现得最为明显。师:好,分析得不错。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

43、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众生举手跃跃欲试)表演剧本部分内容,这是学生剧本学习最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是一种表演艺术,剧本学习就应该体现这种特色,这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剧本人物形象、情节与主题。师:在表演之前,我有个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非常感谢刚才几位同学的大胆表演,我想正是你们的真诚与勇敢给了我们亲身感受的机会。下面我们就请我们的观众同学来谈感受。生33:表演很自然,动作也不错。生34:演得很投入,我真为他们而感动。生35:“男孩”演得比“老人”要好些。可能是“男孩”与我们差不多吧。从表演的角度来看剧本

44、的理解,这种形式便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剧本。生36:如果有背景就更好了。这样表演起来就更能身临其境。生37:老人的语气太快了,不能把他的沧桑感表现出来。生38:老人的动作也不要太拘束,应该夸张一些。引入剧本冲突的理解,这样便于学生从宏观戏剧的角度去理解本剧本的特色,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及作用。师:同学们都分析得很好,我想我有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人们都说矛盾冲突是剧本的核心,你们发现本剧本的矛盾冲突是什么?生39:应该是老人与男孩吧,因为男孩想偷枣儿,老人是看枣儿的,他们间的矛盾是剧本的矛盾。生40:我不同意前面同学的看法,老人与男孩的矛盾并不在剧本中占主要地位,而且最后

45、老人与男孩相处得非常好呀。生41:对,我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剧本的冲突是不是应该理解为老人与男孩在现实中的状况与他们所期盼的情形之间的矛盾?师:很好,同学都很善于从剧本实际出发来分析剧本的矛盾,而说得很有道理。我很同意现实与期望间的矛盾是剧本的主要矛盾的说法,因为无论是剧本主要故事情节还是剧本所反映的社会意义来看,都是围绕这种矛盾展开的。师:分析完剧本的矛盾冲突后,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还有什么问题?反思剧本学习,可以让学生直接质疑,提高学生认识水平。生42:剧本从头至尾都有儿歌,这有什么作用吗?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大家帮他想想,儿歌有什么作用?生43: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生44:儿歌的内

46、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生45:用唱歌的形式更能表现人物的期盼与希望的心情。师:回答得很好。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联系实际,让学生从剧本到生活,建立生活的哲学观。专家点评生46: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生47: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生48: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生49: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师:我很高兴我们班有如此多善良、有爱心的同学,我也深信剧本所希望所呼吁的温馨世界一定会实现的。好了,今天的课

47、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教学反思剧本学习应该与一般的文章阅读有所区别,所以本课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探讨:1从文本的角度读剧本。即本文的学习还是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一样,从基本的人物、情节、主题入手,让学生建立对本剧本的基本理解力。2从表演的角度读剧本。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的,一个方面是朗读,即分角色朗读。读是表演的基础,读也是理解人物与主题的主要手段。在读中,学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与特点。另一个方面就是实在的表演,这种看似简陋的表演形式对学生理解人物与主题,具有重要意义,这实际上也符合剧本的真正用意。3从戏剧的角度读剧本。剧本是文学的,也是戏剧的。戏剧的核心就是冲突,学习剧本时,一定让学生在欣赏剧本中理解冲突的作用及意义,这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戏剧基本的欣赏方法与主要欣赏内容。总之,剧本学习是一项新的教学内容,希望我们能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获得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15 枣儿教学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