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环境微生物学_第1页
sy环境微生物学_第2页
sy环境微生物学_第3页
sy环境微生物学_第4页
sy环境微生物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江苏自考环境工程大纲-环境微生物学河海大学编 (高纲号 0727)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四篇,第一篇是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包括特点、任务、分类、生长与代谢、遗传与变异、分布及其相关关系

2、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二篇是介绍了微生物治理环境,包括降解与转化、污水的生物处理、废渣与废气的生物处理、生物修复、开发应用和资源化。第三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污染,包括致病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和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第四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监测,包括指示微生物、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

3、160;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2、理解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作用;    3、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方法和技术;    4、熟练掌握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生物化学、有机

4、化学和生态学。这三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同时为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篇  环境微生物学基础    第1章  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

5、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点。    2、掌握:环境微生物的任务。    3、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定义。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环境一、 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可见、个体微小的低等生物的总称。)1种类繁多、分布极广 1微生物物种丰富多样 2微生物代谢类型丰富多样 3微生物生态型丰富多样2繁殖迅速、数量巨大3个体微小,容易变异二、 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任务环境微生物学可简明定义为,研究保护环境的

6、微生物学。研究任务如下:a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基本状况与活动规律 B微生物对化学污染物的防治及其他有利影响 C微生物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 D环境监测涨的微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第2章环境中的微生物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特征和分布。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征和分布。 

7、0;  2、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    3、熟练掌握:细菌的形态和大小。第二章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类群与生物三域一、 微生物及其类群二、 生物三域特征第二节真细菌一、 细菌一) 细菌的形态与大小1细菌的形态细菌以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大形态为主球形简称球菌,有单个,成对,长链,四联,八叠,葡萄状之分。杆形简称杆菌,有单个,长链之分螺形简称螺菌,除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外,还有一些并不多见的特殊形态2细菌的大小Um。球菌的大小用菌体直径,杆菌和螺旋菌则以其宽度*直径表示。球菌0.5-1.0.杆菌0.4-1.0二) 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三) 细菌的

8、繁殖及其群体特征四) 环境中常见的细菌      第3章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营养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影响因素。    2、掌握: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营养和营养类型。  

9、  3、熟练掌握: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过程以及相关基本知识。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与营养类型一、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与营养物质 1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钠铁等大量元素外,还有微量元素zn,cu,mn,钼钴等 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与水等五大类,大部分以无机或有机物的形式为微生物所利用,也有一些以分子态气体方式供给 3 培养基:合成天然培养基,固体半固体液体,基础加富选择鉴别培养基二、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体内含有光合色素,可以利用光作为能源,利用co2作为碳源,以无机物作为电子供给使co2还原并合成菌体细胞有机

10、物。光能异样型:微生物利用光作为能源,以有机质作为电子供体,碳源来自有机物,也可利用co2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又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有机碳化物化能异养型:是微生物最普遍的代谢方式。这类微生物的碳源与能源均来自有机物,它们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能量,利用其中一部分供给自己合成作用之需。三、 营养物质的摄取1、影响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因素:1细胞壁与细胞膜的结构2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3微生物生活的环境2、营养物质的运输机制:1单纯扩散2促进扩散3主动运输4基团转位第二节微生物的代谢一、 酶1酶的性质与作用特征:1酶是蛋白质 2 酶的专

11、一性 3 酶促作用的可逆性 4酶的作用条件2酶的种类:1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 2结构酶与诱导酶 3胞内酶和胞外酶 4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和同分异构酶和裂解酶和合成酶二、 微生物能量生成与转换A底物水平磷酸化B氧化磷酸化C光合磷酸化三、 微生物呼吸作用类型1有氧呼吸2无氧呼吸3发酵作用四、 微生物的同化作用1co2的同化 a异氧微生物的co2的同化 b自养微生物的co2的同化2氮素的同化a氨的同化 b硝酸盐的同化 c分子氮的同化3硫酸盐的同化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 生长繁殖的概念微生物细胞质量的增加和个体体积加大称为生长,即细胞组分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当单个细胞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由

12、一个亲代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形状与亲代细胞相似的子代细胞,使得个体数目增加,称为单细胞微生物的繁殖。在多细胞微生物中,菌丝的延长、分裂,产生同类细胞的过程仍属生长,而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孢子脱离母体菌丝再萌发产生子代菌体,使得个体数目增加才称为繁殖。三、 三分批培养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定期取样进行菌数测定,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曲线图,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分析细菌的生长曲线大致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 连续培养分批培养时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不断累积,使微生物不能长久的保持对数生长速率。如果在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以一定的速度

13、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同时以同样的速度排出培养物(包括菌体和代谢产物),就可以延长对数生长期,这种培养方法称为连续培养。该方法有恒化培养和恒浊培养两种方式。第四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2温度3水及其可供给性a水的活度;水的可供给性与水的活度有关,水的活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中的蒸汽压与纯水蒸气压之比。b渗透压c干燥4氢离子浓度5辐射a可见光b紫外辐射c电离辐射d微波6超声波7压力a液体静压力b机械压力c气体压力:氧气,二氧化氮,氮气8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影响可分为灭菌,消毒,防腐作用等,灭菌作用是指杀死一切微生物及其孢子,作用最为彻底,消毒作用是指杀死

14、微生物的营养体,而难以灭火芽孢和孢子,是不完全的灭菌。在医学上常用以杀死一般的病原微生物;防腐作用是一种抑菌二非杀灭作用   4 第5章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15、; 2、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3、熟练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每种相互关系的特点。第五章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一、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1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环境 1养分 2水分及渗透压 3空气 4pH 5温度2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二、 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1大气水 2江河水 3湖泊与池塘水 4地下水 5海水三、 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四、 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1粮食2肉类3鱼类4乳类五、 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1嗜热微生物2嗜冷微生物3嗜酸微生物4嗜碱5嗜盐f嗜压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 互生关系是一种

16、微生物的生活(主要是代谢产物)创造或改善了另一种微生物的生活条件,这种有利作用可以是单方面的偏利共生,或是双方面的互惠共生二、 共生关系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分工,互相有利,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时便难以独立生存三、 寄生关系是一种对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体内,以另一种微生物为生活基质,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并对后者带来或强或弱的危害作用四、 拮抗关系是一种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是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现象。它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寄生关系和非

17、特异性拮抗关系与特异性拮抗关系。      5 第6章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碳素生物循环和其它无机元素的生物循环与转化。    2、掌握: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一般途径。

18、0;   3熟练掌握:氮素生物循环中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第六章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一节碳素生物循环一、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一般途径1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2简单有机物的有氧分解1完全氧化2不完全氧化3简单有机物的无氧分解及甲烷的生成1简单有机物的无氧分解2甲烷的生成a甲烷产生菌 b甲烷生成的基质 c甲烷生成的机制4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总图式二、 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三、 分解半纤维素四、 分解果胶类物质五、 分解淀粉六、 分解脂质物质七、 分解木素及芳香族物质八、 分解烃类第二节氮素生物循环氮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体的必需元素

19、。一、 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一般途径:自然界的氮素以3种主要形态存在:分子态氮,无机态氮,有机态氮。上述3种形态的氮素物质,在自然界中因生物的作用,不断地相互转化,进行着氮素循环。其转化的一般途径如下:1绿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使无态氮同化为有机态氮2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体中的有机氮化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无机质化为氨态氮3氨态氮在有氧条件下,经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成硝态氮4硝酸盐由于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还原为分子态氮,逸散到大气中5空气中的分子态氮,通过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还原为氨,进而合成有机氮化物二、 氨化作用有机氮化物在微生物的分

20、解作用中释放出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A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分子的氨化过程,首先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生成多肽和二肽,然后由肽酶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微生物的蛋白酶都是胞外酶,肽酶多为胞内酶。B核酸的分解C其他含氮有机物的分解1尿素是分子结构简单的含氮有机物2几丁质是氨基葡萄糖的缩聚物3卵磷脂是含胆碱的磷酸酯,存在于细胞原生质中三、 硝化作用氨经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亚硝酸,再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它是由两类细菌分两个阶段进行的:A亚硝化作用B硝化作用四、 反硝化作用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情况下经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称为反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由于还原的程度不同,可生成不同的还

21、原态产物,如亚硝酸,次亚硝酸,一氧化氮和分子态氮等。硝酸还原产生分子氮的作用,又称为脱氮作用或者狭义的反硝化作用。五、 生物固氮作用微生物在常温常压下直接利用分子态氮,将之还原为氨的过程称为生物固氮作用A固氮微生物:能进行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叫做。a共生固氮:固氮微生物只有与特定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才具有固氮特性,此时微生物与植物紧密结合,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组织结构,在生理上是互利互惠关系 b联合固氮:固氮微生物生长在其他生物体内,如植物根表、叶面或动物肠道中才有固氮能力。 c自生固氮:固氮微生物单独存在条件下即能进行固氮作用B固氮酶:固氮作用是在固氮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含有两个组分,组分I和组分I

22、IC影响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1c/n比与含氮化合物浓度 2氧气第三节其他无机元素的生物循环与转化一、 无机元素循环与转化的一般途径1无机物的有机质化2含无机元素有机物的分解3无机物的氧化和还原4无机物的溶解与沉淀二、 硫素的生物循环与转化A硫是生物同化B含硫有机物的分解C无机硫化物的氧化1无色硫细菌硫杆菌和丝状硫磺细菌和其他氧化硫的无色细菌2有色硫细菌D硫酸盐还原三、 磷素的生物循环与转化A磷的生物同化B含磷有机物的分解C不溶性磷矿物的溶解D磷酸盐的还原四、 铁的生物循环与转化A高铁化物的还原和溶解B亚铁化物的氧化和沉淀C含铁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    

23、;   第二篇  微生物治理环境   6 第7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的概念、途径和类型。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的概念、途径和类型。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类型。    2、掌握:微

24、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途径。    3、熟练掌握: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的概念。第一节概述一、 生物降解与生物转化的概念复杂有机化合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变成结构较简单化合物或被完全分解的过程称为生物降解。通过微生物代谢导致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发生某种改变,生成新化合物的过程称转化二微生物降解转化污染物的巨大潜力三、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1可生物降解性:是指化合物被生物降解的可能性及其难易程度.分为可不难三种2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a基质的可生物氧化率:以基质(待测的有机污染物)完全彻底氧化所应消耗的理论需氧量为分母,以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该基质所消耗的氧量为

25、分子,二者的比值即为该基质的氧化率.常用华氏呼吸仪进行测定。四、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一般途径1矿化作用是指有机污染物在一种或多种微生物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为co2和h2o和简单的无机化合物如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和含氯化合物等的过程。2共代谢作用是指一些难降解的有机化合物不能直接作为碳源或能源物质被微生物利用,当环境中存在其他科利用的碳源或能源时,难降解有机化合物才能被利用,这一的代谢过程称为共代谢作用五、影响微生物降解转化的生态学因素 1物质的化学结构 2共代谢作用 3环境物理化学因素 4微生物降解或转化污染物后生成的中间体或终产物第二节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一、 石油1微生物对石油

26、的降解能力2石油降解的生化途径3石油降解微生物4影响石油降解的生态因素a油的物理状态 B温度 C营养物质 D氧气 F共代谢作用及抑减效应5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实际应用a石油探查b石油精炼脱腊,石油微生物的菌体利用      7 第8章污水的生物处理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途径和类型。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途径和类型。 

27、0;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其它无机污染物废水的生物处理。    2、掌握: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3、熟练掌握:氮磷污水的生物处理。   第一节概述一、 水体污染及其危害二、污染物浓度指标及其意义 1全需氧量,TOD是指谁中全部有机物在被彻底氧化成水,co2,no3,so4等无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 2化学需氧量COD,指用强氧化剂使污染物氧化说消耗的氧量,所有能被氧化剂氧化的有机物及无机物均包括在内 3生化需氧量

28、或生物化学需氧量BOD,指微生物在足够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分解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常用BOD5表示,即5日生化需氧量。表示在20条件下培养5日时的氧的消耗量。BOD20 4总有机碳TOC,指污水中有机物的总含碳量。由于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总含量。 5总磷TP。指污水中所以含磷化合物的总含磷量,是表示污水被磷污染的综合指标三、 污水排放标准及处理要求四、 污水处理的一般技术途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和生物处理法第二节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一、 有机污水生物处理的的基本原理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可借助水体自身的能力使之得到净化,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水体自净过程主要包括稀释,沉降,

29、扩散等物理作用,氧化还原分解絮凝等化学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生物降解是主要动力。二、好氧生物处理 一)活性污泥法:是利用含有大量好氧性微生物的活性污泥,在强力通气的条件下使污水净化的生物学方法。首要地位 1活性污泥的性质和生物相: 活性污泥是一种绒絮状小泥粒,由好氧菌为主体的微型生物群以及胶体、悬浮物等组成 A细菌:活性絮凝体的作用:有机物的吸附或粘附及其分解 金属离子的吸附 防止原生动物对细菌的吞食增强污泥的沉降性,有利于泥水分离 B原生动物:促进絮凝,净化作用,提升作用 C其他微生物:霉菌 2活性污泥法的工艺流程及微生物过程第三节氮磷污水的生物处理一、 生物脱氮技术一) 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二

30、)硝化反硝化菌的培养三)影响硝化-反硝化的因素:a影响硝化作用的因素:1硝化菌及污泥龄 2溶解氧 3温度 4PH 5营养物质 6毒物 B影响反硝化作用的因素1营养物质 2溶解氧 3温度 4pH四) 生物脱氮工艺1传统工艺 2缺氧-好氧脱氮工艺(A-O) 3生物脱氮工艺的新进展 二、生物除磷技术 一)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 二)生物除磷工艺中的微生物组成及其特点 三)聚磷菌的培养 四)影响生物除磷的因素1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 2温度 3pH 4硝酸盐与亚硝酸盐浓度 5碳源 6污泥龄五生物除磷的工艺1厌氧-好氧除磷工艺 2厌氧-缺氧-好氧脱氮除磷(AAO)    

31、;   第三篇  微生物污染环境      8 第13章  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防治和预防。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传播、防治和预防。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领会: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预防。 

32、   2、掌握: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防治。    3、熟练掌握:环境中致病微生物的传播。     9  第15章  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知识、危害、成因、影响因素、监测指标与评价。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知识、危害、成因、影响因素、监测指标与评价。 

33、0;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指标与评价。    2、掌握:水体富营养化的基本知识、危害。    3、熟练掌握: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第15章第一节概述水体富营养化是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引起蓝细菌、微小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恶性增殖,最终导致水质急剧下降的一种污染现象。第二节富营养化水体微生物的动态变化一、 富营养化微生物种群二、 富营养化时微生物的数量变化:水华和赤潮第三节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危害一、 自然景观的危害1水体发臭难闻 2透明度降低二、 水体生态及生物的影响1影响水

34、体的溶解氧 2对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影响 3对整个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4破坏正常的海洋生态系统 5危害人体健康第四节富营养化成因及影响因素一、 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 一般认为,缓流水体中的自养性生物,主要是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以太阳光能和有机物合成本身的原生质,着就是富营养化过程。人为因素所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超过水体自净能力的大量有机或无机营养物进入水体。有机物被微生物矿化分解成无机物,水体中的无机物成为藻类生长的良好营养,使藻类大量生长。海洋中的富营养化主要有陆源的营养盐输入引起,所以富营养化一般出现在沿岸的浅海和海湾,尤其是河流入海口的海区。引起富营养化的自然因素可能为能进

35、行固氮作用的微生物,如氮蓝藻二、 富营养化形成的其他影响因素1季节与气温2光线3ph(7-9)4微生物作用的影响第五节富营养化监测指标与评价一、 富营养化指标1物理指标:水体透明度和水体的营养状态指数2化学指标:氮磷3生物指标二、 富营养化的评价1富营养化的评价标准:贫中富2光合作用于呼吸作用评价水体健康与否 光合作用是指水中藻类原生质的合成作用,呼吸作用是指对藻类原生质的分解作用。 分别以P和R表示,P/R 是评价水体健康与否的有用指标3应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评价海域富营养化       第四篇  微生物环境监测

36、0;    10  第16章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一)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的意义。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的作用。    2、掌握: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的一般类型。    3、熟练掌握:环境污染的指示微

37、生物中细菌、霉菌、酵母菌总数和总大肠杆菌等基本知识。  第十六章环境污染的指示微生物指示微生物是在常规环境监测中,用以指示环境样品污染性质与程度,并评价环境卫生状况的具有代表性的微生物第一节一般污染指示微生物    一、细菌总数1意义:是指在环境中被测样品,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的1ml或1g检样中所含的细菌菌落总数。2方法三、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1霉菌和酵母菌数的意义:是指环境中被测样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得1g或1ml检样中所含的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第二节粪便污染指示菌一、 总大肠菌群总大肠菌群也称大肠菌群,它们是一群能

38、在37,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二、 粪大肠菌群:能在44.5(44-45)发酵乳糖的大肠菌群,亦称耐热性大肠菌群三、 粪链球菌:是短链状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四、 产气荚膜梭菌五、 蛭弧菌第三节其他指示微生物一、 致病菌的指示菌,二肠道病毒的指示微生物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关于“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中有关提法的说明    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它们之间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

39、基础上,它们的含义是:    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掌握:要求应考者应该掌握的课程中的知识点。如简答名词和概念等有关内容。    熟练掌握:要求应考者必须掌握的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如基本知识和应用等。    (二)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环境微生物学,

40、王家玲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三)自学方法的指导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内容多、难度大,应考者在自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学习前,应仔细阅读课程大纲的第一部分,了解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熟知课程的基本要求以及本课程与有关课程的联系,使以后的学习能紧紧围绕课程的基本要求。    2、在阅读某一章教材内容前,应先认真阅读大纲中关于该章的考核知识点、自学要求和考核要求,注意对各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3、阅读教材时,应根据大纲要求,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基本原理必须牢固掌握,在阅读中遇到个别细节问题不清楚,在不影响继续学习的前提下,可暂时搁置。    4、学完教材的每一章内容后,应认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和思考题,这一过程可帮助自学应考者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