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词发展3课时_第1页
代词发展3课时_第2页
代词发展3课时_第3页
代词发展3课时_第4页
代词发展3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节第四节 代词的发展代词的发展 一、人称代词 v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 “吾、我、卬、吾、我、卬、余(予)、台(音怡)、朕余(予)、台(音怡)、朕”等。等。v2、第二人称:、第二人称: “汝(女)、汝(女)、尔尔、若、乃、而、戎若、乃、而、戎”等。等。 上古人称代词的三个系上古人称代词的三个系v(1)N系系 Na Nai NaNv 吾吾 我我 卬卬v(2)d系系 dia diE diEmv 余,予余,予 台台 朕朕v(3)n系系 ia iai iak nE乃乃v 汝汝 尔尔 若若 v iE 而而 iwEm戎戎上古汉语的上古汉语的“其、之、厥其、之、厥” v天用勦绝其其命。v 上帝因而要

2、灭绝他 v (书经甘誓)v安民则惠,黎民怀之之。 (书经皋陶谟)v今时既坠厥厥命。(书经召告)v坠,丧失,败坏上古没有第三人称代词的理由上古没有第三人称代词的理由 v在上古汉语中,该用第三人在上古汉语中,该用第三人称的地方,一般采用重复使用称的地方,一般采用重复使用名词,或者省略代名词而使人名词,或者省略代名词而使人自然地领会其意义的方法。自然地领会其意义的方法。其例:其例:v齐侯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齐侯以文姜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左传辞。(左传桓公六年)桓公六年)v(公)射其左,(公)射其左, 其左其左 越于车下,越于车下,(公)射其右,(公)射其右, 其右其右 毙于车中。毙于车中。(

3、左传(左传成公二年)成公二年)v“彼、夫、其、之彼、夫、其、之”是指是指示代词。在作主语的时候,示代词。在作主语的时候,四个词中只能用四个词中只能用“彼彼”。它是和它是和“此此”相对应的指相对应的指示代词。示代词。 v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何畏彼哉?v (孟子(孟子滕文公)滕文公)补充:现代汉语方言的证据补充:现代汉语方言的证据 v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诸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诸方言几乎都继承上古的方言几乎都继承上古的“我我”和和“汝(女)或尔汝(女)或尔”。v第三人称代词各方言有差异,第三人称代词各方言有差异,常见的常见的“他、渠、伊他、渠、伊”,大约

4、,大约都在中古时代产生,它们的来都在中古时代产生,它们的来源不一样源不一样 。 人称代词古今比较特点人称代词古今比较特点v以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和古代汉以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和古代汉语相比较,则现代汉语有第三人语相比较,则现代汉语有第三人称代词、复数(包括包括式和排称代词、复数(包括包括式和排除式),以及尊称。而在古代汉除式),以及尊称。而在古代汉语中可以说是没有这些的。语中可以说是没有这些的。(二)中古时期和近代时期(二)中古时期和近代时期v1、第一人称、第一人称 v(1)我:上古保留下来的。)我:上古保留下来的。 v(2)侬:南北朝出现的方言词。)侬:南北朝出现的方言词。 v(3)俺:我们的合

5、音字,出)俺:我们的合音字,出现于宋代,现为北方话方言词。现于宋代,现为北方话方言词。表示复数,也有用作单数的。表示复数,也有用作单数的。 v(4)偺:咱们的合音字,出)偺:咱们的合音字,出现于元代,现为北方话方言词。现于元代,现为北方话方言词。表示复数,也有用作单数的。表示复数,也有用作单数的。2、第二人称、第二人称 v(1)女(汝)、尔:上古的第)女(汝)、尔:上古的第二人称代词到中古仅剩下了两个,二人称代词到中古仅剩下了两个,即即“女、尔女、尔”。 (2)你)你v广韵广韵:“乃里切,秦呼傍乃里切,秦呼傍人之称人之称”,似乎是唐代产生的,似乎是唐代产生的一个词。其实一个词。其实“你你”是是

6、 “爾爾”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字古音保存在口语里(jai jA jEni)。)。( 3)您)您v您您“你们你们”的合音字,出现的合音字,出现于宋代。表示复数,也有用作于宋代。表示复数,也有用作单数的。单数的。 3、第三人称第三人称 (重点)(重点)v(1)他:中古产生了专用的第)他:中古产生了专用的第三人称代词三人称代词“他他”。 v语源:本作语源:本作“它它”,是,是“蛇蛇”的的意思。意思。说文说文:“它,虫也。它,虫也。从虫而长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v语意:语意: 通常是通常是“别的别的”的的意思,可以指事物意思,

7、可以指事物 。例如:v诗经诗经鄘鄘风风: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它!v小雅小雅鹤鸣鹤鸣:它山之石,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攻玉。(后人引作(后人引作“他山他山”)v孟子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下:王顾左右:王顾左右而言他而言他。又可以指人,例如又可以指人,例如 :v诗经小雅巧言:他他人有心,予忖夺之。 v诗经郑风:子不我思,岂无他他人。语义发展结论:v以上这种指人的以上这种指人的“他他”还还不是第三人称代词,但第不是第三人称代词,但第三人称代词就是从它直接三人称代词就是从它直接变来的。变来的。 v时限:时限:“他他”发展为第三人称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可靠的时间上限应是唐代。代词可靠的时间上限应是唐代。

8、v确凿例子始见于唐代。确凿例子始见于唐代。例如:例如:v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他亦知有李十郎名字。v (霍小玉传)(霍小玉传)v“他他”指霍小玉,用作主语指霍小玉,用作主语 v直欲危他性命。直欲危他性命。(燕子赋。(燕子赋。P2653P2653)v“他他”指雀,用作修饰语指雀,用作修饰语 v 玄宗玄宗 谓肃宗曰:谓肃宗曰:“汝不及汝不及他。他。”谓代宗曰:谓代宗曰:“汝亦不及汝亦不及他。他。” ” (刘宾客嘉话录)(刘宾客嘉话录)v“他他”指德宗,用作宾语指德宗,用作宾语 注意:v现代现代“他他”分别写作分别写作“他他”“”“她她”牠牠”“”“它它”,这,这不过是在民国以后的事,是所不过是在民国

9、以后的事,是所谓的欧化语法。谓的欧化语法。(2)伊)伊 v南北朝出现。据王力南北朝出现。据王力汉汉语史稿语史稿(267页),页),“伊伊”字大约起源於第四字大约起源於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唐代继世纪到第五世纪,唐代继续使用着续使用着 。例如:例如:v恢乃云:“羊邓是世婚,江家我顾伊伊,庾家伊伊顾我。不能复与谢裒(pu)儿婚 。”世说新语 方正 v v王长史语刘曰:王长史语刘曰:“伊伊讵可以形讵可以形色加人不?色加人不?” ” 世说新语世说新语 方正方正v伊伊必能克蜀。必能克蜀。世说新语世说新语 识鉴识鉴 (3)“渠渠” v南北朝出现。南北朝出现。集韵集韵写写作作“亻渠亻渠”,鱼韵求於切:,鱼韵求

10、於切:“吴人呼彼称,通作渠。吴人呼彼称,通作渠。”v注:左右结构的一个字v“渠渠”字始见於字始见於三国志三国志吴志吴志赵赵达传达传:“女壻昨来,必是女壻昨来,必是渠渠所所窃窃”。v到了唐代,到了唐代,“渠渠”字就大量出现字就大量出现了。了。游仙窟游仙窟里的例子:里的例子: v今朝忽见今朝忽见渠渠姿首,不觉殷勤着心口。姿首,不觉殷勤着心口。v闻闻渠渠掷入火,定是欲相燃。掷入火,定是欲相燃。v王力王力汉语史稿汉语史稿(268页):页):“伊伊”、“渠渠”在六朝和唐代的在六朝和唐代的时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於时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於“他他”在口语中里的更普遍的应在口语中里的更普遍的应用,用,“伊伊

11、”“”“渠渠”已经很少见了。已经很少见了。v到了现代,除官话地区用到了现代,除官话地区用“他他”外,外,汉语南方方言仍普遍用汉语南方方言仍普遍用“伊伊”或或“渠渠” :闽语用:闽语用“伊伊” ,吴语吴语用用“伊伊”或或“渠渠” ,粤语粤语用用“渠渠” (常写作(常写作“佢佢”),),客家话赣语客家话赣语也也用用“渠渠” 。(4)其)其 v上古是指示代词,到了上古是指示代词,到了中古发展为第三人称代中古发展为第三人称代词。词。 (三)人称代词复数词尾(三)人称代词复数词尾v复数词尾王力在复数词尾王力在汉语史稿汉语史稿中叫形尾,他中叫形尾,他说: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是形尾说:近代汉语人称代词

12、的主要发展是形尾“们们”字的产生。上古人称代词单复数同一字的产生。上古人称代词单复数同一形式。左传中有形式。左传中有“吾侪(我们这一类的吾侪(我们这一类的人)人)”,汉代以后有属、曹、等、辈,且渐,汉代以后有属、曹、等、辈,且渐渐多见。但不是形尾。渐多见。但不是形尾。v大约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形尾大约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形尾“们们”产生产生v宋代以来,形尾宋代以来,形尾“们们”在书面上写作在书面上写作v懑(满)懑(满)-瞒(瞒瞒(瞒+心)心)-门门-们们-每每v对酒当歌浑冷淡,一任他懑嗔恶对酒当歌浑冷淡,一任他懑嗔恶。(赵长卿词)。(赵长卿词)v在他们说,便如鬼神变怪,有许多不可知的事。v (朱子

13、语类)v元曲时代,元曲时代,“们们”写成写成“每每”。v他每都恃着口强。(元曲玉镜台)v贤每雅静看敷演。(元曲错立身)v【注:贤每是你们的尊称】关于人称代词的总结:关于人称代词的总结:v在中古时期,人称代词的发展,在中古时期,人称代词的发展,有两件重要的事实。有两件重要的事实。v第一,人称代词有了新的形式,第一,人称代词有了新的形式,如如 “侬侬”、“俺俺”、“咱咱”;“你你”、“您您”; “他他” 、“伊伊”、“渠渠” ;v第二,人称代词有了复数,第二,人称代词有了复数,即产生了表示复数的人称即产生了表示复数的人称代词词尾代词词尾“们们”。如。如“我我们们”、“你们你们”、“他他们们”。二、

14、指示代词二、指示代词 v(一)上古时期(一)上古时期 v特指特指 / 泛指:泛指:“其其/之、兹之、兹” v近指:近指:“此、是、斯、兹、若此、是、斯、兹、若” v远指:远指:“彼、夫、尔彼、夫、尔” v指代一个事件(指代一个事件(“如此、像这样如此、像这样”的意思):的意思):“尔、若、然尔、若、然” (二)中古时期(二)中古时期v1、近指:唐代产生了、近指:唐代产生了“这(者、这(者、遮)遮)”,最早还有,最早还有“赭赭”、“遮遮”、“者者”几种书写形式。几种书写形式。 (1)关于)关于“这这”的来源的来源v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看法: v吕叔湘认为源于古代汉语的吕叔湘认为源于古代汉语的“

15、者者”。 v这、那考源这、那考源:“者者”在宋代已经读去声。在宋代已经读去声。引证杨万里诗:只引证杨万里诗:只者者天时过湖得,常年报道天时过湖得,常年报道不须愁。(作者在不须愁。(作者在“者者”字地下自己注上去字地下自己注上去声)声)v朝野遗记朝野遗记:刘邠请客,苏轼先走。刘说:刘邠请客,苏轼先走。刘说:幸早里,且从容。幸早里,且从容。v苏说:奈这事,须当归。(谐音:杏、枣、苏说:奈这事,须当归。(谐音:杏、枣、李,苁蓉;柰、蔗、柿,当归。)李,苁蓉;柰、蔗、柿,当归。)v高名凯、王力等人认为来源于古代汉语的高名凯、王力等人认为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之之”。2、远指:、远指:“那那”v王力:王力:

16、“那那” 字最初是疑问代字最初是疑问代词,后来才转变为指示代词。词,后来才转变为指示代词。在唐代出现。在唐代出现。 三、疑问代词三、疑问代词 v(一)上古时期(一)上古时期 v(1)问人:谁、孰。)问人:谁、孰。 v(2)问物:何、奚、曷。)问物:何、奚、曷。 v(3)问处所:安、焉、恶。)问处所:安、焉、恶。 “谁谁”字指人,用于主语和宾语。字指人,用于主语和宾语。v例如:例如: 谁生厉阶,至今为梗?谁生厉阶,至今为梗?v 谁种下的祸根?到现在还是一个大害。谁种下的祸根?到现在还是一个大害。 v 诗经诗经大雅大雅桑柔桑柔v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寡人有子,未知其谁立焉。v 左传左传闵公二年闵

17、公二年v“孰孰”字主要是用于选择,例如:字主要是用于选择,例如:v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v师与商也孰贤?师与商也孰贤?论语论语先进先进“何何”字指物,以用于宾语为常。字指物,以用于宾语为常。v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v 论语论语颜渊颜渊v 反省没有亏心的事,那又担心什么害反省没有亏心的事,那又担心什么害怕什么呢?怕什么呢? “何何”字用于定语,兼指人和事物。字用于定语,兼指人和事物。v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王何卿之问也?问也?” v“何卿何卿”,谓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卿;,谓哪一种或哪一类的卿;“卿卿”,官名。,官名。 v

18、 孟子孟子万章下万章下v是何人也?是何人也?v 庄子庄子养生主养生主v(以上指人)(以上指人)v“何器也?何器也?”曰:曰:“瑚琏也。瑚琏也。” v“瑚琏瑚琏”,古代宗庙里用来盛黍稷,古代宗庙里用来盛黍稷的一种器皿。的一种器皿。 v论语论语公冶长公冶长v子何术之设?子何术之设?v 您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您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v庄子庄子山木山木v(以上指物)(以上指物)小结:小结:v上面三类疑问代词的分别,在先秦上面三类疑问代词的分别,在先秦是相当清楚的,到汉代以后,界限是相当清楚的,到汉代以后,界限变为不那么清楚了。但是,变为不那么清楚了。但是,“谁谁”仍指人,保存为今天的仍指人,保存为今天的“

19、谁谁”;“何何”仍指物,在今天则说成仍指物,在今天则说成“什什么么”。这个大界限仍是清楚的。这个大界限仍是清楚的。(二)中古至近代时期(二)中古至近代时期 v“底底”:出现于南北朝民歌中:出现于南北朝民歌中 。v日冥当户倚,惆怅日冥当户倚,惆怅底底不忆?不忆?v 子夜歌子夜歌v单身如萤火,持单身如萤火,持底底报郎恩?报郎恩?v 欢闻歌欢闻歌v陶冶性灵存陶冶性灵存底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物?新诗改罢自长吟。v 解闷之七解闷之七“底底”字唐代更普遍字唐代更普遍v如:如:v 文章差文章差底底病?回首兴滔滔!病?回首兴滔滔!v“差差”,治愈的意思。,治愈的意思。 v 杜甫杜甫赴青城县赴青城县v空劳酒食

20、馔,持空劳酒食馔,持底底解人颐?解人颐?v (王维诗)(王维诗)v v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底事无?事无?v (白居易诗)(白居易诗)v年年道我蚕辛苦,年年道我蚕辛苦,底底事浑身着苎麻?事浑身着苎麻?v (杜荀鹤诗)(杜荀鹤诗)v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吹皱一池春水,干卿底底事?事?v 南唐书南唐书冯延巳传冯延巳传v渠将渠将底底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个鱼。物为香饵?一度抬竿一个鱼。v (杜荀鹤诗)(杜荀鹤诗)“什么什么”: 源于唐代的源于唐代的“是勿是勿”。 v王力王力汉语史稿汉语史稿(290)认为,现代)认为,现代汉语的汉语的“什么什么”(甚么)不是从(甚么)不是从“何何”演变来的,也不是从演变来的,也不是从“底底”演变来的。演变来的。“什么什么”在唐代就产生了。在唐代就产生了。 集韵集韵:“不知而问曰不知而问曰拾没拾没”。在唐代,。在唐代,“什么什么”也写作也写作“是物是物”的。的。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