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选修5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_第1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5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_第2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5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_第3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5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_第4页
人教版历史选修5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单元 二里头文化的探索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整体规划布局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图片对比分析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能够复述课文中的4种观点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问题探索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掌握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冈文化人类文明的传承性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分析对比中华文明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夏朝有没有文字熟悉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符号、信息、文字之间的联系深入体

2、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问题探究中国文字的由来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难点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

3、的工作作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

4、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三个重要的概念,斟鄩与西亳、夏文化、二里冈文化,科学细致的区分为学生深入认识学习夏文化提供路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第一目“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 教材讲了三个问题。1.都邑遗址:教材首先明确肯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2.判断方法:一般从遗址中的布局、建筑、设施、工坊四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教材的展示顺序:首先它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古代人类活动场所,这在二里头遗址中有明确的表现;其次它的居所遗址所反映出当

5、时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这类建筑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建筑,它是王者的活动舞台,都邑的政治中心宫殿;再次是宫殿周围的墓穴、水井、道路、灰坑,这里应该是为王者服务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再其次教材述说了各种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以上四点足以证明这个遗址是一处古代某个王朝的首都,以上内容建议由学生概括整理;3.提出问题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朝的夏都斟鄩还是商朝的商都西亳?专家学者各有说法,课文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西亳。建议教师在此处补充第一种学术观点的具体论述。A.二里头遗址是

6、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在何处?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约有4 000年的历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斟鄩的所在地。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13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计94年。B.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是商都西亳;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原是夏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活动

7、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东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区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举兵西进,逼近夏都斟鄩。夏军纷纷投降,倒戈助商,夏亡商立。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序。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城早期与晚期的城

8、池。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到此处建议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对以上分析有种种质疑和否定,古书中记载的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到底在哪里,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勘正。 第二目“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教材介绍了两个问题。1.遗址层与文化期的对应。二里头遗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别代表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2.文化的断代定性。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其文化属性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教材介绍了4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因为各期一脉相传,属同一类型,都属于夏代的遗存。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二、三期与四期有较大的不同,前

9、者属夏文化,四期遗存属于商文化。第三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二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第四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期属夏文化,二、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异颇多。建议教师请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归纳项应该包括看法、主张、原因等。通过做学思之窗的练习加深印象。 第三目“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终发展去向?它被谁继承?表现为什么文化形态?这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力求弄明白的问题。教材在此讲述三个问题。1.二里冈商文化。引入了二里冈商文化的概念,2.二里冈文化特征:通过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得出二里冈文化特征,建议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

10、较二里冈文化特征。A.分布地域;B.碳素测定;C.陶器种类;D.青铜样式;E.墓葬格式。3.继承方式置疑。 第四目“夏朝有没有文字” 教材讲述了四个问题。1.甲骨文:先从商朝文字入手,明确表述商是有文字的王朝,它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建议教师展示几个甲骨文文字,并简单介绍甲骨文,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由来的兴趣。2.中国文字应有萌芽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按照文字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甲骨文成熟以前,应该有一个中国相象文字的萌发期,郭沫若提出的这一假设引起人们的赞同关注和思考。顺此思路,专家学者提出以下问题:文字萌发过程是否从夏朝开始?夏朝是否有文字?3.二里头文化三

11、期陶器刻画符号:教材在本目中客观地展示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拓本,一期2处,三期46件,此处建议教师按以下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拓片,归纳陶器刻划符号的特点: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方法烧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形状竖道、十字、交叉、井字等;结论接近象形文字。4.置疑:它们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文字?目前专家断言,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时不远。将为研究夏朝、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上疑问,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仍有待于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文字的发现、夏都斟鄩的确定。有专家说,“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

12、深入,它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一目的教学,应达到两个目的:1.使学生形成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的基本概念;2.使学生学会都邑遗址的判定。掌握对古遗址功能作用的判断方法,例如对二里头遗址社会功能的判断,它是都邑还是一般村落民居?根据教材内容,学会从遗址中的整体布局、宏伟建筑、青铜礼器、生活设施、手工作坊几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使学生获得以下完整的认识:即从建筑基址殿堂式建筑的规模上看,它决不是普通的民宅,是象征权力或具有祭祀作用的宫殿

13、或宫庙式建筑。大规模青铜器铸造和礼器等基本要素的存在,显示二里头遗址应该是当时的帝王之都;3.在本目学习中还要让学生形成细致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即在确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后,应进一步思考的是它与夏文化存在什么样的联系?通过中国夏朝研究状况、寻觅夏文化的简单介绍,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由于夏朝至今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和比较完整可据的年代标尺,夏朝是否存在令人们怀疑。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努力寻觅夏文化、力图证实夏朝的存在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四十余年的田野发掘所获取的丰富遗存和信息,为夏文化内涵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资料,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它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的

14、夏商时期,又由于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使二里头遗址作为夏时期一处重要都城遗址的学术地位得到一部分学者的肯定确认,但由于夏商王朝分界没有弄清楚,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探索夏文化和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它留给人们最大的悬念是:它是夏都还是商都西亳。 关于“二里头遗址的性质”一目的教学,应抓住以下三点:1.知道遗址分期与文化分期的对应关系。2.使学生了解二里头文化分期争论的焦点及现实意义,争论集中在对二里头文化性质即所属族属与朝代的认识,归纳起来也有四种主流观点。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四种观点。向

15、学生介绍学术动态: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3.向学生展示专家学者具体的论证过程,使学生对考古研究有初步的了解。 “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一目的教学,应注意以下三点:1.使学生形成概念:文化特征及文化的传承发展;2.知道二里头文化的特征。其中,二里冈文化特征,可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3.了解二里冈文化。 关于“夏朝有没有文字”一目的教学,应注意:1.使学生形成以下概念:商朝是有文字的王朝。甲骨文是商朝沉默的历史的见证。但甲骨文不是中国文字的最初源头,汉字的最初萌芽在哪里?什

16、么模样?学生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关注二里头遗址和夏文化的研究。2.了解甲骨文、认识甲骨文。3.了解二里头陶器的刻画符号。 教学案例 案例一学习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介绍两幅图片和两则古代文献资料。 图一: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图二:河姆渡遗址示意图 材料一: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材料二:史记·殷本纪正义云:“亳、偃师城也。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也。”汉书·地理志云:“汤即位居南亳,后徙西亳

17、在偃师西十四里。”又云“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盘庚亦徙都之。”竹书纪年载:“汤居西亳,仲丁元年辛丑即王位,自亳迁于嚣。”史记·殷本纪又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又云“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亳徙河北。” 设问:二里头遗址是王朝都邑还是一般民居?它是夏都斟鄩还是商都西亳? 教学:教师学生共同研究图片、材料、课文进入第一目学习。 案例二学习二里头遗址的性质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专家学者具体的论证过程,使学生对考古的文化分期研究有初步的了解。使学生不但知道二里头文化的四种分期,还知道某一种观点使

18、用的论据论证。从而学会分析。 邹衡先生主张整个二里头文化都应属于夏文化,其主要理由是: 材料一:1年代相符。他首先论证了现已发现的郑州商代城址就是商初的汤都亳邑,因此压于商城之下的二里头文化在相对年代上理应属于夏代文化范围。 材料二:2二里头文化有自己独具的文化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礼器方面与二里冈文化有明显的不同。邹先生说:二里头文化出土礼器以“觚、爵、盉则比较常见,而且经常成套出现。早商(即二里冈文化)文化中,很少见到盉,而斝则是常见的。由此看来,觚、爵、盉与觚、爵、斝这两种不同的组合,应该是代表了夏、商两种文化不同的礼俗。”这里主要不同点在于夏用盉而商多以斝为

19、礼器(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试论夏文化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又见关于探讨夏文化的几个问题文物1979年3期)。 案例三学习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二里头陶器2件,二里冈陶器2件,让学生找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由此说明两者的文化元素的继承关系。分别概括出二里头陶器的文化特征,二里冈陶器的文化特征。 二里冈期商文化的直接先驱。但也有人不同意上述看法,认为在同一地区内,时间较晚的文化接受和融合较早文化中的一些因素是正常的现象,从二里头文化与河南龙山文化及二里冈期商文化之间的文化特征的差异等方面看,用一脉相承的说法无法解释,二里头

20、文化应该另有渊源。 使学生明白:考古学家要充分利用田野考古的丰富材料,超越文献的束缚,启示新的历史问题,创造古史研究的新境界,要设法解决只有他们自己才能提供的证据和问题,努力重建和史籍记载完全不同的历史进程,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提供历史新知的源泉。他们更要关注文明和国家起源消失的原因,即文明兴衰的因果关系,试图了解世界不同地区早期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方面的共性和个性。 案例四学习夏朝有没有文字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或幻灯向学生展示2幅图片,2幅材料进入本目学习。 图片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二十多种刻画符号。 二里头文化时期是否出现了文字,目

21、前尚不能肯定。一些遗址出土的陶器上一再发现有刻画的符号(记号),已知有二十多种。其中有的可能就是原始文字,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一文化的乐器有陶埙和石磬两种。此外,还见有卜骨,大多用猪、牛等动物的肩胛骨,上有灼痕。这些遗物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奴隶主贵族的精神生活。目前发现二里头文化陶器刻画符号达几十种,其中有的造型十分接近商代的甲骨文,不排除属于文字的可能。二里头文化艺术品多见陶塑,有蛤蟆、羊、龟、龙、鱼、蛇、猪、狗、乌等造型,陶刻有人像、饕餮纹、蛇纹、鱼纹、几何形等图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残片上刻有两条蛇(龙)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饰有鳞片。 图片二:甲骨文字。 材料一:干支纪年纪日法:孔甲、胤甲、履癸帝王名。 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 材料二:夏代的历法:夏小正关于星象、气象、物象内容若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