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生态旅游基础理论生态旅游基础理论 3 31 1 生态文化简介生态文化简介3 32 2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3 33 3 生态美学生态美学3 34 4 生态伦理学生态伦理学3 35 5 系统科学系统科学1、文:通“纹”。一、文化一、文化(一)中国(一)中国“文化文化”的含义的含义3.1 生态文化简介2、化3、文化、文化 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西汉刘向说苑 指武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贲卦文德与武力相对应!文化与暴戾、愚昧、不学无术相对! (二)西方“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指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
2、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安托万菲雷蒂埃.通用词典,1690年 意思是耕作、栽培、种植,以及居住、练习、注意意思是耕作、栽培、种植,以及居住、练习、注意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包含了从等。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培养。包含了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1871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原始文化中给文化中给文化的定义是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复杂
3、整体”。文化概念的公式表达文化概念的公式表达文化=器物+习俗文化=人性-兽性餐具文化1、标准:人与自然关系、标准:人与自然关系2、文化类型、文化类型 二、文化类型类型划分农业文明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工业文明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 自然文化自然文化 人本文化人本文化 生态文化生态文化 三、生态文化 1 1、生态文化的概念、生态文化的概念 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
4、透于物质文化、制度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的文化。生态价值观的文化。 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20072007年年 (1 1)生态对文化的影响。如:生态对人文、对人们的生活方)生态对文化的影响。如:生态对人文、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进程的影响,诸如朝代兴衰、政治动荡、人口迁式,对社会进程的影响,诸如朝代兴衰、政治动荡、人口迁徙、战争等。徙、战争等。(2 2)文化对生态影响。主要有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构成,)文化对生态影响。主要有社会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构成,文化观念(哲学、伦理)、文化
5、法规政策、文化群落、文化文化观念(哲学、伦理)、文化法规政策、文化群落、文化网络与传播等。网络与传播等。(3 3)区域生态文化圈的特点和比较。诸如各地区、民族、社)区域生态文化圈的特点和比较。诸如各地区、民族、社区的生态文化,涉及城乡建设、旅游景观、民情风俗、宗教区的生态文化,涉及城乡建设、旅游景观、民情风俗、宗教信仰等。信仰等。(4 4)生态文化的发展轨迹。即生态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态文化的发展轨迹。即生态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生态文化研究内容、生态文化研究内容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可持续发展发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可永续)可持续(可永续
6、)(sustainable):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自然资源能够永远为人类所利用。(2)发展发展(development):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的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加。 发展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社会变革(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方面。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需要和限制两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社会变革社会变革+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二、二、可持续发展观可
7、持续发展观主要观点主要观点横横 向向纵纵 向向可持续性观点可持续性观点平衡性(区域间的共同平衡发展)平衡性(区域间的共同平衡发展)永续性(持续性)(满足当代不危及后代)永续性(持续性)(满足当代不危及后代)共同性观点共同性观点人与人、人类与生物圈利益共同人与人、人类与生物圈利益共同当代与后代的生存基础共同当代与后代的生存基础共同资源与环境资源与环境公平性观点公平性观点代内公平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代际公平第二节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三、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示意图1、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最为核心的差异在于发展战略
8、。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最为核心的差异在于发展战略。大众旅游也讲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但只注重其横向关系,在近大众旅游也讲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协调发展,但只注重其横向关系,在近期和远期效益间的纵向关系上注意较少,也缺乏落到实处的通道期和远期效益间的纵向关系上注意较少,也缺乏落到实处的通道缺乏战略谋划缺乏战略谋划与战略措施。与战略措施。2、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观点、生态旅游者应持可持续发展观点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应限制在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应限制在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生态阈值范围内,以保证代生态阈值范围内,以保证代内不同地区的人和代际不同辈的人能够享受到共同的资源。内
9、不同地区的人和代际不同辈的人能够享受到共同的资源。3、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准则、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工作准则生态旅游开发者生态旅游开发者注意保护特色和环境注意保护特色和环境生态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旅游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旅游决策者生态旅游决策者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统筹协调;近期与远期,局部与全局统筹协调;生态旅游开发投资者生态旅游开发投资者资金投资、资源投资资金投资、资源投资-资源有价、知识投资源有价、知识投-知识有价;知识有价;生态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生态旅游管理者和服务者应采用节约型和保护型的管理模式。应采用节约型和保护型的管理模式。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
10、生态旅游价值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一、生态美概念一、生态美概念 美美自然美自然美生态美生态美1 1、美、美第三节第三节 生态美理论生态美理论美:甘也。从美:甘也。从羊从人。羊从人。令人满意,给人以愉悦感觉的事物或现象。令人满意,给人以愉悦感觉的事物或现象。使人身心得到愉悦的感觉。使人身心得到愉悦的感觉。 自然事物本身的自然事物本身的客观物质属性。是自客观物质属性。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一然界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外在美,是自然的种外在美,是自然的产物,如形态美、色产物,如形态美、色彩美、朦胧美等,可彩美、朦胧美等,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2 2、自然美自然美 由由构成生态系
11、统的各个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和谐要素交互作用所达到的和谐3 3、生态美生态美与良性循环所呈现出的丰富与良性循环所呈现出的丰富的表象美和法则美,具有活的表象美和法则美,具有活力美、和谐美、创造美和参力美、和谐美、创造美和参与性特点。与性特点。 1、活力美:生态美的活力是指生命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活力美:生态美的活力是指生命充满蓬勃旺盛、永恒不息的生命力。二、生态美的特点二、生态美的特点新新陈陈代代谢谢过过程程示示意意图图 生态美的和谐是指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互惠生态美的和谐是指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支持、互惠互生所展示出来的美学特征
12、。互生所展示出来的美学特征。生态美的本质是生态美的本质是“生态平衡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产生了产生了“生机生机”(生存的(生存的机会,生命力)。生机盎然的环境,产生了机会,生命力)。生机盎然的环境,产生了“美感美感”;生态美的美学特征;生态美的美学特征是是“秀外慧中秀外慧中” :“秀外秀外”就是生态美感;就是生态美感; “慧中慧中”就是生态结构健全就是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生态”是美的内在根源,是美的内在根源,“美美”是生态健全的外在表现。是生态健全的外在表现。 2、和谐美、和谐美竞争竞争+合作合作生态美是生命与环境共同创造出来的。生态美是生命与环境共同创造出来的。生态美的美学基础是
13、生态美的美学基础是“形式美形式美”和和“内容美内容美”的统一:生态美的形的统一:生态美的形式(自然创造),即形象、空间组合、装饰、质地、色彩等等;生态式(自然创造),即形象、空间组合、装饰、质地、色彩等等;生态美的内容(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如生态性、功能性、实用性、舒适美的内容(人与自然共同创造),如生态性、功能性、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等。性、经济性等等。3、创造美、创造美审美者与审美对象溶于一体。审美者与审美对象溶于一体。4、参与性、参与性1、生态旅游者追求生态美、生态旅游者追求生态美生态旅游者将自然美与人文美融于一体,追求生态美,赞美生命及人类的创造力,生态旅游者将自然美与人文美融于一
14、体,追求生态美,赞美生命及人类的创造力,赞美生命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赞美生命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真追求更高层次的真、善、美:真自然规律的真理性;善自然规律的真理性;善人类正确的自然人类正确的自然观,善待自然;美观,善待自然;美人与其他生物物种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人与其他生物物种及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2、生态旅游开发者努力寻找和营造生态美、生态旅游开发者努力寻找和营造生态美在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美的法则指导下,效(师)法自然,将自然创造力与人的在自然生态规律和生态美的法则指导下,效(师)法自然,将自然创造力与人的创造力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出人文生态美,使自然生
15、态美得到修正和补充。创造力形成合力,共同创造出人文生态美,使自然生态美得到修正和补充。3、生态旅游管理者努力保护生态美、生态旅游管理者努力保护生态美生态旅游者应重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将游客控制在承载范围内;生态旅游者应重视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将游客控制在承载范围内;重视培养游客的环境意识:加强旅游污染物的综合管理;重视培养游客的环境意识:加强旅游污染物的综合管理;重视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建设,特别是生态旅游导游的培养。重视生态旅游解说系统建设,特别是生态旅游导游的培养。三、生态美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三、生态美理论的生态旅游价值一、人与自然关系历程主要是人与森林关系的历程1.森林哺育人类阶段依附适应
16、自然阶段(原始社会,原始文明)人类起源于森林,人类知识的进步、进化、人类衣、食、住全部依靠森林。2.人类破坏森林阶段顺应自然阶段(农业社会,农业文明)随着游牧社会和农业社会的发生,人类逐渐对森林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就逐渐开始对森林进行一些破坏行为,但是即使这样在农业社会没有破坏森林的自我调节作用。改造自然阶段(工业社会,工业文明)随着工业社会的形成,造船业、采矿业等发展需求大量的木材,社会越发展、科技越进步对森林破坏就越严重,这时真正地进入了森林破坏阶段(十四世纪就有明显的破坏)。第四节 生态伦理学 随着森林的日益破坏,全球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面临危机,这时随着森林的日益破坏,全
17、球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面临危机,这时人类转向恢复森林,改善生态环境。人类转向恢复森林,改善生态环境。4.人与森林和谐相处、共同进化阶段(后工业社会人与森林和谐相处、共同进化阶段(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工业文明信息社会,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 人们意识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森林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森林和谐相处、人们意识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森林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人与森林和谐相处、共同发展,这既是林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我们都是生活共同发展,这既是林业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我们都是生活在生物圈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生物和
18、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在生物圈里,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于自然、对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思想(或者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思想认为人是独立于环境之外,可以主宰不同的思想(或者两种不同态度):一种思想认为人是独立于环境之外,可以主宰自然;另一种则认为人和自然共处在一个系统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两种不自然;另一种则认为人和自然共处在一个系统中,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这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前者是破坏自然的,按照人类的利益为去利用自然,而没有考虑自然本同的思想,前者是破坏自然的,按照人类的利益为去利用自然,而没有考虑自然本身的利益(从伦理上来讲);后者把人看作自然的一份子,甚至把人与自然界中的
19、身的利益(从伦理上来讲);后者把人看作自然的一份子,甚至把人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等有机体一样,是自然的一份子,这样对待自然就是一种敬畏、尊重的心情,动植物等有机体一样,是自然的一份子,这样对待自然就是一种敬畏、尊重的心情,崇拜的心境,不是去破坏它,而是怎样和自然和谐共处,共同进化。我们应该善待崇拜的心境,不是去破坏它,而是怎样和自然和谐共处,共同进化。我们应该善待自然,应将自然经营得更好,人和自然共同进化。自然,应将自然经营得更好,人和自然共同进化。3.人类恢复森林阶段人类恢复森林阶段(工业社会,工业文明)(工业社会,工业文明)1、自然存在的自身价值、自然存在的自身价值(1)创造性价值创造性价值
20、创造出一个适宜生命生存的自然环境;创造出一个适宜生命生存的自然环境;(2)维持性价值维持性价值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和自我维持能力;维持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和自我维持能力;(3)整体性价值和局部性价值整体性价值和局部性价值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多层次的生态系统;(4)自身价值自身价值为适应环境、自身生存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为适应环境、自身生存和自我保护的需要;(5)工具价值工具价值服务于生态系统的需要(食物链、食物网)。服务于生态系统的需要(食物链、食物网)。2、自然对人类的价值自然对人类的价值(1)创造价值创造价值大自然创造了人类;大自然创造了人类;(2)生存价值生存价值自然是一切生命的支持系统;自然是
21、一切生命的支持系统;(3)经济价值)经济价值大自然是自然财富的创造者,是支撑人类经济的基础;大自然是自然财富的创造者,是支撑人类经济的基础;(4)精神价值)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知识、美学和道德三个方面主要表现在知识、美学和道德三个方面二、对自然价值的重新思考二、对自然价值的重新思考1、根据人和自然关系的观点:、根据人和自然关系的观点:人类中心论:人既有生物属性也有文化属性,人是惟一讲究伦理的生物,人类中心论:人既有生物属性也有文化属性,人是惟一讲究伦理的生物,也是惟一具有道德责任感的生物。自然为人类而生,环境没有任何权利,人也是惟一具有道德责任感的生物。自然为人类而生,环境没有任何权利,人类在任
22、何情况下都具有高于自然的绝对权利。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保类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高于自然的绝对权利。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等进行保护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为了人类需要。护不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为了人类需要。人与自然协调论:人是大自然的组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不认为人的利人与自然协调论:人是大自然的组分,人与自然是平等的,不认为人的利益就一定高于其他物种的利益。伙伴论、共生论。益就一定高于其他物种的利益。伙伴论、共生论。2、根据人类解决面临生存危机的态度:、根据人类解决面临生存危机的态度:消极的倒退论:人类生存危机是因为人类过分掠夺自然的结果,解决办法消极的倒退论:人类生存危机是因为人类过分
23、掠夺自然的结果,解决办法只有把经济退回去,放弃工业,退回到农耕时代,甚至退回到采集狩猎时代。只有把经济退回去,放弃工业,退回到农耕时代,甚至退回到采集狩猎时代。积极的生态人文论:人类生存危机是因为人类没有遵循生态规律(自然规积极的生态人文论:人类生存危机是因为人类没有遵循生态规律(自然规律),解决办法是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工业文明律),解决办法是用生态学理论来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工业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之后的新型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三、生态伦理学三、生态伦理学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和行为规范的学说调节人与自然关系和行为规范的学说圖左端表示時間,右端顯示環境倫理信念發展
24、今日环境伦理思想今日环境伦理思想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动物福利论动物福利论生命中心论生命中心论环境伦理环境伦理生态中心论生态中心论环境伦理研究的三大主题1自然的价自然的价值和权利值和权利问题问题2人对自然道德人对自然道德原则的确立与原则的确立与和道德行为规和道德行为规范问题范问题3现实生活领域现实生活领域中环境伦理问中环境伦理问题研究题研究自然的价值和权利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对这自然的价值和权利是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核心,对这些的问题研究直接导致了我们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些的问题研究直接导致了我们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态度。态度。 是确立人对自然界的责任的重要依据,是确立人对自然界的责任的重要依据,
25、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依据。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依据。 (一)合理、健康地消费(一)合理、健康地消费 只要生命有机体存在,就存在消费行为。只要生命有机体存在,就存在消费行为。 在消费活动的范围和量度上,生态旅游消费行为有一定的限制。在自然在消费活动的范围和量度上,生态旅游消费行为有一定的限制。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绝对禁止旅游消费活动;在缓冲区,经严格审批手续后保护区的核心保护区绝对禁止旅游消费活动;在缓冲区,经严格审批手续后可允许进入消费活动的人数也不多,消费范围和量度均有限;即使在外围保可允许进入消费活动的人数也不多,消费范围和量度均有限;即使在外围保护
26、区允许旅游消费,但消费设施的产品类型、规模及消费深度都有限制性的护区允许旅游消费,但消费设施的产品类型、规模及消费深度都有限制性的选择和要求。选择和要求。 1、生态旅游在消费行为上必须强调文明化、生态旅游在消费行为上必须强调文明化 (1)以精神消费为主,适当辅以物质消费活动。在生态旅游中,参与活)以精神消费为主,适当辅以物质消费活动。在生态旅游中,参与活动的游客主要以获得生态感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境界为目的动的游客主要以获得生态感受、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境界为目的。同时,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与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求相适应。同时,物质生活需要满足的程度与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要
27、求相适应。 (2)生态旅游者在参与生态旅游消费活动时,不应把这种消费仅仅看作)生态旅游者在参与生态旅游消费活动时,不应把这种消费仅仅看作是个人爱好,而应将其视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手段。是个人爱好,而应将其视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手段。 (3)在生态旅游区禁止一些不健康的消费陋习与活动。)在生态旅游区禁止一些不健康的消费陋习与活动。 2、生态旅游消费活动应强调无害化、生态旅游消费活动应强调无害化四、四、 生态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生态环境伦理的道德规范 一个狭小的风景地,若突破经过合理计算的一个狭小的风景地,若突破经过合理计算的生态环境容量,就会产生区大的环境压力,进而生态环境容量,就会产生区大的
28、环境压力,进而会造成生态环境失衡,生态失衡反过来又会威胁会造成生态环境失衡,生态失衡反过来又会威胁人类自身的生态基础。由此可见,导致自然风景人类自身的生态基础。由此可见,导致自然风景区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超负荷接待游客,因区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超负荷接待游客,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生态环境容量。此,必须严格控制生态环境容量。 (二)控制环境容量(二)控制环境容量 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再利用、少排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多利用、再利用、少排放,将自然环境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加以保护,改变放,将自然环境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加以保护,改变以破坏资源、过量消耗自然为代价或者以破坏资源、过量
29、消耗自然为代价或者“先破坏后治理先破坏后治理”的生产发展模式。的生产发展模式。 (三)适度发展(三)适度发展儒家的适度消费观儒家的适度消费观子曰: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可谓好学也已。” ” 子曰: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改其乐。贤哉回也。”子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于我如浮云。”
30、” 生态旅游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等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生态旅游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等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基础上。论基础上。1、生态旅游者是自然的朋友、生态旅游者是自然的朋友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最大的差异是环境意识。生态旅游者与传统大众旅游者最大的差异是环境意识。2、生态旅游开发者应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正确观点、生态旅游开发者应该有人与自然共生的正确观点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除了具有较高的开发水平,还需要开发者具有正确的成功的生态旅游开发除了具有较高的开发水平,还需要开发者具有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努力寻找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努力寻找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结合占,设计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具有和谐的生态美的旅游景观。的结合占,设计出人与自然共同创造的具有和谐的生态美的旅游景观。3、生态旅游管理者要慎重保护自然、生态旅游管理者要慎重保护自然合格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色酚类项目合作计划书
- 四年级数学(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专项练习与答案
-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英语文学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生活陶艺创作》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地域建筑》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集美大学《幼儿音乐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农业大学《写作精讲》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工程职业学院《环境生物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保工程制图》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电影学院《人工智能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人防车位价格评估报告
- 幼儿园大班音乐《建筑之歌》
- 智能化弱电工程深化设计工作流程
- 四川省2023年中考数学试卷十五套及答案
- 河(湖)巡查记录表
- 创意美术《小青蛙呱呱呱》课件
- 保护性施工方案
-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3-3《珍惜水资源》
- 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简介
- 初中英语- I'd love to sail across the Pacific.教学课件设计
- 《人工智能基础概念》考试复习题库(浓缩300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