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单元 单 元 教 学 设 计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由古今中外的戏剧和当代的电影所构成。阅读本单元剧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戏剧文化,熟悉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特点,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1、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2、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
2、; 3、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4、了解剧本的文体特点,学习戏剧写作和表演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1、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
3、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 2、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教学难点: 1、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课时安排: 雷雨2课时,哈姆莱特2课时,城南旧事2课时雷 雨 曹 禺教学目标:1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2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
4、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教学难点: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教学设想: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30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二、简介曹禺及雷雨1、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
5、大师。1933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
6、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 、歌剧 ( 如白毛女 )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 如
7、屈原 ) 、现代剧 ( 如雷雨 )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屈原 )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 、正剧 ( 如白毛女 ) 四、 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
8、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 1 )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 2 ) 周朴园同鲁大海 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 3 ) 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 4 ) 鲁大海与周萍 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 5 ) 鲁侍萍与周萍 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 6 ) 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教学方法:发现探究、讨
9、论点拨、朗读品味一、导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曹禺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来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二、品读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发现、讨论、分析、概括周朴园的性格,教师点拨归纳。重点研读段落举例:(分角色朗读)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10、半晌。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 不是我要来的。朴 谁指使你来的?鲁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曹禺先生会这样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所以人艺著名演员郑榕也很有感慨
11、地说:“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但不论如何,要把握人物内心,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应从语言入手,且要重视对关键台词和关键舞台说明的分析。三、练习四、作业:品味戏剧语言,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随笔。【教学后记】解决两个问题:1、戏剧冲突在文中的表现;2、题目的双重含义。哈姆莱特莎士比亚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三教学时数 两课
12、时四教学步骤:(一)作者及作品简介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Shakespeare),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哈姆莱特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戏剧的主题是,揭示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哈姆莱特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优柔寡断,而在于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他的胆识、能力不相适应,在于他在孤立无援的态势下抗争,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剧中的“戏中剧”是戏剧冲突的转折点。剧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语
13、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明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 哈姆莱特复仇的悲剧有其主观性格上的原因,更有其客观历史的必然性。哈姆莱特的复仇不单是单纯的个人复仇,而是时代赋予人文主义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所以他的复仇更艰巨、复杂。作为光明与时代进步代表的哈姆莱特,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远大的抱负,但他缺乏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他的复仇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哈姆莱特有令
14、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从而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二)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互相交流(三)师生共同探讨疑难问题:1.、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哈姆莱特的忧郁和延宕?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加上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
15、到犹豫。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1 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2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3 强调智慧和理性。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性格特征:(犹豫、延宕)犹豫:犹豫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破灭时所引起的一种精神状态。在犹豫的同时,哈姆莱特
16、变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延宕:有其更深刻的社会原因,那就是在复仇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的行动已不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重整乾坤。在重整乾坤的伟大目标前,哈姆莱特想要行动,但又不知如何行动,这就造成了他行动的拖延。(主观)延宕的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2、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 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
17、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 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耸的怀疑。 【教学后记】以介绍基本常识为主。城南旧事(节选)一、教学要求1了解本文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2领略本文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的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3品味课文流畅、朴素、简约的个性话的语言。二、教学设想:1阅读时要注意剧本
18、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2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电影根据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全剧通过一个女孩子英子的感受和眼光,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北京的风土人情,并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反动政府对革命青年的血腥镇压,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等动乱的社会面貌。(二)词语解释:英姿飒sà爽:形容威武豪迈,意气风发的神采。摇曳yè:晃荡;飘荡逍遥萧瑟sè:草木被秋风吹袭的声音。寂寞凄凉。逞能:炫耀、显示自己的才。彤tóng云密布:天空布满乌云(三)林海音介绍林海音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作家、编辑
19、和出版人。作家的林海音,不隶属“著述等身”一类。她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统共不过300万字。她的处女作冬青树,是一部专写家庭琐事的散文集。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干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以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20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47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的
20、作家。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又在几家报社做编辑,继之在文星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工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20世纪30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林海音
21、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祖国大陆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地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海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但韵味悠长:“字字珠机自生光
22、,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说。(四)关于小说城南旧事林海音是台湾战后初期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这样说,并不是因为她在20世纪50年代当过联合报副刊主编,曾提拔不少年轻辈作家(事实上这是她于文坛史另一样影响力,这方面的成就,至今为文友津津乐道),而是说她在小说艺术上,创造了独特的风格,将在台湾文学史占有一席之地。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作,便是既拍成电影也彩画成儿童书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成为台湾战后小说巨著,可以简单归纳出下面几个特色:1就小说结构来看,它是由五个独立的短篇结合成一部
23、完整的长篇。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时候,就曾在不同刊物上分别单独发表,但集合成书时(1960年初版),却是情节互相连贯,主题前后呼应的长篇。因此它在结构上是很别致的,既是短篇也是长篇小说。2就文类的特殊性来看,它既是小说又是散文。从其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的性质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风格,但林海音也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小说”。3就叙事观点来看,它透过小女孩“英子”一对童稚的眼睛看世界,从头至尾,由英子的第一人称观点循序发展,她既是懂懂的孩子,一个好奇的旁观者,又是叙述主体,经验着复杂的成人世界,并随之逐步成长。从这个角度,它也可以是一部主角经历人生磨难的成长小说。4最后
24、,也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是作者隐藏在故事背后的女性意识。英子虽然只是个孩子,但她是极聪敏的女孩,具有一双属于女性、敏于同情的眼睛,特别能看见那挣扎在性别压迫中难以翻身的女人。城南旧事四段中,女性故事占了三大段,三段中又正好包括了老中青三代不幸女人的三种典型。追寻她们不幸的源头,自然都与男人有直接关系,从这个方向来看,这部小说的精神,以及要表达的女性主义主题,不但一点不老“旧”,并且还十分新颖。第二课时(一)简析课文:影片主要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女人”秀贞的故事,宋妈的故事,“小偷”的故事。课文节选的是第二个故事。宋妈的故事,共ZI个画面,情节围绕着宋妈爱护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照顾自己的孩子这个矛盾
25、展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理解。第一层次(从“林家庭院里倒“看看英子妈又看看英子”):写宋妈思子之苦。第二层次(从“院子里的树”到“说着向门道走去”):写宋妈丧子之哀。第一个画面是林家庭院。交代宋妈在照应孩子。我们看到的是她的慈爱。第二个画面是林家门口。宋妈在换凳子。从其讨价还价的投入中,可以感到宋妈对这个家庭的投入。第三个画面是葡萄架跟前。宋妈给孩子们哼歌谣。歌谣的内容耐人寻味,“人家姑娘都来到,就差我的姑娘没有来”,歌词透出了宋妈想念孩子的心思,也透出了她内心的悲哀,使整个画面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第四个画面是屋里。写小英子拿出了照相簿。这是一个过渡段,为后面情节的发展铺垫。第五个画面是林
26、家客厅。孩子们看相片。宋妈也看到了她家的照片,看到了照片上她的儿子和女儿,进一步勾起了她对自家孩子的惦念。但是,叹气又表现了她对目前的现状无法改变的无奈和悲哀。这时,小英子写信使她的思念之情终于有了一个宣泄口,那实际上是一段内心独白。于是我们也就明白地看到了她对自家孩子的思念之苦。这一情节同时也为后面冯大明来到小英子家的情节埋下了伏笔。第六、七个画面分别是临街的小铺和小英家的饭桌。小英子寄信。这一情节既是前面情节的自然发展,同时又巧妙地交代了故事的时代大背景,暗示宋妈们悲惨命运中所蕴含的社会原因。第八、九、十个画面写宋妈照顾出疹子的孩子,进一步体现宋妈照顾人家的孩子,却无法看护自己的孩子的悲哀
27、。其中有一些非常感人的细节。哄弟弟吃药,弟弟不肯吃,妈妈吓唬弟弟的有效武器是说宋妈要回家去,吓得弟弟喝下了苦苦的药,这就形象地体现出了宋妈为林家的孩子献出了母亲般的爱。而来妈的一句“我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我要俺们弟弟”,却是说在嘴里,苦在心里,其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情感。我们似乎听到她的心里在说,小栓子啊,丫头啊,你们好吗?你们吃得饱吗?天气有些冷了,你们冻着了吗?你们想妈妈了吧?你们还记得妈妈的模样吗?我也是没有办法才离开你们的,你们能体会妈妈内心的苦吗?所以,她嘴里说的是“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而眼泪却憋不住地掉了下来。英子和爸爸、妈妈关于宋妈眼泪的对话,则从侧面交代
28、了宋妈是为了生活,才不得不忍受着母子离散的无奈和悲哀。这是课文的第一层次。第十一个画面是林家院子里。写宋妈的丈夫接到了宋妈的信后来到了林家,宋妈质问他为什么不带孩子来。第十二个画面是里屋。英子和妈妈谈论冯大明为什么不带小栓子来。怪声怪气叫唤着的驴和冯大明老也掸不完的灰暗示着不祥的预兆。第十三个画面是宋妈房间里。宋妈为小栓子的死讯哭泣。第十四个画面是宋妈房门外。小英子偷听谈话。第十五、十六个画面是宋妈的家乡的田埂、一座凉亭。交代小栓子的死因。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第十七个画面是宋妈房门外。小英子听后的反应。第十八、十九个画面分别是廊下、客厅。写宋奶强忍悲哀,继续照顾林家的孩子。第二十个画面是内室。
29、正面谈论小英子爸爸的病情,和前面许多画面里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咳嗽声相呼应,为后面小英子爸爸的死作情节发展的铺垫。小英子一家和宋妈感情深厚,宋妈决定不回家了。第二十一个画面是林家院子。小英子发现毛驴不见了,暗示宋妈的丈夫冯大明独自走了。为什么独自走了?走时夫妻俩如何交代的?冯大明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些都没有交代,一则省去了情节的枝枝蔓蔓,二则也给观众留下了一定的想象余地。这是课文的第二层次。(二)讲析课文:这些画面塑造了善良敦厚,吃苦耐劳,可亲可敬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的不幸和苦楚,令人同情,小英子一家对宋妈的感情,对于宋妈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是有力的烘托。课文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
30、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创造了一种“散文化影片”的风格特点。以第三个画面为例。宋妈对自己孩子的思念始终没有正面表现,我们只能根据她哼唱的歌谣去体会她的内心感受。于是,在画面中出现的哄孩子的宁静氛围中就隐隐出现了一种不安的情绪,歌谣成为了一种思乡背景。课文以舒缓的节奏,运用象征、对比、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了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例如课文的第一个画面和第十一个画面。在第一个画面中,作者寥寥几笔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花盆里的花都谢了,只有菊花盛开着。”表明是深秋时节。在第十一个画面中,院子里的树叶都落光了,风摇曳枯枝,花都已凋零,菊花也开败了。表明
31、是初冬时节。作者运用了象征、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暗示了宋妈的悲剧命运和林家即将遭遇的沉重打击。本剧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在剧中,我们没有听到宋妈的开怀大笑,甚至在听到儿女的死讯时,也没有听到她的号喝大哭,但是我们却能时时感受到她的悲哀,从而发人深省,思考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作品洋溢着时代气息、家庭生活气息和童稚的情趣。作者文笔流畅、朴素,结构新颖,具有散文诗的韵味。(三)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本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人物对话中蕴含的潜台词。参考答案:在第十个画面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妈妈哄出疹子的弟弟吃药,弟弟不肯吃,妈妈吓唬弟弟的有效武器是说宋妈要回家去,吓得弟弟喝下了苦苦的药,形象地体现出了宋妈为林家的孩子献出了母亲般的爱。而宋妈的一句“我不要小栓子,不要丫头,我要俺们弟弟”,却是说在嘴里,苦在心里,其中含有丰富的潜台词,表现了她复杂的内心情感。我们似乎听到她的心里在说,小杜子啊,丫头啊,你们好吗?你们吃得饱吗?天气有些冷了,你们冻着了吗?你们想妈妈了吧?你们还记得妈妈的模样吗?我也是没有办法才离开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一物理期中试卷202504 202504高一物理期中调研试卷
- 2025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 课件 02 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的检测设备和执行机构
- 渭南市临渭区2024-2025学年数学三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山西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金融科技(C)》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湖北省华中学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初三下学期4月考物理试题试卷含解析
- 太湖创意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外环境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林业大学《大学英语Ⅲ(艺体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秘书理论与实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扎兰屯职业学院《体育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陕西办事处招聘笔试真题
- 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方案
- 2025年4月自考13887经济学原理中级押题及答案
- 2025广东广州市花都区恒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招聘项目用工人员1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琴行规章制度
- 医疗大数据平台的运营管理策略
- 医院内部控制岗位职责与流程优化
- 2025年中国石油钻采专用设备行业竞争格局及市场发展潜力预测报告
- 国企人力笔试题库及答案
- 公司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制度
- (完整版)行政文员笔试题库及答案-打印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