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 B(1)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 者、之。(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 C(1) 筛选文中的信息(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 不
2、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 7 个考点编列为 9 个专题: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 ” ,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 “在文中的含义 ” ,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 ”,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 “意义” ,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 中的唯一含义; “ 用法” ,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 ” ,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4理
3、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不同的用法 ” ,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 息。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 ”,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 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 “归纳 ” ,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 别类。 “中心意思 ”,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 ”,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观点态度 ”,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 (记叙类
4、文本 )或者揭示的 (论述类文本 ) 观点、情感态度 和思想倾向。 “分析 ” ,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 “零部件 ”来考察,找出其相互关系和本质 属性。 “概括 ” ,就是把分散在文中的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的共同点提取出来。 8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把文言文置换成现代汉语的规范语言。 9给文言文语段断句。把没有标点的文言文语段切分成一个个句子,或者判断命题者对一个语段给出的四种切分 哪一个正确。1选材稳定。近 5 年所选材料都是人物传记,且都出自正史。2赋分固定。近 5 年都设 4 道小题,其中 3 道选择题各 3 分, 1 道翻译题 10 分,共 19 分。3一大变化。 2014 年全国新
5、课标卷、卷,延续了多年的信息筛选题消失了,取而代 之的是一道文言文断句题,命题者从阅读材料中抽出一段话,给出对这一段话断句的 4 种 答案,要求判断其正误。在题量受限的情况下,对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和题型轮流覆 盖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须要指出的是,虽然只有 4 道小题,但是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点的覆盖仍然是全方 位的。不单独设虚词题、筛选信息题等,似乎遗漏了某些考点,实际上,对这些考点的考 查,都在概括分析题、断句题、翻译题考查中有所体现。2015 年考试大纲的说明题型示例中,文言文阅读列入了 2014 全国大纲卷,选文及试 题。一:如何读懂选文 选文多数是人物传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
6、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 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 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 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 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1)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2)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3)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 二、答题技巧(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 则除外)(2)然后带着“何人?”
7、、“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 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 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 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 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 )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
8、、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 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 ) 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 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如何答好每一道题3. 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 知识点。【答题技巧】
9、: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 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2011 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 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2013 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C富人有不占田籍 , 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
10、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12 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B 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觐(拜见)。第五种:从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 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14 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私:偏爱 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第:暂且C此吾弄臣,君释之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 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
11、做事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 重用、任用。如: 2 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 : 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词的引申 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词的比喻义。如“金城 汤池”(比喻牢不可破)。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词的假借 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考纲规定的 120 个
12、常见文言实词:(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 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 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 (借出借入 , 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 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 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 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
13、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 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 因为)附:考纲所列 18 个虚词:而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 , 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 来”)。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 而,俄而)何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副词:“多么”。乎助词 : 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 作词尾。介词:“于”、“在”、“从”。乃副词 : 表承接,“就”、“才”、“于是
14、”;表转折,“却”、“竟”;表判断, “就是”。代词 : “你”、“你的”。其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 是”;表期盼,“可要”、“要”。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 果”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且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连词,表并 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 “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助词,用于句 首。若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构成复音虚词所助词 :
15、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和“为”呼应,表被动;和 “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 (凭借)。为介词 : 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 “由于、因为”;表被动,“被”。疑问语气助词,呢。(10) 焉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语气助词:陈述感叹 疑问语气兼词“于之”;作形容词词尾(11)也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表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表(12)以介词 : 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 于”;表对象,“跟”、“和”
16、;表时间、处所,“于”。连词:类似”而”的用法 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13)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连 词,“因此”、“于是 , 就”。(14)于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 “对”、“对于”、“由于”;表比较,“比”;被动“被”。(15)与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连 词,“和”、“及”;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动词(给予,结交,参 加)。(16)则副词 : 表判断,“就是”;连词 :表承接,“就”、“便”、“原来是”; 假设,“如果”、“假设
17、”;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 )者助词 : 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用在句中, 表提顿”。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 )之助词 : 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 前置的标志。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4性格表现题(句式题,古今异义题): 【答题技巧】:对六个句子进行三点审查:一审是直接还是间接;二审对象,看是不是题 干中说的人物;三审性质,看是不是题干所说的性质特点。最后用排除法选择。注意:如果要你分析概括评价文言文的观点态度,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
18、义观点,既要 注意评价者观点态度的积极意义,又要注意评价者的时代局限性;( 2)必须持实事求是的 态度,恰如其分地分析评价,不能无限拔高,也不能有意贬低。(3)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看评价者对人民的态度 ; 看评价者对统治者的态度 ; 看作品在历史上有无进步意义 ; 看作 品在今天有无现实意义。古今异义几种情况 : 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 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 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 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 义指品质恶劣。古
19、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 : “指”(指 出)和“示”(示意给人看)常见古今异义如下:1 亲戚 2 妻子 3 中国 4 所以 5 无论 6 更衣 7 殷勤 8 卑鄙9 其实 10 春秋 11 结束 12 约束 13 中原 14 烈士 15 牺牲 16 虽然17 不好 18 根本 19 学者 20 地方 21 山东 22 县官 23 致意 24 从容25 便宜 26 故事 27 南面 28 可怜 29 以为 30 从而 31 至于 32 祖父33 不必 34 因而 35 智力 36 前进 37 即使 38 向来 39 因为 40 老大 (抓住文言文中单音词较
20、多的特点,对双音词进行切分)6. 内容归纳题 【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 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强加因果关系。7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1)在通读全文 , 了解大意的基础上 , 利用以下方法: 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 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 停顿;文言文谓语 , 可利
21、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 ,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 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 (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 ) 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 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2)文言文翻译题: 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 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
22、: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备查知识 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左右欲刃相如” (刃:杀 ) 。( 2)名词活用为 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名词活用为意 动:有“把 当作- ”的意思,如 : “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 :A. 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 C.表工具
23、,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D. 表处所,如“相如廷斥 之”。 E. 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 表频率,如“岁赋其二”。(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名词: 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 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 怎么样。)(4)形容词使动用法 :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3)动词的活用 : 动词的使动用法 :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使 来)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备查知识 2:
24、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 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 :(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 如: “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 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 :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5、。(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四)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 “沛公安在 ?”疑问代词(如 : 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 “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 : “唯利是图”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 “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五)定语后置 :(1)者:如 :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6、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 “具告以事。”(鸿门宴)。备查知识 3: 常见固定结构(熟记黑体字部分)一、表示疑问 何以 ?(凭什么 ?) 何所 ?( 所是什么 ?) 奈何 ?( 怎么办 ?为什 么 ?) 如何;奈何 ?( 把怎样呢 ?) 孰与 ?(与比,哪个更 ?) 独耶 ?( 难道吗 ?)二、表示反问 何哉 ( 也)?( 怎么能呢 ?) 何为 ?( 干什么呢 ?) 何之有 ?( 有什么呢 ?) 如之何
27、?( 怎么能呢 ) 岂(其) 哉(乎,耶)( 哪里呢 ?哪里呢 ?) 安哉 ( 乎)?( 哪里呢 ?) 不亦乎 ?( 不是吗 ?) 非欤 ?( 不是吗 ?) 宁耶 ?( 哪里呢 ?)(10) 顾哉 ?( 难道吗 ?)(11) 独哉 ?( 难道吗 ?)三、表示感叹 何其也 !( 怎么那么啊 !) 直耳 !( 只不过罢了 !) 惟耳 !( 只罢了 !) 一何 ( 多么啊 !) 亦哉! ( 也真是啊 !) 何如哉 !( 该是怎样的呢 !)四、表揣度无乃乎 (欤)( 恐怕吧 ?); 得无 ( 微) 乎 ?(该不吧 ?) 其欤 ?( 不是吗 ?)( 兼表反问 ) 庶几欤 ?( 或许吧 ?)五、表示选择与
28、其孰若 ?( 与其,哪如 ?) 欤(耶),抑欤 (耶)?( 是,还是呢 ?) 其 ?其 ?( 是呢 ?还是呢 ?)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 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 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 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 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 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不
29、正确。此处樵是名词,指柴。取樵即取柴,“樵” 是“取”的宾语。(全句意为: 胡质的儿子胡威在回家路上住旅店时, 自己放驴,取柴 烧火做饭。三国志 魏书 胡质传)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C富人有不占田籍 , 而质人田券至万亩 质:质问不正确。此处“质”意为抵押。(全 句意为:有个富人未登田地簿册,却将别人的田契拿来作抵押,霸占田地达一万亩。)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候:等候不正确。此处“候”意为“看望”、“问候”。 (全句意为: 新阳侯阴就 亲自去问候他,朱晖避而不见。)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这是举例,不是题目。所举的都对。禾旁、耒旁与农事有
30、关(具体说,禾旁的字与庄稼有 关;但说与农事有关也不错),示(礻)旁与祭祀有关。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 ( 古今异义 )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不正确。此处“用事”指当权,执政,。如触龙说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全句意为:晁错担任内史,地位尊贵 且受皇帝宠信,专权行事。)二、高中现代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材料一到底何为国学 ?胡适说 :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 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 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后来大家把国
31、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钱穆提 出: “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 运之能力。 ”马一浮也指出 : “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 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 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 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 : “今揩 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32、。 ”马一浮给出的 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 材料二: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 “国 故”这样一个词。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现在不 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 ?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这些 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 “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以上这些学问基 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 “国学”中。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 晶,
33、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最近听一位领导说, 他 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的话;在巴基斯 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这足征中华智慧已深入世界人民之心。这 是我们中国人应感到骄傲的。所有这些中国智慧都明白无误地表露了中国特色,它产生于 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天,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节选自季美林谈国学) 材料三:究竟何谓国学 ?国学内容究竟何指 ?又该如何理解 ?迄今仍众说纷纭。理解的歧异主要表现 在国学内容究竟指何方面。吕思勉说: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
34、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 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 ”吕思勉对国学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 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而在这方面是有深意 的。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了西化派认为 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虽然就国学本身而言,吕 思勉并未讲得分明。(节选自姜寿田 国学概念的提出与辨析)(1)下列对材料中 “国学 ”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胡适对 “国学 ”概念的界定过宽过泛,会造成 “国学”概念的流失。B. 马一浮将 “国学 ”确
35、定为六艺之学,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C. 季羡林认为 “国学”要放在古今中外框架下考察,打破中国“固有 ”的观念。D. 吕思勉指出 “国学 ”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刘梦溪认为,与胡适不同,钱穆和马一浮将国学和中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使国学概 念变得明确,尤其是马一浮的国学定义。B. 季羡林指出,国学虽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国学虽然 诞生于中国,但照样能够影响世界。C. 姜寿田认为,吕思勉虽然没有明确界定国学概念,却强调国学与西学有相通之处,从而 反击了以西学取代
36、国学的主张。D. 总体而言,三则材料对于国学概念的阐述各有侧重,也可互补,国学既是本国固有的, 也与世界相通,封闭中有开放。(3)比较马一浮和吕思勉对于 “国学 ”理解的异同。【答案】 ( 1)A(2)B(3)同: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术的性质。 异:马从学理上界定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吕从国学和西学得关系上 阐释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普适性,即国学与西学的相通性。【解析】 【分析】 B 项, “内涵确切容易把握,在国学界影响深广 ”错误,材料一中说的 是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可见 “影响深广 ”一说错误。 C 项, “打破
37、中国 固有'的观念 ”错误,该信息属于曲解文意,材料二中说的是 “所 谓固有 '并不排除交流 ”,并非是打破 “中国固有 ”,而且国学就是一国固有之学术。 D 项, “国学 '里面也包含了西学成分,因此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且 “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也错误,材料三中说的是 “它表明吕思勉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 古今之学 ”,并非 “国学不是古学,而是今学 ”,选项曲解文意。故选 A。B 项, “但与现在甚至将来的联系更为紧密”错误,材料二说的是 “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它产生于中国的过去,却影响了中国和世界的今
38、天, 连将来也会受到影响 ”,材料没有把国学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影响放在一起比较, “更为 紧密 ”一说错误。故选 B。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 “比较马一浮和吕思勉对于 国学 ' 理解的异同 ”,然后到材料中找到马一浮和吕思勉关于 “国学 ”的言论,再比较异同。马一浮的观点主要在材料一中,如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 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所以他提出: 今指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 ”;吕思勉的观 点在材料三中, “国学者,吾国已往之一
39、种学问,包含中国学术之性质与变迁,而并非与外 国绝对不同之学问也。 又常有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等以区别东西洋之文化,实亦不然”并“未就学术本身予以界定,只是较为概括地指出国学包含中国学术性质与变迁,尤为 强调国学与西学并无绝然不同 ”并“不认同国学与西学是古今之学,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反击 了西化派认为国学与西学绝然对立,不可调和,而必以西学取代国学的观点 ”。找到这些内 容之后,分析二人观点的相同之处,他们二人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 术的性质,接着分析二人观点之中的不同之处,由这些内容可知,马一浮是从学理上来界 定国学,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而吕思勉是从国学和西学的关系上来
40、阐释国学, 强调国学的普适性。故答案为: A; B;同:都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能彰显中国学术的性质。 异:马从学理上界定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固有属性和纯粹性;吕从国学和西学得关系上 阐释国学,更加强调国学的普适性,即国学与西学的相通性。【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或“不正确 ”的“一项”或“两项 ”,如本 题“下列对材料中 国学'概念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 ”,然后到材料中圈出有关 “国学 ”的内 容,再与选项进行比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
41、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3)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 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概括材料主要内容的方法有:方法一:语句摘 录法。通过摘录文中的中心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方法二:要点归纳法。把揭示文段 中心内容的词语或者句子找出来,归纳组织成句子即可。方法三:层意合并法。先将文段 分层归纳出层意。然后在层意的基础上提炼概括。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据不完全统计,自 1955 年 7 月教育部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 “减负令 ”关于减 轻中小学生过重负
42、担的指示以来,国家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 “减负令 ”就有 10 道, 若将附带在其他工作的文件计算在内,已出台的 “减负令 ”多达 50 多道。如果将地方出台的 “减负令 ”算进来,过去 60余年,我国出台的学生 “减负令 ”多达上百道。其实,过去 60 多年的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折射出中国发展的不同 阶段、不同时代社会、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异的社会价值观。梳理国家 层面以专门文件方式发布的 10 道“减负令”,我们发现,每一道 “减负令”所对应的 “症状”, 都是因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导致的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稍微不同的是,不同时期学生课业负 担的程度与社会片面
43、追求升学率的形式和程度各异。2018 年 2 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切实 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 “有安全隐患、无证无照、 应试'倾向、超纲教学 ”等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六类突出问题, 联手排查、全面治理。数据显示,在调查样本中仅有38%的学生没有报辅导班,其余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可见报名辅导班是普遍现象。“中小学减负 ”,再次成为舆论美注的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解决 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从以前老百姓关注的学生 “课业负担 ”到如今的 “课外负担 ”,一字之差,折
44、射出 “减负 ”这个 老大难问题已呈现出新的特点,也引发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持续关注。(摘编自柯进、王家源减负:艰难中前行,中国教育报2018 年 3 月 19 日 )材料二: 2018 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以下简称报告 )中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问 题,是中国教育中的一道难题,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已经存在,被称作当代中国教育最大 的 “顽症 ”。报告中,针对我国多个省份的小学生家长、初中生家长和高中生家长发起 的学业负担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身体素质下 降、 “小胖墩”小“眼镜 ”越来越多,成为教育领域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图一父母对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原
45、因的认识图二 家长对 “减负 ”的看法图三 家长对如何 “减负 ”的建议(摘编自 2018 年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 ) 材料三:“减负 ”并非意味着不留作业,更不是说让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压力, “减负 ”是要把学习 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孩子的课业负担来自学校简单而低水平的重复强化,过分强调重 复书写、记忆的知识,缺乏有针对性的强化与自由想象。作业占据了学生们太多课余时 间,没有留给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对此,应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 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校来说,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展现好奇、 自由想象、大胆质疑和合作探索,从而唤醒每一名
46、学生的潜能,构筑每一名学生的自我激 励系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主动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天赋。教师也要转变,要从 关注学习成绩本身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了解学生成长经历、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从而进 行个性化的指导和精准助学。学校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尝试建构课业负担检测预报模 型,实行基于事实的时时跟进检测制度,提高“减负 ”效果。(摘编自戴立益 “减负 ”是要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中国教育报2018 年 3 月 19日)(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身体素质下降、 “小胖墩 ”小“眼镜 ”逐渐增多
47、,这些现象和课内 外学业负担过重不无关系。B. 父母认为孩子课业负担重有多重因素,其中占比最高的是 “升学压力大、父母焦虑 ”,其 次是 “学校教学效率不高、作业偏多 ”。C. 对减负问题,超过 75%的受调查者支持减负,但近30%的受调查者为了孩子的升学考试可以接受现状,改变的意愿不强烈。D. 减负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56.26%的家长建议以寓教于乐,提升孩子兴趣的方式达到目 的,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会呈正向增长(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生减负实践记录了我国社会变迁,折射出不同家庭对于教育的不同诉求,以及因时而 异的社会价值观。B. “课业负担 ”
48、和“课外负担 ”是压在中小学生肩上的 “两座大山 ”,当前学生的 “课外负担 ”已经 超越了 “课业负担 ”。C. 材料三指出减负不是取消作业,更不是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 学生,留给学生自由和充足的思考时间。D. 研究者针对家长对 “减负 ”的看法及对 “减负”的建议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数据显示,家长 中多数人赞成 “减负 ”,并提出了许多 “减负”意见。(3)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请结合材料并联系现实简要分析。【答案】 ( 1)D(2)B(3)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 课程学习的负担重; 课外学习的负担重; 学生心理负 担重; 学校课
49、程设置的不合理。减负途径: 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 念,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学校要配置多元 课程,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 家长的期望要合理化,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 社会上 要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解析】 【分析】( 1)D 项, “且在高年级中这种需求比例会呈正向增长”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这一信息,属于主观臆断。故选D。(2)B 项, “当前学生的 “课外负担 '已经超越了 “课业负担 '错”误,材料一中只是说 “呈现出 新的特点 ”。故选 B。(3)本题要求筛选整合中小学生辅导过重的表现,以及改变这
50、一状况的有效途径。答案 分散在材料中,要注意的是必须进行归纳概括,而不是简单摘抄原文句子。材料一,“62%的学生都报了辅导班 ”,材料二, “有近四成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业负担重。睡眠不足、身 体素质下降、 小胖墩 '小眼镜 '越来越多 ”,图三,对教学资源设置不合理方面也有反映。分 析可得出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即课内负担过重、课外负担过重、心理辅导过重等。学生 负担过重这一现象,涉及到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庭多个方面,要改变这一现状, 也需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建立合理的教育评 价机制,推动中高考制度的改革,要加强立法调研,使 “减负令
51、”能真正落到实处。 要在 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有效打击非法的校外辅 导机构。 学校既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能满足有不同需求学生的要求,配置多元课 程,教学内容不超纲,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寓 教于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强化。 家长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确立合理的期待,不盲 目攀比,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故答案为: D; B; 学生负担过重的表现: 课程学习的负担重; 课外学习的负担重; 学生心理负担 重; 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减负途径: 各级行政部门要转变教育质量评价理念, 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 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
52、堂教学; 学校要配置多元课 程,促进课程的有效实用; 家长的期望要合理化,正确对待子女的成才; 社会上要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做题前要 通读材料,读懂材料内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充分理解。然后将选项内容 和原文逐一比照分析。(2)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 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 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3)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
53、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 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 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 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此题是综合 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庭不仅为人的生存发展提供基本物质 保障,而且也为人的精神生活提供重要环境。人生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家庭的幸 福。因此,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情感的港湾、文明的载体。中华文化强调人伦之道,重视 家庭成员之间的
54、和谐,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家庭伦理 道德规范,如尊老爱幼、父慈子孝、夫勤妇俭等,这些家庭伦理道德对维护家庭关系、家 庭模式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作用。礼记说: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所谓 “肥 ”,即健康、和谐、融 洽。在我国先贤看来,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自己的责任,所有角色互相配合才 能成为团结协作的整体。当然,家庭之中难免有矛盾,这就需要协调。协调得好,大家都 心情舒畅,同心协力发展事业、发家致富,培养子女健康成长,这就是 “家和万事兴 ”。家庭关系的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之一是孝道。 “百善孝为先 ”,孝道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 孝,它在社会
55、道德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得到普遍奉行。由孝道形成的浓厚的家族亲情, 对家庭稳定乃至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孔子认为,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 怀”,把 “孝”的准则诉诸报恩的情理。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懂 得报恩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必备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华文化的特别之处在于,它 主要通过家庭来培育这种品质,而不是像西方那样通过教堂培育。 “立爱自亲始 ”孝“弟也 者,其为仁之本与 ”,强调从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始,再推广到报师长教导之恩、朋友知遇之 恩、国家培养之恩等。亲情之爱犹如投进湖里的石子,荡开的层层涟漪由近及远。传统的 孝道还要求子孙继承祖辈的志向、理想
56、及其崇高事业,弘扬祖辈进取的精神和坚忍的意 志。这是家族乃至民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重要精神纽带。家庭关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夫妇之道。夫妇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对 待另一方的态度是衡量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伦理道德的重要标准。历史上,男尊女卑的现 象在汉唐时并不明显,宋朝以后比较严重,这当然是需要批判的。但即便在封建社会,也 有许多忠于爱情、富不易妻的真君子。如东汉时期的宋弘,不娶皇族之女,不休患难之 妻, “糟糠之妻不下堂 ”的典故成为千古佳话。汉代隐士梁鸿与其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 眉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这些事例对今天的中国人仍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历史和 现实都表明:没有稳定、和谐的夫妇关系,就不可能有稳定、和谐的家庭。对传统夫妇之道进行合理扬弃,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郭齐家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器视觉高级课程设计
- 机器螃蟹课程设计
- 机器人维护课程设计
- 机器人模仿教学课程设计
- 机器人故事课程设计
- 机器人制造实验课程设计
- 机制填料箱盖课程设计
- 机关拓展类培训课程设计
- 本科毕设课程设计
- (2024版)文化艺术品版权交易合同
- 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 《中国药典》2023年版目录
- 第1课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与探索【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改革开放简史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方工业大学
- 2023年2022年装修装潢行业投融资情况汇总 去年11月份发生投资数最多报告模板
- 后勤物业集中采购方案
- 小学英语绘本-中国节日
- 五年级美术上册第12课江南民居课件浙美版
- 耕地保护交流发言【六篇】
- 中国文化概论-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
- 租房合同电子版下载(标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