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1页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2页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3页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4页
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 互联网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进入中国以来,发展极其迅速。 2008 年 6 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而在这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未成年人是重要的主体。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2010 年 1 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达到 3.84 亿,如果以十年为一个年龄段来看, 10 岁 -19 岁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 31.8% ,这个年龄段的网民数量最大,是中国互联网运用的一个最大的群体。 这个年龄段实际上就是我们小学高年级及中学生。 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我们生活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青少年一代提供了便捷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渠道

2、。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迅速发展同时也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这次把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辅导作为我们继续教育的选题,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去探讨如何应对这个挑战。 一、正确认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与问题 学校和教师要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避开网络的危险因素,避免沉迷网络,首先需要对互联网和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现状有一个客观和正确的认识。 (一)未成年人应用互联网的一般情况 2010 年 6 月 18 日 ,国内第一本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发布。这是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国务院新闻办、教育部等单位指导下,由中国少

3、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青年中心、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该蓝皮书在 2009 年度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系列调查的基础上,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联合青少年及互联网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写,对未成年人运用网络行为的状况、青少年网络社区发展状况、青少年网络政策法规发展、网络游戏及网吧发展现状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未成年人目前所处互联网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的生存状态。 1 、未成年人的网络普及程度较高,但使用频率不很高。未成年人中,八成多人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互联网;在使用频度上,大约一周上一次网的比例最大。 2 、“家里”是未

4、成年人上网最主要的场所。大部分未成年人喜欢在家里上网,而且希望得到指导。家长常常以为孩子都喜欢跑出去上网,但是从调查来看,一般去网吧上网都是被迫的。有两种情况:家里条件差,不能上网,或者上网的电脑比网吧的条件差,只好去网吧上网,这种情况一般农村的孩子比较多。家里管得特别严,家长控制不让上网,所以孩子才跑去网吧上网。在调查中,高中生去网吧的比例比初中生多一些。可能是高中生要求独立的愿望更强一些。而孩子对大人的要求是,他们希望得到指导和帮助,但最害怕的是被监控或者管得太严。 所以我们需要反思是否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把孩子赶去了网吧。 3 、低龄未成年人相对更多地使用网络。总体上来看,初中生上网的频

5、度高于高中生。初中生上网时间长度在比例上也高于高中生。 4 、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网络功能为:查阅资料、聊天、下载音乐和图片、在线视听、下载软件及网络游戏。可见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是未成年人最常使用的两种功能。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未成年人的主要精神需要包括:求知学习、交流沟通、休闲娱乐。 5 、未成年人上网的主要目的表现出较大差异。求知或学习是未成年人上网很重要的目的,表明在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段由于升学的压力、家庭的要求,用于学习和交流是最突出的功能表现,也表明学习和求知的需求是最主要的需求。但是初中生出于这个目的的比例要高于高中生,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在以日常生活作为上网目的上,高中生的比例较高于初中

6、生。在社交作为上网目的上,高中生的比例高于初中生,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 6 、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主页或博客的潮流初显,表明表达的需求和参与的需求开始出现。 7 、目前网络社区虽然众多,但是未成年人专属社区很少,大多访问量小、影响不大。中国最具影响力的 20 家网络社区更无一是以未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未成年人使用率最高的是百度网、腾讯网、新浪网等国内知名的综合性门户网站。与未成年人经常使用的知名门户网站相比,未成年人对于自己的专属网站知晓率不高,相应的使用率也不高。网络社区难以充分发挥引导、教育和服务青少年的作用。 8 、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的比例约为 14.1% ,人数约为 24

7、04.2 万人。粗略估算我国网瘾青少年的人数大约为 3329.9 万人。在所有网瘾青少年中, “ 轻度 ” ( 35.1% )和 “ 中度 ” ( 34.6% )网瘾青少年比例均占网瘾青少年的 1/3 以上,而 “ 重度 ” 网瘾青少年( 30.3% )不到 1/3 。在身份方面,大专生 / 职高 / 中专 / 职专 / 技校生网瘾比例最高。前者为 19.0% ,后者则为 18.6% 。主要原因是他们大多数是住校或一个人住,缺少父母监管,学习压力不如初中、高中生大。网吧与网瘾没有必然的关系。 9 、不同类型未成年人上网状况差异很大。一般来说,经济条件好、年龄小、城市、非重点学校的学生,在上网过

8、程当中更迷恋于网络。较差的家庭环境对于未成年人运用网络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如家庭结构不完整,亲子关系差的家庭孩子更迷恋于网络。 (二)互联网环境给未成年人成长带来的新问题 1 、互联网环境利弊并存,良朽不齐,监管不易,未成年人成长的风险系数增大。 互联网作为现代化的新事物和新现象,有极大的积极效应,这集中体现在它提供了:求知和获取信息的一种新途径;沟通和交流的新渠道;表达个性与感受的新场域;满足娱乐需求的一种新渠道;进行社会参与的一种新方式。 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也有消极的效应,最主要的体现是: ( 1)对社会原有的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便利性、逃避现实性、易控制

9、性等特点,在使人们的交流和互动变得空前开放的同时,也隐含着某些放任、失范对法律和道德带来的困境。例如, 不负责任地把别人的隐私、不雅视频上网传播,在网上进行恶意诽谤、人身攻击等等。 ( 2)互联网上存在各种各样消极和有毒的问题,比如说 “ 黑色文化 ” “ 黄色文化 ” 。例如前段时间手机可以上网后,许多中学生浏览到涉黄网站。调查也发现, 50% 以上被调查中学生在聊天和玩游戏时遇到过不良内容或行为,远远高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校园暴力的比例。 ( 3)网络 “ 黑客现象 ” 也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2 、互联网的特性具有极大吸引力,容易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未成年人热衷于互联

10、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互联网的特性;另一方面与未成年人自身的特质相关。互联网作为一种行为环境,与人的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互动,这种互动与相互结合,容易使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 1)互联网具有新奇性、虚拟性、娱乐性、游戏性,以及丰富的信息、不断更新的技术,进入网络空间就好比是进入一个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娱乐的数字化迷宫 , 这极大地满足了未成年求知欲强、好奇心重、喜欢幻想、沟通交流、娱乐消遣的强烈心理需求。求新求异且自我控制力差的青少年学生极为容易沉溺于网络虚拟的空间而不能自拔。 ( 2)互联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交、娱乐、信息和交易四大类。社交和娱乐服务主要包括各种网

11、上聊天、虚拟社区、网络游戏、多媒体娱乐等。在这个世界里,青少年可以感受各种音效、色彩等多媒体刺激,这给富于激情、对新刺激敏感的青少年带来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愉悦感和满足感又会驱动他们更多地使用互联网。 ( 3)互联网具有虚拟性,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性满足了青少年的某些心理需求。处在青少年这一人生阶段,未成年人渴望成长与成功,渴望友谊和交流,有多方面的需求。但当今中国大多数青少年都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自我实现等多种需要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有时难以在现实中得到满足或实现,例如缺少同龄伙伴,父母工作忙,少陪伴;学习成绩不良,人际关系障碍,心境就会处

12、于压抑状态。当未成年人面对现实中的压力无法解决时,就会想方设法去寻找别的补偿途径。而网络展示出的全新虚拟社会环境正好为他们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舞台。因此一些未成年人转而逃避现实 , 遁入虚拟的世界中寻求解脱。在虚拟世界中,使用者可以使用虚拟角色。虚拟角色本身具有替代性和补偿性功能,这种功能对成年人来说可能不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对未成年人来说很重要。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轻易地改变自己的身份,扮演与现实自我不同的或是自己所渴望的身份,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约束以及社会交往的规则也都不复存在,这就提供了逃避现实,满足现实社会不能满足的需要的可能性。网上聊天给了他们倾诉的空间和对象,可以宣泄自我,与网

13、友作伴有认同和归属感;网络游戏中容易得到奖励,获得成功感和满足感。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使青少年可以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网上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使他们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当他们在这个神奇的世界里获得快乐和满足时,便可以忘记现实中的痛苦。因此,他们会一次又一次地希望重复获得这种快乐。 ( 4)与传统媒体相比,互联网具有多元性、平等性、互动性。使用者处在平等交流的情景当中,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文化。网络还具有隐匿性。现实生活中人们用真名说假话 , 网络中却可以用假名说真话 , 这给学生带来了平等感和自由感。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

14、位。网络的匿名性可以减少陌生焦虑;易于自我良好发挥,使自我表现欲增强,从而可以减少与他人交流时的窘困感;网络的虚幻性使上网者既能获得成功 , 也可以失败 , 都不需负责任。成功了 , 可以获得奖励;失败了 , 可以重新再来。很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梦想 , 可以在网上实现 , 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满足感。青少年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某种程度上虚幻的自我实现,因此互联网是一个很好的满足舞台。 当我们指出互联网所具有的这些特性容易吸引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时,是否意味着学生沉迷网络都是网络惹的祸呢?其实不然。互联网 是一种划时代的新技术、新工具,其本身并没有原罪。而 另一方面,无论社会怎么发展,

15、时代发生什么变化,儿童成长的心理需要和心理特点都是一样的,例如他们需要亲情的满足,需要关怀与爱,希望被肯定、被欣赏;他们有求知欲望,喜欢新鲜事物,希望有交流、有沟通 ,等等,但如果现实社会不能给他们提供这种满足,他们常会义无反顾地投入网络的怀抱。因此,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未成年人宁愿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把时间投入虚拟的网络世界?是不是家长与他们缺乏平等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是不是老师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过于陈旧?如果说,他们摒弃了现实而沉迷网络,那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现实已经对他们失去了吸引力,而网络世界里提供了现实中缺失的东西。他们的现实生活苦闷而单调,上课、补课、作业、考试家长不理解,老师不体

16、谅,学校不关心,可网络世界里没有这些郁闷。可见,孩子沉迷网络的病根是在网外。可以说,未成年人是被逼到网络世界里去的。 我们可以看看英国的例子。 在英国大部分中小学生每天都上网 , 但是沉迷于网络的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都在家里上网 , 并且家长都装了过滤软件或者是监视器 , 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 , 能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 ; 另一方面是英国孩子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 , 他们一般没有太多时间去上网。英国孩子的作业负担比中国孩子轻得多 , 他们可以尽情参加各类课外活动 , 如体育活动、音乐、绘画、参观博物馆等。在小学 , 老师还会给学生开列课外阅读的书单 , 供学生娱乐

17、消遣 , 增长知识。并且 , 英国的家长还经常在周末带着孩子去上各种兴趣班 , 而不是让孩子呆在家里 , 从而有效地抵制了网络的诱惑。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去指责网络和未成年人,最该反省的应该是家长、学校和社会。 望子成龙 的家长是否总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粗暴地限制孩子的自由?老师和学校是否只关心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学校是否缺乏丰富的课外生活?社会上满足未成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人际交流的公共设施和活动有多少?是否足够?等等。 (三)客观、正确地认识未成年人运用互联网的问题 互联网开启了青少年发展的一个新时代,面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新问题,我们如何客观、正确认识未成年人运用

18、互联网的现状与问题,将直接影响我们对他们教育辅导策略的选择,并影响教育辅导的效果。 1 、要客观准确地评价未成年人上网。未成年人上网这个话题并不陌生,每个人都有一点切身的体会,年长一点的都为自己孩子上网的问题着过急,发过愁,年轻一点的可能几年前因为上网的问题跟父母闹矛盾起争执。但要客观认识这个问题,需要通过一些数据来分析判断。前述蓝皮书的调查结果就提供了一些跟大家普遍认识不太一样的结论。例如,家长一般会担心小孩上网的时候不能辨别信息的真假,会在网上受骗,或被网上的不良信息污染影响。但从调查数据看,未成年人和父母比较一致的是,他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可信度评价不高。有七成多未成年人认为网上大部分的信

19、息不真实,说明他们这个年龄段对网上的信息有比较强的分辨能力。 2 、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未成年人上网。互联网在中国兴起以后,特别是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普及率提高以后,悲观论在社会上占主流,特别是对未成年人上网带着很多的担忧,有代表性的是网瘾的说法。调查发现,家长比未成年人对上网问题悲观。未成年人一般对互联网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且认为对他们生活非常重要,家长、老师对互联网的评价低于未成年人。未成年人与其父母对于上网利弊的评价有所不同。对于网络对学习、生活的作用,在未成年人中,认为利弊相当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认为利大于弊。父母在看待上网利弊上略呈谨慎和保守。家长对孩子接触网络意向调查结果, 42.6%

20、 的家长对孩子上网 “ 比较反对 ” 或 “ 非常反对 ” ,高于 “ 比较支持 ” 或 “ 非常支持 ” 的家长人数。 所谓全面地看待未成年人上网,是要以开放的的眼光看待和认识。避免以个案代全体,出现了几个个案就认为整个未成年人群体怎样了;避免只看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行为,其实这受很多现实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关注未成年人在网络上各式各样的行为,但是不关注他们在现实生活当中的状况,如现实生活、家长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不关注整个环境因素对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影响,这是有偏差的。 3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成年人上网。要从相信未成年人的角度积极地看待和认识。未成年人是发展的,他自己会成长、成熟,走向

21、成年。在未成年人阶段出现的一些问题往往是成长中的问题。例如,从长时段的角度观察,一些以前很喜欢玩游戏的未成年人,成年后基本上不玩了。一是因为大学毕业有工作了,二是游戏不好玩,没有什么成就感。当他们在现实工作当中能够找到成就感,就不再去玩网络游戏了。我们相信很多问题可以在他成长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努力加以解决,这是一种发展的、积极的观点。 毫无疑问 , 互联网使用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仅仅因为互联网可能会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就简单地禁止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是不理智的,也是难以办到的。 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找到原因,找出对策,趋利避害,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的同时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22、二、积极实施正确运用互联网的教育 在互联网双刃剑效应非常突出的环境下,如何保证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目前,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而 学校作为 未成年人 最主要的学习场所,对 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互联网 , 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 如前所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在网络使用者中比例不大,更多的未成年人介于沉迷网络和正常之间的临界状态。 但由于 未成年人 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 , 如果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不加以及时引导,他们可能发展成沉迷网络者。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是个体自身的心理因素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从家庭

23、、学校、社会多方面探讨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问题。 从学校层面来看,许多学校依然存在应试教育模式,一些学生因学习压力较大,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家人、同学 和老师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缓解平时的压抑情绪。所以,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互联网、预防沉迷网络的教育,既包括专题的教育、引导,也包括整个学校教育改革环境的配合。 (一) 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对正确运用互联网的认识。 早在 20 世纪 三十 年代初 , 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 。 所谓媒介素养教育 , 即开展正确理解、独立判断、接受并分析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 , 培养健康

24、媒体批判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完善自我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 , 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 20 世纪 六十 年代以后 , 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点发生改变 , 由抗拒转变为培养辨别能力 , 即已经超越了保护式的教育。目前 , 西方许多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荷兰、挪威、瑞典等国已将媒介教育正式纳入正规的教育课程。 我国的媒介教育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 实际上 是对媒介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认识不足。当前基本上没有对中小学生进行系统的网络素养教育。已经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其实只是一种工具性教育。重要

25、的是要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网络法律教育等 , 增强青少年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的选择能力和批判能力。在目前情况下,学校可以对现有教育内容进行整合与创新,增加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并采取多种形式,使正确运用互联网的网络素养教育真正走进学生、走进课堂。例如可以在品德课、思政课、班会课等教育途径开设相关的教育专题,班主任 可以通过辩论、演讲、座谈、讲座、网上论坛、网上谈心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健康网络使用观念,引导其正确使用互联网;在 相关的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课程中增加预防沉迷网络的内容,进行预防沉迷网络的普及教育;此外,全体老师在自己的学科运用互联网的教学过程中都要渗透相

26、关的教育,从而获得整体配合的效果。 要教育学生全面认识和理智对待网络的作用,在欣赏和肯定电脑、网络的优越性,发挥其积极作用之时,也要正视电脑网络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 “ 沉迷网络 ” 的消极影响要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未成年人长期沉迷于网络中 ,除影响智力外,还会导致植物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发紧张性头痛、焦虑,甚至导致死亡。要教育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辨别和处理网上不良信息,提高自身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和网上自我保护能力,使自己不受侵犯。还要让学生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制、自律能力,提高时间管理能力,严格控制上网时间,不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不迷恋网络,不访问有

27、害网站,等等。 (二)加强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明确网络道德要求。 目前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是教学生如何使用这个 “ 工具 ” 的技术方法,但还没有教学生如何正确使用这个“工具”的规则的课程内容。这就像只教人如何使用枪枝却不管其何时何地因何事把枪对准谁一样。教育中留下这样的空白非常可怕。因此,学校应当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只讲网络科技知识,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的偏向,要在相关课程设置网络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内容,如增设网络行为规范专章,或通过相关案例进行网络法制、道德教育,让学生系统学习网络道德知识、启发道德自觉,进行网络行为规范的正面教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全面系统地向未成年人进行

28、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从科技理性与伦理理性的结合上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培养有网络责任的人。 在当前网络道德规范处于建设阶段的情况下 , 学校可根据网络活动的特点和已有的道德规范 ,结合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实际问题 ,讲清楚网络道德要求及其践行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明白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必须遵守网络世界的规则与行为规范。网络道德坚决禁止过分沉溺于电子游戏,观看、下载和制作色情网页 ,制造和张贴不实之辞 ,窥视或偷窃他人计算机文件 ,攻击或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和互联网系统等有损自己身心健康、侵害他人权利、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文明的网络行为。触犯这些道德禁律,必将受到纪律或法律的惩

29、罚。要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网络行为,提高未成年人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觉抗诱能力,不受有害信息的腐蚀,不上黄网。 当前,校园暴力与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的关系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包括在网络空间对同班或同校同学进行侮辱、谩骂及诋毁声誉等现象;将校园暴力的视频传播到网络中,造成不良影响的扩大等。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应该关注互联网上的校园暴力行为,教育学生不应成为校园暴力的旁观者,以娱乐心态进行网络传播导致暴力负面影响的进一步升级,而应发挥制止、劝阻或报告老师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利用网上内容丰富、生动直观、交流互动、时空无限、联系便捷等特点,准确及时地了解学

30、生的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可以建立预防沉迷网络的知识网站,系统展现沉迷网络的原因、表现、危害和防治方法,以多种媒体形式呈现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典型案例,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和内容丰富的特点,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家长也可以从中了解预防沉迷网络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家校沟通的网络机制,探索家校合作共同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有效途径。 (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 素养 对学生进行网络素养的知识和思想教育,让学生知道规范与原则,还需要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常态化而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网络 素养。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现象日渐凸现的现状,每位老师都应该强化

31、这方面的意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施预防沉迷网络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志趣和爱好倾向,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信息技术的多样性、实用性和本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上网探究的专题活动,甚至形成跨学科的探究学习活动,也可回归于自然和生活话题,以此来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搜集和处理信息,形成合理运用电脑和网络的意识与习惯。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网络能力和计算机技术,深化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再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信息素质和网络素养。以活动为中心设计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动力,克服对网络的负向依赖和学习无兴趣状态

32、。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 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激发灵感 、 共享思路 、 增进友谊,促进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积极心态的形成,能有效避免未成年人网络孤立行为和自由失控现象,减少学生孤独感和个人迷失状态等网络依赖的诱发因素。 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网上生活,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在活动中指导与帮助学生。教学中要关注有沉迷网络倾向的学生,把这部分学生放在教学管理的突出位置,靠近教师视线,强化对他们的监控、引导和转化。可以让他们当教学助手,贴近教师,分担一定的课程任务,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还可以探索把沉迷网络的学生转化为

33、信息技术创造型特长生。这是帮助他们走出网瘾陷阱的一条路子 。 (四) 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与管理 有条件的学校要建设好校园网,让学生在校内上网;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使学生在校内上网成为他们上网的首选;要 不断丰富和调整学校网站的内容和形式,融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与趣味性为一体, 让学生有兴趣、有动力争上自己学校的网站, 通过学校网络建设传播科学、健康的知识信息,缓解未成年人的学习紧张情绪,陶冶未成年人的情趣,积极发挥校园网的教育功能, 从根本上减少接触不良网站的机会。同时学校在校园网的建设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监管,采取技术手段屏蔽不良信息,从源头上切断学生接触不良网站的机会,净化校园网

34、络环境。 (五) 指导家庭教育 家庭既是培养人才的摇篮 ,也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制造场所,其中不健康的家庭关系模式和孩子在压力面前得不到家长恰当的心理支持,已经成为许多孩子网络成瘾的导火线。因此,指导好家庭教育也是预防学生沉迷网络的关键一环。学校和班主任可以通过讲座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时代怎样当父母的教育。 1、树立亲子关系无可替代意识和陪伴意识、终身学习意识和共同成长意识、平等沟通意识和赏识鼓励意识等先进理念;改变当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重孩子的教育投入、轻父母自我发展的投入,对孩子重物质投入、轻情感支持,重金钱投入,轻陪伴和共同时间配置等误区。 2、用心陪伴孩子,学会表达对孩子的爱,满足孩子对亲情

35、的需求 3、建立学习型家庭,两代人相互理解、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1)父母首先要在子女教育尤其是网络学习中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有关网络 的 知识。要有勇气和孩子一起学,甚至向子女学。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才有可能 与孩子有沟通的共同语言,才有可能 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才有资格、有能力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2)从建立学习型家庭的需要出发,配置共同的学习时间,共同分享学习成果,相互补充,共同成长。可以有意识地安排特别的有趣的家庭活动,如家人一起到博物馆、展览馆参观,一起看电影、电视和球赛,一起玩球、下棋、外出散步、钓鱼或远足、旅游等等。 4、全面关心孩子的个人成长,欣

36、赏、肯定、鼓励、支持孩子,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5、家庭和睦相处,与孩子平等沟通,避免把孩子推到网络上寻找精神寄托和情感安慰 6、在指导孩子从网络中利用各种资源的同时,指导与督促孩子在网络世界里安全运作,趋利避害,逐渐成为孩子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督促者、辅导者甚至咨询者。 (1)让孩子明白,网络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能够为学习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但是网上同样存在着不少不健康或者青少年不宜接触的东西。 在孩子上网初期 ,家长可与孩子一同上网 ,在上网之前要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 ,把具体要完成的事情列在纸上:要求孩子对网上活动如学习、游戏娱乐等作出规划。家长可以 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孩子的网址,减少

37、孩子受不良网站影响的机会;适当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一些网络现象,如网恋、色情网站等等, 告诉孩子怎样分辨、判断、选择信息 ,怎样在网上进行自我保护; 预防在前, 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 ,使之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不上黄网,理智地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 对孩子进行必要的了解和提醒,避免孩子交上不良网友。 (2)告诉孩子有关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如自己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甚至信用卡号等决不可告诉他人。 7、对于自控力比较差的 孩子,家长还要对其电脑使用和上网进行管理,原则是趋利避害。首先 ,要把电脑放在你能看见的地方 ,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 ,最好把它放在客厅里 ,这样更便于监控。其次 ,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制

38、定使用规则。一是时间的控制。在校学生学习任务重 ,用电脑只能作为一种学习辅助手段,每天使用时间以 2小时以内为当。假日可以多一点,但也不宜超过 3小时。若孩子参加网上远程教育,可适当调整。二是内容上的控制。要禁止孩子上网聊天和观看黄色信息。孩子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一个计划,使上网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目的性,从而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可以在上网前把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及大概需要的时间列在纸上,并用闹钟或其他能定时的东西来提醒上网时间,也可以自己在心中设定好上网的时间、内容范围。逐渐减少对网络的使用,直到最后减到一个合理的时间。父母也可以与孩子一起上网,与孩子一起分享网上冲浪的乐趣,并让孩子明了父母赞成的

39、是哪些上网活动。 8 、对出现了沉迷网络问题的青少年,教师、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或责怪学生,要冷静对待,注意教育方法,避免形成对立;不要说教,要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控制时间空间要和孩子协商,让孩子同意。孩子渴望的是坦城、理解和尊重 ,有些家长采取严禁方式或粗暴对待,不仅与事无补,反而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 上述五方面是直接涉及高中生互联网运用的教育和管理的工作,但除此以外,学校教育整体的改革,包括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的改革,都应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让每个学生在现实中都有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和班级都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学生 情感

40、交流与休闲娱乐的需要 ,增加现实生活对学生的吸引力 。 教师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还 要加强对学生闲暇的指导,引导他们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时间。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较好地满足自我实现、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的需要,就不容易过分投入互联网而导致沉迷网络。 三、 有效 辅导 沉迷 网络的学生 (一)对网络成瘾的理解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个让许多人特别是 家长和老师感到担心的名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网络成瘾。 由于网络成瘾是新凸现的偏常行为,目前有许多解释,也有不同看法。 网络成瘾 ( Internet Addiction )也称互联网过度使用 ( Internet Overuse, IOU)

41、 、病态互联网使用 (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 ) 、问题互联网使用 (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互联网行为依赖 ( 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 IBD) , 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 , 主要特征是 : 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并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一系列的心理、社会功能损害。简单地说,一是过度使用网络

42、,二是在没有使用网络的状态下情绪难以控制、行为异常,三是个体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受到损害。 2005 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正式发布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报告 -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2005) ,报告中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评判标准为: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 、 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带来不良影响 , 这是一个必要条件。还有三个补充条件:总想去上网,每当不能上网时情绪低落 、 烦躁不安或无所适从,上网时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快乐更能实现自我。只要这三个补充条件有一条符合,就可以判定为 网络成瘾 。 也有学者 提出了阶段模型,认为网络成瘾只是一种阶段性行为,网络用户大致要经过三个阶

43、段。第一个阶段 :网络新手被网络迷住,或有经验的用户被新的应用软件迷住;第二阶段 :用户开始减少互联网的使用;第三个阶段 :用户进入正常的网络使用状态。所有的人最后都会到达第三个阶段,那些被认为是网络成瘾的用户只是在第一个阶段被困住,需要帮助才能跨越。 “网络成瘾”有不同的程度。“网络成瘾”是“重度网络成瘾”,能够界定为重度网络成瘾的本质判断依据是强烈的“不上网时的负面症状”,不上网就痛苦不堪 (包括情绪、思维、反映等身心方面 ),以至于不能够从事普通的学习、工作、生活活动,而上网是解除或减缓上述身心方面负面症状的唯一主要方法。“轻度和中度网络成瘾”我们这里称为“沉迷网络”。网络成瘾与沉迷网络

44、程度不同,网络成瘾有时还要用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我们能进行教育辅导的通常是在沉迷网络阶段的学生。 (二)网络成瘾的心理状态 1 、情绪障碍明显 网络成瘾青少年表现出来的情绪障碍非常明显 。 通常表现为急躁不安 、 容易激动和发怒,对上网的强烈需求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 。 不上网的时候往往不能集中或持久集中注意力,对日常的学习活动等都提不起兴趣,或者情绪非常低落 ; 而一旦上网之后,则一反常态有很大的愉快感 。 由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往往无法排解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常常处于心理危机之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产生各种冲突,使其远离家人或家人也远离他们 。 相关的研究还表明网

45、络成瘾还能引起青少年的情绪改变,主观意识的增加 。 这些青少年只关心自己,漠视他人 , 但他们并不为自己的现状担忧,也不会从中吸取一定的教训 。 2 、人际关系中的社会退缩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比较明显,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家人 、 朋友 、 同学 、 老师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 这些青少年往往不相信他人,由于认为容易受到别人的伤害,所以会对他人采取一定的防御行为 。 由于很难面对现实生活,所以他们经常会选择逃避,在网络上找到一个发泄不良情绪的空间,用匿名的方式得到情感上的补偿,这就是一种在人际关系中的社会退缩 。 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有挫折的体验,但由于在网络世界里却可以随心所欲,

46、使自己的个性特点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网络就成为这些青少年最好的精神寄托 。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往往认识不到上网给他们的学习 、 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他们在现实中逃避人际关系,沉溺于网络,与虚拟的人群发生网络上的联系 。 研究表明 ,有网络成瘾倾向的个体常常是孤独的和抑郁的,因为网上交友过多会导致社会孤立和社交焦虑 ,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降低。 3 、耐受性日益增强 耐受性指网络成瘾青少年需要不断地增加上网的次数或时间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 相关调查研究和个案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上网的次数会越来越多,上网的时间也会越来越长 。 上网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像空气一样 , 并日

47、益需要增加上网时间,这也是生理和心理的依赖 。 媒体屡屡报道有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可以在网吧里呆上几天几夜,有的吃喝拉撒睡全部都在网吧内,长时间地从上网中获得满足 。 另外,相关研究还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还要将电脑的系统和设备等不断地升级,这也是一种耐受性日益增强的表现 。 他们不仅需要增加上网的次数和时间,而且还要不断增加上网的质量和速度,从而能够从中得到更大的愉悦 。 4 、戒断症状明显 戒断在心理学上主要是指青少年网络成瘾者在不上网时对上网的心理渴求症状 。 戒断主要表现为对上网的依赖,如不能上网时出现的焦躁 、 渴求的心理状态,有的会产生抑郁的心理,有的还会出现如头晕 、 乏力 、 颤

48、抖等生理性的戒断症状 。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如果戒断症状明显的时候,就很容易忽略学业 、 家庭和自身的健康 。 特别是有一些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被强制不能上网之后,这种戒断的症状会更加明显 。 5 、产生认知障碍 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内容,对青少年来说有很大的诱惑力 。 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自控力差,好奇心强,如果网络成瘾之后,长时间接触网络,很容易造成他们的认知障碍 。 这些青少年在诸多网络信息面前,往往无所适从,只是麻木接受,自己无法进行处理和思考 。 对 网络到底有什么作用,我为什么要上网等问题根本想不清楚 。 相关研究证明, 50% 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在网上浏览 、 收集的信息,都对其学

49、习和生活毫无意义; 60% 80% 的网络成瘾青少年很难目标明确地在网上搜索 。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往往不能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思维,肤浅化 、 感性化地看待事物,平面化 、 单向度的思考问题,产生一定的认知障碍 。 6 、自我言行去抑制化 网络成瘾青少年对网络的自由 、 虚拟和低责任等特点了如指掌,因此,长时间的上网生活更是激发青少年的猎奇 、 挑战心理,自我中心膨胀,自我监控失效,自我言行去抑制化 。 相关调查表明, 50% 的网络成瘾青少年有过网上攻击行为,女性网瘾患者网上攻击率也达 73% 。 自我言行的去 抑制化使得青少年的自我约束力严重下降,网络犯罪 、 网络道德失范 、 网络色情等问题

50、行为日益扩大化 。 7 、身心健康严重受损 由于沉溺于网上活动非常兴奋,能量过度释放,以致 网络成瘾青少年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出现失眠头痛、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停止上网时则有明显的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并表现有明显的强迫和敌对,对上网有一种难以控制的强烈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导致放弃别的活动,为了上网置学习于不顾,丧失学习兴趣、厌烦一切与学习有关的人与事、生物钟紊乱、学习精力不足、自我评价能力降低、思维迟缓、社会活动减少、人际交往技能退化、学习和生活不能正常进行。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长期沉迷于其中而分辨力不足、自控力不强的中学生,可能会逐渐失去对现实

51、环境的感受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形成缄默、孤僻、冷漠、紧张、不合群、缺乏责任感等负向性格,严重的可能诱发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等,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此外,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引起神经兴奋性降低等。这些改变可引起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尤其是内脏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如果不给予及时干预,其网络成瘾的状况还会继续升级,导致在网络中沉

52、迷而不能自拔,甚至出现妄想和轻生行为。 所以,对于沉迷网络、网络成瘾的学生,要及时进行干预,以保证他们健康成长。 (三)网络成瘾的家庭原因分析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一般来说 , 任何未成年人行为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系统内部问题的折射和表现。同样 , 青少年网络成瘾也与其家庭系统运行不良息息相关。表面上看,造成未成年人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因素,但实际上青少年上网成瘾最主要的根源在家庭,其中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状态和家庭教养方式。 生命经由父母传递给孩子,所以亲子关系是血缘关系,这份关系是任何其他关系所无法代替的。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最紧密的关系

53、就是亲子关系。这份关系存在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最深处,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而天下父母也都会爱自己的孩子,除非他有毛病。但是父母也没有学习过怎样做父母,因此在家庭中,就有可能因为爱的互动不流畅而产生问题,给家庭成员带来痛楚与辛苦。 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网络成瘾现象,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家庭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集中表现在父母不能很好地承担双亲责任,以及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不良上,这些问题造 成家庭系统中健康和成长的力量受阻。 例如, 父母因为忙于工作而忽略与子女的沟通,对孩子疏于陪伴,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城镇居民以楼房式独门独户的家

54、居结构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青少年与同龄伙伴交流。在缺少父爱、母爱,也缺少朋辈 感情交流的情况下,青少年自然会去网上建立各种虚拟的关系 ,得到人际关系、情感的暂时满足, 寻找归依的群体,享受归属感等与人联系的虚幻快乐。 又如,父母甚至祖辈寄予孩子的期望高 ,孩子面临的精神压力非常大;父母对孩子学业过分关注而忽视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父母在传统的“家长制”背景下成长起来,重视父母权威 ,忽视孩子的权利,而青少年多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要求独立自主、平等自由,不希望父母过多干预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父母持有的家庭教育价值观念使他们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在家庭互动过程中形成冲突与对抗,孩子处

55、在地位比较低的一方,只好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和摸索,试图替代、补偿或摆脱家庭变质的土壤,达到自救的目的。 可见,孩子网络成瘾问题实质上反映了家庭系统的问题。网络成瘾是家庭成员未能扮演适当角色,承担相应责任,不能推动系统健康力量滋养成员造成的。系统企图通过使青少年 “ 生 网络成瘾 之 病 ” 的方式达到新的平衡,青少年迎合了这种方式,试图通过表现在自己身上的症状来吸引系统中的其他成员,特别是双亲的注意,缓解系统成员间的矛盾与不和谐。这时,互联网的存在无疑成了容纳家庭系统问题的最好载体,并将这些问题冠以 “ 网络成瘾 ” 之名集中表现出来。要解决这个问题,网络成瘾青少年的双亲无疑应该成为改善家庭系统

56、的主动者,重新扮演适当角色,推动系统健康力量的传递。这正是 “ 网络成瘾 ” 这个危机信号背后的意义。因此对网络成瘾 的 心理干预,不应过度关注 “ 成瘾 ” 之症状,而应干预家庭系统之 根源 。家庭功能改善和社会支持提高是青少年面对自身成长困惑、学业进步和事业发展问题的有力保障,是青少年解决成长、学业和事业问题的人际资源和力量源泉, 因而是解决未成年人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 (四)对 沉迷 网络学生进行辅导的若干方式 青少年沉迷网络往往与其心理特点有关。一般而言 ,最容易患网络成瘾症的青少年有以下某些特征 :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生活中受到过某种挫折;家庭不和;没有特长

57、、学习成绩不突出, 心理压力大 。教师对这些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辅导。对青少年 沉迷 网络的干预主要是切断其 沉迷 网络行为发展的连续性,改变阶段性 沉迷 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以便能够减少 沉迷 网络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避免 沉迷 网络行为出现消极的发展结果。这里介绍三种辅导方式 。 1 、个别辅导 这里主要介绍心理治疗中 结合焦点解决短期疗法( SFBT)理论假设的认知行为疗法。操作要点如下: 强调正向积极作用。让沉迷网络的学生相信,每个人都有使自己改变的力量与资源,减少网瘾是迟早的事,目前困境只是意味着暂时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已。 循序渐进,由易于做到的小改变起步。网

58、络成瘾者 “ 痼疾难改 ” ,常因对其初始改变期望过高感到难以实现,反而望而却步;若从容易达成的小改变开始,能增加成功的信心,如用 “ 递减法 ” 逐步减少上网时间,小改变会逐步带来大改变。 例外构架,寻找例外的成功。沉迷网络者总有没有上网之时,询问当事人当时是怎样想和怎么做到的,有例外就能从例外中找到解决的方法,这对于那些对自己已完全绝望、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改变的成瘾者来说,找到例外就等于找到一线成功希望,能重建其改变的信心。 建构有效解决模式。网络成瘾者常伴有学习困难、人际敏感等现实问题,以上网、玩游戏等消极无效的方式回避现实,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自己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带来更多的问

59、题。故网瘾的形成常与当事人既往所形成的一种 习惯性的不良解决模式 有关,需要重新建构有效解决模式,只有不纠缠于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法,才会最终真正解决问题。 假设解决构架,奇迹问句,水晶球问句等。如:“假如奇迹发生,问题都不存在了,你会干些什么?”“假如有一个水晶球能预知未来,你希望一周后自己发生什么样改变或看到自己发生了什么改变? ” 等,引导当事人积极行动。 评分式问句。类似此类提问“假如 10 分代表你想要达成的目标,而 1 分表示最不满意的状况,你目前可打几分?”“怎样做才能提高 1 分?”,“你目前想减少网瘾的决心有几分? ” 等。将当事人的问题、情绪、感受、态度、动机、想法等的抽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