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八年级生物全册说课qcsk_第1页
初二八年级生物全册说课qcsk_第2页
初二八年级生物全册说课qcsk_第3页
初二八年级生物全册说课qcsk_第4页
初二八年级生物全册说课qcsk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查找全册说课请在搜索栏内输入qcsk说课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1“人的性别遗传”说课稿4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案6免疫与计划免疫说课稿8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12真菌说课稿16说课:传染病及其预防18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21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说课)23第三节 空中飞行的动物 说课材料(第二课时)26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30第一节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第一课时(说课稿)32人和动物体内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三)37脂质代谢及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说课稿37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42探究不同浓度酒精溶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46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说课稿48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教学设计57绿色

2、植物的呼吸作用-说稿63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说课稿72水中生活的动物的说课材料76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说课设计77生男生女谁决定?79性别和性别决定说课稿79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课稿84关于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87说课内容::两栖动物的生殖与发育一、教材地位:说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第三节。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现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本章介绍了无性生殖后,介绍了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包括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着重突出了生殖与环境的关系。本节讲述两栖动物是从水

3、生到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具有初步适应陆生生活的结构特征,但受精和幼体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经变态而到陆地生活。教材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特点。二、教学实际分析:1、优势:课改的实践已经使学生适应了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地位。 农村学生对两栖动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知识的理解能更深入。2、不足:受季节的影响,不能看见实物标本,知识三、教学策略:本节教学主要重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适当的引导,教师通过设计引言和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教法上,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兴趣,自主探究

4、学习科学的方法。因此,本堂课主要在讨论中学会思考,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在查阅收集资料上培养了自学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掌握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小组讨论活动来获得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培养爱护动物,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五、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同时也是难点,主要通过讨论和多媒体来进行渗透引导来突破难点。六、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有关两栖动物的课外知识,丰富课堂知识容量,制作幻灯片,录象片。2、学生课外收集有关部门青蛙和蟾蜍的相关知识,准备好问题。

5、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言:同学们还记得两栖动物么,谁来说说?学生列举两栖动物,及其相关知识两栖动物的种类出示两栖动物的图片 学生观察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课题看图提问:小组讨论1、同学们在夏季看见过青蛙么?都看见了哪些象? 2、看看下面的图片中的现象,对青蛙的生殖有什么意义?观察图VII6,想一想,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家蚕的有什么异同? 学生在享受诗情画意的美中容入知识    讨论,交流,发言  观察, 比较

6、, 得出结论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引导归纳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看谁最优秀)归纳并试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引导分析课文问题,分析回答资料分析资料分析,出示问题,指导分析讨论加问题:你身边的两栖动物状况怎样,我们该怎么做 ? 分析讨论表达交流 畸形动物图片 小节 练习: 问:看到这些你会想到什么?升华主题,情感教育 学到了什么?该怎么做 课后习题1-3思考并表达 总结 学生练习         “人的性别遗传”说课稿王世花一、教材分析 1、

7、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在整章书的编排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是对前面所学“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通过生殖和发育而实现”的深化,启下是为后面学习“生物的变异”奠定基础,就知识而言,了解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并通过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使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因此,无论从知识的形成能力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本节都是具有主要意义的一课。2、教学目标;A、目标:解释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B、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资料的能力,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解读数据的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加强团结合作能力,提

8、高语言表达能力。C、情感目标:关注我国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积极地宣传生殖方面的科学知识。 3、难点、重点:难点: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重点: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增强学生的社会道德感。二、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虽然对新鲜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本节“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探究活动,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三、教法合作法、探究法、比较法、自主学习法四、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开好头对第一节课的成功也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展示一幅婴儿(出生不久)的图片创设

9、问题情境:当一个小孩降生时,众人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不统一)如:健康与否;性别问题(最多),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的性别差异上,从而引出本节的课题,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2、诱导发现,引出问题:人的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要解决“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我觉得如何指导学生思考是关键。复习旧知识如:“胞核是遗传信息库”、“DNA、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等,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人的性别差异是否与染色体有关”。(提出如此的假说)3、合作探究、突破重点、难点:(1)首先向学生介绍“发现性染色体”的一些背景知识。如: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

10、特 文特对男女的23对染色体做了充分的比较。(向学生展示一幅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发现:人的性别差异与性染色体有关;男性的生殖细胞精子有2种,女性的生殖细胞卵子只有1种;Y染色体比x染色体短小等知识资料的分析、比较法。问题:1)男性和女性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2)据图判断,哪幅显示的是男性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 3)X和Y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2)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引出“生男生女 机会相等”的话题。设疑一步步引入。如:人体的生长发育是从一个什么样的细胞开始的?受精卵受精是由什么结合而成的

11、?精子和卵细胞。精子有2种(一种含X,一种含Y)卵子只有1种(含X)。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会影响着人的性别,那么,生男生女究竟由谁来决定呢?步步地把学生带入知识情景,最后再提出带“神秘色彩”的问题,将学生的探密兴趣和欲望引导到极点。学生会有不同的建议:如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受精过程;用实验来探究验证等。因此,有些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比较后,选择实验的方法当堂探究,讨论实验怎样设计、实验材料如何处理。(精子和卵子都是用眼看不到,也不容易得到的模拟的方法。)确定好后,老师向学生提供事先备好的围棋子和不透光的容器 ,并将注意的事项告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实验并认真记录实验数据。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计算数据、

12、统计、分析、得出精子和卵子结合的机会均等。说明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即生男生女主要取决于父亲的哪种精子与母亲的卵子结合,从而彻底推翻了社会上“生男生女完全由母亲决定”的观点。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既满足了“探密”的欲望,又锻炼了动手的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又对知识有了突破性的理解。4、加深认识,思考拓展:为了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性别比例失调的原因及危害)设计了思考拓展环节,进一步深化本节数学内容。5、课堂小节,课外延伸: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性别差异是又染色体决定的。若性染色体多了一条或少了一条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使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

13、进一步的探询。五、教学评价 设计时贯彻新课标,“自主参与、自主体现、自主构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诱导发现、合作探究、思考拓展、课外延伸5个环节逐步落实教学目标。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说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讲述一、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安排在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后一节,对有性生殖和变态发育的内容起到巩固的作用,两栖动物又是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为以后学习生物的进化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观

14、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德育目标:通过分析两栖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3、教学重难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二、教学方法 根据初二学生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提高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本节课的教学法为:教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分析、比较法学法:调查法,讨论法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放映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请同学带着问题:小蝌蚪为什么老是找不到妈妈?来进入本节的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来讲述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观看蛙的生殖和发

15、育过程的录像片,描述雌雄蛙的抱对是为了提高卵的体外受精率以及通过学生的观察,讲述青蛙的发育过程,并用表格来比较早期的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方面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归纳出青蛙的发育为变态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先让学生讲述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比如对周围水环境的观察,以及上网查找的资料与课本的三个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说明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较小,种类较少的原因与他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环境的变迁,水环境的污染有密切的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练习巩固:为了反馈课堂掌握情况,让学生对课后P15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四、板书设计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生殖:有性生

16、殖,体外受精发育:变态发育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比较蝌蚪(早期)青蛙(成蛙)外形特征无四肢,有尾有四肢,无尾呼吸器官鳃肺,兼皮肤辅助呼吸生活环境水中水陆两栖食物残余的卵黄,水草等害虫二、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的关系免疫与计划免疫说课稿李萍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讲的是免疫的基础知识。学习免疫知识,对于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掌握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增进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帮助。  1、本节主要内容的特点和地位 本节课是在认识了传染病的基础上,来进行探究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传染病之间的关系

17、,进一步了解增进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章用药和急救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2)说出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体的概念; (3)描述免疫的功能; (4)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

18、一个认知水平上,这需要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内容由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计划免疫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是因为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二是因为这节内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利用教材中的

19、实例: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来突破这节课的难点。  4.教学准备 教师:(1)多媒体教学课件               (2)预防接种证。 学生:(1)调查自己或他人打预防针的情况 (2)预防接种证。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通过一些直观手段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

20、上升到理性。 2说学法: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观察图片和分析资料相结合,掌握人体三道防线的组成、功能、作用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同学能始终很健康的学习、生活,而有的同学却未能幸免,为什么?吃同样的鱼、虾等食物,多数人安然无恙,有的人却出现全身发痒、起泡等过敏症状,这又是为什么?有的病人因肾脏功能衰竭而急需肾移植时,必须找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肾脏,肾移植才有可能成功,这又是为什么?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师生活动主干线: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21、160;资料分析一: 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把一种致病的链球菌涂在健康人的清洁皮肤上,2小时以后再检查,发现90以上的链球菌都被消灭了。 问题一:为什么涂在清洁皮肤上的病菌会很快死亡?这说明皮肤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出示“皮肤的保护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第一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分析二: 当病菌侵入人体内时,吞噬细胞(一种具有吞噬能力的细胞)会赶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消灭。 问题二:病菌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侵入人体内?人体的哪些组织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细胞?&#

22、160;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和吞噬细胞的作用的图片及FLASH动画,引导学生归纳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 你说我说:生活中常见狗、牛用自己的舌头舔伤口,这是怎么回事? 试一试,我能行: 组成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对病原体的作用有何特点? 师生共同小节:这两道防线的共同特点是人人生来都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是非特异性免疫。  资料分析三: 当水痘流行时,已经提前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会安然无恙;而没有接种疫苗或没有出过水痘的人则往往患病。 问题三:为什么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袭

23、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己总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和功能,然后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道防线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体的过程,并总结出抗体、抗原的概念,最后引导学生归纳第三道防线的作用特点和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我来试一试:组成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与前两道防线的作用特点相同吗?有何独特的特点? 我们来总结: 非特异性免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形成时间生来就有的后天逐渐形成的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二)免疫的功能 自读提示: 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的

24、生活? 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 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 出示免疫的功能示意图,根据图片,引导学生总结: 免疫的功能: 1、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防御保护) 2、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自我稳定) 3、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胞)。(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 还记得小时候你打过哪些预防针吗?让带预防接种证的同学说出自己接种疫苗的时间和预防疾病的类型。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计划免疫的原理、概念。最后出示“预防接种和免疫程序卡”

25、,让学生认识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师根据课本插图向学生渗透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国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心。 归纳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同桌交流一下吧!  能力展示台: 比一比,谁的课堂效率高: 1、某人与甲肝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甲肝,你知道为什么吗? 2、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在我国刚刚出生的婴儿,就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你知道从免疫学的角度看,卡介苗和婴儿体内相应产生的物质分别称为什么吗? 3、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曾发生了利用邮件传播炭疽病的事件,造成人员死亡。

26、早在19世纪法国著名科学家巴斯德就对牲口炭疽病进行了研究。他进行了如下实验:将绵羊分为甲、乙两组。甲组绵羊用毒性已削弱的炭疽病的病原菌注射,它们感染后没有发病;乙组没有注射。10天后,对甲、乙两组绵羊同时注射毒性极强的炭疽病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甲组的绵羊全部正常生活,而乙组的绵羊全部死亡,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 4、严重烧伤的病人植皮时,要用自己的健康的皮肤,而不用别人的皮肤,这是为什么? 5、若某儿童口服“糖丸”后,此地流行流行性腮腺炎,此儿童是否不患此病?请你说出原因。声明:本站是一个免费为教师提供教育资源交流的互动平台,资源来自互联网及全站自创部分,有关版权归原作者

27、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站存在您的资源,而您不同意在本站刊出或希望我们加注相关说明,我们都会按您的要求来处理!并代表所有教师感谢您的辛勤劳动,祝天下教师健康幸福,桃李满天下。人体内废物的排出说课稿【设计依据与构思】本课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4章“维持生物体内平衡” 第2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第1课时。本节课是本章的开始部分,本节中的知识和能力的养成,能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材以图片及文字内容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能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尿液的形成。【教学分析】设计思路:在本节课中,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28、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那么课堂既要有知识性还要有趣味性,在设计教学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一则广告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然后把整节课分为两大块:一是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二是尿液的形成过程。第一块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然后再借助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更形象地弄清泌尿系统的组成。第二块内容主要抓住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对于这两个具体过程本课设计了一个资料分析并播放一段动画,通过同学们相互的讨论和总结,培养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最后,通过两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能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样安排,学生应该很乐于参与,学生的各种能力也

29、能得到进一步提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2能概述尿液的形成过程。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培养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情感目标1形成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2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体会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点:肾脏的结构及尿液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出示一则保健品广告,声称有利人体排出一定的废物.设疑:你知道我们人体排出废物有哪些途径吗?导入新课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提问:同学们所说的这些途径是不是属于排泄呢?出示排

30、泄的概念总结排泄的三种途径提问:这三种途径中最主要的是哪种途径呢?阅读广告自由发言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发言 学生总结学生发言从一则广告创设情景设疑导入一、泌尿系统的组成自主学习: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出示: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思考):1、人体泌尿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2、 根据观察,你能说出各个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根据功能,你认为哪个器官最重要?出示:肾单位结构示意图(思考):1形成尿液的基本结构是什么?2说说肾单位的组成概况。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成学习提纲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直观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二、尿液的形成分析:尿液的形成尿液的形成

31、过程:滤过和重吸收出示:小资料(某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比较)(讨论):1比较血浆和原尿的成分,说明血液流经肾小球时,滤出了什么物质?还有什么物质没有滤出来?(提示:用杯子里的过滤网来解释肾小球的功能)2比较原尿和尿液的成分,说明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主要哪些物质被肾小管吸收了呢?(提示用可乐瓶来衡量原尿和尿液的量,依此说明肾小管的功能)播放动画:尿液的形成过程请学生自己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 分析并讨论随教师讲解看带过滤网的杯子看1.5L的可乐瓶,感受尿液和原尿量的差别学生观看录象并试着描述尿液形成过程通过小资料的分析,理解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过程。培养分析、合作学习的能力用生活用具来解释抽象的过

32、程,使学生更形象直观进一步加强学生概括能力反馈与小结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急性肾炎患者尿中出现血细胞和蛋白质时,哪里发生了病变?糖尿病患者尿中出现了葡萄糖,哪里发生了病变?2、小结3、练习1、学生灵活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2、学生自主小结本课要点3、 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关注个人健康,科学生活质疑组织与评价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教学反思:1、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起引导作用,而不是灌输,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体验整个学习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这一特征。2、本节课从学生实际生活入

33、手,主要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优化了课堂教学,用丰富的表现形式保证了学生的视听结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使直观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达到了和谐的统一,提高了教学质量。 3、本节课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方面、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观察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学生卫生习惯的养成,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关爱别人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生物的变异说课稿 教材背景: 教材地位: 生物的变异这节书是生物遗传的延续篇,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决定了生物的遗传,而遗传物质的可变性又使生物可以发生变异,而且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生物性状的的改变是可以传递

34、给后代的。特别提出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使学生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和遗传与变异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为以后生物的进化和生物与环境两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认识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 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3、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 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

35、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 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 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举例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 变异在农业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前面几节书已经对遗传方面的知识有了系统的讲述,加上本节书有大量的素材供学生去探究、讨论和思考,在新课标理念下,首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资源,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对各种现象加以理智的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根据本节书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地位,通过适宜的

36、情感激励,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教学氛围。 教学策略: 1、 创设情景让学生举例说出自己身边生物变异的事例,并结合教材,得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结论。 2、 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实施,明确生物产生变异的原因除了跟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有关,还与环境因素有关,进一步延伸到由于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 3、 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教材介绍的人工选种、杂交育种以及辐射育种的三种育种途径,通过身边的事例(肉鸡、蛋鸡、观赏鸡)的例证,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开始,理解有关育种选种知识和意义,了解不同育种、选种方法的特点。 教学

37、过程: 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完成目标情况 导入 (投影片) 棉花的短果枝和长果枝 水稻的短杆和长杆 家鸽羽毛的灰红色与白色 各种菊花的花朵形状 果蝇的红眼与白眼 ?上述相对形状的产生原因? 根据投影片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结论: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板书) 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探究: 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 实验小结 知识延伸 参考课本的探究实验,根据自己设计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 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结合实验的结果统计,分析、思考后回答 学生归纳 根据老师的提问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 总结: 因为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体内的遗传物质基础没变

38、,应该接近小型,反之则接近大型 1、 巡视、指导 2、 讨论题(投影) 从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果小花生种在肥沃土中,大花生种在贫瘠土中,结果怎样?依据是什么? 从大花生选择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小结: 通过探究花生子粒的大小,使我们明白,生物的变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板书) 1、 一粒小品种花生种子在肥沃的土壤中形成“大”种子,再种下去,那么他的后代的平均值是怎样的? 结论: 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

39、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 学生在掌握知识之余锻炼了综合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学生基本能总结出其中关键 过渡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简介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和意义。 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创造过无数的辉煌,许多优良品种来源于中国(水稻、家猪等)。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吸引学生去学习培育新品种的知识。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 高产奶牛的培育 2、 高产抗倒伏小麦的培育 3、 太空椒的选择培育 学生分组讨论并合作完成书上的内容,进行小组间的交流 学生代表归纳其中的科学道理 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1由于遗传物质的变异,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组成可以

40、不同,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含有控制高产奶量的遗传物质),通过繁育,后代还会出现各种变异,再从中选择、繁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甚至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2.通过杂交,低产抗倒伏小麦把抗倒伏的基因传给了高产不抗倒伏的小麦,抗倒伏基因与高产基因组合到一起。 3太空椒是在太空条件下,引起基因发生改变而培育成的新品种。 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变异是由于遗传物质基础的改变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产生的,遗传物质基础发生改变的变异可以遗传,单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基础,就不会遗传给后代。人类利用生物的遗传变异原理选育适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但是我

41、们在创造新的生物品种和物种时,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反思: 1、 让学生在理解消化课本内容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正确的解释身边的遗传变异现象。 2、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 可以更好的利用教学课件的辅助作用,让课堂更充实。真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二、学情

42、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三、教学理念营造开放的课堂教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四、设计思路1、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1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霉菌和新鲜蘑菇及蘑菇的营养菌丝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43、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1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2、 教学重点、难点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3、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4、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五、教学过程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CAI:通过长毛的水果和各种蘑菇引入主题 欣赏图片 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巧妙的导入新课展示生活中常见真菌 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44、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达到知识的顺向迁移和正迁移。用“问题广角”形式激发学生提问,达到要教学生认识真菌的目的。 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梳理问题,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小组合作,结合“观察指导”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表达、合作能力。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适时引导,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有关真菌的营养方式的问题。 观察发霉食品里的营养菌丝和蘑菇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想到真菌的营养方式是

45、异养。 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解决问题。步步深入,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真菌繁殖方式的问题。 观察思考,想到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自己的,说出孢子适于繁殖的种种好处。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察孢子的释放过程,确认蘑菇的繁殖过程。 畅想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知识回归生活。生活帖士,结合学生提出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总结知识,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做屏幕上的选择题对知识回顾和整理以真菌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效益为由,鼓励学生学以至用,为社会多做

46、贡献。 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教学反思】新课程倡导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着这一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广角”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节课注重探究性学习,将探究精神贯穿课的始终。本节课我认为我的亮点之一在于新课的引入方式,用新鲜水果和长霉的水果形成鲜明对比,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亮点之二在于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了

47、所学知识的价值,感受到了成就感,从而更加热爱学习。不足之处,对学生认知程度估计过高,课堂预设内容没有充分展开,下课时间提前了一点点。如能在问题预设方面再做些改进,课堂效果会更好。说课: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教材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是新课标确立的“健康地生活”这一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生物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学习本节内容,为使学生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二、教学理念: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2、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他们表现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1、

4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列举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 (3)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2)激发学生关注社会,关注艾滋病,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2、教学重点: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用身边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3、教学难点:1、传染病的概念。2、了解

49、和关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四、学情分析与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初二的学生已具有了初步合作探究的能力,因而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我采用引导学生课下查阅资料、课上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归纳、班级交流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布置学生:1与家人共同完成教材68页的表格(见附录)。 2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资源收集有关“非典”、艾滋病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六个环节。分别是:

50、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表达交流、归纳概括分析资料、讨论探究运用知识、关注社会畅谈收获、自我总结拓展延伸、巩固升华。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我首先播放“非典”纪实影片来导入新课(播放);影片里紧张、恐慌的场面,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传染病对人类的危害竟有如此严重!能用什么办法来遏制它的传染和流行呢?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以下新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表达交流、归纳概括: 学生交流课前完成教材表格的情况,并说出这些疾病哪些是传染的?判断“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依据是什么?二者病因有何不同?使学生概括病原体和传染病的概念。接着展示几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的图片,增

51、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病原体能引起哪些传染病?进而归纳出传染病的三种类型(即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3、分析资料、讨论探究: 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之后,急切想知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染的?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分析教材69页有关流感、肝炎的资料,来讨论探究:传染病流行时,从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这是本节课重点内容。在此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讨论分析时间,并深入到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讨论 。为了使学生更形象、直观地了解流感是如何传染的,给学生播放动画(课件),最后通过班级交流探究结果,由学生概括出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要

52、给予适当的鼓励、点拨、补充。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还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吗?如何针对这三个环节来预防传染病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些常见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在老师的点拨提示下,归纳出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并让学生举例说出一些常见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措施(如:麻疹、乙脑,要预防接种,以保护易感人群为主;肝炎、淋病应以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使学生明白,预防传染病,要做到综合与重点措施相结合。4、运用知识、关注社会: 近年来我国的传染病流行形势极其严峻,如“非典”、禽流感等对人类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知识

53、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联系起来。 禽流感:简单介绍禽流感,(因近期流行,学生很熟悉)让学生说出防治方法。然后再出示相关防治图片。 “非典”: “非典”曾给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查阅的资料,分析“非典”流行的三个环节以及预防措施。要给学生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艾滋病: 艾滋病做为世纪顽症,因为其传播途径较为复杂,目前科学界对它也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它对人类危害极其严重。如何对待艾滋病患者引起了我国和世界的高度关注。因此给学生普及艾滋病的知识十分必要。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首先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十分全面,接下来播放影视资料,然后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艾滋病的病原体

54、和传播途径是什么?预防艾滋病的方法有哪些?简单介绍与艾滋病防治有关的知识,并展示图片“红丝带”(防治艾滋病的国际性标志),呼吁学生一起行动,共同预防艾滋病。给同学展示一组艾滋病患者图片,创设情景,再让学生思考: 假如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了艾滋病,你如何与他相处呢? 以此来激发学生要正确地对待艾滋病人,关心他人的情感。5、畅谈收获、自我总结:学完本节课的内容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让他们都有表现自己的体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结: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大家只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55、,运用知识,以科学的方法保护自己,才能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6、课堂延伸、巩固升华: 调查常见的传染病,把收集的资料整理,编写一期宣传报,向大家介绍有关“传染病”的知识。(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奉献爱心的社会责任感)六、效果评价: 本节课采用“个体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班级交流”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注重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七、创新点:1、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通过拓展延伸,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升华。传染病及其预防说课稿福建省厦门

56、市大嶝中学蔡真珠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作用和特点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学习传染病的知识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二是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例如用图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三是活动设计时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如章引言里的表格;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等;四是注重情感教育。如练习中与艾滋病病人怎样相处的问题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说出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资料分析,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传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