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_第1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_第2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_第3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_第4页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八年级下册古诗词鉴赏大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评析】前四句,写诗人因被贬23年,受沉重打击,内心愤愤不平、凄凉伤感。后四句情调变高昂,一方面讽刺了那些善于见风使舵往上爬的人,另一方面又表示不能如此消沉还得挺起腰板来。颈联:本意是比喻在自己被贬谪边地好像沉舟病树般奄奄一息之时,有多少人却飞黄腾达爬了上去。后来引申出“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这一客观规律和真理。【练习】(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

2、样的一幅图画?答案:波涛滚滚的大江之上,沉没的船只旁边,有成千上万的船只扬帆竞发;大自然中,枯死的树木前有千万棵树木竞相争春,呈现一派生机景象。(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中领悟到了什么?答案示例:1)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答案: “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后人将之引申

3、为新事物终将代替旧事物这一自然规律,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4)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答案:主要表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作者对老友的怀念以及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慨之情。(6)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

4、,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怅与叹息。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7)这首诗的作者是_刘禹锡_;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2分)(8)用“/”划分下面的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巴 山 楚 水 凄 凉 地,二 十 三 年 弃 置 身。答案: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评析】本篇是一首咏史之作。开篇以一件古战场遗物来兴起对前朝英雄人物和战事结果的慨叹。后两句是诗人的议论,也是一种假设,如果天不作美,没有东风相助,那么周瑜就不会战败曹操,“二乔”就会成为曹操的战利品,深锁铜雀楼,供曹操享用。换言之,就是说当时从军事实力方面看,周瑜根本就不是曹操的敌手,之所以胜了曹操,那是因为老天作美,为周瑜提供了风向之便。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练习】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答案: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小:折戟;大:赤壁之战;国家的命运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假如东风

6、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3、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答案: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4、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

7、无法平静。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评析】首联回顾自己大半生的经历,特别是四年抗元斗争经历。颔颈联抒发祖国即将沦亡自己虽竭尽全力挽救然而却被俘无力回天的无限悲愤与痛苦心情。尾联:表明自己誓死不屈以身殉国的必死决心,及对自己为国尽忠为民效命必将留名青史的自信。

8、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事业从容就义。【练习】1.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请结合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诗的分析,来体会他的爱国情感。答案:把个人命运与山河命运紧密相连,个人沉浮紧系着祖国的安危。2.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答案:比喻。宋王朝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浮,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与遭遇。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什么?以“雨打萍”比喻什么? 答案: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9、。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答案: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我要让自己的一片忠心永留史册。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势千古传颂的名句。5.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6.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答案: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 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

10、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评析】“把酒问天”设问开篇,“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天上与人间作比,突出了他当时“仕”与“隐”的矛盾心理,词人不满现实,企望天上的纯洁。但天上恰如人间,同样不能圆满。苏轼遥望月宫,似与嫦娥共舞,身处瑶池仙境,起舞弄影的飘逸中带着几分酒后的轻狂。下阕写实,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形成

11、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练习】1.此词中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乃千古名句。请对此句进行简要的评析。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美好的月色。表达对亲人美好的祝愿。进而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

12、的亲人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也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开阔胸怀。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由此还表现出他的什么特点? 答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旷达的胸怀,乐观的生活态度。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峰峦如聚, 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 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评析】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练习】1.“峰峦如

13、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形象生动,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答案: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答案:诗人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中的“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苦”呢?答案: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百姓。此句议论精辟地揭示了封建统治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饮酒(其五)·

14、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评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了作者那种超然世外、了无挂牵、漠视名利、自得其乐的处世态度与志向情趣。诗人居住在人多的地方,却不感到喧哗嘈杂,原因是“心远”,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所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美景,生活中有酒即醉,采菊花,看飞鸟,望南山,悠闲自在,与世无争。“忘言”二字是贪图到“真意”的表现。【练习】1.体现这首词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心远 。2.这首词将记叙、描写、议论两年、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分析。答案:两句记叙,概

15、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而”字做坚决的转折。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在“心境”中独立安闲的缘由。句细致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间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诗人 悠然淡泊 的心情。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有人认为“悠然望南山”好。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字好。“见”字更能显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字表示有意识地凝

16、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喜爱,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5.(2分)请发挥你的联想与想象,描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答案: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呼朋引伴飞回山中。(在夕阳的照耀下,庐山仿佛披上了一件彩衣,不时有成群结对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打破了山林的幽静。)6.(2分)本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请参照第一句,在括号内对应的填写此句所采用的表达方式。答案:(记叙) (议论);(记叙);(描写

17、);(议论);(抒情)。7.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8.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2分)答案: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意思对即可。2分) 9.请找出诗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1分)答案: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10.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答案:不同意。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

18、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言之成理即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评析】至句形象描绘了苦闷彷徨的情形:金杯玉盘,佳肴美酒,身为酒鬼却无法下咽,坐立不安这。“渡黄河”“登太行”比喻努力实现自己的大抱负大目标,可是却四面碰壁,道路不通,令人沮丧。两句,精神又昂扬起来:当年姜太公、伊尹不是先苦后甜终成大业么?句写面对现实,不由得痛苦而消沉。不过,诗人最后并没

19、丧失信心。句充满了自信与对理想不屈的追求: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全诗感情激越,几伏几起。【练习】1.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答案 :想渡过黄河却看见冰雪堵塞了大河,准备登上太行又见莽莽的风雪弥漫高山。用比喻的手法,将“冰塞川”“雪满山”喻为自己遇到的重重阻力。照应题目“行路难”,抒写了诗人在长安经历仕途风波的体验和事与愿违的痛苦心情。 2.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案 :姜太公碧溪垂钓,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梦想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作简要分析。答案 :尽管前

20、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此句把实现政治理想比喻为“长风波浪”,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2分) 答案 :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5.本诗题为行路难,但纵观全诗,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举例说明。(2分) 答案 :作者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结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仍然充满信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

21、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人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方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练习】1.诗歌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战乱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的社会现实。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千古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和情怀?答案:作者身陷困境仍关心天下,宁可独守茅屋亦希望天下百姓生活安稳温暖,这是作

22、者的理想。体现作者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博大宽广的胸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评析】前十句写“壮丽的雪景”,后八句写“送别”。惜别之情融会在雪景的描绘中(情景交融)。三、四两句用比喻描绘雪景而不是梨花,生动形象。指:一夜之间,突然春风吹拂,万千树木全都

23、像开满了梨花。【练习】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咏雪的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所在。答案:诗人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躁,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写出一点即可)或者:【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此句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胡天雪

24、的大与急,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 2、“海阑干白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勾勒了怎样的雪景,起了怎样的作用?答案: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3、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答案: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雪天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评析】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

25、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练习】1.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答案:反映了诗人辞官后不甘消极,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心继续为变革社会而努力的精神。 2.请你对“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进行简要评析。答案:以落花化成肥料滋养鲜花生长之事喻自己即使落魄不被重用,也愿为国效力。或者:【落花不是无情的,就算是化作春花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辞了官,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奉献全部力量。】3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

26、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2分)4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2分)答案: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2分)(课外古诗背诵10首)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悽,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评析】这是一首咏物诗。用松树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 的气概。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

27、,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其诗有俊逸而奇丽的风格。首联描写出松柏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与山上,笑迎“瑟瑟”寒风,不像严寒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颔联意思是风声是多么的凶猛,松枝在风中又是多么的刚劲。是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松柏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的可贵品格。颈联意思是正当严冰寒霜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通过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松树的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尾联意思是难道松柏就不遭受寒冷吗?但是松柏原本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直接写松品格,点明主题。前面四句主要写松树的形象,后面四

28、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格。松树雄伟挺拔,不惧怕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练习】1.赏析名句: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答案: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赏析名句: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答案:这里用 “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3.试简要

29、本文的语言特点角度赏析本诗。答案: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评析】古代送别诗大都情调低沉、忧伤。该诗却一反悲伤的风格,充满昂扬豪迈的精神。特别是颈联,写知心朋友同在四海之内,即使相隔天涯也如同近邻。形象精炼,意气风发。【练习】1.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 勿在离别之时忧伤 2.这首诗的“海内存知己,天

30、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答案:一洗古诗中悲凉凄怆之感,把儿女情长抛在一边,代以乐观豪迈之情。登 幽 州 台 歌·陈子昂(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练习】 1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的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2“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

31、。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终南别业·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评析】本诗属于近体诗中的五律,是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透示出一种追求惬适的闲情逸致。作者在对自然美的欣赏过程中也流露出很强烈的享乐观念和惬意自适的心境。颔联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

32、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一个“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颈联意思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尾联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

33、,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思考】(答案在评析中归纳)(1)首联“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的“道”指什么?(2)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请就其某一方面鉴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评析】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朓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q

34、uot;长风"两句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抽刀"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句,是

35、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言。【练习】1.赵朴初先生为“冰心馆”题词借用诗中名句,你觉得最有可能的一句是:中间小谢又清发。2.诗中表现诗人不凡抱负的诗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3.诗中与“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绪相似的两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4.诗中表现诗人内心痛苦与忧愤的诗句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5.在这首诗中诗人感慨万端,感情一波三折,既有梦想不能实现的愁苦,又有重新振作的乐观,还有隐逸遁世的情怀。回复跌宕,让人感叹。6.请从语言表达和情感两方面,对“抽到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作简单品赏。答案:此句诗作者借水砍不断,浇愁更愁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自己的

36、愁思不绝,叠字(愁)的运用更强调了自己的忧愁难以排遣。7.有评论说“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散”和“弄”两个动词用得精妙,请你大胆发表见解,说出你的认识。答案:“散”写出了李白不羁的性格,他渴望无拘无束的自在生活,“弄”显示出了闲适和悠然。两个字表现出了李白遁世思想,淡泊心态。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诗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的豪情,请你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两句,抒写自己的豪迈之情。答案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9.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誉为“诗仙”。  10.这是一首送别诗。写送别情景的

37、诗句是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11. 在南朝宋代诗人中,“大谢”指谢灵运,“小谢”指谢眺。12.“建安骨”又称建安风骨 ,指东汉末年建安时代以曹操 曹丕 曹植三父子为首的作家群刚健清新的诗文风格。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一二两句蕴含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功业难成的精神苦闷,也饱含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B、三四两句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画,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C、五六两句,上句赞美李云的风格刚健,下句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D、最后两句写作者在精神上遭受重压之后,放弃

38、对进步理想的追求,显示出逃避现实的消极色彩。14.简要谈谈你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句的理解和看法。答案:表明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从而寄情山水,超脱尘世的豁达胸襟,但也表现了作者逃避现实的消极悲观的思想。15.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李白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李白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此诗开头两句展示了这首诗的基调,但并没延续着写烦说忧,而是展现出另一番天地。其中三、四句写春季天高气爽,万里长风中雁群高飞,面对着这样开阔的景

39、致,可以在高楼上把盏痛饮。、结尾两句说在这个社会里理想不能实现,诗人将解除烦忧、获取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明朝,这虽是一个渺茫的幻想,但表现了他那不甘沉沦的、豁达乐观的精神。、此诗开头两句用散文句法表达内心浓重的烦忧,诗的中间部分起伏跌宕,开阖变化,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有无法解开的烦忧之结。16.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核心是一个字:愁。17.将开头两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昨日”那些时日弃我而去,不能挽留;现在的时日扰乱着我的心,使我有许多烦忧18.开头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答: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19.诗人在此诗中运用了比喻的方法,请举一例说说其作用。答:示例一:逸兴

40、、壮思本来很不容易说清,而诗人用“欲上青天揽明月”这一比喻很形象,很具体,使人容易理解。示例二:诗人用“抽刀断水”比喻“举杯销愁”,使人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内心更加忧愁苦闷的心情。20.诗的最后两句表现出了诗人消极的态度,对此,你如何认识?答:李白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这样做不免有些消极,但是他这样做也是在表示对恶势力的不屈服,表示与现实社会的决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 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草色遥看近却无”

41、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2分) 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意思相同也可)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答“热爱”也可)。无题  李商隐  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选出赏读有误的一项: ( D )A.首联融情入景,两个“难”概括万千内容,渲染了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B.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爱情之深。C.“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虚

42、拟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D.末联连用典故寄托宽慰和希望:两人一别,近在咫尺,沟通信息的机会多得很。2.谈谈你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名句古今传诵原因的理解。答案:这里的“丝”与思念的“思”谐音,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因而古今传诵。3.“丝方尽”中的“丝”在文中谐音“ 思  ”,属双关语,暗指 对情人的思念 。 4.试分析一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含义及艺术特色。 答案:以春蚕吐丝、蜡炬成灰来喻对所爱得人至死不渝的忠贞情感;运用对偶、比喻、双关修辞表现感情,形象生动,贴切感人

43、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在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何延伸意义?答案:用以歌颂奉献精神。 6.作者是唐代李商隐。本诗从描写的内容看,应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7.选择有误的一项是( C )A.首联写暮春时与心爱的女子别离的伤感情景,第一个“难”指困难,第二个“难”指难受,“东风无力百花残”渲染了当时别离的气氛,情景交融,东风指春风,字使有凄楚的感觉。B.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所爱的人致死不渝的深情。C.颈联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尾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形。D.全诗把别后相思写的缠绵悱恻,诗人对爱情执着追求令人动容。8.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4、”。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9.第一句重复用“难”字,并被大家认为用得巧妙,谈谈你的看法。答:“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10.“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诗中的警句,此句运用了双关语,“丝方尽”隐喻 思方尽 ,“泪始干”隐喻 相思之泪 ,后被大家比喻为无私奉献的象征

45、,和你的亲人联系起来,你认为谁最有资格享用?答:母亲。母亲对子女无私的爱,无怨无悔,尽心尽力,只有奉献不求索取。11.选出对李商隐无题赏读有误的一项:(B)A.首联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此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之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的悲凉气氛。B.颔联诗人借春蚕的执著精神,寄托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今人多用这两句来表达人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因而古今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故此种引用属于断章取义。C.颈联诗人以高超的技巧为我们展示了两幅生动画面,把一对真挚相爱的情人分别后的痛苦情状表现得何等真切,读后可使人为他们落下同情

46、之泪。D.尾联是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寄语。也是男主人公的自慰之词。全联的大意是: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12.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这是一首伤感离别的爱情诗,表现诗人与相爱的人分别时难舍难分,分别后心中充满不尽的相思之情。13.默写颔联并作简要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象征手法描写至死不渝的爱情,“丝”字与“思”谐音;现常用来赞美具有奉献精神的人。14.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评析】“离愁”的愁不是一般的愁,而是再也见不着故国的亡国之苦,是由皇帝变囚徒的愁苦。“剪不断,理还乱”今天常被用来形容心情的烦乱复杂。【练习】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中“无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