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窑洞种蘑菇赚大钱_第1页
土窑洞种蘑菇赚大钱_第2页
土窑洞种蘑菇赚大钱_第3页
土窑洞种蘑菇赚大钱_第4页
土窑洞种蘑菇赚大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土窑洞种蘑菇赚大钱土窑洞种蘑菇赚大钱土窑洞种蘑菇总结有“五不争":与人不争粮;与树不争地;与菜不争水;与果不争肥;与畜不争草。(一)初秋时节,天高气爽。站在临汾市尧都区贺家庄村的山头放眼望去,半山沟的山壁上,每隔几米就镶嵌着一个红顶蓝边的窑洞口,顺着硬化的道路延伸到沟底,煞是壮观。随便走进一孔土窑洞,凉风扑面而来,一枚枚白蘑菇在地上摇头晃脑,好似在向客人频频致意。原来这些整齐美观的小窑洞,是专门为培养双胞菇建成的“山间别墅”。据贺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吉敬敏介绍,经过7年时间的努力,贺家庄村已发展土窑洞双抱菇210组,一半以上的农户有了自己的双胞菇窑洞,全村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252万元。不

2、与粮争地,却比种10亩麦子的收入还要高贺家庄村地处临汾市尧都区东部丘陵山区,全村共有400户、1600口人。由于当地沟多坡多,大部分耕地无法灌溉,老百姓只能靠天吃饭,遇上天旱,庄稼减产,村民收入少得可怜。俗话说“穷思变,变则通”。2004年,贺家庄乡政府组织村级干部到古县参观核桃种植和大棚双胞菇项目。当技术员介绍培养双胞菇所需原料及其生长习性时,时任贺家庄村党支部书记梁云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贺家庄乡1.8万亩耕地种的都是小麦,每年产生450万公斤麦秆,可以给双抱菇种植提供丰富的原料;贺家庄村沟梁交错,具有打土窑洞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另辟蹊径,将大棚里种植的双胞菇移植到当地冬暖夏凉的土窑洞里

3、,不但节省耕地,还可减少投入。但是,面对梁云生的“异想天开”,没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村民们谁都不敢担风险去尝试。关键时候,他动员弟弟梁全生带头搞试验。经过一个月的努力,第一个土窑洞打好后,他们向种植平菇的专家学习菌种培育技术,并在专家的指导下开始建堆、进洞,70天后,1500多公斤鲜嫩的双抱菇走由窑洞,一下子卖了6800元钱。除了打窑洞投资的2500元,购买菌种和化肥的1000元,纯收入3000多元。一算账,心怀顾虑的村民们心里有了底,也动了心:“这可比种10亩麦子的收入还要高啊!何况搞窑洞双抱菇又不占用耕地。”于是,村子周围不能耕种的荒山坡地成了香悖悖,村民们开始自发地打窑洞、学技术,

4、贺家庄村也终于找到了适合全村发展的致富项目。多方扶持,双抱菇洞口增加到380个土窑洞双胞菇的试种成功,激发了贺家庄村人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也引起了当地政府部门的关注。为了将这一特色产业发展为优势产业,尧都区委、区政府采取“政府扶持、自主经营、统一服务”的管理模式,大力扶持和豉励发展土窑洞食用菌生产。“从2005年到2008年,区委、区政府多次带领农业、电力、水利等部门领导到贺家庄村召开现场会,协调工作,为贺家庄村发展窑洞双抱菇做好基础工作;乡政府也由台了打一个窑洞补助1000元的政策,所以,仅仅3年的时间,贺家庄村就由原来的七八个窑洞发展到200多个,并辐射带动全乡11个行政村发展双胞菇窑洞7

5、80个。”贺家庄乡农科站站长马占彪说。随着贺家庄村的窑洞双抱菇从试点走向规模,村里原来划分的种植点已不利于管理。2010年,贺家庄村动用两台装载机,在沟深坡多的狗头湾推由道路和工作面,集中打了50组U型洞,将窑口进行统一装裱,硬化了道路,架设了电线电缆。为了帮助“新菇农”,村里还建起了制菌场,聘请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驻村,提供技术服务,不定期地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大伙的实际操作能力。村民吉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家种有200平方米窑洞双抱菇,一年两季,每季可产3000公斤鲜菇,按最低收购价格每公斤5元来算,年可创收3万元,扣除成本,洞均年收入1.6万元。”贺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吉敬

6、敏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共有洞口380个,其中直洞34个,U型洞176组,如果以每户种植200平方米计算,菇农人均单项收入达3000元以上。”抱团发展,菇农轻轻松松赚大钱在种植初期,由于规模小,产量也比较低,贺家庄村的菇农大多将双抱菇直接卖给上门收购的小商贩,或是自己到城里销售,可是随着全村双胞菇产量越来越高,销售就成了困扰菇农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为了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村里种植双抱菇的大户郭国华,牵头组织菇农成立了漫天岭双胞菇专业合作社。双胞菇菌种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为了保证质量,合作社请来专家对全村所需的菌种进行统一培养;同时,将每一个菇农都当成产业工人进行培训、管理,

7、使双胞菇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达到规范;为保证菇农的收益,郭国华在自家院里建起冷库,对全村的双抱菇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由售。这样一来,菇农们不再为销售发愁,轻轻松松就可以换到大钱。土窑洞双胞菇明显的经济效益,放大了菇农的增收空间。村民梁全生当初通过政府的扶持建起了自己的窑洞双抱菇,由于在技术员那里学到了“真经”,成了当地的种菇能手,还被汾西县的老百姓聘请为专家,每年兼职给那里的110个窑洞提供技术指导,平均每个洞收取100元的指导费。梁全生告诉记者:“贺家庄村的土窑洞双胞菇栽培技术已经辐射推广到了古县、汾西、曲沃等地,像他这样在外地兼职当技术员的村民还有好几个,收入可观,村民们都说,要是没有这

8、土窑洞双抱菇产业,现在的好日子想都不敢想,咱们老百姓还是要有自己的产业。”(2)在运城市盐湖区最北端的稷王山下,有一个叫杨家门的小山村,157户人家,600多口人。过去,这个处在旱垣地带的小山村一直从事小麦和秋粮种植等传统农业,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如今,村里发展“窑洞经济”101户人家加盟到土窑洞里种蘑菇的队伍中,一眼窑洞年纯收入3万元,这样一来使原先无人知晓的小山村,一下子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村”,“一村一品”示范村。要说杨家门在土窑洞里“掘金”,那“玩”的就是一个巧劲。杨家门地处旱垣地带,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全村600多口人要靠2000多亩耕地生活,种地致富根本不现实

9、,必须另谋他途。村两委班子经过外由参观考察,专家论证,最终选择了栽植鸡腿菇这个新产业。村里七沟八梁,沟壑纵横,搞种植业的条件“天天不足”,但是,土沟土坡打窑洞却是十分便利。村干部和村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决定巧借地势打窑洞发展蘑菇产业,变不利为有利,变劣势为优势。他们巧借土窑洞一次性投资费用小,使用年限长;温度湿度容易控制,可降低生产成本,且可以实现常年化生产;窑洞不占用耕地,不与大田作物争土地,因而生产规模不受限制;窑洞里栽植蘑菇,受自然灾害影响小,生产安全系数高等自然优势,决定把蘑菇做成村里的支柱产业。说干就干。在村主任王思明的带领下,从去年4月动工到今年6月,全村投资300多万元打成土

10、窑洞150眼,其中80眼已投料生产。村民雷存狮高兴地告诉记者,每眼窑洞年产值可达到6万多元,纯收入在3万元,老百姓可算是有了“摇钱树”。杨家门土窑洞里巧“掘金”的又一巧,就是巧用沼渣、沼液栽植蘑菇,使生产由蘑菇品质优、价格好,市场走俏。他们以棉籽皮、玉米芯、花生壳等各种作物秸秆作为栽植蘑菇的主料,用沼渣、沼液拌料发醉,使主料中PH值非常适宜菌丝生长,不需再添加任何如麦萩、玉米面、化肥、豆饼等辅料,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还减少了病虫危害。用沼渣、沼液拌料发醉,料温温度很高,减少了高温蒸料灭菌工序,起到了高温灭菌杀虫之效,整个生产过程不再使用化学药剂,减少了地产环境污染,保证了产品绿色。沼渣、沼

11、液拌料发醉后,整个主料中营养全面,PH值适中,菌丝发育快,减少用种量50%,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劳动强度。用沼渣、沼液拌料生产由来的蘑菇,产量比一般能提高20%,并且品质高,口感好,是真正的绿色产品。杨家门土窑洞里巧“掘金”,使村里的蘑菇产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打成的150眼土窑洞已逐步投入生产,按现在每眼窑洞年产值6万元算,年总产值就是900万元。按眼下每眼窑洞年纯收入3万元算,年纯收入就是450万元,全村人均增收7千多元。在资源贫乏,自然条件差的山庄窝铺,老百姓怎样脱贫?又怎样实现收入的倍增?今天我们一起到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看看他们的倍增计划是怎样谋划的。记者手记:杨家门村地处运城盆

12、地的旱塘山区,乡间油路也是刚刚才通到这里,山路边成排的窑洞绵延,窑洞前就是荒草遍布的深沟,不敢相信,这里居然就是远近闻名的鸡腿菇专业村,而更难以相信的是,那些让他们致富的鸡腿菇就长在这些窑洞里,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土窝窝里咋就能种由金豆豆呢?走进100多米深的窑洞,温湿的气息夹杂着蘑菇的清香,村民雷抗战正在采摘供应春节市场的鸡腿菇。老雷说,现在在土窑洞里种蘑菇,体力省了,收入也更稳定了。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村民雷抗战:种了三年了。记者:现在收益情况怎么样?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村民雷抗战:收益可以吧,种咱们这么一个窑,有4个月能收入15000元,同时种三个窑洞,能收入5万多元钱。老雷说,以前在早填

13、地上种小麦,一亩地最多只有300斤的产量,完全是靠天吃饭,跟现在窑洞里种蘑菇没法比。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村民雷抗战:在我们这纯干旱地区,只能产三百斤小麦,300斤包括工本费,几乎落不下多少钱,我年纪大了,干这么3、4个月,收入1万多块钱就得种30亩地。但在3年前,包括老雷在内的大部分村民并不相信这土窑洞里还能搞由这么大名堂。当时在外做生意的王思明返乡,计划利用土窑洞栽植鸡腿菇,给乡亲们找一条致富路,但刚开始打窑洞就遇到了麻烦。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比方说这个窑洞下面打洞,上面是别人的麦子,别人的树,怕窑塌了,老百姓就不让在他的地下面打。记者:为啥来?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

14、记王思明:怕你洞塌了,上面麦子不长了,苹果树不长了,下面通风了,现在是蘑菇生长,蘑菇上面还喷水,上面反而麦子好了,树也更好了。为了打消乡亲们的顾虑,王思明决定自己垫资先干起来,村民自己打的窑洞不想干的时候,王思明就掏钱收回,谁想干的时候再从他手里买走。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我最多的时候80个窑,现在成30个,或许到明年这个时候,我一个窑都没有了。在王思明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尝试在窑洞里种植鸡腿菇,可就在这时,同样是种鸡腿菇的邻村生现了技术问题,窑洞生菇品质不好,销路不畅,100多农户大部分都退由了。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老百姓退完啦,一部分党员干部硬逼着

15、干。记者:怎么逼人家呢?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我给他贷款,不让他掏钱,我们一块合起来干,赔了就赔了,赔自己的,好了就给老百姓带富了。赔了是自己的,赚了是大家的,就这样顶着风险,带着几名党员干部成立了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村民只管打窑洞种植,其余都不用操心,一场艰苦的地道战打下来,大伙终于掌握了土窑洞种植鸡腿菇的绝活。与种大棚相比,打一个土窑洞只要8000元左右的工钱,一次投资无期限使用,一年能种两次腿鸡菇,每次能收获6到7茬,而且不用担心气候变化,利用窑洞冬暖夏凉的特点,合作社还建立了节能窑洞冷库。记者:耗电厉害吗?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

16、思明:一个月消耗不了300块钱的电,比空调还省。记者:要是咱们建一个同样的冷库呢?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仅电费一项得3000元钱。记者:就同样的容量?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对。目前,杨家门村100多眼窑洞年产鸡腿菇和双胞菇500吨,产值达600万元。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计划明年后年深加工就上去了,加工厂,二等菇、三等菇全部深加工,再扩展现在100多个窑,计划最迟后年要达到300个,全村人均收入要增加到15000元。现在,附近的村庄也开始种植鸡腿菇,而王思明又开始思谋着利用周边的窑洞开发窑洞度假村。记者:现在是把劣势变成优势啦,其它村想搞还没有窑

17、洞。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像平地没法搞,打的土没法倒,地底下没法干,这就是山上最坏的地方现在变好了,好干了。记者:当时有没有想到能有这么一个效果来?运城市盐湖区杨家门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明:没有想到。山还是那座山,沟也还是那道沟,思路变了,“土窝窝”也能种由“金豆豆”,杨家门村趟由这条致富路应该可以给许多自然条件差的贫困山区传递这样一个信念,只要因地制宜想办法,短板也能拉长,发展的瓶颈有一天也许会变成增收的路径。(3)2008年5月,记者到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槐树乡刘庄村采访时,村民李红霞要带我们去看看她家的一孔大窑洞。李红霞:“这些袋放到现在有半个月了。”记者:“是已经卖了一

18、批了么?李红霞:“嗯,头茬已经卖了,这是第二茬。记者:“头茬卖了多少钱?”李红霞:“头茬卖了有五千多元.”记者:”五千多元,半个月啊”李红霞:“对。”记者:“能换多少钱?”李红霞:“能换三千多元。”半个月就换上3000多,究竟这窑洞里怎么种上了赚钱的蘑菇,这还要从2003年发生在村支书刘学朝身上的一件怪事说起。20世纪80年代,槐树乡发展林果种植,挖了一万多孔储存苹果的大窑洞,足有七八十米长的。到了夏天,外面40多度,而里面却只有十五六度.村民:“那里面的温度,一般不让小孩进去,大人进去还忽的冷一下。”随着当地林果业的衰退,这些窑洞大多废弃了。2003年的5月,有人发现一个叫刘学朝的人在钻进钻

19、由,这引起了村里人的好奇。村民:“跟地里干活,他跟那过,一会见他过去不见人,老是从那一走不见人,就问别人他老是去那洞里干啥。”刘学朝不告诉别人他进窑洞干什么,有人却打听由原来他要在窑洞里种蘑菇。村民:“我们前两次种菇都赔钱了,他还在搞,他是不是脑子有点那个。”原来,这里的村民以前冬季农闲时,也在大棚里种过香菇和白灵菇,都遇上全国市场价格跌落了一半还多,种菇让人伤了心,大家都转了行,而刘学朝却还要种,他其实是另有打算。刘学朝:“利用我们这个窑洞搞反季节,接受了原来的教训。不要人上我也上,人不上我再上。”种了20多年蘑菇,刘学朝曾经在自己住的土窑洞里培育过菌种,他受到启发要利用窑洞低温的优势,避开

20、竞争在夏季搞反季节种植。可窑洞里光照弱,氧气又少,一般的白灵菇菌种很难适应。刘学朝:“白灵菇光张这个杆,没有帽,没有商品价值。”经过2个月的试验,刘学朝终于选育由了适合在窑洞里生长的白灵菇。刘学朝:“就是这个帽长的特别大,杆比较小一点,长的比较理想。”2003年夏季,刘学朝把窑洞种的白灵菇拉到了市场上,卖价是冬季白灵菇的2倍还多。看刘学朝在旧窑洞里,用些废弃的秸秆种生的菇,三个月就能换上十几万,第二年夏天,村民们也都来找他买菌种。村民刘红卫:“他搞这个反季节,一看他赚了钱,房也盖了,盖的那些有排场,因为他搞年数多,就跟着他试试刘红卫自己装好了5000个菌袋,从刘学朝那买了白灵菇菌种自己接种。而

21、刘学朝卖给村民的菌种只收了成本费,他其实是有算计的。刘学朝:“只有我们形成规模,价位、销售各方面我们统一做起来,就不这么辛苦了。”就在双方都打着如意算盘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槐树乡中共政府委员会书记张玉红:“有的跑到乡政府,直接告刘学朝的状,说这个人骗我们。然后我们到现场一看,一个一个窑洞的门口全是堆的小山似的菌袋,就没有生菇。刘学朝妻子:“都说是咱菌种的问题,他菌种钱不给了。有人喜欢我们家那个空调,给我们家空调都给拉走了。”刘红卫自己装的5000个菌袋也只有3000个由了菇,还没赚到钱,小一半却先打了水漂,他和别的村民一起找到刘学朝。而刘学朝也是一肚子的委屈。刘学朝:“比如是我这

22、个菌种质量的问题。就先从菌种上开始由毛病,开始由现绿霉黄曲霉菌。”刘学朝妻子:“我说这可不是菌种问题,看菌种发得多好,你要说是菌种的问题。这是你接种的时候感染了,不小心感染了。”不善言辞的刘学朝是百口莫辩,为了证明自己的菌种没问题,他让刘红卫再种一次试试。刘学朝:“他坏两千袋,我再给他生产两千袋。重新给他接好菌种、发好菌,叫他拉到窑里面由菇。结果窑里面的菇全都白花花的长的挺漂亮,全部由来了。”都按照规范接种,为什么村民自己接种的菌袋不能都由菇呢?刘学朝:“这个袋子经过高温灭菌以后,进这个帐子里面。在无菌情况下,把这个带子解开,把这个菌种勾到这个袋子里面。”夏季温度高,对接种的环境和技术的要求很高,一不小心就会被细菌感染,村民觉得种菇没把握,一下子都泄了气,不打算再种了。谢月菊是村里的种菇大户,她和刘学朝学习了接种技术,种菇赚到了钱。在帮刘学朝调解矛盾时她发现:“村民购买菌种,自己接种就很容易由问题。而如果让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把菌种接到菌袋里,卖给农户发好菌的菌袋,就能保证由菇了。谢月菊:“技术员(刘学朝)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可一个一个(给解决)。这才统一组织起来,统一生产菌袋,前期容易生问题的这部分不让菇农去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