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夏商周美术_第1页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_第2页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_第3页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_第4页
第二章夏商周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第二章 青铜的光辉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夏、商、周美术 返回主目录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青铜器艺术第三节 雕塑艺术第四节 壁画、帛画和漆画第五节 建筑返回主目录 概述概述 w鉴于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对社会生活的实际影响,文化史上常用“青铜时代”来指称这个时代。w夏、商两朝尤其是商代,各种造型艺术风格大多神秘、奇诡。各种纹样和造型都被附上神性的权威。w西周的青铜器,造型简洁,却又有韵律感,体现出一种严整而富于法度的理性精神。w春秋以后,造型艺术不复有神性的观念和严格的规范。这种时代性的趋向到了战国时期更加明显,现实生活题材开始进入战国时期的各种品类样式的艺术品中。返

2、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w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使用陶质块范铸造。青铜器上一些复杂的部件、立体的附饰和活动的提梁,并不能一次铸造成功,而必须采取二次铸造法或分铸法来完成。w春秋中期,还出现了失蜡铸造法。用这种方法,可以铸造出极为细密精致的具有多层透雕装饰的青铜器物。 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 w商周时代青铜器的种类繁多,依照其用途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几类。w青铜器中的精品,也就是说可以作为美术史考察对象的青铜器几乎都是礼器。用途主要在于祭祀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即一方面在祭祀中用做人神“沟通”的工具,另一方面在各种礼仪中象征奴隶主的权势和地位。w自殷商以来,青铜器

3、这种贵重器物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度。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这就是“藏礼于器”。春秋战国时期,“尊神重鬼”观念逐渐淡薄,青铜器中日常生活用器逐渐增多,礼器便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w总的说来,夏、商经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w殷商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总体风格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w西周青铜器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 w春秋时代,一方面衰微的周王室不能再垄断青铜器铸造,另一方面各诸侯国铸器增多,手法不断翻新,形成不同

4、的地域风格。 w战国青铜器追求色彩效果和材质对比,以圆雕、镂空透雕的动物形象作装饰,创造了又一个青铜器艺术高峰。w饕餮乳钉纹方鼎 河南郑州杜岭出土 商第三节第三节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w夏商周时代雕塑还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大部分雕塑作品是作为礼器和实用器物的装饰而出现,具有独立雕塑品质的遗存相当丰富。w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创造能力比原始社会大为进步。这时不仅先前的泥塑和玉石雕刻得以延续,而且出现了青铜雕塑,另外还有不少具有某些特殊用途的木雕保存下来。w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发展,雕塑表现的题材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面向现实生活的作品日益增多,

5、反映在其中的人观察生活、创造审美对象的能力也大为提高。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一、玉石雕刻一、玉石雕刻w玉器在中国原始文化中曾作为原始部落的图腾标志,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和浓厚的原始宗教意味。到奴隶社会时期,青铜工具的出现使得玉石器的象征性功能进一步增强。具有美丽色泽和晶莹温润的质感,产量稀少而又难于加工的玉石成为象征性器物的最佳选材。玉器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有含义也正是在这时开始确立。 w玉凤鸟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商w双面玉人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商w跽坐玉人 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 商w镂空龙凤纹玉佩 安徽长丰出土 东周w玉挂饰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二、青铜雕塑二、青铜雕塑w夏商周时代青铜雕塑的

6、成就也是惊人的。青铜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前面提到过的拟形的青铜器上各种动物形的装饰附件;另一类是独立青铜塑像。w人虎相抱卣 湖南安化出土 商 w象尊 湖南醴陵出土 商 w四羊方尊 湖南宁乡出土 商w盠驹尊 陕西郿县出土 西周 w编钟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w青铜面具 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w鹿角立鹤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战国w错银铜牛 安徽寿县出土 战国三、漆木雕刻三、漆木雕刻w战国时期楚国的漆器工艺发达,一些被看做是楚文化标志的漆器可说是极为精美的雕刻作品。这些漆木雕刻造型奇特,想象丰富,制作精工,体现了一种与楚辞文学一致的精神文化传统。 w虎座凤架鼓(复原件) 湖北江陵出土 战

7、国w镇墓兽(复原件) 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 战国w木雕小座屏 湖北江陵出土 战国 w木俑 河南信阳长台关出土 战国w持剑木俑 传出于湖南长沙近郊 战国 w彩绘女俑 湖南长沙仰天湖出土 战国第四节第四节 装饰性绘画、装饰性绘画、 壁画、帛画和漆画壁画、帛画和漆画w青铜器上的装饰绘画宴乐攻占铜壶w对先秦壁画的研究是以相关文献和遗存为依据进行的谨慎推论,论证的范围也主要涉及壁画的内容,但是两幅著名的战国帛画人物驭龙图和人物龙凤图却能使我们获得关于当时绘画的更多信息。 w已知先秦时期的漆画作品全是漆器上的装饰图像,有的绘制在丧葬用具如漆棺上,有的绘制在各种日用器物上。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的一件战国漆

8、奁上绘制的车马人物出行图,是迄今发现的最早风俗画作品。 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w人物驭龙图 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战国 w人物龙凤图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 战国 w漆奁绘车马人物出行图 湖北荆门包山大冢出土 战国 第五节第五节 建筑建筑w东周时期建筑有两个特点值得注意,即瓦屋的日趋广泛和斗拱的流行。w战国时的瓦当有半瓦当和圆瓦当,齐、燕流行前者,赵、秦流行后者,瓦当上的各种模印图案具有很高的美术价值。w斗拱是这时建筑的另一特点。这种结构将建筑物上部的重量平均分配在木构架上,分散屋顶的剪应力,同时也能使屋顶的出檐较大,以保护台基。返回主目录返回节目录甲骨文、金文书法甲骨文、金文书法 w甲骨文是指契刻

9、或书写在龟甲、牛胛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基本上是以刀刻成,因而其线条往往是瘦劲、犀利,以直线形的较多。w金文即青铜铭文。金文代表了西周书法的最高成就。w很多器物的内壁都有铭文w大盂鼎w清道光年间w陕西郿县里村出土w内壁有铭文291字w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二章奴隶社会工艺美术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 ,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 散氏盘w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 大克鼎 西周晚期的青铜器 w大克鼎形体巨大,高93.1厘米,重201.5公斤。口沿饰兽面纹,腹部

10、饰流畅的波曲纹。腹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字,字体工整,笔势圆润,堪称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的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w金文w竹木简牍w帛书w石刻石鼓文是迄今所知传世的最早的时刻文字。春秋战国,政治上诸侯争霸,学术上百家争鸣,文化上百花齐放,各诸侯国由于地理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书法上也各具特色,铭文中国出现了美化的鸟虫书之类的书体。 石鼓文就是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 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w石鼓文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石与形,诗与字浑然一体,充满古朴雄浑之美。石鼓文的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从书法上

11、看,石鼓文上承秦公簋(春秋中期的青铜器,铭文盖十行,器五行,计121字。其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行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确有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然而更趋于方正丰厚,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 石鼓文是迄今所知传世的最早的时刻文字。缯书,距今已有两干多年。l942年9月在湖南长沙东郊子弹库的纸源冲的战国楚墓中出土。w 这是一件用毛笔墨书、彩绘在丝织品上的帛书,高约30厘米、长约39厘米。帛的中间写有长篇文字,分左右两部分。左方十三行,右方倒写11行,共计六百多字。所用字体为战国时代的古文,有的文字漫漶不清,多不可识。文字四周有植物、怪兽、三头戴角人像等十二奠。图像间注有说明文字。w 缯书于1946年被美国人柯克思诓骗掠夺到华盛顿,现藏耶鲁大学图书馆。目前。写在“缯”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