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1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2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3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4页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文档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方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把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4、通过朗诵观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2、体会作品写景语言精练、美丽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支配】4课时 【教学设想】 荷塘月色一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又是一篇抒情散文。其写景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写

2、荷塘上的月色,写月光下的荷塘,相当成功。作者表现的情感是简单的,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低调心情掩盖着全文,如作者心里不安静,路是幽僻、幽静的,云、月是淡淡的,树色是阴阴的。蝉声与蛙声虽吵闹,但与“我”无缘。不满现实,但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中来。至于喜悦,课文开头突然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总该有另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了。到了荷塘,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得意之情顿生。于是,由赏景想到古人采莲那个“吵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淡淡喜悦之情也是掩盖在全文的。我认为,本文的教学,应加强朗读,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味,通

3、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写景语言精练、美丽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本文的教学,我力图引导同学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综观全文,荷塘月色其实揭示了人类心灵栖居的三个世界(文章的普遍意义之所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分析理解),亦即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苦恼和苦痛,“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清静,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考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 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苦恼,就不得不临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安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

4、心灵无法躲避超脱的。躲避只能是临时的(或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躲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定的结果。抱负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幻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吵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抱负世界)。而处于现实与抱负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抱负的冲突中得到临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奇特:“这一片天地好像是

5、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肯定要做的事,肯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苦恼、疲乏,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好像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沉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荷月世界”,它只能赐予人类心灵临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醉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好像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

6、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奇特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其次部分(集中写“荷塘”写“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荷花深为中国人所宠爱,很多的骚人墨客为之沉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美丽。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 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 在过程中要求(板

7、书): (1)在重要词语(特殊是生字新词)下面做上标记(其次课时时检查)。(2)在作者集中写“荷塘”与“月色”的段落边做上标记。 三、 品读课文其次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 (4、5、6自然段(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是4、5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4自然段2、让同学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同学可能会取“荷塘月色图”、“荷塘图”等等,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 景特点修辞 (板书)荷叶圆形伸展比方 荷花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妍媚多姿比方、拟人 荷香

8、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比方、通感 荷波(荷叶)凝碧拟人、比方 流水 脉脉(形容流水无声而似有情意)拟人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挨次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同学明确比方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方的句子;这里用了很多比方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奇特、轻快、伸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方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伸展的娇美姿势,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方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亮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找

9、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瘦长松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美丽。羞怯,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引导同学理解,并且完成上面板书。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方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芳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尝,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观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

10、忽,动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像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方时肯定要留意把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像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行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例:你的耳朵在侦察, 你的眼睛在倾听, 你的指挥棒上 跳动着你的神经。(艾青小泽征尔) 以耳当目,以目当耳,视觉、听觉互换,正写出指挥家高度专注如痴如醉的神态,强化人的感受,奇妙地传递感情。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挨次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美丽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

11、月光照射下的。(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同学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 “荷塘月色” 3、(略)比方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方句)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格外奇妙。 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 “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 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

12、“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势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认真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爽雅洁的艺术享受。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方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

13、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同学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同学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第一种观点:这一自然段只是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杨柳、树色、远山、路灯光以及声音,从文中看不到描写月光的句子。 其次种观点:虽然这一自然段写了很多除月色之外的景物,尤其花了大量笔墨描写树,但假如没有月色的衬托,景色就会截然不同。全部的景物都是在月色掩盖之下的,正是在这样的月色之下,才能有如此独特的感受。例:“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雾;但扬柳的风姿在烟雾里也辨别得出

14、”这一句。设想假如在白天的光线下看这些树,确定不会有一种朦胧凄迷之感,只有在月色之下才会产生“阴阴的”感觉,才会“像一团雾”。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凹凸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呈现出清淡朦胧、安静深远的环境特点。全部的景物都是在月色掩盖之下的,好像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终一句“但吵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板书: 树:重

15、重、阴阴(沉郁) 远山:隐模糊约 四周灯光:没精打采(月色迷离) (自远而近)蝉鸣、蛙叫 4、同学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结束语:“这时候最吵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吵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蝉蛙如此“吵闹”,“我什么也没有”。如此秀丽的月色,如此让人沉醉的美景,却也难掩作者心中的哀愁,是什么,让作者的心情如此简单?我们下节课连续争辩!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1、品读1、2、3自然段;2、朗读课文原文;3、理解文章情感内容的普遍意义。 一、复习(7分钟) 1、 全班齐读文章4、5、6自然段 2、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 小煤屑路蓊蓊郁

16、郁独处的妙处袅娜脉脉的流水倩影踱着 二、品读第1自然(10分钟) 1、女生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2、争辩:“心里颇不安静” “渐渐” “迷模糊糊”“静静地”等词句的理解。 引导同学明确: 视觉所及,是渐渐上升的月亮;听觉所闻,是已听不见孩子们的欢乐。妻子在迷模糊糊地哄孩子睡觉,“迷模糊糊”说明妻子也恹恹欲睡了。这既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和环境:夜深人静,又写出了文章开首透露的作者的心境。由于“心里颇不安静”,就愈感到时间过得慢,所以月亮上升是“渐渐”;由于“心里颇不安静”而另有一番心思,即使夜深人静,妻子的眠歌也听不真实,只能是“迷模糊糊”的。我静静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

17、去。文章写墙外已没有孩子们的欢乐,妻子唱着眠歌,自己的运作是“静静地”,这些都照应到“夜深人静”。如此安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安静的心境。小结:第一段,点明白作者颇不安静的心境(安静的环境衬托了作者不安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3、第一段小结: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一个“突然”,引出了下文。实处落笔,渗透一个“静”字。“静静”出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板书:缘由:心里颇不安静、突然想起。 三、品读课文第2自然段(10分钟) 1、男生齐读课文第2然段;全班齐读课文第2然段。 3、 其次

18、段点拨分析: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概述了四周的景物。 四周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路”是“小煤屑”、“幽僻”、“孤独”、“阴森森的”,“但今晚却很好,虽然朋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路阴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孤独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整段写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衬托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整段写出了一种孤独的气氛,衬托出淡淡的忧愁。 3、问题设计:作者写去荷塘必经的小路,哪些地方是实写,哪些地方是虚写?(要求同学反复诵读) 明确:实写沿塘的曲径;实写树木。 就“白天”和“夜晚”两个时间的状况说明“幽僻”,是虚写;虚写无月的黑夜的怕人。板书: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孤

19、独);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虚实结合 4、小结:其次自然段,虚实结合,总写荷塘月色。寥寥几笔,勾画荷塘四周环境,为下文具体细致地描绘荷塘月色作了铺垫。四、品读课文第3自然段(18分钟) 1、请同学读课文第3自然段;全班同学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 2、要求同学反复朗读第3自然段,并体会每一句话的含义。 引导明确: 第1句:描写了作者独游荷塘的姿势神情。 第2、3、4句:又一次示意自己独处月下于白天不同,说明现在自由,而白天没有自由。这里,再说平常身不由己。 第5句:作者三说平常身不由己。 小结:作者在夜阑人静的深晚踱游幽僻的荷塘,一再感慨自己平常不得自由,流露出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但

20、又感到孤独、孤独的心情。把上面这些话和文章开首的那句话联系起来看,作者在现实世界的苦闷跃然纸上。 第6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既是下文具体描写荷塘月色的起领,又流露出压抑不自由的作者暂得宽余观赏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喜悦。 板书:自由(淡淡的喜悦)(苦闷) 小结:第3自然段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披露文章开头“心里颇不安静”的缘由。用“我且受用这无的荷香月色好了”自然过渡到其次部分。 3、延长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从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月下的荷塘和荷塘月色是格外奇特的,是令人沉醉的,但是作者在其次部分的末尾还是写道,“

21、这时候最吵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吵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用他的笔描绘出一个清净、自由的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荷月世界”(板书),在这个世界中,作者不安静的心得到了临时的安静。是什么让作者的内心不安静?(要求同学回答),是现实,是“现实世界”(板书) “荷月世界”“现实世界” 揭示文章的一般意义(我认为,在教学中可抛开具体的写作背景,只探讨文章的普遍意义):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苦恼和苦痛,“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清静,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考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 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

22、颇不安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苦恼,就不得不临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安静的天地。 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奇特:“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肯定要做的事,肯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苦恼、疲乏,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好像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沉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不管什么缘由,现实世界总有很多让人无奈之处

23、,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自然的培育,在精神上也能从大自然中寻求到依托。当我们有困惑、有苦恼的时候,当我们感到身心疲乏的时候,去野外走走,去大自然中走走,不也能愉悦身心吗?朱自清先生以洋洋笔墨、细细笔触和浓浓深情,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清静、自由的“荷月世界”,一个奇特的心灵家园。我想,这也是这篇文章成为名篇为人们所宠爱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荷月世界”,它只能赐予人类心灵临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这时候最吵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吵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在喜悦中,还是难掩心中的苦闷。 结束语:有没有一个世界

24、,一个自由、奇特、幸福的世界,一个没有忧虑、没有苦恼的世界?我们明天连续学习荷塘月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第三部分总结课文 【教学设想】出示问题后,给同学较为充分的思考时间,引导同学明确。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状况:全班同学齐背课文4、5、6自然段(5分钟)二、讲读第三部分(20分钟) 1、同学齐读课文第三部分(7、8、9自然段) 2、问: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板书:联想:“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突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

25、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冲突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冲突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奇特生活的憧憬。 3、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引导理解诗句: 秀丽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突然又觉船儿斜,赶忙收起绫罗裙。 引导明确: 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

26、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吵闹好玩的。(文中:吵闹、风流) 4、西洲曲的理解 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方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纯洁的。(相亲相爱) 5、作者勾画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 无忧无虑自由幸福欢快奇特相亲相爱板书 析:一幅“江南采莲图”是作者笔下抱负世界的意象化。在抱负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忧无虑的,于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

27、童媛女”)。人生中苦恼最少、最无忧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少年不识愁味道”。在抱负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当是欢快幸福的。“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窦初开,幸福莫名。在抱负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采莲”、“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者,怜也。怜即是爱。“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抱负世界的化身。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行即,可想象、可远观而无可置身,好像每个现实世界的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过把瘾。 小结:由“突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拓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吵闹欢快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

28、互衬托,相得益彰。作者好像得到了临时的“安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抱负的“安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三、总结全文(20分钟) 1、 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简单的情感(5分钟左右)。 朱自清通过荷塘月色告知我们:我们人类的心灵栖居在三个世界里,它们分别是“现实世界”、“荷月世界”、“抱负世界”。 首先是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人类心灵的长居之地。现实世界一方面为人的身心生存供应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心灵中一切苦闷、苦恼、不得自由的源头。在荷塘月色中,“家”就是现实世界的象征,或者说是现实世界的意象化。作者一开头就说“

29、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苦恼,就不得不临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安静的天地。于是作者“突然想起”了“总该另有一番样子”的月色下的荷塘,由此作者的心灵开头进入了“荷月世界”。 “荷月世界”又是怎样的一个心灵世界呢? 清净、自由,是荷月世界的最大特点。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奇特:“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肯定要做的事,肯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苦恼、疲乏,在进入荷月

30、世界的刹那,好像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沉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为心灵的其次栖居地的“荷月世界”,除了清净、自由之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临时性。人类心灵在这一世界的栖居,只能是临时的,它必定要回到永久栖居之地现实世界。荷月世界颁发给人们的只是一张暂住证而已。明显,朱自清先生已然留意到了这一点,在刚踏进荷月世界时,他就知道,这奇特无边的荷香月色只能“(暂)且受用”。二是它对心灵自由的有限与不彻底性。荷月世界无法彻底隔绝现实世界,在清净自由的心灵的潜意识深处,还留存有现实世界带来的抹不掉的一丝阴影。这阴影随时都可能从心灵的某个角落里冒出来。“高处

31、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景随情生,这就是作者心灵深处那一丝阴影的消灭。 荷月世界,它只能赐予人类心灵临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那么心灵无烦无恼、无忧无虑的真正的抱负世界又在哪里呢? 它寓存在“江南采莲图”中。 “江南采莲图”,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相亲相爱的抱负世界的化身。抱负世界是人类心灵的幻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2、赏析文章的语言艺术(15分钟左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写景、抒情的结合之

32、上有独到之处。作者以自然的美反衬社会的丑。在对自然美的描写和赞美中,渗透着自己孤高的情志,肤浅的感慨和对奇特自由的憧憬。在苦闷中的作者“难得后来片刻逍遥”,观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中,夹杂着作者不满黑暗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现实的淡淡地哀愁,正是这个基调给美丽的荷塘月色披上了一件朦胧舒适的轻纱。作者的感情和景物的颜色融合无间。(要求同学具体举例)2.运用比方,形象生动,本文突出地运用比方,经常是连着用,成串地用,这就可以从多种角度,多方面去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生动性,唤起读者诗意的联想和想象。如第五节中描写月光沭浴的荷叶和荷花,连用两个比方“似牛乳”、“似轻纱”,淋漓尽致地表现月光下的荷叶和

33、荷花那种飘渺轻柔的姿容。至于第四节、第五节中被当代语言学家改名为“通感”或“移觉”的两个比方,以前被人们称为特殊的比方,更是妙不行言。3.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本文用词精确鲜亮生动,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动词的选择一丝不苟,煞费苦心。如第四节中“点缀”、“挨”,第五节中“浮”、“泻”等用得极其贴切。二是叠字形容词的匠心运用。全文共用二十六个叠词,有二字叠(AA)、三字叠(ABB)、四字叠(AABB)。很短的散文中大量运用叠字,丝毫不觉复沓,这主要是作者宠爱运用这种叠字来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势,使得文章写景必豁人耳目,抒情必沁人心脾,同时也是为了使行文缓舒徐,读来富有节奏感。(叠字的运用重点讲析:都产

34、生了鲜亮的实观效应,而且,朗读起来也节奏鲜亮,韵律协和,自有一种“间关莺语花底滑”的音乐感。) 例析: 1、“静静”,“轻轻”。静静出门,轻轻进门,一是为了不影响家人,二是表现了一种孤寂的心态。2、“森森”,“淡淡”。路阴森森,月光淡淡,一种孤独的氛围,衬托出淡淡的忧愁。3、“田田”,写出荷叶的茂密,出自“莲叶何田田”句。出水很高,是“婷婷”;“粒粒”,写出荷花的晶莹剔透。流水“脉脉”,芳香“缕缕”4、“远远近近”,“高凹凸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富于节奏感。 板书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运用比方,形象生动用词精当,富于表现力 第四课时 一、 朗读本文自己最宠爱的语

35、段(5分钟) 二、 回答同学疑难(10分钟左右) 形式: 1、 同学针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提出问题; 2、 老师请同学解答,或全班争辩解答,或集中讲析。 3、 知人论世: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气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憧憬本身,即已说明白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学问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学问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气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逆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学问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学问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