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教学设计_第1页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_第2页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_第3页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_第4页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中江县龙台中学 陈春燕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准确背诵文章。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夸父这一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情分析:本班学生基础差,底子薄,习惯差,是从教20多年教学最艰难的一届。

2、没有自觉学习的习惯,也没有吧学习放在心上,作业的完成需要不断的督促,但是也还是有好奇心,喜欢听新鲜的东西。鼓励恰当也会受到良好的效果。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传奇,每一个传奇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神话故事夸父逐日,一起来感受夸父的传奇人生。五千年的华夏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美丽的神话。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女娲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呢?(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哪吒闹海、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二、了解神话,介绍山海经 神话是运用夸张和想像反映古代

3、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往往表达的是古代人民探索和征服大自然的理想。 它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都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像来表达自己的原始理解。 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作者不详。18篇,分山经5篇,海经13篇。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4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三、整体感知:1、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节奏

4、,并找出下列字的读音。夸父( ) 逐走( ) 河、渭( ) 2、学生齐声朗读课文。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学生可能有以下难解释的词语: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找学生逐一翻译课文。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饮于河、渭:就到黄河渭水喝水。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为桃林。(生在翻译过程中,有些句子的语序可能没有调整,师提示:翻译时要作必要的调整。如“饮于河、渭”即“于河、渭饮”)认识一种语法现象:省略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5、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6、多媒体展示视频资料,重现剧情。四、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学生背诵课五、问题研究及总结:过渡语:通过以上的朗读、翻译,我们对夸父这一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想一想,你认为夸父是怎样的一个人?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形象?明确:他是一个有胆量有决心,目标

6、远大,气魄非凡,意志坚强的英雄人物。(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明确: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板书)(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来引导学生。) 3、 成语链接: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

7、“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后来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板书)4.小结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的文言句式古今异义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走:古义-跑 今义-步行词类活用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向北文言句式:省略句“弃其杖,化为邓林”等于“(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译为: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状语后置句饮于河、等于“于河、渭饮”。译为:就到黄河、渭水喝六、当堂检测,巩固所学:本节课我们翻译、理解、背诵了课文,下面对本节内容进行当堂检测。找学生逐一回答下列问题:1.夸父逐日一文选自 2.解释下面加线字。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8、饮于河、渭3.翻译下列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4.夸父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七、作业: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精卫填海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注释 鸠(ji )之山:山名,旧说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柘(zh )木:柘树,桑树的一种。 文首:头上有花纹。 其鸣自洨(xi o):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 少女:小女儿。 堙(y n):填塞,堵塞。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喙 以堙于东海2翻译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译文: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女娃。(答案)1鸟的嘴 连词,来 2.女娃在东海里游历,淹死在海里而未能回来。 3.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顽强毅力。 4提示:这则神话故事刻画了英勇顽强的精卫鸟的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勤奋不止、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译文: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八、结束课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