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教材分析: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与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点。本组教材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本组教材中还安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链接”“资料袋”,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
2、、写观察日记等内容所有语文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很有利的。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认识个生字,会写个生字。能会写会运用个词语,会读会认个词语。2、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积累好词好句。3、理清文章顺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以抓住“观察和发现”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觉到观察与发现的乐趣。5、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的兴趣,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6、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积累诗人的其他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提高鉴赏能力。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7、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8、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并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学写观察日记。【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够初步运用。学习观察日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教学难点】养成细致有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够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写下来。总体教学设想与安排:1预计12课时完成教学本单元的教学。其中古诗两首
4、两课时,爬山虎的脚两课时,蟋蟀的住宅两课时,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时,语文园地五课时。2、学习本组课文之前,布置学生进行实地或图象的实际观察,通过直观感受,达到对课文的认知。没有条件进行实地观察的地方,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事物的,为进一步学习本组课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奠定基础。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充满激情地走入文本。睁大眼睛看世界设计理念:本组教材中的两首古诗和三篇课文都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主题编排的,文章的形式多样,内容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着力体现“观察和发现”这个训练重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帮助学生认识观察的重要性
5、、学会观察的方法、形成观察的能力和习惯”这个目的去展开。本组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学生并不陌生,但认认真真地做过观察的人并不会多,尤其是坚持长期观察同一种事物的人会更少。持久的观察力需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浓烈情感来支持,这一点一定要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同时还要通过教学促使学生在感受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自然、体味生活的兴趣。设计说明:这一组文章文笔清新、结构精巧、文情并茂,作者不仅以拟人的笔调向我们描述了自然界里植物和昆虫的美好生活,而且还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在本组文章中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他作了长期的观察,而是通过语言文字来体现这一些,所以品析语言、体会
6、文章里的重点词语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为了完成本组的训练任务、达到训练目的,教材中的“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内容必须和每课时的教学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1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感悟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在教学古诗两首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内容、欣赏品析古诗文的语言美,而且还要在读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读诵、品析这几种手段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就是感悟和想象,所以教学时要让学生体验并学会这些方法。2品析语言,感悟方法,练习运用。教学爬山虎的脚时,首先要通过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然后再体会使用这些词句的好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感悟到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观察习惯是非常重要
7、的。学会观察方法后自己再试着去观察和描写一种事物也要同步进行。3深入领悟观察和写作的方法,激发学习的兴趣。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大量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非常丰富,语言非常风趣,教学时要让学生在读中抓住这些富有情趣的语言,体会使用它们的妙处,并由此引申到对观察方法的感悟,同时要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4睁大观察的眼睛,述说感悟的心灵。教学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时,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并且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5多角度体验观察的重要性。语文园地二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检验学习成果的机会,学生通过表达见解、交流感受、展示作品、对比竞赛、亲身实践等活动更加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
8、,同时这些活动也为演练和展示自己学到的观察方法提供了一个平台。学会多角度观察事物 5、古诗两首1、 教学目标:1、 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人交流。2、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3、 教学难点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4、 教学时间:两课时课前准备:搜集诗人资料、准备录像设计五、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需要注意的是,古诗文含意深刻,要仔细体会,才能深入理解。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场景设置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
9、画。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生谈感想(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2、介绍苏轼的相关情况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读正确,流利。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
10、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纠正读音。 指名读,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3、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句中词句的意思,组织自学。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
11、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培养自读古诗能力。四、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深入感悟。1、生汇报。(每个小组汇报一句诗句,每个组员都参与,没有任务的说感受。)2、师针对学生回答给予指导,(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生观看录像。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
12、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3、想象画面,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
13、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你从这首诗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讨论交流)4、小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师讲故事盲人摸象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明白道理。5、结束师:诗人苏
14、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6、小结学法A、初读,读准、读通;B、再读,了解大意;C、三读,理解诗句; D、四读,体会感情E、五读,想象意境。五、拓展延伸:背诵苏轼其他古诗望湖楼醉书惠崇春江晚景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全面深入的认识问题)观察效果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六、家庭作业:背诵并默写古诗。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1、 复习背诵第一首
15、诗二、导入。1、今天来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当时诗人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镜糊的三山乡。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2、介绍陆游设计意图:了解背景,激起学习兴趣。三、学习诗文,理解感悟。1、读诗,读准读通。2、同桌互读,指名读,检查朗读,并知其大意。(写农民喜悦丰收,欢悦待客情景。)3、再读,根据注释和字典,弄清词句意思。(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年款待客人,菜肴足够丰盛。山峦重叠,水道弯弯,怀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荫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小山村。)4、默读,从诗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农家人的喜悦
16、、热情、好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中寓有哲理,成千古名句,生活中,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这种感觉,你能举例吗?5、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设计意图:读中感悟,掌握阅读古诗方法。一、 小结:学习古诗方法就是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欣赏,需要注意的是,古诗文含意深刻,要仔细体会,才能深入理解。设计意图:学有所获。板书设计: 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 疑无路 欢悦 富足丰足 又一村 热情好客二、 作业:1、 背诵古诗。2、 给下列字加一部分并组词6爬山虎的脚1、 教学目标: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触角、叶柄、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2、
17、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二、教学重点: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三、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四、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投影片。、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五、课时安排:两课时。设计思路:按课文顺序,理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逐段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8、、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二、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谜语: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导语: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第课爬山虎的脚。、对课题质疑。读课文题目,你知道了什么?(主要写爬山虎的脚)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激起学习兴趣。二、检查预习:对
19、爬山虎的了解情况;三、学习生字新词、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多音字:空、铺、重、着)、解释生字词。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地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拂过:风轻轻地吹过。叶柄:叶子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触角:昆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的感觉器官之一,生在头上,一般称丝状。也叫触须。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理解字词的方法为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四、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段)2、其他两段写什么?按提取中心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3、讨论分段。4、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第一段: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第二段: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20、第三段:爬山虎的脚的特点。(3-5段)课文题目爬山虎的脚为什么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地和叶子呢?(这是必要的,先介绍爬山虎生长在哪,它各部分的特点是什么样的?这样才自然引出爬山虎是怎样用脚一步步向上爬的。)设计意图:理清层次,掌握分段方法。五、逐段学习,理解感悟。1、学习课文1、2段()、默读、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按什么顺序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刚长出的长大了的,重点介绍长大了的叶子。色:绿的新鲜;排列:叶尖朝下,均匀;动态:漾起波纹。出示图片帮助理解)(2)从中你学到什么?观察细,按顺序,抓特点。(3)再读1、2段想象画面。(4)按课文填空那些叶子绿的( ),
21、看着( )。叶尖( ),在墙上铺得( ),没有( )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5)练习背诵。设计意图:通过训练,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七、作业:书写生字背诵一、二段。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刚长出:嫩红-嫩绿叶子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四、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画
22、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多媒体课件:()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背诵二、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感悟。1、爬山虎的叶子如此美丽,爬山虎靠什么巴在墙上的?(脚)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2、质疑:关于爬山虎的脚,你想知道什么呢?A、脚长在哪?什么样?什么颜色?B、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3、爬山虎长在哪?A、自读第三自然段,你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爬山虎长在哪吗?(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B、出示画有爬山虎叶子和茎的图画,让学生指图说,再画一画。4、爬山虎脚长什么样,什么颜色?A、读3-5段,画出有关句子,交流,师出示幻灯片: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嫩
23、红细丝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灰色的B、请同学画出刚长出没触着墙的脚。C、另一部分同学画出触着墙后的脚。D、讨论画的情况。小结:爬山虎真是了不起!为了生存,它不断的改变着自己,使自己牢牢地巴在墙上。而这一过程不是一天两天,可见作者是经过认真而又持续不断的观察才看清的。这种做法真值得我们学习。5、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a、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b、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c、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d、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e、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
24、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f、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g、指导朗读h、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同桌讨论交流。设计意图:在学生读、画、说中感悟作者如何把事物写具体的,掌握写作方法。三、小结:1、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2、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连续观察。)师:大自然中有许多奥秘等待
25、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我们要向作者那样,养成细心观察、不断观察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介绍清楚。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从写作方法上有所获。培养孩子们观察细致、连续观察的习惯。四、课外作业:1、根据平时对校内喇叭花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2、填上恰当的词( )的叶子 ( )的细丝 ( )的天空( )地请求 ( )地观察 ( )地欢呼板书设计: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爬山虎的脚触-巴-拉-贴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7、蟋蟀的住宅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
26、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激起观察大自然的兴趣。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三、课前准备: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四、教学时间:两课时设计思路:从课题入手,激起兴趣。理清层次,抓住重点段,通过读、画、交流来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的过程,从而激起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出示蟋蟀图片)认识这小
27、东西吗?叫什么?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看师写。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板书:蟋蟀的住宅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理清顺序1、学生通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A、蟋蟀的出名不光是由于它歌唱的好,还由于他的住宅。B、蟋蟀住宅内外的特点。C、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2、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住宅内外的特点和建造住宅的过程这些内容。讨论分段。设计意图:理清层次,让明白孩子们表达中心要有条理性。三、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
28、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随遇而安指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一般昆虫来说,只要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慎重选址,自己一点一点的挖掘。所以用住宅。)师: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不管查字典,还要联系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意图:通过引
29、导教给孩子们理解词语的方法。3、区别字形毫与豪 搜与瘦艘嫂 遇与寓蔽的第八笔是长竖;遇第七笔是提四、分段通读课文,记忆生字。五、作业:1、给下列的字,换一部分组成新字再组词。2、读课文板书:蟋蟀的住宅内外特点住宅出名建造过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熟悉了课文,并理清了层次,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蟋蟀的喜爱之情,因此课题定为:蟋蟀的住宅(师板书课题)二、理解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1、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课文从哪几方面来写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讨论交流。(选址、工具、内外情形)选址:不随遇而安
30、(从哪看出来的)工具:柔弱却建造的住宅非常舒适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师:蟋蟀用如此柔弱的工具挖掘出的住宅却非常舒适,作者由衷的称赞是伟大的工程,你还想说什么?(聪明、勤劳、杰出的作品)4、 让我们有感情的读一读吧。想象住宅的精巧、独特。设计意图:让学生们在自读、自悟、交流合作中感受蟋蟀住宅的特点。三、这样伟大的工程,蟋蟀是怎样建造的,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一看吧。1、自读课文第三段,找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扒 搬 踏 推 铺再连起来读一读2、从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讨论交流。
31、 蟋蟀吃苦耐劳,追求完美,作者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喜爱动物师: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蟋蟀建造住宅的辛苦,从而让孩子们受到教育。3、换角色,指导说话。
32、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2)、学生准备后,发言。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五、深入了解,总结全文。1、学习了课文,作者为什么能把住宅介绍的如此生动具体,读完文章后,好像都能画出来。喜爱蟋蟀、长时间观察、抓特点、按顺序介绍。用拟人、比喻的手法。2、找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抄一抄。设计意图:教给孩子们如何写生动具体,积累语言的方法。六、作业: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选址特点 工具 吃苦耐劳有名 内外 勤
33、奋工作建造 扒 搬 踏 推 铺勤于观察 善于观察 抓特点 按顺序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1、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二、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2、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质疑导入板书课题: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看到题目你有什么疑问?二、自读课文,初步感悟。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边读书边查工具书理解生字词。2、交流自读情况。A、理
34、解难理解的词。B、指名分段朗读。3、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设计意图:自读课文,熟悉内容,提出问题。三、理解课文1、结合课前阅读提示,自读课文。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他做了些什么?2、同桌交流阅读体会。3、学生交流读书所得时,教师可以重点指导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或地球仪,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得出来
35、的。(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进行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4、师总结: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5、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一遍吗?6、让我们有感情读读课文。设计意图:整篇课文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理解文章,以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四、作业:继续查阅有关大陆漂移学说的其他资料。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产生奇想
36、 引起震动 语文园地二一、学习目标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二、课前准备1、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学生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2、 准备“爬山虎”图片。三、教学时间:5课时设计思路:整个语文园地教学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培养学生审题、表达等多方面能力。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1、我们的生活
37、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看了这儿的三幅图画,大家都会发觉“细心观察”的感觉真的不错。2、独立看图,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最感兴趣的一幅图,说说看到了什么,还可告诉同学你是怎样发现的?3、再次观察其他的几幅图,也许还有奥妙没被发现呢。4、全班交流评议,谁发现的最多、最有趣,谁讲解的最清楚、最精彩,将获得“独具慧眼”奖。可以讲讲你最得意的一个发现。可以讲讲经过同桌提醒后,自己的第二次发现结果及心情。可以讲讲你和同桌就某一幅图的争论过程。还可以讲讲第一次看图和第二次看图的不同发现和感受。5、这三幅图除了带给你视觉上的享受以外,还带给你什么呢?6、评议“独具慧眼”奖的主人选。7、 拓展:这幅图构思奇妙,用好你的慧眼也许会得到丰收的喜悦。仔细看图,清楚的把自己的发现告诉朋友。8、 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我们要养成仔细观察,反复看,从多角度去看一定收获很大。)设计意图:由观察到交流到修改再到交流,整个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补充等能力。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一、导入:1、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化工企业之涉外大宗原材料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合伙投资合同范本
- 2025年高性能铁氧体一次磁粉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运输货场服务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再生塑料:PVC再生料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家用空气调节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Υ射线无损探测仪项目建议书
- 2025年墙画式终端装置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智能人体秤合作协议书
- 2025年高纯度丙烯酰胺及聚丙烯酰胺合作协议书
- GB 16410-2007家用燃气灶具
- 铁碳合金的相图解读
- 2023年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家推荐信模板
- 中小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课件讲义
- 全国初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八年级Unit 6An old man》说课课件
- 云南省饮用水生产企业名录534家
- 湖北地区医院详细名单一览表
- 麦肯锡入职培训第一课:让职场新人一生受用的逻辑思考力新员工培训教材
-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PPT课件
- 金属压铸机的plc控制
- 进制转换(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