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1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2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3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4页
教育学期末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育学复习大纲绪论教育学 :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夸美纽斯和大教学论 : 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卢梭和爱弥儿 ;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 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杨贤江和新教育大纲 :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色著作;实验教育学及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学及代表 人物;教育学的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的概念1 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

2、的,系统 的或是零碎,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全日制的学校教育,而且还包括半日制的、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 育和网络教育等。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 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 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2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 教育活

3、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3 教育的基本要素 :一是教育者;二是受教育者;三是教育中介系统。4 教育起源论的各种观点 :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 )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2 )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3 )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 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4 )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5 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一、古代教育:

4、 (一)原始教育形态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 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制教育人员;二是内容简单;三是此时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是平等的。(二)古代学校的教育形 ,古代学校的教育最早产生于奴隶社会,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校教育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 为独立的形态。二是学校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三是学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 . 四是主要采取个别教学的形式。二、现代教育现代教育主要呈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校教育逐步普及。二是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 三是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四是 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5、。三、未来教育未来教育将是一种新的理想教育。这种理想的教育并不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突然冒出来的。马克思就指出: “第二阶段为第三 阶段创造条件 ”。因此,现代教育正在朝着未来理想教育的发展。事实上,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 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在未来教育这个发展阶段上,人的自由发展(自有个性)与人的全面发展将在相互联结中达到统一。伴随着这种统一,以前阶段的 那种总体上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的矛盾也将得到解决,阶级关系的存在所造成的发展差异和不平衡性被克服,各种 “异化”现象将被消 除。无论是人的能力的拓展还是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将广泛自由地

6、得到保证,这个阶段出现的,就是一种新人。6 现代教育特征的理解 : 现代教育主要呈现出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学校教育逐步普及。二是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 三是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四是教育 制度逐步完善。二、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1 人的发展、遗传、遗传素质、环境、个性发展等概念 :1 )一、人的发展的含义:对于 “人的发展 ”的解释一般有两种见解:一种是把人的发展与物种史联系起来,将人的发展看成是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 过程,即人类的发展或进化;另外一种更为常见的解释是,把人的发展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成长变化的过程, 这也是本章我们所要探讨的议题。2 )遗传:指的是人从上

7、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遗 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3 )环境: 广义的环境影响是包括教育的,环境对人的自发影响(也称狭义的环境影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于年轻一代的发展来说是自 发的,还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专门为培养他们组织起来的。4)个体发展: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2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及教育适应措施1)特点:人的发展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未完成性;二是能动性。2)规律:人的发

8、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顺序性;二是不平衡性;三是阶段性;四是个别差异;五是整体性。3)教育适应措施:3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最终构建了个体的发展。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 )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

9、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4 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3.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5 运用教育与人的关系原理分析问题。教育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首先我们可以把教育活动之外的人的发展状态与教育活动之中的人的发展状态作一点比较和区分,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谓的 动之中 ”与“教育活动之外 ” 的活动之间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时很难划分,但又确实存在。其次,有目的的

10、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也极其复杂繁多,为了辨别其性质,我们可以将教育分为原生态教育和学校教育。三、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含义: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制度与科 学文化等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2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 . 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与速度。2) .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3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教育

11、的性质2 ).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宗旨和目的3).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4 ).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5) .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4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1). 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2 ). 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 ).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5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1) .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2) . 教育的政治功

12、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3) . 教育的生态功能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4) . 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6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 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展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13、。7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 和继承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四、教育目的?1 教育目的、素质教育等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 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

14、 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2 教育目的的结构 : 所谓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一般来说,这一目标体系由四个层次构成:一是国家或社会所规定的教育总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课程目标,即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 四是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

15、的人的身心素 质作出规定,即提出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审美、品德等方面的发展要求,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结构;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的 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即指明这种人符合什么样的社会需要或为什么阶级服务。3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 时代的产物,这就是所谓教育目的社会制约性。4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所谓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5 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基本观点及评价: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6、的基本类型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及中国古代的孟轲等人 。 主张:确定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出发,使人的本性和本能得到高度发展。具体观点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需要制定的;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性和本能,教育目的就是使这种本性和本能顺利地得 到发展;教育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决定社会。兴起和盛行时期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 具有进步意义,但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需要是不正确的。 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其代表人物有国外的斯宾塞、涂尔干、孔德和中国古代的孔子等。

17、主张:确定教育目的不应该从人的本性需要出发,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唯一依据。 具体观点是: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没有社会需要就谈不上个人的教育和发展;教育除社会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教育 成果只能以社会功能来衡量。十分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值得肯定的。但完全否认教育目的对个体的依存,否认教育对象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则是 不可取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如何看待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分歧? 从社会历史总的进程来看,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基本上是一致的。 个人的发展与具体的社会现实之间是有矛盾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还很尖锐。 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个人与

18、社会才能达到高度统一,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才能完全一致。 我们认为,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 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在历史发展 过程中,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地向前发展的。6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人为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受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每一代人都面临着现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 现成的思想文化,他们总是在现成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思想文化的基础上从事社会实践,进行社会交往,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

19、 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也使自身得到发展。在人类这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上,社会历史的延伸与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的,没有社会 的充分发展,如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就没有人的发展的更加完善,当然,人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二者在历史 的长河中是统一的。7 我国现阶段教育方针的表述:关于我国教育目的的几次重要表述? 1957 年,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 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 46 条规定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是: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

20、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 面全面发展。 ”? 1995 年 3 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中表述为: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 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4 年,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再次明确规定: “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 发面的全面发展8 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基本点) :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 类人才。9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和任务: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

21、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 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10 正确认识和处理 “ 五育”之间的关系:11 运用教育目的有关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五、教育制度1 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 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 如各种相关的教育法律、 规则、条例等。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 终身教育的含义及

22、其倡导者 :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中所受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前者从纵向上讲,说 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来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 正式教育。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其在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 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3 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1). 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2). 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3) 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4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其含义:学校教育制

23、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 之间的关系。分类:按教育程度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按教育类型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按教育的时间分: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 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分: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 按主办单位分: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私人办按教育对象分: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5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现代学制主要分为双轨制、单轨制和界乎 二者之间的分支制。( 1 )双轨制18 、19 世纪的西欧, 由古代学

24、校演变而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学校, 都 同时得到了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包括大学、中学(中学预备班) ;另一轨是自下而上, 包括小学、职业学校。这两个系列不衔接也不相通,剥夺了劳动人民子女进入中学和大学学习的机会。后来,由于产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经济领域的巨大发展和变革,对劳动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形势下,国民教育一轨才发展 了中学与另一轨的中学对接。( 2 )单轨学制这种学制普遍运用于北美各国。但是在最初,北美各国也是采用的西欧的双轨制。到 18 世纪末,美国北部各州都有了在城镇 设立初等学校的法令。 18

25、30 年,小学得到蓬勃发展。由于产业革命和电气化的推动,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发展和变化, 到 1870 年,中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美国原来的双轨学制被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中学所淹没,从而发展起来特有的单 轨学制。它包括有:小学、中学和大学,学段可分为: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这种学制后被世界多国采用。( 3 )分支学制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也是采用的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学制。但后来又恢复了文科中学的某些传 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它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并不分轨,只是中学毕业后又开始分,职业学校毕业生可以进入对口的高校学习, 中学毕业生可以进入

26、高等学校学习。6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变革我国现行学制: 1995 年教育法确认的学前教育:招收 3-6 、 7 岁的幼儿;初等教育:主要指全日制小学教育,招收6、7 岁的儿童,学制为 5-6 年;中等教育:指全日制的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和业余中学。年限为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职业高中 2-3 年,中等专业学校 3-4 年,技工学校 2-3 年。高等教育:指全日制大学、专门学院、专科学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业余大学。大学和专门学院为 4-5 年,毕业合格 授予学士学位;条件好的大学、专门学院、科研机构可以招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年限为 2-3 年,招收学士学位获得者

27、或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者授予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年限 3 年,招收硕士学位获得者或同等学历者,完成学业授予博士学位。在 职的研究生可适当延长修业年限。六、课程1 课程:课程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有计划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有意识创设的 教育环境的综合。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等等。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 ( 教学计划 ) 、课程标准 ( 教学大纲 ) 和教科书中 。2 课程方案

28、、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刚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 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按教学科目编制的,它反映某一门学科的性质、特点、任务、内容及其实施 的特殊方法论要求。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他以准确的语言和鲜明的图表,明晰而系统地按教学科目分别编 写的教学规范知识。课程标准在贯彻与落实课程方案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不仅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而且是编好教材的前提

29、和不可或缺的一 各环节;另一方面,它也是教师领悟与掌握一门课程的精神实质与科学体系,深入理解教材,正确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3 课程发展史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2 ).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3) . 普通教育过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7 课程内容的概念、选择、组织1)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 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2)课程内容都包含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两种性质的知识内容。故此,对不同性质和形态的知识内容选择的规则不同。3)课程内容的组织美国著名教育家拉尔夫 · 泰勒

30、认为,课程内容的编排和组织应遵循三条逻辑规则:. 连续性。连续性是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 顺序性。顺序性要求每一后继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地展开。. 整合性。整合性则强调保持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以便于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观念,并把行为与所学课程内容统 一起来。8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追求卓越的整体性课程目标 注重课程编制的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讲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9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具体目标 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1 ) .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奠定学生的基础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学力 学会学习比

31、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 课程目标应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精神与信仰2 ).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 .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变“接受性学习 ”为 “发现式学习 ” 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5) .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 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七、八、九、教学(上) (中)(下)上 1 教学的含义,教学的意义与任务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这一活动中, 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

32、下, 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简言之 ,教 学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只是疑惑的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主 1 ).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 ).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 ).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教学的任务1 ). 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2 ). 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3 ). 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交流2 教学过程的性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 ) . 教学

33、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 教学要遵循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2 ). 教学过程认识活动的特殊性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个体认识间接性 以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中介 引导性不能独立完成,有教师的指导简捷性 认识的捷径,是知识的再生产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过程观,教学本身不是发展过程,但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教学要引导学生身心发展 , 使人类的精神财富转化为学生的发展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并注意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促进发 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 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最初的学习与认识,例如对实物及其名词概念的认识就是在交往中发生与发展的。 教学还

34、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3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传授 / 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 接受教学是指教师主要通过语言传授、演示与示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通过知识授受向他们进行思想情趣熏 陶的教学,亦称接受学习。4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中 5 教学原则的含义: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6 ,我国中小学

35、的教学原则主要有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基 本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定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 德和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教育。贯彻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需做到以下几点: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或录像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

36、展动手能 力,领悟知识的价值。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需做到以下几点: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运用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直观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 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 形成有关事务具体而清晰的表象, 以便理解所学知识。贯彻直观性原则需做到以下几点: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 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贯

37、彻启发性原则需做到以下几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发扬教学民主 因材施教原则 定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 救失、获得最佳发展呢。贯彻因材施教原则需做到以下几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7 教学方法的含义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 活动的方法。8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基本要求:讲授法

38、 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由于语言是 传递经验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故讲授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一定的讲授。分类:讲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以及讲演四种。讲读是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 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讲演则是教师在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 学的概念或结论。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有

39、以下三点: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对基本概念与原理的讲述、讲解要以实物、事实与事例做基础;讲授的内 容要条理清楚、写成纲要;要使学生掌握准确的概念、原理和系统的知识与正确的技能。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除了要考虑是采用讲读、讲述,还是采用讲解、讲演的方法外,还需要对讲授策略与方式作更为深入地研究与决断。讲究语言艺术。力求语言清晰、准确、简练、形象、条理清楚、通俗易懂;讲授的音量、速度要适度,注意抑扬顿挫;以姿势助说话, 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谈话法 定义:谈话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 识,

40、促使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亦叫问答法。 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三点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在上课之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知识,准备好谈话的问题、顺序,如何从一个问题过 度到另一个问题。要善问。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有趣味、有启发性,能引起、激活与深化学生的思考;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若有困难, 要注意启发;切记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便立刻换优秀学生回答,伤害学生对谈话的积极性。 要善于启发诱导。 当问题提出后, 要善于启发学生进行分析与思考, 研究问题或矛盾的所在, 因势利导, 让学生一步步地区获取新知。 读书指导法 定义: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

41、的方法。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四点: 提出明确的目的、 要求和思考题。 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练习法 定义: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有以下三点: 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严格要求 演示法 定义: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有三点: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讲究演示的方法实验法 定义:是

42、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有四点: 做好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目的。 主义实验过程指导。 做好实验小结。 实习作业法 定义: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实习作业法的基本要求有四点: 做好事系作业的准备。做好事系作业的动员。 做好实习作业过程的指导。 做好实习作业总结。讨论法 定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有三点: 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做好讨论小结

43、研究法定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研究法的基本要求有四点: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条件。 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循序渐进。下 8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定义: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9 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郎普制的特点: 班级上课制 定义: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他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 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班级上课制注重集体化、社会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

44、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 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特长。 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 创造才能。但是,大多数青年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室系统的讲解,他们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 多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知识;况且,道尔顿制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如要有较多的作业室、实验室和图书、仪器,这些条件都 是一般学校不具备的。虽然道尔顿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注重学生自学与独立作业的意向,对后来的一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改革却有很 大影响。

45、 特朗普制 20%,近年来,美国学者劳医德 . 特朗普提出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 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和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 20 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 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 40% ,小班研究占 个别教学占 40% 。目前,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在实验。10 课型及结构根据教学目标分(单一课、综合课) 根据使用方法分(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 、实验课、讨论课、研究课等) 课的结构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

46、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课的结构是由课的类型决定的,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 构。以 综合课 为例:组织教学 检查与复习讲授新知识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11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 (二)上课 (中心环节) (三)课后的教导工作 (四)教学评价12 教学评价的功能及几种典型的教学评价:1). 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三种: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3). 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学生自我评价十、德育1 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按

47、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习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响,通过学习者积极的认 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2 德育的功能:1).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具体说来,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2).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可以描述为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 发生影响的三个方面,其中享用性功能是德育个体性功能的最高境界。3).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性功

48、能有两大含义。一是指德育的 “教育 ”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3 德育的任务、内容与主要途径德育的任务:1) . 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 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主要包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纪观念和其他政治常识的教育等 项内容。3). 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基础教育4). 心理素质教育。心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德育的内容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1 )德育的目标决定德育内容的范围和性质( 2 )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 3 )当前形势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2. 中小学德育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