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授课教授:王向远科目:比较文学概论学生:王娇娇201311081906论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化以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为例摘要:翻译文学经典作为文学经典的独特组成部分,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到全球化进程日益推进的今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有着自身的概念界定,有着内外因作用下的独特形成与建构历程,有着自身的独特品格,同时对于我国的文学建构、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性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于翻译文学经典的界定和研究,既要秉持世界眼光,也应作微观分析,同时不能忽视译本、译者的独特作用。朱生豪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受中国古
2、诗传统与新文化运动中新旧矛盾的波及,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系列,力求在古典与欧化之间维持平衡,作为经典的翻译文学作品,对建国以来的文学精神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对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系列译作文本经典表征的论证中,探求翻译文学经典的本质性特征,是从翻译文学经典感性的、文字层面的特征研究深入到对其经典性的理性、理论层面的探讨。关键词:翻译文学经典;朱生豪;文学建构;经典化;莎士比亚戏剧文学从翻译获得生命力一切新的强劲,一切复兴都从翻译开始人们所谓的诗歌的伟大时代,首先是翻译的伟大时代埃兹拉·庞德 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化趋势日益上升,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强,文学作品作为文化传播
3、的重要载体,成为各国间文化交流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由于各国之间的语言、思想差异,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要想走出国门,被其他国家的普罗大众所接受,就离不开翻译文学的纽带、桥梁作用。翻译文学在各国不断发展,一些经得住时间、实践、大众检验的翻译文学经典也应运而生。那么,究竟什么决定了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性呢? 要谈论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化,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究竟什么是翻译文学经典,然后,再思考要怎么通过具体的翻译文学经典文本本身来证明它经典特质,怎样通过翻译文学经典感性的文字表征深入到对翻译文学经典性的理性探讨,最后,我们才能对翻译文学经典特有的品格,语言,文学,文化,当前时代意义的经典性有所认识。本
4、文也将结合具体的翻译文学经典作品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系列,从这三个层面展开论述,以探讨翻译文学经典的经典化。 一、何为翻译文学经典1翻译文学的界定要想讨论翻译文学经典,我们首先应该界定清楚什么叫做翻译文学经典。而界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做翻译文学。在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一书中,王向远教授给出了翻译文学的定义:“翻译文学指的是将原作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的文本,所形成的新的作品文本。它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延伸方式。翻译文学作为一个行为过程,是文学翻译;作为最终结果,是翻译文学。我们所说的翻译文学,主要是指文学译本的最终结果译本。因此,也可以把翻译文学看作是一种文学类型。”王向远.比较文
5、学学科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1.同时,他还在翻译文学导论中进一步解释道:“翻译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类型的概念,它是以跨文化和跨国界为依据对文学类型所做的一种充分的、完全的划分,也是文学研究的一种基本层面和重要的切入点,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还指出,“翻译文学当然必须是文学,也就是说,文学翻译都能够成为翻译文学,但只有高水平的翻译者、优秀的译文,才能称得上是翻译文学,才能称得上是一种艺术,成为一种翻译创作即译作。”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翻译文学是一种依靠译入语国语言所形成的文学,它是译入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价值是通
6、过译者的翻译实现的。事实上,我们应该将其看作一个本体性概念来研究,它不仅有相对独立的类型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批判和发展译入语文化的精神价值。那些优秀的译作,往往对于译入语国的文学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意义,促进译语国文化和文学朝更完善、更理性的角度发展,作用于其文化架构,这些译作往往因此被冠以“翻译文学经典”的头衔。2翻译文学经典的定义而对于翻译文学经典概念的研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查明建的观念,他认为翻译文学经典有三种定义:“一是翻译文学史上杰出的译作,如朱生豪译的莎剧、傅雷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杨必译的名利场等;二是指翻译过来的世界文学名著;三是指
7、在译入语特定文化语境中被经典化了的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作品。”查明建.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翻译文学为研究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2期. 可以说,查明建对于翻译文学经典概念的界定还是相当准确的。简单来说这三种定义的划分,一是翻译文学史经典,二是从经典到经典(即从源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三是从非经典到经典(即从非源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在现有的较有影响的观点中,也有认为翻译文学经典除具有“文学经典”的一般特征外如布鲁姆指出的“审美的力量”所包括的“陌生性”“原创性“代表性”等,以及审美的永恒性,用伽默达尔的话说是“无时间性”,
8、即“超乎不断变化的时代及其趣味之变迁”;用布尔迪厄的话说,即“得到广大的和持久的市场”的“长久的畅销书”还尤其强调其显在的对空间的跨越性,其超民族性,在此基础上,强调翻译经典所揭示的人性的普遍性以及“人性心理结构”的共通性。另外,我们现在也已经开始抛弃了原来轻视译者或过分拔高译者的片面认识,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指出翻译文学经典是译者和作者共同创造的优秀作品,具有双重国籍的特性。总的来说,翻译文学经典的概念至少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一、译作在译入语新的文化语境中,既具有长久的文学审美价值又具有普遍的社会现实价值;二、译作的语言达到了文学语言的审美标准,又为文学翻译活动树立了典范。关于第一点,可以说是源
9、语国文学经典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的再经典化,也可以是源语国非经典作品在译入语环境中找到了适应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气候而开花结果,被经典化。另外,文学经典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没有绝对的比例标准,有的经典审美价值呈显性而社会价值可能呈隐性,相反的情况也同样可能。但无论怎样,一部经典不可能单靠其审美价值而成为经典,也不可能单靠其社会现实价值而成为经典。“翻译文学史经典”应该指在翻译文学史上产生过影响,但随着那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那个特定的文化体制消逝而不再符合当下的权威规范和大众共识的翻译文学现象。或者说,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那些确实对译入语的文学和社会产生过影响的翻译作品,只是按照现在的审美鉴赏尺度和价
10、值取向不可能再确立为经典。如同我国的那些“红色经典”现在只具有文学史的价值一样。翻译文学经典与翻译文学史的联系与区别在于,翻译文学经典必然是翻译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但翻译文学史经典不一定是当下的经典。而笔者所举的例证朱生豪所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系列,无论是在翻译文学史上,还是在如今中国的翻译文学作品中,都可堪称为翻译文学经典。王向远教授在翻译文学导论中曾给予朱生豪的翻译作品以极高的评价:“这些译作已渗透了翻译家们强烈的个性标记和风格特征,并经过了时间和读者的考验与检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艺术价值,它们已经不是一般的文学翻译,而是翻译文学。”王向远.翻译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 正如王向远教授所言,翻译文学经典会有着深深的译者烙印,它的名称与译者紧密相连,成为一种“经典”的符号。比如,我们提到巴尔扎克,就会想到傅雷,提到吉檀迦利,就会想到冰心,提到安徒生童话就会想到叶君健,以及本文所提到的莎士比亚,我们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朱生豪。它们经过时间的检验,成为一种对于原作来说相对独立的“文学作品”,也就是是简单的翻译,而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本土化、个人化的再创造,与普通的翻译文学作品相比,翻译文学经典具备更多的本土文学气质,在外国文学与本土文学之间更靠近后者,因而在中国的文学、翻译等领域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翻译
12、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 虽然说,翻译文学来源于原创文学,然而翻译文学经典作为翻译文学的一部分,其形成和建构却比原创文学更加复杂,它受到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还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接下来,将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结合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系列作品,来探讨一下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和建构。 1翻译文学经典化的外因从外因的角度来讲,社会的意识文化形态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翻译文学经典化的建构。查明建的文化操纵与利用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是翻译文学经典化研究中很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作者从宏观角度分析了1950-1960年代中国翻译文学的状况,阐释了意识形态对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重要影响。再者,在韦
13、努蒂的笔译、口译和经典形成一文中,在论及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时,也聚焦了社会文化因素,尤其是意识形态对翻译文学经典化的影响,二者都突出了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会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及文化权力的操纵。而事实上,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时期,翻译文学的确承担了“政治革命工具”的功能。就翻译文学经典与意识形态、文化权力等的关系而言,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它们,可以看出其是如何在译入语文化的操纵下,走上了文学的经典之路。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系列诞生于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白话文运动发展到高潮,因此用通俗易懂的散文化、本土化语言来翻译戏剧作品就成了朱生豪翻译的翻译风格。由此可见,文学译本诞生时期的历
14、史情境会影响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以悲剧哈姆莱特为例,其译本就是朱生豪在抗战期间完成的。哈姆莱特本身就是一个爱恨交织的复仇故事,朱生豪受当时意识形态、历史情境的影响,其译本就更能体现出一股强烈的斗争精神。朱生豪翻译哈姆莱特的目的在于表达一种民族气节,一种不甘屈服,勇于反抗的气节。在第四幕第五场中,雷欧提斯有一句话是:“冤有头,债有主,我只要找我父亲的仇人算账。”其实原文中并无“冤有头,债有主”之类的说法,这是朱生豪自己加上去的,目的有二:一是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除了哈姆莱特之外,朱生豪翻译莎剧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也可以看出朱生豪的翻译作品是受当时的意识形态影响。在当时中国饱受
15、帝国主义欺压的情境下,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对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的仇视心理也随之而生。朱生豪译莎剧,除了他导师的推动,自身家庭经济压力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爱国主义。朱生豪的弟弟朱文振在朱生豪译莎侧记中写到:“日本帝国主义欺侮中国人民气焰很盛。恰好讥笑中国文化落后到连莎氏全集都没有译本的,又正是日本人。因而我认为他决定译莎,为中华民族挣一口气是重要的动力。”正是由于日本人的嘲笑,激发了朱生豪译莎剧的动机,朱生豪毕生都在为译莎剧而奋斗,死后的唯一遗憾也是未能译完莎剧。而朱生豪所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能够走向大众,走向经典化的重要原因,也正是由于译作本身符合中国人民的心理需求,
16、语言风格适应中国本土语言的风格,传达了莎剧神韵、传译了原文的异质文化因素、满足了读者对异质他者文化需求的期待视野。除此之外,牛虻的经典化之路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时间中,我国的文学翻译工作者遵循的是“为革命服务,为创作服务”的宗旨。在那个时期,对翻译作品的选择,主要根据“政治”和“艺术”这两个标准,而在这两者中,政治是首位的。对许多翻译家来说,选择怎样的作品加以翻译,政治和思想因素往往是首先要考虑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时期翻译文学承担了“政治革命工具”的功能。而且,五六十年代正是我国向前苏联全面学习的时代,前苏联革命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风靡一时,而
17、小说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最喜爱的小说就是爱尔兰女作家艾塞尔·丽莲·伏尼契的小说牛虻 ,因此后者也跟着风行起来,成为革命文学经典之一。通过分析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系列等翻译文学经典形成的文化过程,可以揭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翻译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双重功能: “一方面是借助这些经典,丰富意识形态话语空间,强化意识形态权力话语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是为文学创作树立典范。国家对文学翻译的操纵及政治利用的文化性质使得翻译文学的经典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功能相互为用,合为一体,难以绝然分开。”事实也是如此,对于老一代卓有成就的翻译家来说,他们的翻译活动,绝不仅仅是个人的自由选择,
18、而是首先受到时代、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限制,要“择当译之本”。翻译研究中的文化学派也认为,翻译理论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原文与译本间的文字转换这一狭隘层面,而是将某个译本语境化,将译入语社会的文化、意识形态、政治、诗学等各种制约翻译的内外部因素都纳入翻译研究的范畴内加以考察。在跨文化语境下,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具有操纵作用。意识形态将那些具有政治利用潜质的翻译作品操纵为“经典”,其目的就是希望这些经典能发挥典范作用,从而强化意识形态话语,巩固其在文化多元系统中的主导性地位。2翻译文学经典化的内因显然,外因对于翻译文学的经典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正如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先生所说:“正在文学经典建构的问题
19、上,目前相当流行的,认为意识形态和文化权力可以决定一切、操控一切的观点是不尽妥当的。”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还会受到译者抑或译本本身等内因的影响。从内因的角度来讲,对原创文本进行再度创作而使其成为译本的译者是翻译文学经典化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众所周知,译者是翻译文学的生产者。自然,就成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发现,相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经过一些译者的翻译最终实现经典化,但其他译作却无法得到同样的殊荣。这足以说明译者在翻译文学经典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韦努蒂也曾经指出:“经典一经翻译,它作为语言和文学艺术品的内在品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它的价值也在译本生成的异域文化中发生了
20、变化。经过翻译,一部外国作品很可能失去其在源语中作为经典的地位,最后不仅毫无价值,而且无人阅读,终止印行。”事实上,对于译者的重要性,许多人都早有比较充分的认识,尤其是近现代不少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从实践或理论方面对译者的双语、双文化能力和文学修养的重要性进行了充分论证,这对深刻认识翻译文学经典建构无疑是重要的。但译者卓越的双语、双文化能力和文学修养只是翻译文学经典化的必要条件,并非充分必要条件。翻译文学经典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受制于许多内外因素就其中非常重要的译者因素而言。目前翻译文学经典化研究中却较少关注,尤其是翻译策略对翻译文学经典化的影响更是很少有人论及。这里,主要从译者对源语国文
21、学进行翻译处理时的语言、修辞、文体三个方面来说。翻译文学经典的遣词造句往往“注意语言的修辞、语气中的蕴涵和韵味,句法组织的细腻巧妙、词汇运用的微妙多姿、表现方式的丰富多样”,其影响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很多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莎剧中贵族语言和华丽的抒情诗体部分主要采用不押韵的素体诗,兼有口语体散文的市井语言。朱生豪的翻译却重在“押韵”,也就是诸多学者所称的追求“神韵”之美。朱生豪的译作会尽量从莎士比亚的无韵体诗歌体中寻找韵律,用诗的语言翻译莎剧,这是受朱生豪个人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蕴所影响的,也是朱生豪个人喜好追求文本语言的音乐性、节奏性所导致的。如下文中哈姆莱特的独白的描写
22、,莎翁的原作中是这样写的:“Tears in his eyes, distraction ins aspect,A broken voice, and his whole function suitingWith forms to his conceit?And all for nothing!”被朱生豪翻译为:“他的眼中洋溢着热泪,他的神情流露着仓皇,他的声音是这么呜咽凄凉,他的全部动作都表现得和他的意象一致,这不是极其不可思议的吗?而且一点也不为了什么!” 朱生豪译,莎士比亚著.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皇”和“凉”是开音反复,表达了哈姆雷特内心巨大的愤恨。译文中
23、的韵律使读者的审美意识处于积极的活跃态,使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使读者和人物的情感一同达到高潮。可以看出,朱生豪对于音乐有一种超越文字的崇拜,他在书信中写到:“音乐是最进化的言语,一切散文的'语言文字是第一级,诗是第二级,音乐是最高级,完全依凭感觉,脱离意象而独立了。凡越朦胧则越真切。”(朱生豪寄在信封里的灵魂一一朱生豪书信集,东方出版社,第11页)除了对音乐性的韵律追求之外,朱生豪对四字结构也有着独特的偏好,这也是作者受中国古典诗文的影响所造成的。朱生豪的四字结构以两种形态出现,一种是增加结构虚词构成的四字结构,另一种是四字实词短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翻译为例“目无法纪
24、的臣民,扰乱治安的罪人。”“她现在虽然仪态万方,那时候就要自惭形秽了”诸如此类的翻译数不胜数。朱生豪之后的译者越来越多地拼造四字短语来翻译文学作品。除了追求语言的韵律化和音乐性以外,朱生豪还极其注重翻译语言的通俗化、本土化。比如常常会在朱译莎剧中看到“婶子”“大娘”一类的称呼,在哈姆莱特中,出现“尼姑庵”这一地点。这都是朱生豪为了使莎剧贴近中国社会生活,容易让中国读者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所作的创造。除了朱译莎剧之外,在翻译文学黄金时期,也诞生了很多有创造性的翻译作品,如王佐良先生所译的培根的论学习,其殷夫所译的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一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郭沫若先
25、生所译的雪莱诗歌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林语堂先生对于“幽默”一词的翻译,等等。这些译作的语言艺术高超,给我国的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发展和完善了汉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最初就是表现在翻译家的译作中。傅斯年、鲁迅、瞿秋白、傅雷等作家兼翻译家都认为从翻译家的角度来吸收外文的营养,是完善中文不足的一种途径。尽管他们的有些看法受“五四”使其某些极端思想的影响,带有某种民族虚无主义的认识特征,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翻译对于译入语国文化和文学的贡献。在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用到修辞格,而随着翻译文学的影响力的扩大,这些修辞格也往往走向了经典化,这也会对译入国
26、文学的修辞发展产生积极而有益的影响,一些用法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完善和丰富了译入语过文学的修辞格。1932年,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标志着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诞生,而我国传统的修辞研究只区分“赋、比、兴”,后来汉语中一些修辞格的称呼,比如,我国对于比喻类的修辞统称为“譬喻”,后来的“隐喻、借喻、借代”都是近代从西方修辞学借用而来的,这种情况下翻译文学就是一种很重要的译介。另一个反映译者翻译策略的则是对文体的处理。莎士比亚的戏剧作为西方戏剧文体本身并不是源于中国,如今西方戏剧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莎剧作为经典中的经典,不但广为传颂,某些篇目甚至已经被收录到教科书中,戏剧这种文体也在中国逐渐走向经典化。朱生豪作
27、为系统全面的翻译莎剧的第一人,其开山之功无人能够忽视。再比如说小说这种文体,周作人曾在林琴南与罗振玉中写道“我们几乎都因了林译才知道外国有小说,引起一点对于外国文学的兴味”。可见,翻译文学的文体之于本国文学的文体的完善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当代的名家王蒙、莫言等运用了意识流、图像式等在自己的作品中。近代的意识流、散文诗等都是经过翻译文学的介绍进入中国的,这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翻译是一种创作,译者的创造力在翻译过程中得到了彰显,这也给本国文学带来了新的发展。以上,是从社会意义上的外因和译者与译本本身作为内因这两种角度来讨论翻译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建构的。三、翻译文学经典的独特性翻译文学
28、经典,作为文学经典的独特组成部分,既具有文学经典的基本特质,也具有自身独特的品格。接下来,主要从译本的非唯一性、译本的变动性、译本的时代性和译者作用的独特性这四个方面来说。1译本的非唯一性首先,译本的非唯一性是翻译文学经典区别于原创文学的重要之处。原创文学经典,如果不考虑版本学上的差异,在作者创作结束之后就定型了,具有唯一性。比如说,三国演义自罗贯中写成之后,就像雕刻家刀下完工的艺术品一样,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那一刻。而与原创文学经典这种唯一性不同的是,翻译文学经典恰恰因为自身的非唯一性,其经典地位才得以确立与巩固。如果说原创文学经典是在与其他原创作品的对比中脱颖而出的,那么一部翻译文学经典则是在
29、与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的其他译本和其他翻译文学经典的对比中确立其经典地位的。60 多年来,各种莎剧汉译本层出不穷。光翻译文体就分为两大类:散文体和诗体。散文体译本如 1954 年出版的 12 卷本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集,诗体译本如 1956 年出版的卞之琳译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悲剧,1958 年重印,曹禺译柔蜜欧与幽丽叶得到多次印刷,有 1957 年出版的吴兴华译亨利四世(上下),上海译文出版社于 1979 年、1983 年和 1984 年分三次出版的 10 种曹未风译本单行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年出版的方平译本选集莎士比亚喜剧五种,1991 1995 年出版的孙大雨译罕茉莱德等 6 种单行本
30、和选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1995 年,梁实秋翻译的散文体莎士比亚全集版本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首次在内地出版,2011 年,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才宇校译的朱译莎士比亚戏剧 31 种翻译文学作品不仅仅是译作者不同,连出版社的不同都会造成翻译文学作品的不同。但其中,最著名,发行最多,再版次数最多的,还是朱生豪译作的莎士比亚戏剧系列。简爱在1980年祝庆英的译本诞生之前,1935年出版的李霁野的译本一直是这本小说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全译本。李霁野的译本在那段时间内多次重印,拥有大量的读者。而在1980年祝庆英的译本出版后,“在整个80年代,影响最大的则是由祝庆英新译的译本。1980年由祝庆英新译的简
31、爱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初印就有二十七万册之多,其后不断重印,至90年代后期其销量竟然超过三百万册,可见受读者青睐的程度。”名利场的翻译,首先是1932年,著名翻译家伍光建根据赫次堡的节选本将Vanity Fair译成中文,取名浮华世界,这本440页的译本在其后的的20多年里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著名翻译家杨必的全译本名利场自1957年出版至今,一直是中国文学翻译界有口皆碑的经典译作。但是,杨必译本的经典化并没有终结Vanity Fair的汉译。在杨必的译本之后,先后出现了其他几种译本,主要有贾文浩和贾文渊合译的名利场、谢玲翻译的名利场、荣如德翻译的花花世界:一个没有英雄的小说、彭长江翻译的名利场
32、等,虽然早期的译本浮华世界已经败下阵去,但是新近的译本无时无刻不在窥视着杨必译本的经典地位。可以说,正是译本的非唯一性为翻译文学经典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译本的变动性就是指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不同的译者笔下会呈现出不同的风采。译本的变动性与非唯一性都是就原作与译作之间一对多的关系而言的,但侧重点不同。非唯一性关注的是译本的数量,变动性则着眼于译本的内容。同样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不同译者笔下会呈现出不同风采,就是在同一译者笔下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差异。对于前者来说,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比较著名的有梁实秋译本,朱生豪译本,卞之琳译本这三种译本,其中又以前两者的译本受众最多。对于这两
33、种译本的受众来说,有喜欢梁实秋译本的严谨文艺腔的,也有喜欢朱生豪柔化本土腔的,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同样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不同译者的笔下就呈现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当然抄袭别人翻译作品的译者不属于我们的讨论范围内。这种不同的创作语言风格,其实是翻译者有意而为之的。朱生豪在刚开始翻译莎翁剧作的时候,有参看梁实秋的译本,但是当他发现翻译出来的作品带有梁译本的印记的时候,为了避免抄袭雷同之嫌,他在之后的翻译中常常是自己先翻译,翻译完再参看其他译者的翻译版本,达到求同存异的翻译成果。而后者同一译者笔下的译文差异,则以张若谷翻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张谷若分别于1936年、1957年和1984年三译哈代小说德伯家的
34、苔丝,不仅用于其中的山东方言在数量和种类上有较大差异,就是其他句子也多有调整更换。张谷若的3个译本之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我们既不能否认它们都是哈代同一部小说的忠实译本,也不能否认3个译本的确是各自独立的翻译文学作品,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教育部给高校中文系推荐的100本必读书目中,外国文学作品中列举的是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1957年版本,而非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的其他版本。所以说,译本的变动性作为翻译文学经典的品格之一,这是由翻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文学翻译作为“二度创作”的生动体现。3.译本的时代性译本随着时代不同,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由于译入语的
35、发展变化,导致译本出现原创文学经典所没有的语言老化现象。译入语发展变化导致的译本语言老化现象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翻译中十分明显。新文化运动前,文言是官场和读书人唯一能接受的书面语言,因此文言就成为那个时期文学翻译广泛使用的语言。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白话文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的书面语言后,新的时代呼唤着新的译本。其二是叙事手法的差异,中国古典小说由于深受史传和书场传统的影响,情节发展而非人物性格变化往往是小说叙述的动力,这一点在章回小说的常见煞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中国传统小说大都是“情节动力型”的,或者说“中国传统小说正是在对故事的热衷、对情节完
36、整连贯的追逐、对因果逻辑的笃信中形成了叙事结构的情节模式。”而与中国传统小说不同,19世纪的英美小说更加重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情感的变化,情感和性格的变化往往成为小说叙事的主要动力。毋庸置疑,这也会影响到文学翻译。某种程度上来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朱生豪译本的译错、译误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外因是当时的翻译工具有限,很多词语词典和字典上都很难查找到,这时候译者只能自己造词,所造之词常常借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词语;内因是朱生豪在翻译莎翁剧作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很看重字句的原貌再现,更多地看重的是故事情节的翻译,这也就是由于传统文人受中国传统小说对故事的热衷情结所影响的结果。其三则是不同
37、时代背景下的阐释,时代精神往往赋予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时代内涵,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巨大的开放性和阐释潜能,常常会使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历史光芒的照射下呈现出各异的瑰丽色彩。这一点,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哈姆莱特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奋战精神和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已经分析过了,再次就不再赘述。4.译者作用的独特性。如果说没有作者便没有文学经典,那么没有外国文学作品和译者便没有翻译文学,也就谈不上翻译文学经典了。无论是原创文学经典还是外国文学经典,作者及其作品自身是构成经典的核心因素,译者从来不会参与其中。然而在翻译文学经典化过程中,译者的作用却成为核心因素。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在一些译者手里无法成为翻译文
38、学的经典,但是可能在另外一些译者手里成为经典。正如韦努蒂所言:“经典一经翻译,它作为语言和文学艺术品的内在品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同时它的价值也在译本生成的异域文化中发生了变化。经过翻译,一部外国作品很可能失去其在源语中作为经典的地位,最后不仅毫无价值,而且无人阅读、终止印行。”不同的译者如此,即使同一位译者翻译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译本,如张谷若翻译德伯家的苔丝的3个译本,其经典化程度也是不同的。可见,译者在翻译文学经典化过程中的作用既是不可或缺的,又是非常复杂和独特的。译者作用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译者的双语能力和文学修养方面,也体现在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上。可以说,这些因素是社会文化等因素之外制约翻
39、译文学经典化的主要因素,但是这些因素从来无缘参与原创文学的经典化建构。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在翻译文学经典化的进程中,译者的作用是十分独特的。以上四个方面,是对于翻译文学经典的四个方面的独特性的概述。四、翻译文学经典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在了解了翻译文学的定义、形成与建构和独特性之后,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翻译文学经典对于我国的影响。我认为,要想弄清楚这一问题,需要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从文学建构、社会发展以及文化和全球化视野下的文学的现代性进程这三个方面来谈。1.对中国文学建构的影响翻译文学经典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的文学,为我国的文坛注入了新鲜活力。我们可以发现,译者在翻译文学经典时所使用的语言、修辞、
40、文体等翻译策略使其在走向经典化的道路中深刻地影响我国的文学。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注意到,翻译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它拥有外来的魂魄,被冠以中国文学的形式之后就构成了译语文学中的一部分,丰富了译语文学的文学形式,已经被本土文化接受而且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是对本地文化的补充、开拓、完善和发展。所有的文学作品背后都附着一种文化,翻译文学尤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了其主体性,融合原作本身的文化元素,经过译者翻译之后融入译语文化,影响、丰富、完善了本国文化。比如在改革开放之前,沟通媒介比较单一,翻译文学起着至关重要的译介作用,读者们通过译作了解了外国的文化,同时影响着本国文化。再如,在近代的新文化运
41、动时期,胡适就曾说: “如今且问,怎样预备方才可得着一些高明的文学方法?我仔细想来,只有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做我们的模范。”王向远教授分析认为,那一时期的文学翻译,多“主张翻译文学为文学革命、为新文学的建设服务,以翻译文学来颠覆原来的文学系统、以建立新的文学系统”,强调翻译功用。通过翻译文学引进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新文学,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就扮演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自然地,这会影响到我国的文化与文学建构。2.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翻译文学经典对于译入语国的意识形态及其精神文化、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影响。翻译文学经典,之所以被冠以“经典”之名,必定因为其已经经历了时间的积淀
42、和历史的检验的,这也必将会作用于我国的意识形态及其精神文化,并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比如,晚清时期翻译兴起,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之下,随着翻译文学的兴起,新的思想学术等也随之传入国内,对国内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比如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便是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引进而掀起的改革大潮的诸多例子之一。在建国初期,大量苏俄文学的翻译,对当时国内的意识形态有着极大的影响,加固和稳定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那时的新中国,也在各方面都紧紧跟随苏联这个“老大哥”,包括文艺政策、文学创作的标准、目的和形式等。3.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影响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大量的翻译文学经典实践,对于我国
43、的现代文学经典的形成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大大加速了我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进程。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日益走向现代性进而走向世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文学日益有了一种整体意识,并有了与世界先进文化及文学进行直接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一方面,中国文学所受到的外来影响是无可否认的,但另一方面,这种影响也并非消极被动的,它更带有中国作家(以及翻译家)的主观接受-阐释意识,通过翻译家的中介和作家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影响已经被“归划”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的结合过程中,产生了一种既带有西方影响同时更带有本土特色的新的文学语言。同时,在与世界先进文化和文学进行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和
44、文学也对外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影响。因此可以预见,在当今的全球化语境之下,翻译的功能非但没有丧失,反而会更得到加强,只是体现在文化翻译和文学翻译中,这种取向将发生质的变化:翻译的重点将体现在把中国文化的精华翻译介绍到世界。在这方面,“五四”新文学先行者所走过的扎实的一步是不可缺少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翻译文学经典已经并且正在一步步地推动我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理性自信地以全球化的眼光关怀自身和世界的文化,从而更加积极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现代性进程。以上,是从文学性、社会性、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性这三个角度来谈翻译文学经典对于我国的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进程的影响。五、结语 随着全球化
45、趋势的增强,世界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加深入,翻译文学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翻译文学作为一种带有着原文化的特质而进入译入语国文化系统的文学,它精彩地发掘出译入语语言的表达潜能,大大地丰富了译入语文学的表现手法,扩大并提高了译入语文化的视界,同时它所附带的文学和文化信息都将对其文学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作为经过时间和空间实践与检验的翻译文学经典,更是在翻译文学的历史上演绎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翻译文学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的形成与建构既有意识形态、文化权力等外因的作用,同时也受到翻译文学自身品格和译者的双语能力、文化涵养及翻译策略的影响。可以说,翻译文学是作者的“二度创作”,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