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篇 第1章 第5节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国学与当代世界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究,融贯各种知识形成的思想。这个思想不是固定的,而是生长着的。研究它,不是为了博古炫耀,也不仅仅是为了存亡继绝,而是为了我们能以自己的思想自立于天地之间。国学是学术,是思想,与汉服、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国学不是既成的答案,而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拘牵与自封是它的大敌,包容与开放才是它的品格。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近代意义的“国学”一词,出现于20世纪初。其出现的背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即救亡图存。当时的人们一方面普遍承认西方学术的优越;另一方面在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对西方学术的
2、压倒性影响产生认同焦虑,担心人们对传统学术思想的迅速遗忘与放弃将导致国家与民族的灭亡。最初提倡国学者强烈意识到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的根本关系:提倡国学,非仅为学,乃为国也。然而,人们往往根据近代西方的学术分科来指责国学含混笼统,陈独秀便是如此。其实邓实在国学讲习记中已经指出,国学的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子学、理学、掌故学、文学。可是,不知为什么,人们往往觉得西方近代的学术分科天然合理,而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则没有独立成科的资格,中国传统学术只有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人们反对国学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学术无国界,世界各国都没有它们的国学,为何中国却有国学?但这种质疑是建
3、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国有所谓日耳曼学,美国有美国学,而日本也有其国学,焉有说只有中国才有国学?其实,质疑国学者既不真正在意概念定义,也没有太多的学理关怀,他们有他们不便明言的担心,有他们的言外之意。他们真正在意的,是中国能否脱华入欧,进入所谓普世文明。他们都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西”字可以讲,“国”字要不得。因为“国故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欧化是正在生长的东西;国故是杂乱无章的零碎知识,欧化是有系统的学术。这两个东西万万没有对等的道理”。(毛子水)这种决绝的态度,在一部分国人中一直延续到今天。从20世纪到今天,反对或质疑国
4、学的人,归根结底都不是出于学理或学术的理由,而是出于政治的理由,就是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这也就是为什么本来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却纠缠了中国思想界一个世纪都未有定论,而且那些似曾相识的反对理由和质疑论据不厌其烦地被人一再重复。(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1下列有关“国学”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国学是一个民族通过自己的体验研究并融贯各种知识而形成的生长着的思想。B研究国学不是为了博古炫耀或存亡继绝,而是为了使我们能够立于天地之间。C国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与现代汉服、祭拜、假古董“热”不无关系。D国学是通往现代中国思想的途径,应具有包容与开放的品格。【答案】C【解析】C项,原文为“与汉服、
5、祭拜、造假古董之类的热没有关系”。2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整理认为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没有独立成科,应该纳入西方近代学术的分科才能获得其学术或科学的身份。B质疑国学者的真正目的在于中国能脱华入欧,进入普世文明,并不真正在意概念意义。C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现在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D在现代国人中仍然存在着国学是过去已死的东西,是杂乱无章的知识,比不上欧化的学术的观点。【答案】B【解析】A项,张冠李戴,将反对国学者的观点说成了整理的观点;C项,混淆了对象,是质疑国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其实是近代西方文明)代表人类的普世文明”,因而不能推断出“现
6、在向西方文明靠拢,就是向普世文明靠拢”;D项,任意扩大范围,应是“一部分国人”。3下列不能作为人们反对“国学”的理由的一项是()A人们认为国学分类含混笼统,西方学术分科天然合理。B国学无国界,国学只有中国有,世界其他国家没有国学。C国学质疑者是建立在孤陋寡闻的基础上的,德、美、日都有自己的“国学”。D出于政治的理由,认为国学有碍于中国的现代化。【答案】C【解析】C项,是整理运用例证对反对国学者的批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近年来,很多教育工整理都在反思:50年来,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没有培养出类似陈寅恪、王国维那样的一代宗师?反思的结果,大多归罪于目前大学过细的专业划分,认为目前大学的学
7、术研究和学生培养,分工有余,合作不足。于是,不少专家振臂高呼,倡导通才教育,走通才之路。一些研究工整理,勇开风气之先,尝试着走出狭隘的专业领域,纵横驰骋,从先秦到当代,一路拼杀下来。可问题也随之而来,十几年下来,众多的学术论著不过是在同一个水平上克隆自己。说得过分一点,一堆著作,可能不敌一篇真正有价值的论文。一些大学也尝试着突破既有的专业体制,纷纷成立各种实验班、基地班,文史哲混合教学。所有这些做法,都体现了现代学术的焦虑。大家都寄希望于未来数年,通过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属于自己时代的“大师”。这可能吗?至少我是持怀疑态度的。目前,一些大学设置的实验班、基地班,文史哲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倒是很齐全
8、,但是教唐宋文学的教师和教唐宋历史的教师,各研究各的,给学生上课也是各讲各的。教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教出来的学生?因此,在我看来,这种教育充其量是拼盘教育,并无新意;甚至是画饼充饥,解决不了问题。常识告诉我们,拼盘虽然好看,但是,最好的菜肴,是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拼盘教育,好看而不中用,与过去的教育方法并无本质区别,是换汤不换药。所不同的,只是把各门学科的概论一股脑儿地灌输给学生。这样的灌输,如何叫我们的学生“通”起来?因此,我认为,所谓通才教育的“通”,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知识层面的“通”,二是精神层面的“通”。进入知识层面的“通”,文献学是必由之路。北宋词人晏殊有这样一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
9、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王国维称之为人生第一境界。其实,移之于读书治学,同样是绕不过去的一种境界。任何一个用功用心的读书人,博览群书,积以时日,当然可以获得很多知识。但是,如果没有科学的方法,依然不过是两脚书橱,两眼茫然。那些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人,经过传统文献学的训练,才能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才有可能“望尽天涯路”。进入精神层面的“通”,仅靠用功用心还远远不够。东汉的王充在其论衡·超奇中将当时文人分为五种,即俗人、儒生、通人、文人、鸿儒。他认为鸿儒是最高的典范。评判这些文人的等级,并不是以读书多少为标准的,而应当看他是否有通融的思想境界和深邃的思想修养。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曾说:“
10、天下有博而不精者,未有不博而精者也。”或许可以引申到学问领域,博大而精深是大师的境界;而杰出的学者只是精深而已。博大是前提,精深是目标。博大精深,这才是“通才”的真谛。近代以来那些成功的学者,如陈寅恪、王国维等,与时俱进,敏锐而果敢地抓住了他们所处的时代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从而为20世纪的学术研究事业开创了全新的局面。因此,笔者认为,通才教育不能是拼盘教育,其意义更多地应当体现在知识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双通”。(摘自中国教育报)4下列对“通才”教育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目前,一些大学设置了实验班、基地班,文史哲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很齐全,但这和通才教育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B所谓通才教育
11、的“通”,应包括知识层面的“通”和精神层面的“通”两个方面,只要用功用心就可以实现知识层面的“通”,而精神层面的“通”仅靠用功用心是远远不够的。C要真正成为通才,首先应该博览群书,而仅仅获得很多知识却没有科学的方法,依然不过是两脚书橱。D通融的思想境界和深邃的思想修养是通才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E陈寅恪、王国维等人是近代实施通才教育后培养出来的通才学者。【答案】BD【解析】B项,“只要用功用心就可以实现知识层面的通”表述有误,根据第五段内容可知,还要有“科学的方法”;E项,无中生有。5下列关于本文谈论的核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拼盘教育中看不中用。B如何实施通才教育。C通才教育不是拼盘教育
12、。D通才教育的必要性。【答案】B【解析】本文前几段主要谈论了当下通才教育的误区;第五段谈怎样进入知识层面的“通”;第六段谈怎样进入精神层面的“通”。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B。6文中画线的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_【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整理将目前一些大学实施的通才教育比作拼盘教育,把这种做法比作“画饼充饥”,形象地说明通才教育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播各门学科知识,这样下去将无法解决问题。7根据文意回答:怎样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通才”?答:_【答案】经过传统文献学的训练,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知识层面的“通”;拥有通融的思想境界和深邃的思想修养,并能与时俱进,把握历史
13、机遇,开创学术研究事业的新局面,进入精神层面的“通”。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技术与发明不断应用于城市生活,城市变得更具公共性。我们先从中西方“城市文明”的滥觞与演变中,大致勾勒一下人类城市文明的历史轨迹。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城”是指有防御性围墙的地方,能扼守交通要冲,防守军事据点和军事要塞。“市”是商品交换之地。我国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即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率获得提高,古代城市开始出现并获得发展。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又出现了新
14、的特点:(1)发展和分布重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重心南移的态势;(2)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东南沿海港市兴起;(3)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镇”。到了宋代,商业进一步繁荣,城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有统计推算,北宋东京(开封)人口实际已有150万至170万之众,达到10万户的城市亦有40个之多。到了清代,1840年,中国城镇总人口已由唐代的大约800万上涨到大约2400万,主要城市除人口超过100万的特大城市北京外,在江、(运)河、海岸的苏州、南京、扬州、杭州、广州、汉口、福州、佛山、天津、厦门、上海等工商业城市的人口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中国近代城市的文明,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以及
15、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这一时期,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比较快,除了商埠城市、租界城市有所发展外,还兴起了一批受帝国主义控制的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如青岛、大连等;兴起了一批矿业城市,如唐山、焦作等;兴起了一些铁路枢纽城市,如郑州、徐州、蚌埠等;兴起了一些民族工商业城市,如苏州、无锡、常州、南通等。但这一时期也是大运河沿线城市衰落的主要时期。我国城市文明由古代文明向近现代文明转变,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但我国城市近现代化文明的形成是以血与火为代价的,体现着我国人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争得“城市文明”而做出的种种努力和牺牲,是我国城市文明史的重要篇章。8下列对“城”“市”
16、发展演变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城”和“市”是两个概念。“市”是商品交换之地,它的出现要比“城”晚。B到了1840年,中国大城市总人口已由唐代的大约800万上涨到大约2400万。C我国最早的“镇”出现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比我国最早的城市的产生要晚很长时间。D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沿江、(运)河、海岸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答案】C【解析】A.文中没有说“市”的出现比“城”晚。B.“中国大城市总人口”有误,原文是“中国城镇总人口”。D.沿海城市只是“兴起”。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的表现的一项是()A商周以及春秋战国时代,随着铁器的普及应用,农业生产率获得提高,古代城市开始出现并获得发展。B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南升北降、重心南移的态势。C宋代,商业进一步繁荣,城市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达到10万户的大城市有40个。D近代,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也比较快,兴起了一些铁路枢纽城市。【答案】B【解析】“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文明”应体现为“技术与发明不断应用于城市生活”,而B项说的只是城市发展的态势。10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近代,随着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各种类型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转让及技术服务合同2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门窗材料采购及安装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个人信用担保二手房购买贷款合同样本3篇
- 武汉托管班2025年度教师招聘与素质教育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勘察设计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度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仓储物流中心设施维护与安全管理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合同风险评估合同2篇
- 深圳市2025年度房地产股权交易合同(含工业地产)3篇
- 二零二五版二手房买卖合同补充协议(历史遗留问题)范本3篇
- 2024年黑河嫩江市招聘社区工作者考试真题
- 第22单元(二次函数)-单元测试卷(2)-2024-2025学年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含答案解析)
- 蓝色3D风工作总结汇报模板
- 安全常识课件
- 河北省石家庄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
- 小王子-英文原版
- 2024年江苏省导游服务技能大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中考英语阅读理解表格型解题技巧讲解(含练习题及答案)
- 新版中国食物成分表
- 浙江省温州市温州中学2025届数学高二上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保安公司市场拓展方案-保安拓展工作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