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案设计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案设计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案设计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案设计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案设计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消息二则放学日粽 *1 .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与意义,感受作者体现 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2 .把握课文的新闻要素,理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欣赏新闻 写作的艺术。3 .掌握消息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放学过程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1949年4月21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 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 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机会。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是怎样打响 的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作者简介:毛泽东(189

2、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人 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 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同时也是优 秀的诗人与书法家。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 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 21 日 , 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文体链接:新闻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 广播、 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

3、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即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 把握文本内容1 明确新闻要素:新闻的五要素(五个 W)是: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 (Who)、何事(What)、何故(Why)。有的还加上如何(How),成为新闻 “ 六要素 ” 。练习: 找出这则新闻的“ 五要素 ” 。明确: 在这则新闻中, “ 五要素 ” 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不到二十四小时);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

4、胜利南渡长江;何故: 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 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2 明确新闻基本结构: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 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 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 后 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 是消息的眼睛, 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 说明原因 , 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 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 或做内容提要。导语: 一般指新闻开头(即 “ 电头 ” )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 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 是消息的主干部分, 紧接导语之后, 对导语

5、做具体全面的阐述 , 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 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背景: 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 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语: 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3 练习:阅读课文, 找出它的导语、 主体和结语。明确: 导语: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

6、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放, 直取对岸 , 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 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 命令。4 思考: 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 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比较完整地告知, 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你又会如何说呢?明确: (1)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完整地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3)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 地点在芜湖、安

7、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放, 直取对岸 , 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目标导学三:品读语言, 体会作者情感1 揣摩下面句子, 体会其内涵和表达的情感。(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 。明确:“ 摧枯拉朽 ,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 ” 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经营了三个半月” 极言准备得充分, 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

8、可破的, 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 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在对比中愈显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 敌军不堪一击。(2)长江风平浪静, 我军万船齐放, 直取对岸 。明确: “ 风平浪静 ”“ 万船齐放 , 直取对岸 ” 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状态。这可以说是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 渡江战斗如有天助 , 江景美丽 , 军威壮观 , 犹如一幅景物画, 令人赏心悦目, 传达出作者的兴奋与喜悦。(3)不到二十四小时, 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 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现正向繁昌、 铜陵 、 青阳 、 荻港 、 鲁港诸城进击中。明确:“ 不到 ”“ 即已 ”“ 正向 ” 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

9、“ 突破 ”“ 占领 ”“ 进击 ” 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 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2 朗读课文 , 说一说本文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抽生朗读 ,大家评议 )明确: 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3 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 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三 、 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三十万(兵力)胜利南渡(结果)导语 英勇 渡过(自豪)主体我军 万船齐放 、 直取对岸 、 突破 、占领(英勇无畏)敌军一一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不堪一击)结语英雄式坚决地执行(赞扬)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

10、、导入新课1949年4月22日2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 我 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 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一则全面报 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全文,整体感知1 .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 总领了全文?明确: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 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 渡江区域。这个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2 .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渡江三路大军时间

11、兵力渡江人数中路军(安庆一芜湖)二十日夜一二十一日夜三十万三十万西路军(九江一安庆)一十一日下午五时一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三十立力三分之二东路军(南京一江阴)一十一日下午五时一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三十立力大部3 .从新闻要素把握文章内容。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 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

12、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明确: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 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 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次写西路,详写。最后写东路, 详写。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 , 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 , 敌人毫无退路, 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显。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1 新闻的语言具有准确性, 请从文中选例

13、分析。(1)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明确:“ 突破 ” 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 越过 ” 则不准确 ,因为 “ 越过 ” 的对象是静态的, 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 渡至 ” 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 “ 到达 ” 则太宽泛)。 “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 , 时限明确 , 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如用“ 共 ” , 则时限不明 , 一般化 )。 “ 至发电时止” , 时间比 “ 现在 ” 更为确切。用 “ 余部 ” 这一军事术语比用“ 剩下的 ” 更为准确得体。(2)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 无锡段铁路线。明确: 用 “ 歼灭及

14、击溃” 而不是笼统地说“ 消灭 ” 或 “ 打垮 ” ;对 “ 要塞 ” 用 “ 控制 ” , 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 “ 长江 ” 用“ 封锁 ” , 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 铁路线 ” 用 “ 切断 ” , 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 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2 本文语言也具有鲜明生动、 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 请从文中选例分析 。(1)“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 , 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 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 ” 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 又可见我军神勇, 感情色彩鲜明。(2)“ 百万大军”“ 一千余华里” 气势豪迈, 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