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_第1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_第2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_第3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_第4页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把握教材编写体系 凸显单元语文要素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 解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解析“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是小学语文能力发展的长 线目标,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随着年级升高,该目标成螺旋式上升,形 成序列(见下表)。从教材编排体系看,语文要素在单元之间、各册之间具有连贯性。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一语文要素, 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 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而四年级 又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中学习,由浅入深分别为:学习 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把握几件事的主要内容、 把握叙事性长文章的 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有了五、六年级更高目标的把

2、握文章主要内容 的要求与策略。四上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 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古诗三首和延安,我把 你追寻,这两课应该按照古诗和现代诗的规律去教学,不要机械地落 实单元语文要素。习作“写信”,应按照应用文的要求去教学,让学生 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学会写信,并感受书信语言的自然与亲切,感受 书信带给人们的“见字如面”的亲切感。而要真正体现和需要落实本单 元语文元素的, 是教材的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梅兰芳蓄须 ,“阅 读链接”中的难忘的一课,以及语文园地里的“交流平台”栏目。二、教学建议(一)体现单元语文要素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1. 把握每件事的主要

3、内容,要体现叙事写人类文本的特点。叙事写人这类文章的特点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表现人物的特点或 品质。四上第四单元的文章是通过一件事表现人物的特点; 四上第七单 元的文章是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 过三件事表现少年周恩来的国家大义, 梅兰芳蓄须通过五件事表现 梅兰芳的民族气节。这一类文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主 要事件, 用“在什么情况下, 谁做了什么事” ,或者“谁在什么情况下, 做了什么事”的方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 件事分别是“修身课上, 周恩来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的志向”“少年周恩来刚到奉天,听伯父说中华不振,疑惑不解”“周恩来

4、在外国人占据地,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欺压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 华不振”。2. 串联事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要关注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多件事文章的主要内容,用“串联法”来概括。把几件事串联 起来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1)紧扣主要人物,重点明确。写一件事或者多件事的文章,往往不止一个人物。多人物事件中, 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把握事件,表达的意思或意义是不一样的。如为 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第一件事中有两个人物,就单个事件而言,可以 从魏校长的角度概括成“修身课上,魏校长听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回答感到震撼和赞赏”,也可以从周恩来的角度概括成“修 身课上,少年周恩来说出

5、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但从整 篇文章而言,主要人物是周恩来,这件事的概括一定是第二种,不能是 第一种。因此,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文章的主要人物,然后 每件事都要从主要人物的角度来把握。 同样, 串联多件事时也应该从主 人公的角度来概括。2)有序排列,条理清楚。写多件事的文章,为了表达的需要,作者往往会采用不同的顺序排 列事件,但在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时要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如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采用先果后因的方法写, 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但概括和把握主要内容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将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排列成“耳闻中华不振目睹中华不振说出志向”,这样的表达,条 理更清楚

6、、更明白。(3)整合事件,语言简洁。串联事件不是将事件简单地相加或合并,而是要思考这些事件中哪 些是重要的,要凸显出来;哪些内容可以整合;哪些语言可以删减,力 求语言的简洁和通顺。 同时,要注意用上能体现事件之间关系的连接语, 使表达更准确。 如梅兰芳蓄须 一文,在众多的事件中, “藏身租界” 是次要事件,在文中也是一句话描述,且与“深居香港”同属于用“躲 避”的策略来拒绝日本侵略者,概括时可以整合在一起,主要内容可以 表达为“抗战时期,梅兰芳为了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戏,远避香港,蓄 须明志,靠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设法大病,直到抗战胜利才剃 须登台演出”。事件按事态越来越严峻的顺序排列,用

7、表示递进关系的 “甚至”来连接。(二)让学生充分感受鲜明的人文主题1. 抓住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博大的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 17自然段的教学, 我们要引导学生抓住 关键词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周恩来当时的感受与思考。让学生 说说自己对文本中“沉重分量”的理解,感受祖国和人民遭受的苦难与 屈辱的根源是贫穷落后、国弱被欺、落后挨打。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 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这句话,抓住关键词“像一团烈 火”和“一直燃烧”,说说自己的理解,感受周恩来少年时期就具有满 腔的爱国情怀、胸怀拯救国家民族的远大志向。2. 抓住每件事背后经历的困难和危险,感受高尚的民族气

8、节。梅兰芳蓄须一文,引导学生理解梅兰芳经历的事件和拒绝的办 法以及在此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和危险, 感受艺术家的民族气节。 视艺 术为生命的他,宁可选择承受虚度艺术生命的精神折磨,也要“藏身租 界”“深居香港”;宁可选择卖房度日,也要坚持蓄须明志;宁愿冒着 生命危险设法生病誓死抗争, 也绝不为日本侵略者登台演出, 而抗战一 胜利他就剃须登台演出。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充分感受困 难不断升级,危险不断加剧。这样的表现,这样的对比,更凸显了他的 爱国之心、民族气节。3. 抓住人物的行为,感受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样,难忘的一课中,台湾年轻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我是中 国人,我爱中国”,认真而吃力地

9、说着中文、 教着中文,热情地领着“我”参观并向“我”介绍。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行为中感受主人公深厚的爱国 之情,彰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三)体现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内在联系1. 注意把握语文要素的前后联系,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第 22 课是本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精读课文。在学习第 23 课略读 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 用好语文要素在教材 中的内在联系。在把握每件事主要内容时可以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引导 学生运用第七单元“什么情况下,谁做了什么事”和第四单元“起因、 经过、结果”的方法,自主尝试着说说每件事写了什么。在串联事件把 握文章主要内容时,让学生迁移和运用第 23 课的学习策略,尝试着将 多件事串联起来, 成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在过程中初步形成把握 多件事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2. 把握单元内容各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知识体系。统编教材每个单元都由多个板块组成,各板块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和体现这一联系。 “交流平台”栏目进一步强化了语 文要素,梳理总结和提炼了学习方法。本单元的“交流平台”围绕如何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对话的形式呈现,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小伙伴的对话,梳理出三种常用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用第二和 第三种方法启发学生回顾第四、第七单元内容来交流; 用第一种方法引导学生从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