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单元 精神家园 教学设计苏宁峰 编写单元教学要点一、通过本单元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与能力。二、注重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微观品味语言的能力。三、引导学生感受各篇作品在文体、手法、语言上的不同个性表达特色。四、开设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将知识与能力的养成相结合,知行合一,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与提高思考能力。9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文章主旨。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全文结尾的结构作用及主题意韵。3、展开交流与讨论,超越故事表象,深入生活与生命的内涵中,学习和思考人生哲理,建构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深研精思,了解与把握文
2、章的主题及结构。难点:延伸拓展,结合自身生活与现实生活,体味蕴含在其中的生命哲理。【媒体准备】用电脑编辑制作相应的课件(用WORD或POWERPOINT编辑)。【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概写其故事梗概。3、在诵读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全文的思想感情,完成“阅读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主题方向提出的导语。示例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人的看法也是一样的。关于人曾有过许多定义,有一个定义你也许会不同意,但你一定不能不思考,那就是:“人是欲望的动物”。对于人来说,现实生
3、活就是欲望的大海。生命也许就是驾一叶扁舟在欲望之海中奋力拼博的过程。在这过程里我们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的滋味。而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作家却用文字记录下了可贵的思考,启悟我们驻足凝望来路与去向,激情与现实,生命的过程与价值等等。现在就请我们参看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散行板书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设计说明】导语是一节课的序曲,起着确定基调、引发兴趣、营造气氛等等方面的作用。优秀的导语应该是有具体情境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的。因此,每位教师都将有最适合自己教学需要与情境的导语,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参考。二、作者简介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
4、大学学习,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退学回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后来又几度出国游历考察。这一切经历为他日后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1910年10月他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他的主要作品:战争与和平、童年、少年、一个地主的早晨、琉森、哥萨克、安娜卡列尼娜、魔鬼、复活等等。(散行板书主要作品名称)三、检测预习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积攒( ) 铁锨 ( ) 贫瘠 ( ) 广袤( ) 罂粟( )( ) 咫尺( )2.解释下列词语或用下列词语造句。集思广益:辗
5、转反侧:熠熠发光:四、请学生复述课文1.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叙述,也可以采用不同的顺序。角度提示:(1)帕霍姆的角度(2)故事叙述者的角度(3)巴什基尔首领的角度(4)其他角度2.学生复述。学情预测这个教学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概括表达的能力。学生多会按照故事本身的情节发展来概括。但教师在引导时多注意对学生的思维角度与叙述顺序进行创意指导,这样更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与发展。3.师生评点。评点标准:故事完整、叙述条理清晰,有层次感,语言流畅等等。五、课文分析。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列出问题。(投影或板书)(1)比较标题:A.帕霍姆需要多少土地 B.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思考:这两
6、个标题哪一个更切合文章内容?而课文为什么选择第2种?(2)进一步比较分析标题:结合课文,思考:A.他需要多少土地? B.他想要多少土地? C.他能要多少土地?学情预测教学中应重视对学法的指导。对于这样一篇长文,应该选择一个良好的切入点,然后提纲挈领,进入教学的重点,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我以为本文标题就是一个富矿,它与文章的意旨,结构层次都有着较密切的联系。这两道题的难度较大,教师最好能将以上的问题再细化,设立引领的台阶。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小组或个别指导。3.明确:第(1)题:A答案中的帕霍姆只是文中具体的一个人,若以此为题,则他的故事只是他自己的故事,无法在读者心中引发起属于自己的
7、思考与感触;而B答案中的一个人既包括了帕霍姆这样一个人,又包括我们读者,在称呼上更具情感意味;这样在阅读之后,我们将会通过帕霍姆的故事引发共鸣,从而深切地思索个人的生命意义与追求。只有这样,文章才更富有启人深思的力量。第(2)题:见板书。六、布置作业1.完成文后的“阅读练习探究”第一、二道题。2.参看下面的提示,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发挥想像,写一段故事。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附板书设计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生活情况(财产)心情(结果)需要多少土地五十公顷属于自己的土地心中充满欢乐想要多少土地生活比以前强十倍不满足,苦于自己土地太少能要多少土地想获得比以前
8、多十倍的土地死亡,获得了六英尺的土地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参考方案角度:从文章结尾效果的角度提出的导语。对于写作,古人曾经提出过很多富有启迪意义的经验总结。比如说“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其中的“豹尾”指的是指文章结尾时应当精警有力,鞭辟入里。也有人总结说,文章的结局当如撞钟,余韵悠扬。说法各有其理,但都要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与情境来具体确定。课文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的结局也很有特色。文章以帕霍姆的美好生活开始,以最后的死亡而结束,显然是一个悲剧。但是作者如果仅仅告诉我们这悲剧的结局,文章可能只会让人在一片惋惜声中结束,却无法引人深思。文章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那么,请同学们试想,作者在全文结束
9、的时候启发人们对于悲剧进行深入的思考的呢?二、课文分析。1.学生讨论交流“阅读练习探究”第一题与第二题,教师指导。2.师生讨论明确。第一题:死亡是最好的讽刺代言人。一个以追求幸福生活开始的贪欲最终死于贪欲的追求中。这样的回答不仅简洁,而且深富讽刺的力量感。最后的“六英尺”以极小反衬前文的不断膨胀的财产追求,精警有力,同时也启发人们的思考:对于生命而言,人们需要什么样的追求;什么样的欲望才是合乎生命逻辑的等等。第二题:本题是关于总体把握的问题。一般而言,这样的题目选项言之成理即可。但我个人以为课文胪列的四种选项中1、4较妥贴,而2、3两项则有矫造之意,离题旨甚远。学情预测关于第一道题,学生在整体
10、把握上可能偏重于主题的思考,建议教师能在讲解中渗透学法教育。引导学生从意旨、结构方面构建起相应的知识结构。第二道题相信学生大部能较好把握,建议教师在讲解时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主旨与关键词句之间的关系。三、交流与活动。(一)针对上节课布置的第2道题,师生进行讨论交流。题目回放:如果帕霍姆死后灵魂有知,那么,你认为他会有怎样的行为、思想与心情。1.检查作业,讨论交流。2.请几位同学上台发言,阐述看法。学情预测本题的基本训练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将课内外结合,能将理解与想像进行很好的结合,并且训练良好的交流与讨论能力。预测学生大部分会谈及“后悔、改过”等内容,但建议教师能更深入地引导学生,一则避免思维陷入集体
11、性的单调,二则要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生命、欲望、价值”等问题。(二)帕霍姆死亡的真正原因调查与思考。1.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教师板书问题。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疲劳而死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膨胀的贪欲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由合理的欲望到膨胀的贪欲,由充溢着灵魂的幸福感到被欲望灼烧的痛楚感,再到对死亡的恐惧感,帕霍姆的经历显然点燃起我们对于生命本质的深深思考:超出我们需要,超出我们能力的追求能在多大程度上给我们带来幸福感?我们生命中的幸福感又应该通过怎样的节制而获得充实?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生命认识与价值追求?学情预测关于“表面原因”与“深层原因”的思考,相信大部分学生
12、能够较好地总结明确。但对于“引发的思考”,学生的认识可能就会比较浅近,建议教师教学时能结合生活中的某些实例,或者假设某些情境引导思考的深入。在创设这些情境之后,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言,良好的课堂讨论情境将有助于思维训练与教学目的的达成。四、作业布置。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本课相关的练习。2.预习黑羊,具体要求:诵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文章意旨。3.思考: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像,构想文中诚实人的最后结局。附板书设计帕霍姆死亡的表面原因帕霍姆死亡的深层原因原因分析所引发出的思考10 黑 羊【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情节内容。2、通过精读与深思,了解诚实人到来前后社会生活的变化
13、,探究原因。3、展开交流与讨论,进行比较阅读,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学用结合,以利于敏锐思维的训练与良好心性的养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精细的引导分析,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难点:在比较阅读之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进行讨论交流,以促进心智的成长。【媒体准备】1、用电脑编辑制作相应的课件(用WORD或POWERPOINT编辑)。2、第二课时前通过网络收集相应的课堂讨论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要求】1、预习黑羊,具体要求:诵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文章意旨。2、思考: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发挥想像,构想文中诚实人的最后结局。3、阅读第一单元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了解作者的基本观
14、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参考方案一角度:从文体及其含义的角度设置导语。在思想者的眼睛里,这生命的世界无疑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到处都是寓言盛开着的意味深长的微笑。蚂蚁辛勤的脚步里有勤奋与幸福的悄悄话,小狗愤怒的咆哮里有英勇与忠诚的精神;那看似丑陋的乌鸦叨起石头往瓶子里填出水来的时候,那石子分明是智慧在闪闪发光;而聪明的狐狸用欺骗的手段获取了属于老虎的光荣与威势,那份得意的背后却又烛显出属于生命世界的残忍与狡黠我们生命的成长需要这样一双智慧的眼睛,帮助我们采撷欢乐与智慧的花朵;我们生命远行的脚步需要这样一双智慧的眼睛,装点我们生命的美丽与芳香。今天,就让我们从一则寓言中扬帆远行,到辽
15、远的世界里去采撷智慧的花朵。参考方案二角度:从内容与文体相关的角度设置导语。假设生活是一条河,假设我们都是渔夫,那么,鱼在哪里呢?古代的庄子站临河岸,见流水悠悠,不禁恍然入境,似乎身与鱼俱,不禁感慨到:“鱼儿好快乐啊!”他的朋友却反问说:“你又不是那鱼儿,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那智慧如水的庄子,巧妙地回答:“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庄子的鱼儿在庄子的故事里,庄子的故事里鱼儿流到了我们生命的河流里。于是,我们的生命长河中,便有了许多美丽的庄子、孔子、老子,也有许多伊索和卡尔维诺,他们都是思想最美丽的鱼儿。最终啊,我们生命长河里,也将有我们自己思想美丽的身影。【设计说明】导语
16、可能是一节课最为嘹亮动人的眼睛了。好的导语设计显然与教师个人对于课文的了解把握、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设置、学生集体心理的了解与尊重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导语设计将与情境与目的密切相关。考虑到本文的寓言的文体性质与深奥的内容,我们在设计时如能化难为易为趣,将可能克服学生畏难的情绪,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二、作者简介。 卡尔维诺,意大利作家。他用知识、趣味和想像进行了一场文学实验,创造了一个奇特的文学世界,把小说变成了读者都可以自行参与的开放文本。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寒冬夜行人、命运交叉的城堡;中篇小说帕洛马尔、看不见的城市,短篇小说系列宇宙奇趣等。三、课文分析。1.疏通字词。【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
17、名:占有)。【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堵墙,形容十分贫穷。也说家徒壁立。2.学生讨论交流上节课布置的作业3。问题回放诚实人最后的结局。3.师生交流,明确:可能的结局:A诚实人死了。(饿死的、穷死的、自杀的)B诚实人疯了。C诚实人也成贼了。D诚实人变穷人,被富人雇佣。参考比较资料1原文作者有一个结尾。写道:“唯一诚实的只有那个诚实人,但他不久也死了,是饿死的。”参考比较资料2课文中预示“诚实人”结局的相关资料:“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不到一个星期,诚实人就发现自己已经一文不名了;他家徒四壁,没有任何东西可吃。”“现在,那些富人发现,如果他们天天去桥上,他们很快也会变穷的。”学情预测这是
18、全文提纲挈领的一道题。学生在回答时需要调动和运用自己的理解力、想像力与表达力。因此,教学进行的时候,还应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解释他所想像的结局。这方面的训练对于一位初三学生来说,大部分应该都能有基本合理的判断,只是需要引导他们在解释过程中深入文本,以期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时更充分地进行思维与能力训练。4.围绕“诚实人”进行课文精读。(1)学生阅读课文,教师板书问题。A请从课文中查找并概括诚实人到来之前的社会生活情况。B请从课文中查找并概括诚实人到来之前的社会生活情况。学情预测这两道题是上一个教学环节的深化延伸。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检索与简单的概括能力。就“查找”能力而言,初三的学生应该是有能力。难
19、度将出现在概括的环节,尤其是B题。但这样的概括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把握课文主旨,这就要求教师要能分解这些问题,为这些问题设置相应的阶梯,以逐步引导学生的思想。(2)师生讨论,明确。(具体分析见后附板书)四、作业布置。1.文中三次谈到人人“都是贼”,对于这“贼”的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分析。2.总结归纳课文中关于贫富分化的原因。3.阅读第一单元课文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总结归纳作者对于贫富分化原因的判断。附板书设计板书一诚实人可能的结局:A诚实人死了。(饿死的、穷死的、自杀的)B诚实人疯了。C诚实人也成贼了。D诚实人变穷人,被富人雇佣。板书二诚实人到来前后社会生活比较:到来之前诚实人到来之后
20、幸福:偷窃上的平等贸易的实质:双向欺骗日子平衡:没有贫富分化更多的人变富,也有更多的人在变穷富人越来越富,穷人是越来越穷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分工与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同点个个都是贼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参考方案角度:从课文寓言旨意相关的内容入手设置导语。黑羊是一篇理解难度较大的寓言。但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更饱满的斗志与热情。我们的理解力需要帮助与启发,更需要趣味,那么,就让我们今天的学习从一则有趣的寓言里起航古老的从前有一个城邦,城邦里有位智慧而受人拥戴的老国王。一切都显示这将是一个童话般美好的世界与人生。但是大风起于青苹之末,一眼无名的泉水改变了这一切的美好。一位樵夫上山打柴时发现了这眼泉水,
21、在喝过之后发现它异常的甜美。于是,这眼泉水所在地便成了旅游圣地,而那水也便被神话为“神水”,据说有许多神奇的功效。所有喝过那眼泉水的人都有了一个悄悄的变化,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他们所热爱并拥戴的老国王由于深居简出而没有喝过那眼泉水,所以,他保持着那原来那固有的行为与思想,但此时,所有喝过水的他的臣民却视他为怪人。大家没有办法理解他的古怪的思想与行为。他们决定要放逐他。可怜的国王只好在一个聪明的臣子的指点下也喝了泉水里的水,于是,国王出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他又被接受了,世界与人生在所有人的眼中又重新变得美好。聪明的同学们能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吗?【设计说明】这则寓言的寓意大体在于
22、说明“真理或普遍认识的相对性”或“人性”的问题。同学们能言之成理即可。这个导语的设计是为着承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第一题。这个问题涉及到对文章寓意理解的大问题,所以不能不着力。同时又考虑到本文的意旨的深奥与理解,所以,考虑从一个与此意旨大体相关的寓言故事入手,以吸引学生,营造一种思考的气氛。如果能有更浅近的例子,效果当会更好。当然,也可以有其它的角度来设置导语。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承接上节课,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2)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3)到了晚上,他没有携带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呆在家里
23、抽烟读小说。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桥下流过的情形。2.师生讨论明确。第一道题:此处的“幸福”可以被理解为包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这样一种建立在欺骗与偷窃,掠夺与荒诞逻辑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秩序,竟然可以因为罪恶与卑鄙的平等而令人产生幸福感。第二道题:“这样的逻辑”指上文的“纵使他想什么都不干地过日子,可他没有理由妨碍别人干事”。第三道题:读小说,看河水,可以理解为:轻松、闲暇、精神愉悦学情预测三道词语释义题难度各不相同。第二题考查方向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的检索能力,难度值相对较小,相信大部分学生可以查找到,或者可以查找与类似的意思;第一道题在准确的理解与表达上的难度最大,因为涉及到全文的深刻反讽意
24、味的理解与把握,涉及到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与思考的程度,建议教师一则降低难度,设置相应的理解阶梯,二则对于学生的答案不必过于苛求,言之成理即可;第三题课文中有,学生能大体理解其中的象征意味即可。3.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并讨论上节课布置的练习题一。问题回放文中三次谈到人人“都是贼”,对于这“贼”的含义,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分析。4.师生讨论交流明确。建议教师设置相应的问题阶梯帮助学生理解。比如:(1)生活中“贼”给人的印象是什么?(2)分析三次“贼”出现的情况,然后思考:这“贼”在任何一种社会情况下都有一种固定不变的性质,那么,这种性质是否可以有象征意味的理解呢?是否是造成社会秩序的原因呢?
25、明确:这“贼”应当有象征的意味。可以被理解为“人性的本质”,具体的分析下去,其实是指人类自私、欺诈、冷酷的本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秩序显得荒诞,而且不管社会秩序如何变化,社会如何演进,而作为基础的人性总是不变的。在这个意义上,文章更多了冷峻与讽刺的意味。学情预测这道题的理解难度很大。但却是理解把握文章的关键。所以,建议教师深入研读文章,并设置相应的问题台阶,以帮助学生理解。当然,如果学生觉得困难的话,还有一种方法,那便是跳过这个环节,直接进入下一个教学片断,因为比较阅读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答案,那么,再返回来理解,问题也许就简单了。三、比较阅读。1.学生交流讨论上节课布置的作业之2与3。问
26、题回放总结归纳课文中关于贫富分化的原因。阅读第一单元的文章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总结归纳作者对于贫富分化原因的判断。2.师生讨论交流,明确:原因是“贼”的本性。也就是指人性的自私、欺诈、冷酷的本性。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的最后一段有这么几句话可参照阅读理解:我曾打算解释为什么有贫穷和富裕,可是最终却归结为一句话:“世界是不公正的。”从根本上说,我们人类是自私的,我们首先想到我们自己,以后也许会想到别人。四、交流与活动。目的:这个活动环节设置目的在于拓展延伸,同时训练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及整理表达的能力。如果现实条件不足,也可考虑开展这个环节的活动。建议:这一个环节最好是事前布置学生去查找、搜集准
27、备相应的材料,教师自己也应当有相当的准备。内容可以是现实生活的实例、现状、思考。参考: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话题中撷取一个进行资料的搜集与讨论。(1)人性之善恶(2)贫富分化的原因(3)财富的品质(4)财富的分配五、布置作业。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本课相关的练习。2.预习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具体要求:A诵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B为生字词注音释义。附板书设计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含义。(1)他们就这样幸福地居住在一起。没有不幸的人,因为每个人都从别人家里偷东西。(2)诚实人感到他无力反抗这样的逻辑。(3)到了晚上,他没有携带提灯出门去偷,而是呆在家里抽烟读小说。 他走到远处的桥上,看河水打
28、桥下流过的情形。比较探究世间最美的坟墓【教学目标】1、朗读全文,领悟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2、精思揣摩,欣赏作者于语言表达上的精致细腻与优美。3、比较、探究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的准确运用以及良好表达效果。【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领悟作者蕴含于其间的深情,感受伟大的朴素情怀。难点:通过比较、探究等方式精研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巧细致。【媒体准备】用电脑编辑制作相应的课件(用WORD或POWERPOINT编辑)、配套的课文朗诵带。【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1、反复诵读文章,整体把握文意,体会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深情。2、为生字词注音释义。3、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茨威格的生平简历。【教学
29、过程】一、导入新课。 参考方案角度:从本课写作对象特点的角度来设计导语。语言的魅力不在于多,而在其精当与简约。有时,最美的语言就是无言。陕西武则天坟墓的乾陵前竖着一块碑。几乎所有的帝王无不在生前身后极尽美化粉饰之能事。宏伟的帝陵,奢华的装饰,无尽的宝藏,溢美的赞辞,在尽享人间的美好之后,他们还想把荣耀带进另一个世界,同时也把虚伪与粉饰留给了人间。作为一代英主的武则天自然也不忘给自己竖一块碑,巨大的碑。可人们记住这块碑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它的高大,反而是因为它的碑文。碑文是奇特的。因为没有一个字。这无字的碑文留下了千古谜。【设计说明】学生的心理是无不喜欢故事与有挑战性的理解题的。从武后的故事入手,在
30、内容上与课文有一定的相似性,容易实现内容上的过渡与迁移。而且,让学生在思考中进入另一个思考与阅读的情境,学习心理上也容易保持一定的热情与关注度。当然,我们还可以考虑从另外一些角度设计导语:比如,本课的主要写作技巧是“对比”;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词句欣赏”,如果从这些角度入手,找一些优美有趣的故事来入题,相信效果也一定很好。二、诵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大要,把握其中的情感基调。学情预测诵读时注意方式不要太单一。分组朗读、个别诵读、全班齐读甚至是教师范读都可以交叉进行。而且,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限制,建议教师对于某些优美的段落或语句,可以采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多读几遍。既为下文的分析讲解做好铺垫,同时也增加学
31、生涵咏体味的时间。1.确定读的方式与范围。2.学生诵读时,教师通过散行板书或投影方式正音。尘嚣( ) 墓冢( ) 荫庇( )栅栏( ) 禁锢( ) 飒飒( )三、研读分析,深入把握文章的情感与思想意韵。1.比较分别位于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三句话,找出其中不同处,并分析其中表达的感情。我在俄国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开头段)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中间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结尾段)明确:这三句最重要的不同是作者所包含在其中的情感发生变化。体现在作者用词上的。第句中范围词
32、“俄国”、比较词“更”;第句中范围词“世间”、比较词“最”;第句中范围词“世界”,比较词“再也没有更”,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赞美感情的不断上升。这种感情渗透在叙写中,不断强化,最后达到令人“震撼”的境界。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用板书展示)墓地环境特点人们情感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 敬畏 朴素上面开满鲜花,有几株大树荫庇风儿俯临、阳光嬉戏、白雪覆盖学情预测本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入研读,同时,进行检索能力、简单归纳能力的训练,从而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在设题方向上与上一题保持着一致性,学生在认识上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而且,考虑到空格中选填的内容大多在课文里,因此,相信大部分学生
33、是可以完成的。四、研读分析,深入鉴赏文章词语与技巧。 1. 解释下列加点词含义。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来朝拜的尊严圣地。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学情预测这三道题是简单的语境释义题。除了第三道题得提示学生,托尔斯泰的生卒年月是“18281910”外,都应该是容易完成的。明确:第句“这”指代上一句的“列夫托尔斯泰墓”;第句中的“奇妙许诺”指的是“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第句的“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指的是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2.文中大量运用
34、了对比的写作技巧,请分析下面几句,具体说说这样写作的好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唯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入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容许你大声说话。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明确:第句通过“没有任何唯有”来形成对比,而其语意重点在“唯有”这一句里,因此,强调了人们对于托尔斯泰的崇高的敬意。第句通过“通常”与“这里”的对比,通过“破坏宁静”与“禁锢闲情、不容大声说话”形成对比,来突出宁静以及宁静背后人们对于托尔斯泰的敬畏。第
35、句通过“成百上千”与“没有一个”来形成对比,但同时又通过“哪怕仅仅”、“摘下一朵”这样细微的词语来进一步突出强调人们对于托尔斯泰的感动、敬意。建议课文中还有不少运用对比技巧的语句,可以先让学生一一找出,然后择其重点分析。这里再补注一个全文最后一句。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陵寝,西敏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地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这一句通过法、德、英的三位杰出人物的奢华的陵寝来衬托托尔斯泰陵寝的朴素、庄重,与全文开头句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托尔斯泰的伟大以及人们对他的
36、深深敬意。五、诵读课文,在深入研读基础上用心品读,充分感受。学情预测通过以上环节的深入研读,学生无论是对文章总体还是细节的了解与把握当较上一环节的诵读感悟要深透许多。这时,学生根据个体感悟的程度可能产生了不同的朗诵愿望。建议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感受,让他们自主的选择段落,进行诵读,还可以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在这节里,如有配套朗诵带,则建议进行比较诵读。1.学生自主选择段落朗读。师生互评。2.听配套朗诵带,加深体味。六、作业布置。1. 完成伴你学语文中本课相关的练习。2.诵读文中自己认识感悟最深的片断,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3.预习椰子树与平等一课,具体要求:浏览全文,标注生字词,把握全
37、文意旨,理清思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标题是椰子树与平等,请问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根据。(2)关于诸葛亮砍椰子树的原因分析有三种,请你分析予以查找与概括。(3)作者认为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作者赞同哪一种?为什么?附板书设计墓地环境特点人们情感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宁静敬畏感动震撼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堆没有十字架、墓碑、墓志铭、名字不关闭的四周稀疏的木栅栏朴素上面开满鲜花,有几株大树荫庇风儿俯临、阳光嬉戏、白雪覆盖美丽椰子树与平等【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论点及论题,理清其论证思路。2、结合语境,解析文中语句含义,正确辨析句子内蕴的语气。3、选择一个专题,根据自己
38、所理解的文中的观点,结合实际,展开交流与研讨。【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难点:结合所学,针对专题提供的情境,展开思考与交流。【媒体准备】用电脑编辑制作相应的课件(用WORD或POWERPOINT编辑)。【课时安排】1课时。【预习要求】浏览全文,标注生字词,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标题是椰子树与平等,请问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根据。2、关于诸葛亮砍椰子树的原因分析有三种,请你分析予以查找与概括。3、作者认为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作者赞同哪一种?为什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参考方案角度:模仿作者的思维,设计训练式导语,要
39、求互动。(随意板书几个词,比如:石块,电视,奸诈。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想像与思想,将这三个词语合理地组合起来,表达一段思想或故事。当学生做完了这些后,教师总结。)世界无限的宽广,超过了我们的眼睛、耳朵和脚步的距离。那么,世界还是无限联系的么?是的,应该是的,但不是在所有人的心中。无限联系的真实世界只存在于一种人的眼中,那一定是:思想者。只有思想才能超越任何距离与分隔,任何表象的冷漠与孤立,思想有打破时间与空间的超能力量。今天,一个认真的思想者将走进我们,用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生活中平静生活里许多貌似真理的现实的可笑与荒诞。他会让我们更加明白成为一个思想者的快乐与重要。因为王小波就说过,对于一个知识
40、分子来说,成为一个思想精英远比成为一个道德精英重要。【设计说明】这样的设计目的是通过模仿的思维训练活跃气氛,同时又能让学生初步理解作者的标题与内容,为下一节的课文阅读理解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一次有益教育,让他们对于思想的重要有个初步认识。这也符合本单元“精神家园”的主题。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设计,比如,从作者作品、经历的介绍导入,比如作者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这一篇文章,相信学生也会有很浓厚的兴趣。二、课文探究与分析。1.检查预习,学生交流讨论上节课布置的练习。问题回放浏览全文,标注生字词,把握全文意旨,理清思路。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标题是椰子树与平等,请问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41、?请从原文中找出根据。(2)关于诸葛亮砍椰子树的原因分析有三种,请你分析予以查找与概括。(3)作者认为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作者赞同哪一种?为什么?2.师生讨论,明确:第(1)题:作者是借“椰子树”来说明自己对“平等”的看法。原文中作者说“我这篇文章题目在说椰子,实质在谈平等问题,挂羊头卖狗肉,正是我的用意”。作者其实是想痒阐明自己对于“平等”的观点。第(2)题:原因一:诸葛亮为了用孔孟之道教化蛮夷之人而砍树,并且用武力威胁别人执行。原因二:诸葛亮为了纠正蛮夷之人轻狂的道德缺陷而砍树。原因三:诸葛亮为了让不同地域的人达到生活与道义平等而砍树。第(3)题:消除不平等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向上拉平”
42、,其一是“向下拉平”。作者赞成“向上拉平”,因为我们可以从用语中看出作者对于“向下拉平”的讽刺意味。具体来说,比如,“要把所有的正常人都变成残疾人就很容易:只消用铁棍一敲,一声惨叫,这就变过来了。诸葛先生采取的是向下拉平之道,结果就害得我吃不上椰子。”学情预测根据初三学生的情况与能力要求来判断,这三道题的难度各不相同。第一题最易,因为文中在较明显的语意转折处就公开说明清楚,这道题设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握论点及全文论述重点;第二道题设题目的在于让学生能理清文章思路,并且训练学生的查找及概括归纳的能力。难度会稍大,教师最好在学生寻找过程中适当地予以指导及引导;第三道题的设题目的在于把握作者文风特点,
43、同时明确作者的立场。从初三学生总体要求及水平看,属于中难的,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语气及情感。3.结合课文语境,解释加点词义。砍树用的刀斧也可以用来砍人,砍树这件事说明他手下的人手够用,刀斧也够用。当地人明白这个意思,就怕了诸葛先生。对于此事,野史上是这么解释的:蛮夷之人,有些稀奇之物,就如此轻狂,胆敢藐视天朝大邦;没了这些珍稀之物,他们就老实了。这种椰子树长在人脑里,不光能给人带来物质福利,还有精神上的幸福,这后一方面的差异我把它称为幸福能力的差异。师生讨论明确:第题:诸葛亮军队人多,会用武力来杀人。第题:诸葛亮把云南椰子树砍光的事。第题:精神上的幸福。4.结合课文语境,品
44、析作者的语言特点。帕霍姆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就以诸葛亮先生为例,那身道袍料子虽好,穿在身上除了捂汗和捂痱子,捂不出别的来;至于那顶道冠,既不遮阳,也不挡雨,只能招马蜂进去做窝。另一种方法则是:一旦聪明人和傻人起了争执,我们总说傻人有理。久而久之,聪明人也会变傻。师生讨论,明确:第句: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对比来造成强烈的反差,以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具体地说,便是帕霍姆追求之心极大,可得到的极小,这之间的对比形成了讽刺的效果。第句:作者在这句里运用了独特的想像与夸张来造成幽默的表达效果。第句:作者在这句里通过故意违反常理的思维方式得出一个荒谬的结果来表达讽刺之意。学情预测第4题
45、主要是针对课文中作者语言中的情感色调的理解与把握而设。从学生的理解与水平来说,大部分学生应当能辨识出其中讽刺的意味。至于各句中讽刺效果的由来,则要求学生要结合语境,技巧来理解,教师在这方面做适当的引导将有助于理解。三、专题讨论研究。【设计说明】课文所提供的观点“对消极平均主义的否定”对于初三的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是超越他们的经验认知层面的。而一种思想真正扎根于心灵并因此而盛开自己的花,那一定必伴以能产生经验的实例。课堂的生活能提供一种思想,但更应该提供一种模拟思想产生的生活情境,尽管它是虚拟的。在这样一个虚拟的平台上,思想因为实践而变得更加生动鲜活,思想因为被辩论与交流而产生了更强大的爆发力。专
46、题的选择来自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可根据自己生活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其中一个,当然,更提倡自已设立围绕观点的专题。专题一怎样建设一个好班级任何一个班级里都有先进与落后的,有相对的优势与弱势的,那么,怎样实现在一个共同美好目标下的共同进步呢?专题二如何才能真正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关注社会。我国地域广阔,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差距也在拉大。怎样实现在共同致富和谐社会的目标下各地区的共同进步呢?是授以鱼,还是授以渔?建议实施步骤:1.确定专题,布置学生搜集相关资料。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选定主要发言人。3.师生讨论交流。4.教师总结。学情预测从教学心理来看,学生对于活动类的课型有较
47、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根据实际以及准备情况,可以考虑将此专题讨论作为课堂一小节活动,也可扩展成一次专题辩论赛。四、作业布置。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与本课相关的练习。2.预习陋室铭,反复诵读以至背诵。鉴赏评论鱼,我所欲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并能默写。积累下列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辟(避),得(德)。(2)虚词“所,尔”的意义与用法。2、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类比推理方法,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论证效果的写作技巧。3、把握本文的论点,认识“舍生而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舍生取义”的进步性,认识其现实意义。难点:理解并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时数】
48、1课时。【预习要求】1、参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基本观点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参考方案角度:从课堂教学重点的角度设计导语。有人说,人生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选择串联起来的链条。因此说,人生道路是自己选择的。的确,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要面对许多选择做出判断。这些选择,有的很微小,无关紧要,比如早餐是喝稀饭或是豆浆;有的挺重要,比如报考大学时对专业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的职业生涯。而有的选择,则超出了物质的层面,关系到人的尊严,生命的意义。古往今来的英雄和伟人之所以为人们所敬仰,就是由于他们在大是大非和生死关头,做出了符合生命真义、
49、利于人类福祉的正确抉择。一些重大的选择,在认识上都很容易判断其正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在行动上就很容易决断。因为抉择的结果总与具体的利弊相关。有时候,错误的选择可能给我们带来个人利益,正确的选择却可能要我们付出一定的代价,乃至生命。这时应该怎么办?古代哲人孟子做出了生动而且深刻的回答,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鱼,我所欲也。学过之后,请大家想一想,孟子说的道理在今天还适用吗?二、诵读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跟着默读,留意老师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和停顿。2、指名学生朗读,或小组齐读,借以检查预习情况。3、订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三、疏通文意1、教师示范串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50、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指名几位学生接力试着串讲余下的课文。教师留意学生讲错或不妥当之处。3、由其他学生纠正学生串讲中的错误,教师补充、订正。落实以下古汉语知识:(1)通假字:辟,同避。得,同德。(2)虚词“所,尔”。【所】助词,和动词组成“所”结构,作用相当于名词。文中的“所欲”意为“所喜爱的(东西)”,文题用现代汉语说,就是“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的持续状态。“呼尔”“蹴尔”,犹言“呼着”“蹴着”。(3)实词:兼、苟得、恶(wù)、箪、豆、蹴尔、钟、奉、向、本心。四、内容探究1、回顾:关于
51、作者对孟子,我们并不陌生。在七年级下期,我们学习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选自孟子。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孟子一书记载了他的言论和行动,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2、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呢?提示:引导学生思考,要求能以课文的文句为依据来回答问题,发表看法。通过交流,明确:本文在第一段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是作者要阐明的观
52、点,即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二段,又进一步指出:“舍生取义”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舍生,就是舍弃生命。取义,什么是“义”呢?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又说:“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孟子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耻辱,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用今天的话说,义,就是正义,道义。孟子认为,当生命与正义不能两全时,应该舍弃上以求取正义。他还认为,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本性)。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这一本性,并将它发扬光大,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3、请学生从所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历史或现实中,举出
53、“舍生取义”的例子,并简要评说。五、论证艺术鉴赏1、孟子是怎样提出观点的?对于一个涉及生死的大问题,孟子并不是一上来就直通通地说: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而是巧妙地用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打了一个比方: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爱的,义也是我所珍爱的,在两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下,我宁愿舍弃生命而要义。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这个主张是全篇的中心论点。孟子善于用比喻、类推的办法说理,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2、论点提
54、出后,孟子是怎样展开论证的?第一,从对比权衡的角度阐释:“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正面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取大弃小舍生取义。第二,反面论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言外之意是: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不是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吗?第三,用客观事实论证:“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至此,道理已经讲得比较充分
55、,中心论点就成立了。第四,用具体的事例佐证中心论点:“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作者还通过“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的对比,指出“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不至于“失其本心”。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本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充分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他喜欢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如:“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本来,这话用一句就可以说完,即“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但他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加强了气势,增强了感情,显得义正词严、理直气壮。其次,为了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孟子喜欢使用比喻,本篇以具体的鱼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义”,就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本篇中还大量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把鱼与熊掌对比,把生与义对比,把重义轻生的人与贪利忘义的人对比,把“向为”与“今为”对比,这样互相比较,道理说得更加清楚,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类风湿关节炎慢病管理
- 新生儿糖尿病的护理课件
- 高三化学一轮复习 第五章 《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专题讲解 气体的制备、净化和收集 课件
- 巧用绳课件教学课件
- 2-1-3 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课件 高一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 吉林省2024七年级数学上册第1章有理数阶段综合训练范围1.6~1.8课件新版华东师大版
- 低压装表接电安全
- 报任安书公开课教案
- 家居建材客服合同范本
- 幼儿园卫生清洁工劳动合同
- (2024年)院感知识培训内容(完整详细版)x
- 高三第一次联考英语试卷分析
- 幼儿园食品安全
- 家庭教育与孩子的生涯规划
- 大学生如何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 给小朋友科普医学知识
- 最美老师评选述职报告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生涯发展展示
- 2024学校所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若干意见全文
- 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练习400题及答案
- 员工安全出行知识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