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习题_第1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习题_第2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习题_第3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习题_第4页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习题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知识点及习题【篇一、题解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在墙上的斑点问世之前的1915年,伍尔夫发表了论现代小说一文,开始阐述意识流的基本观点。她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她的真实观和艺术观。她认为,小说创作不应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摹写上,而应追寻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生活现象在人们内心深处引发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的职责,就是要把这种内在的真实用文字表达出来并且尽可能删除外部的杂质,而要做到这一点,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采取一种新的方式”,让我们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让我们追踪这种

2、模式,不论从表面上看来它是多么不连贯,多么不一致;按照这种模式,每一个情景或细节都会在意识中留下痕迹”。墙上的斑点正是一篇实践了作者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二、心理小说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墙上的斑点突破传统小说的套路,没有情节,没有环境,也没有结局,作者只抓住人物瞬间的没有行动的印象感觉和沉思冥想,将我们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的叙述者面目模糊,从文中内容推测,可能是一位女性,一位妻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墙上的斑点以后所引发的内心活动。这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由联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于是我们看到在作者的遐想中,既有迅即更迭的生活速写,又有

3、浅尝辄止的历史点击,还有不时生发的迷惘、虚幻的人生感喟,以及或愉快或忧郁的情绪。有人曾经指责伍尔夫的小说过分关注自我和内心,缺乏社会性。其实,当我们读到伍尔夫发出的该死的战争;让战争见鬼去吧”的心声时,读到她想像出的那个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也没有尊卑序列表”的十分可爱的世界”时,社会的微尘”已然落到了作者的心灵上,并且激起了回响与反应。这说明,不描写社会生活,并不等于远离社会生活。通过人物的意识来折射现实,同样能表现出社会性。这正如伍尔夫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小说就像一张蜘蛛网。也许只是极其轻微地黏附着,然而它还是四只脚都黏附在生活之上。”因此,从作者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我

4、们依然可以看到作者对于人生的思索,对于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的追求。传统小说中也有心理描写,但那些心理描写都是局部的,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并为之服务的。意识流小说则将人物心理的意识流动作为独立的事件,置于作品的主体位置,表现出对传统小说的反叛性。三、结构形式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在课文中,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

5、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散漫无序的意识活动。具体地说,课文中主人公对于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为了确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楼上飘扬着一面鲜红的旗帜,想到了无数红色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岩壁的侧坡。看到斑点好像是一枚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贵妇人的小肖像画,想到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别墅。看着斑点太大太圆,不像钉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来世。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黑色的圆形物体或一片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保护自我形象

6、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看到斑点是凸出在墙上的圆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仔细看斑点时,就觉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树,想到树的生存。最后,终于发现,墙上的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的盛开的鲜花。整个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在小说中,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内容,哪些是对内容的表达。意识流先驱人物亨利詹姆斯说:针和线分离就不能缝衣,内容和形式割裂即不成其为艺术品。”墙上的斑点就是这样一篇内容与形式难以区分,内容即

7、形式,形式也就是内容的作品。解题指导一、伍尔夫否定生活的客观真实性,强调内心真实”,认为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里,一个普通人的头脑接受着千千万万个印象一细小的、奇异的、倏忽即逝的,或者用锋利的钢刀刻下来的。这些印象来自四面八方,宛如一阵阵不断坠落的无数微尘”,这就是真正的生活。文学作品就应该按照那些微尘纷纷坠落到人们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追踪它们的这种运动模式想一想: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创作出来的小说,与传统小说相比有哪些不同?本题设题目的在使学生大致了解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征。伍尔夫强调内心真实”,创造了意识流这种心理小说的样式。她认为,现代小说创作,不应像传统小说那样停留在对客观事物的表面

8、摹写上,而是要描写生活的内在真实。这种内在真实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多端、不可名状、难以界说的内在精神”。小说家就要抛弃常规,按照那些微尘坠落到人头脑中的顺序,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就是意识的流动。按照这种模式,先前传统小说中的外在现实、故事发生的场所、社会背景都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情景或细节在意识中留下痕迹。传统小说也有心理描写,但这些心理描写均服从于、服务于典型人物的塑造,它是依附于人物、情节或环境的。而意识流小说中的人物心理意识流动则是小说的中心,本身就是独立的事件,居于作品的主体位置。二、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点“是我”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我”通过这个结”把

9、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试分析小说的篇章结构,并探讨墙上的斑点”这一形象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本篇小说是以一个原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的,这是伍尔夫小说的独特的结构形式。课文中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在结构上是作者引导读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支点。作品的所有线索都从斑点”出发,展开叙述,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好似一朵由多层花瓣围着花蕊的鲜花。是斑点”把它们串连或叠加在一起了。斑点”成了一个结”,整个课文就是由对斑点”的六次心理猜测连缀而成。在这里,通常所说的作为文学形式的结构与作为文学内容的作者、人物的心理活动浑然连成一体,形式与内容难以区分。三、意识流小说家注重探索人的心灵世界

10、,往往通过人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发掘人的内心深处的奥秘。人物的意识流动不受客观时空的限制,有很大跳跃性。按照意识流小说的这一特点,自拟题目,练习写一篇描绘人的心理意识流动的短文。设题意图是从写作角度学习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提高作文能力。学生可选择一件有意味的心理流动事件,综合运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手法进行写作。墙上的斑点同步练习1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我透过香烟的烟雾望过去,眼光在火红的碳块上停留了一下。B.它们是花了多少心血节衣缩食积蓄起来的啊!C.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像幻影、红木碗橱、兰西尔板画、上帝、魔鬼和地狱之类东西一样遭到讥笑D.我们的学者不过是那些

11、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或记载星晨的语言的巫婆和隐士的后代2 .下列句子中,填线处依次填上哪一组词语最恰当他正在说,按他的想法,艺术品背后应该着思想的时候,我们两人就一下子分了手。别的什么都不会有,只有着光亮和黑暗的空间,中间隔着一条条粗大的茎干,也许在更高处还有一些色彩不很清晰的一一淡淡的粉红色或蓝色的一一玫瑰花形状的斑块,随着时光的,它会越来越清楚,越一一我也不知道怎么样A.包含充塞流逝8 .蕴含充塞消逝C.蕴含充实流逝D.包含充塞消逝9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口A.此刻我四周全是挺有分量的家具,身上还穿着几件衣服,简直是奇迹。B.假定镜子打碎了,形象消失了,那个

12、浪漫的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再不复存在,只有其他的人看见那个人的外壳一一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现啊!C.而上校本人关于就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能否搜集到证据则感到愉快而达观。D.她认为这条思路至多不过白白浪费一些精力,或者会和现实发生一点冲突,因为谁又能对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妄加非议呢?10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这个世界里没有专家,没有教授,没有管家面孔的警察。B.我体会到一种令人心满意足的现实感,把那两位大主教和那位大法官统统逐入虚无的幻境。C.我希望碰上一条使人愉快的思路,同时这条思路也能间接地给我增添几分光彩,这最令人愉快的了。D.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

13、野里盛开着鲜红和湛蓝的花朵。11 下列句子,从修辞角度上看,不相同的一项是A.头发飞扬,就像一匹赛马会上跑马的尾巴。B.头朝下脚朝天地摔到在开满水仙花的草原上,就像一捆捆棕色纸袋被扔进邮局的输物管道一样。C.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D.树叶紧紧地合拢起来,对着月光射出的铁弹,什么弱点也不暴露,像一根空荡荡的桅杆竖立在整夜不停地滚动着的大地上。12 下面一段话中,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是但是,我还是弄不清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我又想,它不像钉子留下的痕迹。我本来可以站起来,但是,即使我站起身来瞧瞧它,十之八九我也说不出它到底是什么?。A.它太大,太圆了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

14、,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B.它太圆了,太大了因为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没有人能知道它是怎样发生C.它太圆了,太大了由于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会有人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D.它太大,太圆了由于一旦一件事发生以后,就会有人知道它是怎样发生的。课内纵横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在某种光线下面看墙上那个斑点,它竟像是凸出在墙上的。它也不完全是圆形的。我不敢肯定,不过它似乎投下一点淡淡的影子,使我觉得如果我用手指顺着墙壁摸过去,在某一点上会摸着一个起伏的小小的古冢,一个平滑的古冢,就像南部丘陵草原地带的那些古冢,据说,它们要不是坟墓,就是宿营地。在两者之中,我倒宁愿它们是坟墓,我像多数英国人一样偏爱忧

15、伤,并且认为在散步结束时想到草地下埋着白骨是很自然的事情一定有一部书写到过它。一定有哪位古物收藏家把这些白骨发掘出来,给它们起了名字我想知道古物收藏家会是什么样的人?多半准是些退役的上校,领着一伙上了年纪的工人爬到这儿的顶上,检查泥块和石头,和附近的牧师互相通信,牧师在早餐的时候拆开信件来看,觉得自己颇为重要,为了比较不同的箭镀,还需要作多次乡间旅行,到本州的首府去,这种旅行对于牧师和他们的老伴都是一种愉快的职责。他们的老伴正想做樱桃酱,或者正想收拾一下书房。他们完全有理由希望那个关于营地或者坟墓的重大问题长期悬而不决。而上校本人对于就这问题的两个方面能否搜集到证据则感到愉快而达观。的确,他最

16、后终于倾向于营地说;由于受到反对,他便写了一篇文章,准备拿到当地会社的季度例会上宣读,恰好在这时他中风病倒,他的最后一个清醒的念头不是想到妻子和儿女,而是想到营地和箭链,这个箭链已经被收藏进当地博物馆的展柜,和一只中国女杀人犯的脚、一把伊利莎白时代的铁钉、一大堆都铎王朝时代的土制烟斗、一件罗马时代的陶器,以及纳尔逊用来喝酒的酒杯放在一起一一我真的不知道它到底证明了什么。不,不,什么也没有证明,什么也没有发现。假如我在此时此刻站起身来,弄明白墙上的斑点果真是一一我们怎么说不好呢?一一一只巨大的旧钉子的钉头,钉进墙里已经有两百年,直到现在,由于一代又一代女仆耐心的擦拭,钉子的顶端得以露出到油漆外面

17、,正在一间墙壁雪白、炉火熊熊的房间里第一次看见现代的生活,我这样做又能得到些什么呢?知识吗?还是可供进一步思考的题材?不论是静坐着还是站起来我都一样能思考。什么是知识?我们的学者不过是那些蹲在洞穴和森林里熬药草、盘问地老鼠或记载星辰的语言的巫婆和隐士们的后代,要不,他们还能是什么呢?我们的迷信逐渐消失,我们对美和健康的思想越来越尊重,我们也就不那么崇敬他们了是的,人们能想象出一个十分可爱的世界。这个世界安宁而广阔,旷野里盛开着鲜红的和湛蓝的花朵。这个世界里没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管家,在这里人们可以像鱼儿用鳍翅划开水面一般,用自己的思想划开世界,轻轻掠过荷花的梗条,在装满白色海鸟卵的

18、鸟窠上空盘旋在世界中心扎下根,透过灰黯的海水和水里瞬间的闪光以及倒影向上看去,这里是多么宁静啊一一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一一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13 这两段文字,在作者意识中,墙上的斑点”是什么?请作概括。答:14 作者所写的事物是否合理?试从第一段中找出关键句子来证明它。答:15 在第二段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结尾句这里多么宁静啊一一假如没有惠特克年鉴一一假如没有尊卑序列表!”这句话包含着怎样的情感?答:10.这两段文字,体现了意识流小说怎样的特点?答:【篇二】原文:将进酒唐代: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

19、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倾耳听一作: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筐足贵一作:何足贵;不复醒一作:不愿醒/不用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一作:自古;惟通:唯)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译文: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所以)人生得意之时

20、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

21、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注释:将进酒:属乐府旧题。将(qiang)请。君不见:乐府中常用的一种夸语。天上来:黄河发源于青海,因那里地势极高,故称。高堂:高堂:房屋的正室厅堂。一说指父母。一作床头”。青丝:喻柔软的黑发。一作青云”。成雪:一作如雪”。得意:适意高兴的时候。金樽亿un)中国古代的盛酒器具。会须:正应当。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二人均为李白的好友。杯莫停:一作君莫停”。与君:给你们,为你们。君,指岑、元二人。倾耳听:一作侧耳听”。钟鼓:富贵人家宴会中奏乐使用的乐器。馔亿hu&堂:形容食物如玉一样精美。不复醒:也有版本为不用醒”或不愿醒”。陈王:指陈思王曹植。平乐:观

22、名。在洛阳西门外,为汉代富豪显贵的娱乐场所。恣业书法将进酒季深业书法将进酒恣(z)i纵情任意。谑(xu6:)戏。言少钱:一作言钱少”。径须:干脆,只管。沽:买。五花马:指名贵的马。一说毛色作五花纹,一说颈上长毛修剪成五瓣。尔:你。销:同消”。鉴赏: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黄锡珪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系于天宝十一载(752)。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3、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课后练习题:一、基础知识。1解释下面加点词。朝如青丝暮成雪:会须一饮三百杯:钟鼓馔玉何足贵:径须沽取对君酌:呼儿将出换美酒: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噫吁()鱼凫()石栈()猿猱()噜岩()喧逐()扪参()()磔崖()崔嵬()吮血()咨嗟()3、解释下面加点词。(1)尔来四万八千岁:(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3)百步九折萦岩峦:(4)扪参历井仰胁息:(5)连峰去天不盈尺:二、阅读蜀道难,完成下面题目。(1)诗歌夸张地说自蜀开国四万八千年以来,一直不与秦塞通人烟”,后来五丁力士拽蛇导致地崩山摧身死才促成了蜀道的修建。这个悲壮的

24、神话故事有什么作用?答:(2)文中以六龙回日”的神话,用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衬托什么?答:(3)剑阁位置险要,易守难攻,历不乏据险作乱的先例。写蜀道人事之难,主要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4)、诗歌中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根据提示回答问题。神话传说:。虚写映衬:。摹写神情、动作:借景抒情:。运用夸张:三、阅读将进酒,完成下面题目。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1)诗开篇就是一组排比句。颍阳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抒发感情。这种表现方法,在古诗中叫:(2)黄河源远流长,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运用的修辞方法叫:(3)如果说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那么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写什么呢?答:(4)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诗句悲叹什么?(回答不超过5个字)答:(5)从整体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句子,可以看出含有比喻。这比喻的意义是什么?(回答不超过6个字)答:(6)这两个君不见”的句子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感情,但描写的角度不同。前者的角度是:后者的角度是: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1)在常人看来,只要人生得意”,便当纵情欢乐。但句中并未直写痛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